最近比較煩:令所有管理者頭疼的績效考核

每逢到年末績效考核的時候,負責績效考核的管理者就開始頭痛了:領導施壓力,員工投訴多,一曲「最近比較煩」或許說出了他們的心聲。績效考核為什麼「煩」?其實無論是績效管理還是招聘培訓,每個系統都有比較麻煩的地方。要解決這個「煩」,必須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這裡提倡進行預防性的管理,例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做一個全體員工的民意測驗,看看公司的績效考核系統設計得怎麼樣,被考核者有什麼意見等等。這個調查針對公司現有的考核系統,出幾十道題,使參加調查的人有部門經理、人力資源部還有員工,一番統計之後,很快就得出企業的績效考核系統在員工心裡是什麼位置了。

看看下面列出的關於績效考核的投訴,每一條投訴是誰提出的?究竟是誰比較煩呢?

相信負責考核的部門經理很快就會發現,所煩的根源並不是來自員工,更多的是自己沒有把考核事情做好。績效考核不僅要處理好各項業績指標之間的平衡,更要處理好員工績效與期望的肯定之間的平衡。

對績效管理的控制有很多學問,由於其涉及面廣,與員工利益、士氣聯繫緊密,某一方面出現失誤都會形成較多的不滿。而許多企業往往在考核的時候出現管理的「盲點」的誤區,這使得績效管理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用。經過總結,企業績效考核容易出現的誤區有以下幾點:

  1、高層管理崗位不參加考評。

許多企業只注重對中層或基層員工進行考核,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則不予考核。這是一種落後的觀念。在企業中,由於高層管理人員掌握更多的資源,他們的績效表現,對企業的整體績效產生更大的影響。績效考核已經不是單純對員工的過去進行評估,而是對整個公司戰略的指導,並發現問題、改善管理。因此,企業不但要考核高層管理崗位,而且應當把中、高層管理者的考評當作績效考核工作的重中之重。

2、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扣減績效工資

當績效管理遭遇中國老闆時,的確有不少相逢恨晚的場景發生。其中一個版本就是——「啊!我終於遇到你了。我的員工整天說我肆意扣減他們的工資,但有了你,我就能『科學合理』地扣減他們的工資了。」這只是個笑話,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績效工資的「頂」是觸手可及,而「底」卻深不可測。

績效管理的目的是在持續提升員工能力水平的基礎上,使其持續地改進績效,從而提升企業的績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績效管理更多是偏向於激勵性的,它對企業帶來的效益,是來源於整體績效提升而帶來的「開源」功能,而並非剋扣員工工資而帶來的「節流」作用。

  誠然,績效管理不能一味地追求激勵,它也要從懲罰中體現一種組織的文化取向。但在獎懲設計時,必須遵循「對等原則」——效績工資「頂」和「底」的設計必須是對等的,如果下不封底,那必須要做到上不封頂。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在實施績效管理的前後,應該努力保持薪金的總體水平沒有大幅度的變動,而績效好的員工的薪金一定要比以前高,這樣才能起到激勵作用。

  3、關鍵績效指標確立錯誤

關鍵績效指標的確立,是企業績效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很多企業,從第一步開始就邁錯了。很多企業的關鍵績效指標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好一點的企業則是把著名企業的關鍵績效指標體系「克隆」過來。這就為企業績效管理種下了「苦種」,以後結出來的必然是「苦果」。

關鍵績效指標確立要視企業具體情況而定。關鍵績效指標中「關鍵」二字對於不同的企業,必然有不同的定義,即使同一企業,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含義。企業在關鍵績效指標的提取工作中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l 要保證關鍵指標與年度規劃保持一致。如果一個新產品將在本年度推出,並要達到一定的銷售額以實現公司的戰略布局,那麼銷售人員的新產品銷售額或新產品銷售比重將是一個關鍵指標,儘管新產品的總體銷售額還只佔公司銷售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l 要保證員工對關鍵績效指標的認同。關鍵績效指標不是定下來了,壓下去,就會達到效果。說到底,指標是一個行為導向的工具。要真正產生行為導向的意義,就必須使員工對指標理解和認同。適當地讓員工參與關鍵績效指標制定過程,會增加員工對關鍵指標體系的認同度。

  4、過分地追求全面的指標體系

有些企業為了不遺漏工作,把所有的工作儘可能多的指標都羅列出來,並進行考核或評價。但是這麼做,往往事與願違。指標多了,就必然要降低每個指標的權重,對於那些關鍵績效指標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因為,面對如此之多的指標,員工很可能無法照顧到每一項指標,在各項指標上都取得較好的業績。在無法全面完成而又為了提高個人考核成績的情況下,員工很可能會捨棄一、二個實現難度比較大的指標,卻更注重一些無關緊要的指標上取得好成績,而那些實現難度較大的指標就可能是關鍵績效指標。

  因此,企業在制定指標體系時不可過分地追求全面,應依據20/80原則,對重要的、並且少量的指標進行考核或評價,抓住重點,實現真正的對關鍵績效指標的考核。一般情況下,一個崗位最多不要超過8個指標,每個指標的權重不要小於5%。在大多數企業里,指標不超過5個,每個指標權重不小於10%,可能更具有可操作性。

 5、濫用量化管理

很多企業都下了很大力氣來量化各崗位的工作,希望製作出量化程度比較高,甚至是全部量化的績效管理指標體系來。有的企業甚至出現這樣的指標:「文件歸檔率」、「工作流程文件化比率」等等,工作的確是量化了,可是量化了又會怎麼樣呢?你花了多少人力、時間來取得這些數據呢?當一個人的工作可能需要8個人去考核或評價,那這套考核體系還符合最基本的經濟規律嗎?

對員工進行績效管理,絕對不只是對指標、對結果的考核,還必須對員工在開展工作中的行為表現、工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反饋。過程的評估會更有效地達到績效管理的目的,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流程,幫助員工提升技能,以持續提高績效。在績效管理中採用一些非量化的指標,不僅可以提高績效管理的可操作性,還能通過績效管理,不斷地提升各層級管理者的領導技能。因此並非是只有量化的指標才科學,過分量化不但不經濟,甚至得出的結果沒有真實反映實際情況。

6、考核之後無作為

一些管理人員忽略了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考評結果出來了,卻沒有作為薪酬調整、獎金髮放、崗位調整、培訓開發等的依據,也沒有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更好的指導。這樣的考評,企業花費了大量資源卻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推薦閱讀:

夏天喝什麼茶比較好?夏天喝茶有什麼講究
甲午前後中日國民心理比較
進門掛什麼畫比較好?9
為什麼複姓總給人比較高端的感覺?
觀音聖號念哪一種比較如法呢?

TAG:管理 | 比較 | 績效考核 | 績效 | 管理者 | 考核 | 最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