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爭淡如水
君子之爭淡如水 |
人活一輩子都在爭,爭是非、名利、高低,也能從「爭」字看出大象。爭虛名浮利,非君子行徑,是俗人或小人之為;只爭是非對錯,亦非小人和俗人之風,乃君子特有。君子生性淡如水之純,所爭之物亦潔如水之凈。一句新格言就此而生:「君子之爭淡如水。」 金池僧黑心奪唐僧袈裟的「無德之爭」,市井鄉民逞口舌之利的「無意之爭」,好比「弱肉強食」和「虛度光陰」。孟子名言:「夫智勇多困於所溺。」只知用計謀,而不重品德,如自掘墓地。而「君子之爭」不會滋生嫉妒,催化仇恨,面對失敗也只淡然一笑。某學者提出:「培養孩子坦然服輸的心態,以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這是以「一寸芳心鏡不塵」為界的兩個對立面。 在「王安石變法」中也藏著一段感人的「君子之爭」。司馬光極力反對變法,可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他只好選擇隱退。而兩人私交一生篤密,互慕對方才華。王安石罷官後,司馬光復出,果斷廢新法,罷新黨,而王安石死後,司馬光幫他照料後事,在《資治通鑒》中大讚他的節義,明言擔憂「反覆之徒必詆毀」。
司馬光反對的不是變法,而是變法方式急功近利,必增加百姓負擔,激化腐敗,並不幸被言中,增加了變法的負面影響,所以兩人關係多遭誤解,還有互相排擠之說,實則都是大君子。同是為官者,豈能無政見之爭,各有各理,只是無關人格和生活。
「君子之爭」是為了評判技術高低,比出各自不足,求進也;「君子之爭」是為了辯解是非觀念,避免陷入誤區,求知也。求知,求進,都是為求理也,是「君子之爭」的精奧所在。「理」不屬於私人,不因某事生某人亡,是客觀永存的,不含一絲功利,那是「淡」到了極致。
君子相爭能淡如水,是把「君子相交淡如水」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友情模範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常為革命真理,爭得不可開交,卻從未反目。
利用哲學思辨總結:「君子之爭」的基礎是就事論事,方式是相互切磋,姿態是當仁不讓,規則是公平較量,風格是成敗坦然,目的是他山之石,用以攻玉。全程當如是:針鋒入場,激烈對戰,靜視戰績,祥和而出。
推薦閱讀:
※君子蘭換盆時只需加上它,葉厚油亮、根系飽滿能撐爆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6_"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戒闕黨也。"及王昶《誡子書》1
※讀懂君子,方可為真君子!
※君子之道述議之四(遊藝篇)
※君子蘭換盆撒一把它,葉片烏綠油亮,年年開花不斷!
TAG: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