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與養心(金台隨感)人民日報
王乾榮
《 人民日報 》( 2011年07月18日 24 版)
人和其他一切活物,是靠「養」得以生存和發育的。人之「養」,在依賴老天爺賜予的不可或缺的陽光、空氣和水之外,還要創造自己生存必需的食物、衣物、讀物等等,離了這些,即無法活著或活得更精彩——「養生」一詞,便由此而來,進而催生了所謂「養生學說」。在人們努力提高生活質量的當今,各色養生學說大行其道。但是關於養生的宣講中,不少卻是功利色彩濃重的偽劣東西。
我說關於養生的宣講「大行其道」,一點兒不假。不管什麼出版社,不都爭先恐後推出五花八門的養生書?各地電視台,哪一家不特設三兩個養生欄目?俗世的養生熱潮,也一浪高過一浪。可是張悟本的偽養生經被揭露後,人們方才猛醒:盲目的「養生」,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那些洋洋大觀的養生書,近日被新聞出版總署下令銷毀的即達24種,停止發行的104種。銷毀、停發這麼多養生書,出版總署提出的理由是「編校質量不合格」。但既然其中包括了張悟本荒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即說明有的不僅是「編校」問題吧?
我翻過幾本養生書,發覺很多並不能給人以全面、正確的養生觀,僅僅清談健體,即如何吃、如何住、如何動、捏哪兒、灸哪兒,等等。這些基本保健或急救常識當然實用,人們了解一點有益無害。但普通人畢竟不是醫生或營養專家,沒必要更多地知曉這些知識,一知半解卻盲目「自健」、「自救」,很可能適得其反。更重要的是,這僅僅是「養身」,實質上是養生的誤導,將人們引向一個片面保健的誤區。
所謂「養生」,我認為必須徹悟兩個關係。
一是循規蹈矩與順其自然的關係。養生家告誡咱們,幾點入睡、睡至何時,何時鍛煉、練得心跳到若干次,一頓飯吃幾兩米、幾克肉、兩飯之間如何搭配水果,一天飲水多少毫升、分幾頓喝,等等,說如此循規蹈矩,方能保障貴體無虞。有科學依據,自然挺有道理。但是如此高度緊張地「養生」,事事處處比照專家之訓去做,謹小慎微,精細有加,唯恐哪點不慎而禍及自身,也太累了吧?人能不能活得輕鬆一些?我知道,大學者周有光的生活座右銘是「順其自然」,即不養之養。周老以他106歲尚能寫作、出書的事實,驗證了他獨特的「養生說」的不爽。而他的順其自然,並非放任自流,是餓了吃卻不胡吃海塞,困了睡卻非賴著不起,當工作則專心致志,該玩耍即瀟瀟洒灑遊戲一回,多年前即在研究和寫作之餘,用人力三輪載著清雅的老伴去唱崑曲……在適應自身需求中,在快樂的生活中,無意間將「規律」融入「自然」,這「自然」便成了他的生活方式。這才是高智慧的養生之道。很多長壽之鄉的百歲老人,就這麼無絆少欲、該幹嗎幹嗎、硬硬朗朗地活著,從不問什麼叫養生,也不刻意「養生」。
二是身與心的關係。養生不光要注重身,更須注重心。孟郊《夜感自遣》詩曰:「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讎。」為讎者,身是而心非也。白居易《授太子賓客歸洛》詩曰:「病半老齊至,心與身同歸。」同歸者,一起完蛋也。身與心,就這麼疏離著、矛盾著,也統一著、糾結著,但心永遠主導著身。身健而腦「殘」,無異於行屍走肉;身殘而心盛,仍可發出光和熱。養生,首先須知人為何而「生」,即為什麼活著。心黑、心毒、心躁、心狠手辣、心術不正、心猿意馬……則心勞日拙;心氣高遠、心性剛強、心態大度、心口如一……則心悅身爽。所以養生的關鍵,乃是養心,即所謂修身養性,活得高尚。就說當下那些貪官,便是用盡一切手段去保健,因其心已壞,身必會隨之而「同歸」的。
推薦閱讀:
※外交官級別及職務(三)(禮儀漫談)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日報:18個實用溝通建議,成就更好的自己
※中國人民書畫院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如何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