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成交結果:玄覽—重要古董器物專場|保利廈門2017春拍
本次保利(廈門)《玄覽—重要古董器物拍賣專場》於2017年06月25日晚上20:00在廈門瑞頤大酒店A廳 廈門市思明區鷺江道12號隆重開拍 ,本專場的拍品總數為45 件,成交結果喜人!其中 LOt0925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梅瓶 以1610萬元的成交價高居魁首。接下來是古玩元素網為您待來的本專場拍賣信息:
0925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梅瓶
尺寸 高36.5cm
估價 咨 詢 價
成交價:1610萬元
此件青花釉里紅花卉紋梅瓶是乾隆官窯早期仿永宣中的絕佳上乘之作。此瓶圓口,短頸,豐肩,鼓腹,收腰,圈足。頸部與底脛部飾一周蕉葉紋,瓶腹繪滿纏枝蓮紋,蓮花碩大飽滿,蓮瓣層層打開,露出花心,柔美嬌嫩,蓮葉舒展,纏繞於花間。底部落款「大清乾隆年制」。整器雋秀典雅,一如佳人玉立,胎釉精良瑩亮,紋飾層次豐富。釉里紅一色妍麗而不炫,恰如其分,含蓄之美宛如美人初醉,與青花蒼妍深沈之色,相互輝映。此燒造工藝繁複,講究物理變化之妙,本品二色俱佳,殊為不易,青花與釉里紅均鮮妍欲滴,恰到好處,益見其難能可貴。
本拍品具有顯著的清乾隆時期梅瓶的特徵,乾隆時期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其紋飾、青花發色帶有明顯的仿照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燒造的特點,永宣青花備受乾隆帝推崇,明永宣兩朝的30餘年裡燒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燒造歷史上堪稱稀世珍品。其異域風格的造型、濃重明艷的呈色、超凡脫俗的紋飾,被後人讚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乾隆帝曾多次責令景德鎮御窯廠慕古創新,研習永宣青花燒造技巧。此件梅瓶,以花卉紋為飾,題材與15世紀早期流行的海水雲龍紋大不相同,更突顯梅瓶的雅緻,既慕古,亦創新,為乾隆官窯早期的仿明代宣德的精品。
青花釉里紅,是將青、紅兩種釉下彩繪於同一器物上的裝飾。從燒成技術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紅和青花顏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燒成制度下進行。要將兩種顏料在統一的燒成制度下燒成,必須尋找在同一制度下燒成的釉里紅配方和青花配方,因此成功率極低。清康熙年間燒製成功了失傳已久的釉里紅,其呈色較為穩定。到雍正期間,色調鮮紅的釉里紅,顯色穩定精美;所繪製的圖案,燒制後線條清晰,到了乾隆時期,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與本件拍品相同例證可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梅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227頁,圖207),釉色、形制、款識與本件拍品完全相同。另歷年拍賣記錄可查,佳士得香港,2000年春季拍賣會,「中國宮廷及圓明園御制藝術品」專場,一件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梅瓶,與本件拍品極為相似,僅是尺寸略小,高度為35厘米,其頸部繪如意靈芝紋,為法國著名收藏家、前法國國家博物館委員會副主席? douard Aynard (1837-1913)的藏品,當時以3,125,000元港幣成交。再有一例,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纏枝花卉龍紋梅瓶,可查為蘇富比香港,1980年春季拍賣會,香港連卡佛控股有限公司(lane crawford holding ltd.)藏品專場,148號,形制與本件拍品相同,僅圖案不同,均為乾隆官窯早期精品。
乾隆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向來是拍賣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拍品,佳士得香港,2011年秋季拍賣會,2941號拍品,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折枝花果紋梅瓶,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國貝勒溥倫殿下贈與日本使臣之物,以46,580,000元港幣成交,可茲比較。
來源
蘇富比倫敦,1999年6月16日,lot801
佳士得倫敦,2011年5月10日,lot276
參閱:
《清代康雍干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香港圖書出版社,2004年,78-80頁,25號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227頁,圖207
佳士得香港,2000年4月30日,lot527
佳士得香港,1980年5月20日,lot148
佳士得香港,2011年11月30日,lot2941
琅環琳琅 松竹堂中國御窯器珍藏P181編號69
0921 明嘉靖 嬌黃釉梨形帶蓋執壺
尺寸 高14.5cm
估價 咨 詢 價
成交價:1552.5萬元
明早期
0942 清乾隆 銅胎絲琺琅纏枝番蓮紋出戟大花觚
尺寸 高68cm
估價 RMB 3,500,000-5,500,000
落槌價:RMB480萬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乾隆二十四年,琺琅作,「十月,十八日接得郎中達子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著做掐絲琺琅美人觚一件,出戟花觚一件,欽此。」即為此類物。
本品仿青銅器觚式樣,喇叭口,長頸,豐肩鼓上腹,腹下漸收,至底外撇,四面出戟,器型莊重典雅,體態婀娜秀美。整器施天藍色琺琅釉為地,肩部和足底裝飾鑄刻細膩的鎏金仰、覆蓮紋,其他部分繪纏枝西番蓮紋,分別以紅、寶藍、黃、豆綠、紫等多種琺琅色填蓮花。西番蓮紋圖案嚴整富麗,繁密規整,層次分明,精美華麗而不失古樸莊重,令人賞心悅目。足底刻「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全器造型古樸穩重,掐絲勾勒流暢,填料細緻飽滿,紋飾繁而有序,色彩豐富華麗,符合統治階級的審美要求,為典型的乾隆朝皇家陳設器。
由於琺琅彩製作難度大,成本昂貴,所以傳世的官窯不多,而其中絕大部分目前珍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民間流傳的精品則是寥若晨星。此件掐絲琺琅花觚高達68厘米,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掐製作工藝精湛,實為難得的收藏佳品,尤顯珍貴。
掐絲琺琅器是金屬胎琺琅器工藝的一個品種,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嵌」,今人喚作「景泰藍」。掐絲琺琅器的製作方法非常複雜。首先在已製成的紫銅胎上,由畫師作畫,工匠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圖案紋樣輪廓線上。從工藝上講,這套程序又稱為「掐絲琺琅」。完成掐絲工序後,還要在金屬或金屬片紋樣的空白處依據圖案需要填施各種顏色,工匠們稱其為「點藍」。後經過反覆焙燒、磨光、鍍金等工藝製作而最終完成。所以,每件掐絲琺琅製品,都凝聚著金屬工藝、雕刻工藝、鑲嵌工藝、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是集大成的美術作品,有著精美華貴和古樸典雅的文化底蘊。
乾隆皇帝頗為鍾愛掐絲琺琅器,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掐絲琺琅,其他陪伴的人全部使用瓷器。伴隨的帝王的喜愛,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琅製作技術也得到空前的發展,形成了內府造辦處、廣州、揚州、蘇州等幾個工藝中心,進入了全面興盛的時代。這時期的掐絲琺琅製品釉色艷麗,工藝細膩,創作出許多精美絕倫的、臻於極境的珍品,本品即為其中之代表,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來源
歐洲迴流
0931 清乾隆 蟹甲青六方貫耳瓶
尺寸 高45cm
估價 RMB 3,500,000-4,500,000
落槌價:RMB430萬
此件瓶呈六方壺型,口沿外撇,收頸,頸部飾有貫耳一對,足外撇,造型敦實大氣,線條起伏婉轉,頸部裝飾雙貫耳,古意悠然,通體敷施茶葉末釉,色澤蒼雅靜穆,光澤厚潤柔和,圈足露胎處為黑褐色,以摹「鐵足」之效果,附日本雙層木質包裝,經兩代收藏家收藏。
本品精緻雋秀,釉色沉穩,為乾隆茶葉末釉之精品,其器身光素不事雕飾,尤顯溫婉爾雅、風韻雋永,置於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殊為難得。其色澤靜穆深沉,富有天然韻致,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相同器型亦有青花和其他單色釉傳世。
唐英於《陶成紀事碑》中關於茶葉末釉記載為「一仿廠官釉,有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三種」,也沿襲了這一說法,並應用於清宮檔案。「廠官釉」當時便視若「秘釉」,御窯廠專燒僅供皇室使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記載乾隆皇帝曾多次過問廠官釉瓷器燒造的情況,最早記載是乾隆二年十月承命燒造「廠官釉收小雙耳瓶」,而乾隆三年六月是檔案記載規模最大的一次燒造,器形多達八種,可見乾隆對茶葉末釉色之鐘愛。
來源
日本藏家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0年4月8日,編號1822
參閱:
《出光美術館藏中國瓷器》,東京,1987年,編號965
0923 明永樂 銅鎏金四臂觀音
尺寸 高18cm
估價 RMB 3,800,000-4,800,000
落槌價:RMB420萬
0901 清雍正 鬥彩纏枝蓮梵文杯
尺寸 直徑6cm;高4.5cm
估價 RMB 300,000-600,000
落槌價:RMB58萬
0902 清雍正 青花纏枝寶相花紋杯
尺寸 直徑7.2cm
估價:RMB100,000-200,000
落槌價:RMB21萬
0903 清雍正 鬥彩雞缸杯 (一對)
尺寸 直徑6cm;高3cm×2
估價 RMB 800,000-1,600,000
落槌價:RMB175萬
0904 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八仙人物小杯 (一對)
尺寸 直徑6.5cm×2
估價 RMB 180,000-280,000
落槌價:RMB20萬
0905 清雍正 官窯灑藍釉廣口梅瓶
尺寸 高17.5cm
估價 RMB 1,200,000-1,800,000
落槌價:RMB215萬
0906 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紋水盂
尺寸 寬9cm
估價 RMB 500,000-800,000
落槌價:RMB64萬
0907 清雍正 胭脂地開光線描花卉紋杯
尺寸 高4cm;直徑6.5cm
估價 RMB 300,000-600,000
落槌價:RMB95萬
0908 元 龍泉窯梅子青釉浮雕纏枝牡丹紋花觚
尺寸 高48.9cm
估價 RMB 600,000-1,200,000
落槌價:RMB115萬
0909 明初 龍泉纏枝蓮紋葵口盞托
尺寸 直徑17.5cm
估價 RMB 100,000-200,000
落槌價:RMB24萬
0910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四季花卉紋碗
尺寸 直徑20.5cm
估價 RMB 300,000-600,000
落槌價:RMB75萬
0911 清康熙 豇豆紅釉鏜鑼洗
尺寸 直徑11.5cm
估價 RMB 800,000-1,600,000
落槌價:RMB215萬
0912 清康熙 天藍釉百條缸
尺寸 直徑25cm;高17.5cm
估價 RMB 1,800,000-3,800,000
落槌價:RMB350萬
0913 清乾隆 仿汝釉花觚
尺寸 高17cm
估價 RMB 1,800,000-2,600,000
落槌價:RMB215萬
0914 元 龍泉窯青釉梅瓶
尺寸 高23.6cm
估價 RMB 2,800,000-3,800,000
落槌價:RMB310萬
0915 清乾隆 祭紅釉雞心碗 (一對)
尺寸 高7cm×2
估價 RMB 600,000-1,200,000
落槌價:RMB70萬
0916 清乾隆 釉里紅寶相花紋水盂
尺寸 直徑6.5cm
估價 RMB 1,200,000-1,600,000
落槌價:RMB160萬
0917 清乾隆 仿汝釉貫耳瓶
尺寸 高14.5cm
估價 RMB 500,000-800,000
落槌價:RMB50萬
0918 16世紀 白釉暗刻纏枝花卉紋葫蘆瓶
尺寸 高25cm
估價 RMB 500,000-600,000
落槌價:RMB98萬
0919 清乾隆 茶葉末釉式橄欖尊
尺寸 高13.5cm
估價 RMB 1,200,000-1,600,000
落槌價:RMB120萬
0920 清乾隆 茶葉末釉杏圓貫耳瓶
尺寸 高35cm
估價 RMB 2,000,000-2,600,000
落槌價:RMB260萬
0922 19世紀 翡翠觀音
尺寸 高28cm
估價 RMB 1,800,000-2,800,000
成交價:RMB230萬
0924 清乾隆 青花應龍穿花紋大盤
尺寸 直徑50.8cm
估價 RMB 1,800,000-2,800,000
落槌價:RMB190萬
此盤盤形巨大,氣勢撼人。盤口沿繪海水波濤紋,內外壁繪四條行龍穿行於蓮花之間。盤心繪正面應龍,廣額方口,全身弓盤,背部生有蝠翼,尾作如意狀。龍身周遭點綴纏枝花卉紋,點染清晰悅目,線條流暢,盡顯乾隆官窯經典氣質。底面平整光潤,中心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乾隆御窯燒造纏枝蓮龍紋瓷器的最早記錄,出現於乾隆三年。《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宣窯串花青龍大盤一件。傳旨: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照樣燒造。」可知此類大盤為清代景德鎮御窯廠根據乾隆皇帝意旨而燒造的青花器品種。
青花大盤的主題紋飾「應龍」,為有翼的飛龍,又稱「翼龍」、「飛龍」。「應龍」為龍中壽命最長之龍。屈原《天問》中曾述應龍助大禹治水之功。又《述異記》云:「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漢《淮南子·覽冥訓》載:女媧補天之後,「名聲被後世,光暉熏萬物。乘雷車,服應龍,驂青虯,援絕瑞,席蘿圖,絡黃雲,前白螭,後奔蛇,浮游消搖。」後世續前史傳說,不斷神化應龍。清康熙時期的《述異記》稱:「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千年方為應龍。」及此,應龍已具清晰明確的地位,作為龍之長者和長壽的象徵,隨之固定。
應龍的形象,作為具有獨特象徵意義的題材和紋樣,最早出現於青銅、玉、漆器、石雕及繪畫中。考古發現,應龍出現於瓷器裝飾上,出現於南宋龍泉窯。明永宣御窯作為一種創新,吸收為官窯青花的裝飾圖案。清代御窯的應龍紋飾,多為仿古之作,出現於流行制式的盤類。此盤寓意獨特,且構圖密不透風,實為乾隆官窯青花的一件重器。
來源
紐約蘇富比,1976年10月23日,拍品324號
紐約蘇富比,2000年3月22日,拍品133號
比較相似別例:
玫茵堂藏有類似雍正款一例,著錄於《中國陶瓷》,玫茵堂,卷二,頁131,圖761。
0926 清雍正 鬥彩靈芝雲紋杯 (一對)
尺寸 直徑10cm×2
估價 RMB 2,800,000-3,800,000
落槌價:RMB315萬
成化鬥彩冠絕古今,開一代彩瓷先河,成就中國瓷史之典範,為後世所仰慕。清康、雍、干三代均對成化鬥彩十分推崇,其中又以雍正御窯所摹者為最佳,幾可亂真。常言道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雍正二帝雖相隔二百餘年,卻在瓷器上展示出相近的審美品位。究其緣由,蓋因成化鬥彩器胎薄工精、畫意典雅的風格引起了雍正帝瓷藝追求的共鳴,故屢次指示御窯廠對成窯器物進行仿燒,以求摹作將成窯神韻復原重現。
拍品以成化名品——鬥彩靈芝雲紋杯為范精心摹制而成,其原型可參見於1982年,在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地層發掘復原的出土器。其敞口,深弧腹、圈足,造型俊秀纖細,胎釉潤瑩似玉。外壁繪鬥彩團花靈芝雲紋圖案,設計者為使紋飾活潑,將靈芝和芝草以繁密的曲線繪作翻滾騰涌的團狀雲,諸彩妍麗鮮美,構圖新穎別緻。
本品最為獨特之處則是外壁四處靈芝紋的設色,均上下交替飾以黑彩,質地幽亮泛紫,令畫面色彩靜穆深沉,古意悠然。然比較目前所見成窯鬥彩靈芝杯、碗,均沒有此類風格出現,因為成窯無黑彩是公認的事實,所以令人倍覺新奇。以胤禛的品味不會有違常識,然本品並非孤例,英國前大衛德基金會典藏三件清雍正鬥彩靈芝紋杯和一件清道光鬥彩靈芝紋杯的紋飾一樣,施彩相同,均有二處靈芝紋塗飾黑彩,至少可以說明,黑彩的施加是有意而為。
縱觀成窯鬥彩器皿,並不是每種彩料燒成後均呈色鮮亮明快,例如鬥彩葡萄高足杯的葡萄紋則多為濃黑紫色,側面觀察可見其彩釉上覆蓋一層烏黑的金屬氧化皮,應是對礦物質彩料的提純不精,燒制中鐵質析出所致。此瑕疵既然可以在鬥彩葡萄高足杯出現,也可以發生在鬥彩靈芝紋杯,只要它也曾裝飾在靈芝紋上就無可避免。另外,靈芝色澤與紫葡萄相近,兩者使用相同的顏料塗繪也是符合裝飾常理。雖然今日存世不見此類色澤的成窯鬥彩杯,但無法否定雍正時期內府就不曾收藏。當年內府收藏之豐富應數倍於今日所見,因此更多的可能是雍正皇帝當時看到內府收藏的濃黑紫色靈芝紋的成窯鬥彩杯,因覺其與眾不同,故讓御窯廠摹制。該色遠觀如墨,故以黑彩摹之。此等可能性我們不宜輕易否定。歷經咸豐朝圓明園之劫和光緒之庚子事變,內府典藏的多少歷代瑰寶付之煙灰而未知,此類濃黑紫色靈芝紋的成窯鬥彩杯或是湮沒其中。
作為成化名品,萬曆、雍正、道光三朝均有鬥彩靈芝雲紋杯的仿製品種(參見《形秀色麗四代珍》,頁62,圖57;頁125,圖139;頁168,圖194),其中尤以雍正時期製品最精。雍正御窯仿燒品,就尺寸大小而言,有口徑7.2厘米、口徑10.2厘米兩個品種,前者實物可參見故宮博物院藏,底書成化仿款的「清雍正鬥彩靈芝紋杯」(參見《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頁167,圖144)、2017年1月17日於北京觀唐皕榷拍出的第575號拍品(以483萬人民幣成交))及2013年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第3094號拍品(以460萬港幣成交);後者較前者存世更少,尚未見到可供參考的資料,本對拍品口徑10.2厘米,成對保存,是存世鬥彩靈芝雲紋杯中最精美的一對,稀少珍貴,堪稱雋品。
此對鬥彩靈芝雲紋杯的其中一隻,保存完好,據傳來自英國爵士的收藏,後來藏家從英國威立士拍賣以41.4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為408.8萬)購得;另一件同樣購自歐洲藏家,來源有序。
來源
一隻來自英國威立士拍賣,2015年5月20日,編號342(成交價為 41.4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408.8萬) ;另一隻原為英國貴族收藏,以5萬英鎊購自英國古董商Pitt
參閱:
《形秀色麗四代珍》,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太陽樹出版公司,1992年,頁62,圖57;頁125,圖139;頁168,圖194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199,圖181;頁257,圖235
《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54-156,圖145-150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167,圖144;頁303,圖273
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3094
0927 清乾隆 洋彩百花不落地蓋碗
尺寸 直徑10cm
估價 RMB 800,000-1,200,000
落槌價:RMB90萬
《陶雅》稱(粉彩):「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於鬼斧神工。」此件百花不落地折腰碗絢麗妍美,即為乾隆御瓷粉彩器之珍貴雋品。本品分蓋、身兩部分,碗敞口、折腰、腹部斜收、下設圈足,蓋設圓鈕,與碗緊密扣合。蓋碗以粉彩滿飾各色花朵,百花圃簇似錦,將底釉遮住,不留空隙,故而得百花不落地之名。圖案繪牡丹、菊花、茶花、牽牛花、蓮花、玫瑰花、百合等,各色花朵將整個畫面填滿,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幹,如同天女散花般,各盡其致,繁密之極。蓋鈕及碗底正中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全器釉彩妍美多姿,畫工精細繁密,處處彰顯出乾隆彩瓷無與倫比的華麗與尊貴,強烈的視覺衝擊表現出了極大的美感。
「百花不落地」是清代工藝繁榮之世才出現的一種裝飾紋樣,含「百花獻瑞」之美意。考其源流,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實物可看出,雍正一朝已經初成雛形,只是當時花葉之間留有空隙,尚無緻密之象(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琅彩·粉彩》,圖15)。乾隆之後,此一工藝發展至極致,各色花卉紋飾已將底釉遮住,使之不露一絲空隙,紋飾極其繁複。據清宮檔案記載,百花不落地者,是帝王專用賞花應景之瓷,所以較清其它官窯相比,工藝更為講究。首先,需要內務府造辦處出具畫樣,設計出百花齊聚之畫稿,上呈皇帝審批後,再交付御窯廠作為粉本,其構思最妙之處則是盡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無砌堆之感,殊為巧思。其次,御窯廠的工匠依照工樣將畫稿臨摹勾勒於白瓷胎上,務必毫釐不差,同時又要照顧到器表不同於紙面的不均衡特性,稍有差池,便會前功盡棄,極其考驗工匠的制瓷技巧。再者,百花不落地者,一器之上所見顏色不下三十餘種,彩料配製之多堪稱眾瓷之首,故繪畫之前,彩瓷的所有顏料必須配備,種類繁多幾近百種,均需一一調試,此項工作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最後,填繪洗染,必經畫師數人之手,歷十數日之功方可入窯。故一器告成,歷時數月之久,耗資甚巨,絕非其它御瓷可比。如此繁複之至,必將註定百花不露地者燒造不多,其珍貴難得程度可見一斑。
此種蓋碗應是帝王賞花時專用的茶器,十分罕見,寥寥無幾。檢閱公私典藏,未見與本品全然相同者,紋飾較為相近的一例則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之乾隆粉彩百花圖葫蘆瓶。其他有流於市場的百花不落地瓷,價格不俗,查閱近幾年的拍賣記錄,北京保利2010年秋拍,一件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蘆瓶以2240萬拍出(北京保利,2010年12月05日,編號4686),可見此式品種之珍貴。
來源
法國藏家舊藏
參閱:
北京保利,2010年12月05日,編號4686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琅彩?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圖15
0928 清雍正 粉彩花卉紋碗
尺寸 直徑18cm
估價 RMB 350,000-450,000
落槌價:RMB35萬
此碗即雍正粉彩「沒骨」花卉瓷中的雋品,以畫筆妍美和布局精巧鑄就其至高的藝術地位,成為美學之典範。
碗敞口微侈,深腹圓收,圈足,器形俊秀。其胎骨纖薄堅緻,於瑩白溫潤之釉面上繪秋光花卉圖。畫中牡丹橫欹而出,吐萼含苞,風姿綽約,鋪陳出新月形構圖,而盤之左上方則以極大的留白空間映襯出布局虛實結合之妙。花卉選用胭脂紅、洋紫、洋黃和特有的藍色,富麗清雅,極盡花卉之色、光、態、韻,葉片平填大綠或水綠色,花瓣、葉片富有明暗變化,突出畫面陰陽、濃淡,富有立體感。組合圖繪在沿碗的中段環繞三分之二,首尾彩蝶雙飛銜接,蝶翅觸鬚精細入微,填色細膩勻凈,達到柔和婉麗的效果。其畫筆清秀細膩,設色淡雅逸麗,畫意之雅猶如和風拂面,醉人心扉。外壁一側萱草吐蕊數朵,朵朵粉嫩宜人,極為清雅。另見芙蓉一枝,花瓣略染胭脂紅,含苞欲放,風情無限。幾隻蝴蝶欲落還飛,饒添野趣。嚴謹的彩繪工藝程序、嫻熟的彩繪技巧,配合生動的繪畫筆意和豐富的色料,其繪畫、胎釉、彩料、無一不精,益見雍正御瓷之非凡品格。底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字體清秀端莊。
粉彩以雍正為絕美,其風格清新雅緻。陳瀏《陶雅》評論雍正窯器有:「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有四絕焉。質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而欲飛。映日或燈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筆劃彩色。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盆娥細。睫有聳毛。且莖莖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
《飲流齋說瓷》云:「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幾誤蠅欲拂……」。雍正粉彩改變了景德鎮瓷器傳統五彩用筆古拙、畫筆料色濃重、色塊平填的畫風。用筆有輕重徐疾之別,線條或流暢飄逸,或頓挫起伏,表現出各種花草的不同特徵。
查閱目前可見的公開著錄資料,未見與藏品相同紋飾完全者,玫茵堂尚有藏品與之相似可做比較。
來源
博達藝術品拍賣會,1999年6月10日,Lot29封面作品
參閱:
《玫茵堂中國陶瓷》,卷二,倫敦,1994-2010年,圖964
0929 清乾隆 粉青釉葫蘆瓶
尺寸 高32cm
估價 RMB 480,000-580,000
落槌價:RMB48萬
自唐以來,葫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有清一代,所制瓷質葫蘆唯乾隆獨勝,其形之優美,釉之淡雅,獨步本朝。葫蘆瓶又稱「大吉瓶」,因其外形如「吉」字而得名。又因葫蘆多籽,有多子多孫之吉祥寓意,因此清代以葫蘆為原型,製作藝術品的風氣流行一時。
乾隆三年六月,弘曆開展即位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御瓷燒造,他諭旨將內府所藏近兩百件歷代名窯瓷器和雍正御瓷交付御窯廠,吩咐唐英按照其要求燒造或照樣燒造,此次燒造的不少瓷器可與當今現存的實物一一對應。據《乾隆三年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江西》記載:「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冬青有蓋葫蘆罐一件……,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將交出原磁器繳回,仍交磁器庫。此磁器內有大器皿應畫樣帶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帶。欽此。」此處所言「冬青有蓋葫蘆罐一件」,應是此一品種的檔案記載。
此瓶以葫蘆為形,直圓口微斂,斜肩,束腰,腹部渾圓,淺挖足,形制規整,造型端莊秀美。全器通體施粉青釉,釉面滋潤肥厚,光潤細膩,釉色淡雅清新,醉人心扉,達到器形與釉色完美結合之境地,是為一代之冠。底部內凹,澀圈一周,以供墊燒。無論胎釉、造型、神韻均與雍正者無異,殊為可貴。
查閱國內外各大典藏機構資料,青釉葫蘆瓶的存世量較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冬青釉葫蘆瓶(《飲流齋說瓷譯註》,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357,圖7-17),另見南京博物館藏清乾隆冬青釉帶蓋葫蘆瓶(《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編,2003年10月,頁341),再者可見暫得樓藏清乾隆青釉葫蘆瓶一件(《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上海博物院、首都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年,頁118,圖42),三件均與本品相若,均可資比較。拍場方面,縱觀歷年拍場,乾隆朝青釉葫蘆瓶皆有不俗的成交記錄,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一對與本拍品相似的清乾隆豆青釉帶蓋葫蘆瓶(編號3975)以人民幣1437.5萬元成交。
來源
歐洲貴族收藏
參閱:
《飲流齋說瓷譯註》,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357,圖7-17
《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編,2003年,頁341
《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上海博物院、首都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年,頁118,圖42
中國嘉德,2011年5月23日,編號3975
0930 清乾隆 仿哥釉貫耳方瓶
尺寸 高49.5cm
估價 RMB 600,000-800,000
落槌價:RMB100萬
本品方口,長頸,溜肩,鼓腹,長方形圈足,頸部兩側對稱飾長方形穿孔。器身通體施仿哥釉,釉質堅緻細膩,釉色肥腴瑩潤,開片分明,金絲鐵線交錯,足底刷鐵黑色釉,乃仿宋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徵。整體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樸凝重,堪稱乾隆官窯仿哥釉器個中翹楚,殊世罕見。
哥釉古雅凝幽,備受乾隆皇帝鍾愛。《清高宗御制詩集》所載歷代陶瓷贊詠詩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贊詠哥窯竟達二十首,如《詠哥窯周素尊》「古質天然朴不華」(《御制詩四集》卷之五十),《詠哥窯葵花碗》「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御制詩四集》卷之四十二),可觀深情。乾隆一朝,仿哥釉燒造極受重視,如《清檔》載,「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雙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極紙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盤口大漢尊一件,哥釉六方雙管尊一件,哥釉蓮座蒜頭瓶一件,哥釉葵瓣筆洗一件,哥窯腰元罐一件,傳旨: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將交出原磁器繳回,仍交磁器庫。此磁器內有大器皿應畫樣帶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帶。欽此。」因此,在乾隆朝各式仿古單色釉中,仿哥釉最為成功,工藝達至巔峰,形神兼備,釉色的質感和形制的凝厚得到充分彰顯,「仿古暗合,與之無二」,而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創新。
明高濂《遵生八箋》載:「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於幾足,不令失損。」本器承襲古制,足外牆兩側正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繫繩帶,古意盎然,與史互證,實乃帝王燕閑清賞之御制絕品,彰顯乾隆性好風雅之情貌。
翻檢各方典藏資料,本品為清宮陳設花器,其使用情形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十二屏》之「倚塌觀雀」圖窺知。圖中美人身後即置一官釉或哥釉貫耳瓶,上插翠枝妍花,其狀甚茂,以鏤空木座相承。作為本器仿古原型的宋代貫耳瓶可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青瓷弦紋貫耳壺(《得佳趣:乾隆帝的陶瓷品味》,頁102-103,圖28),明代貫耳穿帶壺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仿官釉貫耳穿帶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頁223,圖201),與本品十分相似。有清一代與本品相似者可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仿官釉青瓷貫耳壺(《得佳趣:乾隆帝的陶瓷品味》,頁187,圖84)、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官釉貫耳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頁227,圖205)和大英博物館藏清乾隆仿官釉雙耳壺(Oriental Ceramics,The World』s Greatest Collections,Vol.5,The British Museum,p.235)。此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哥釉貫耳瓶(《清康雍干名瓷特展》,頁82,圖63)以及《清代瓷器賞鑒》載錄清乾隆仿哥釉貫耳瓶(《清代瓷器賞鑒》,頁146,圖183)亦可資比較。
來源
國有文物商店舊藏
參閱:
《得佳趣:乾隆帝的陶瓷品味》,台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頁102-103,圖28、頁187,圖84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23,圖201、頁227,圖205
《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146,圖183
0932 清乾隆 茶葉末釉荸薺瓶
尺寸 高26cm
估價 RMB 600,000-700,000
落槌價:RMB60萬
此器小圓口,細長頸,坡肩,扁圓腹,短圈足,器形端莊秀美,正是古人所稱的「荸薺凳」造型,為標準官窯燒制。瓶內外通施茶葉末釉,釉面呈色黃綠而不透明,並帶有黃色的星點,頗似茶葉的細末,古樸清麗,深沉凝重,極具古意,耐人尋味。由於燒制時溫度不同,茶葉末釉又有蟹甲青、鱔魚黃、黃斑點、茶葉末等多個品種。此器釉色偏綠,有茶有末,乾隆官窯特徵明顯,應屬文獻所記「茶葉末」或「蟹甲青」之類。底款陰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筆力遒勁。
清代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曾多次過問茶葉末釉瓷器,不惜人力、物力,力求其完美。清乾隆茶葉末品種多為大器,作為宮廷觀賞之用,本品大小適中,可賞可玩,殊可珍貴,應是帝王醉心之物,品階比同類大器更高。
此類茶葉末釉荸薺瓶在中國古陶瓷藝術品中屬於一流收藏品。世界聞名的英國收藏家S. Marchant & Son 2011年出版其收藏的50件中國清朝瓷器,將乾隆茶葉末釉荸薺瓶珍為封面;日本三菱(Mitsubishi)家族也曾有這種收藏;玫茵堂珍藏一件近類茶葉末釉荸薺瓶,載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瓷器》,倫敦,1994-2010年,卷2,圖版936;趙從衍收藏亦有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94;另有一瓶,器形略大,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錄於Rose Kerr,《Chinese Ceramics: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倫敦,1986年,圖版25。其他拍場相似品種也常以高價出售,例如2012年,在北京拍賣行拍出的乾隆茶葉末荸薺瓶,就曾以235.2萬的高價成交。
來源
香港展銷會
參閱:
《玫茵堂中國瓷器》,倫敦,1994-2010年,卷2,圖版936
Chinese Ceramics: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倫敦,1986年,圖版25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94
0933 清雍正 窯變釉膽瓶
尺寸 高28.3cm
估價 RMB 1,500,000-1,800,000
落槌價:RMB150萬
拍品直口,細長頸,圓肩,鼓腹,腹部下方漸斂,圈足,形似懸膽,故為膽瓶。器外施窯變釉,釉面光潔,紅、藍、紫等色於流淌中交融,變幻無窮,迷離迤邐,如煙花空中綻放,妙得宋鈞釉神韻。外底落「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刻款,篆法規整,結構嚴謹。此瓶胎質細密勻凈,從細微處均彰顯著雍正官窯瓷器規整而儀態萬千的皇家氣勢,給人以古樸典雅的視覺感受。該器可謂雍正時期窯變釉的典型作品,造型線條優美流暢,釉層晶瑩潤澤,釉色妍麗濃烈,無論從哪方面看,皆體現了雍正窯變釉的精髓,為窯變釉中的上品。
窯變釉為雍正時期創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變化最多,色彩最豐富,形態也最複雜。它的最初出現完全是偶然的,只知於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窯變」,俗語「窯變無雙」,謂其變化莫測,獨一無二。後來,人們按一定的配方,製成某些釉料,施於製品入窯焙燒後,產生了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顏色和形態。《唐英瓷務年譜長編》中記載,唐英於雍正七年三月,「派廠署幕友吳蕘圃調查鈞窯器釉料配製方法」,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在其所寫《陶成紀事》碑文中,記述了仿清宮所發宋鈞窯器而燒得窯變釉之事:「鈞釉,仿內發舊器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粉青,騾肝馬肺五種,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
雍正正十三年,最終掌握了窯變釉的規律,成功燒制出這一品種。本品釉色斑斕無比,紅紫交融於身,縱橫變化,燦若晚霞,無有窮盡,此等虛幻奇詭之景,賴窯火造就,可謂瑰麗天成。
雍正在位共十三年,窯變釉在最後一年才燒製成功,因此雍正時期官窯窯變釉瓷器數量十分稀少,且多藏於各大博物館。遍閱公私收藏,拍品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雍正祭紅膽瓶器型上相似,但釉色一致的,尚且僅發現本品一例。
來源
紐約佳士得,2011年3月25日,編號1757
0934 清乾隆 青花粉彩纏枝花卉紋佛塔
尺寸 高42.5cm
估價 RMB 400,000-600,000
落槌價:RMB75萬
乾隆帝自命「佛心天子」,篤信藏傳佛教,從個人行為和國家行為兩方面去實踐著他的崇佛信念。宮中佛教法事頻繁,每天都有喇嘛在皇宮御苑中念經做佛事,每年達二千多人次,帝後們經常到皇家寺廟拈香拜佛,聆聽喇嘛誦經,觀看法事。宮中遍設佛殿,紫禁城中先後修建了中正殿,雨花閣、寶相樓、吉雲樓、梵華樓、佛日樓等三十多處藏傳佛教殿堂,連皇家御苑中也梵剎林立。因此,各式佛教文物典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除了傳統藏地金銅材質以外,由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的瓷質藏傳佛教珍寶,頗具特色,工藝精湛,令人嘆止,數量眾多,極一時之盛,開一代未有之奇。
彩繪藏式佛塔為乾隆瓷質法器之精絕代表,唯獨乾隆一朝有之,此件喇嘛塔屬於典型藏傳佛教喇嘛塔樣式。喇嘛塔由須彌座式塔基、覆缽式塔身和十三無相輪塔剎三大部分組成。通身紋飾自上而下緊湊繁密:塔剎上部繪花卉紋的如意寶葫蘆頂,飄帶緊系垂於兩側;塔剎下豐上斂共十三級,寓意佛教十三重天;肩部繪藏傳佛教特有的雕瓷神獸紋和瓔珞花卉紋;腹部主體紋樣以纏枝寶相花裝飾;須彌座可與佛塔卡和,座面主體裝飾胭脂地粉彩勾蓮紋,肩部、脛部及座子的台階處飾卷草紋、仰蓮瓣紋、覆蓮瓣紋、回紋、圓珠紋和花卉裝飾帶;賁門佛龕口沿描金並外飾蔓草紋一周。整器繪畫工緻殊常,彩料精妍,絢麗輝煌,彰顯出莊重華麗之皇家氣質。
此件喇嘛塔,塔身採用青花粉彩技法,是以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共同組成紋飾圖案的一種裝飾技法,在乾隆朝十分少見。清代御窯盛行仿製明代瓷器品種,青花、鬥彩、各色一道釉均多有仿作,唯有青花五彩器在康熙朝以後即基本絕跡。本品所採用的青花粉彩工藝,與明代青花五彩可謂一脈相承,堪稱嘉萬五彩在乾隆朝的一次新生。
此類御窯佛教法器俱不落年款,以示帝王對佛祖的崇敬之意。乾隆曾下旨藏草瓶等法器「俱不要款」。藏傳佛教的佛塔見有菩提塔、聚蓮塔、尊聖塔、多門吉祥塔、天降塔、和結塔、神鞭塔、涅盤塔等八種類型,是為紀念佛祖一生從誕生到涅盤的八個重大事件。參照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記載而言,這些藏傳佛教供器,原本多放置干清宮中的慈寧宮,養心殿,雨花閣,中正殿,亦有供奉於承德避暑山莊和瀋陽盛京故宮。公私收藏中此式佛塔極為有限,故一直是拍場競相追逐的對象,早在07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乾隆胭脂紫地粉彩纏枝蓮佛塔就曾拍出555.5萬元人民幣,當時匡時拍賣,一件清乾隆黃地粉彩八寶描金花卉紋佛塔也拍出319萬元的高價。
來源
歐洲迴流
0935 清乾隆 洋彩鏤空番蓮紋書燈 (一對)
尺寸 高11.5cm×2
估價 RMB 500,000-600,000
落槌價:RMB50萬
書燈分為大小兩承盤及座三部分。上層承盤內壁施湖綠釉,為燈盞托盤,放置蠟燭所用,體量最小;中層為蠟盤,口沿施湖綠釉,作鏤空修飾,中間以紅彩錦花紋作地,繪洋彩番蓮紋一周,下層為器座,繪紅彩錦地花卉紋。燈盞、蠟盤之間由圓柱連接,中間凸起一道湖綠釉弦紋,亦以紅彩錦花紋作地,繪洋彩番蓮紋。書燈底部施湖綠釉,中心內凹,書礬紅「大清乾隆年制」方框款,為乾隆官窯典型款識。整器造型極富韻律節奏之美,設計極為精心,工藝尤為考究,紋飾複雜細膩,其繁縟程度正體現出乾隆時期瓷器裝飾的典型特徵。
乾隆洋彩與同時期西洋瓷器風格相近,大多滿地繁花,極少留白。此器繪滿紅彩錦花,並用多種釉彩描繪番蓮紋,所繪番蓮紋婉轉舒展,設色妍麗繁縟,繪畫細緻工整,並且注重枝葉的明暗表現和花朵花瓣的立體層次,這有別於傳統繪畫技法,是典型的洋彩特徵。
乾隆朝瓷製書燈分兩種:覆鍾式座者當用以五供,尺寸多較大;而如本品此種尺寸在20cm以內,且下部由燈柱及承盤組成者,或專為清宮書燈而作,專供書齋照明之用,為乾隆一朝獨有的文房雅具,深得乾隆皇帝所喜愛。在乾隆九年二月初的一個晚上,乾隆皇帝夜讀,凝視案頭瓷質書燈有感,故而賦詩《詠花瓷書燈》一首對其讚美,詩曰:「誰將大邑瓷,相併九華枝。縱書明為用,無塵靜與宜。消聞覓句際,伴影讀書時。何必昭陽殿,徒許金玉為。乾隆甲子二月御題。」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乾隆九年磁胎洋彩錦上添花燭台一對(參見《華麗彩瓷—乾隆洋彩》,頁96-97,圖24),與此對洋彩鏤空番花紋書燈紋飾風格極為相近,應為同時期宮廷定燒的不同紋飾的同類器。此書燈成對保存至今,極為難得。
來源
歐洲迴流
參閱:
《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96-97,圖24
0936 14世紀 丹薩替風格銅鎏金金剛手菩薩與大成就者像
尺寸 高30.5cm
估價 RMB 1,800,000-2,800,000
落槌價:RMB380萬
丹薩替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的山腰處,由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始建於1158年(藏曆第三繞迥土虎年)。建寺之後,多吉傑布在該寺收徒傳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該派發展為帕竹噶舉派,丹薩替寺遂成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參見附圖1)。丹薩替寺在鼎盛時期以極高超的藝術性而著稱。據歷史記載,丹薩替寺歷史上建立了十餘座舍利靈塔,他們大多為銅鍍金塔,少數為銀塔,這些靈塔十分獨特,在其基座和塔身部分都裝飾佛像,佛像從下至上,逐層有序地圍匝環繞,讓整個佛塔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雕塑藝術品(參見附圖2)。圖齊在1948年曾訪問過丹薩替寺,並親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為丹薩替寺座主們建造的諸多舍利塔,塔身周圍有造像,隨圖齊入藏的弗朗西斯梅勒拍有圖齊稱讚的舍利塔多幅圖片(參見附圖3、4、5)。
丹薩替寺造像吸收了尼泊爾造像藝術魅力,又融入當地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並具有地區性的尼藏融合的藝術風格,代表了西藏佛像藝術的最高成就。但與眾多極其寶貴的人文遺產一樣,丹薩替寺在香火延續近千年後,在「文革」中不幸遭到毀滅性破壞(參見附圖6),故其所流傳下來的佛教藝術品數量極其稀少。自1980年該寺中的倖存兒逐漸浮現於世後,丹薩替造像逐漸被人認識,成為了國內外藏傳佛像藝術圈內極為寶貴的研究對象,在世界範圍內最受行家青睞和藏家追捧。此尊金剛手菩薩與大成就者像即是一件典型的西藏丹薩替寺風格作品,極為難得。
金剛手菩薩,也稱「持金剛」,藏語稱「多傑羌」。關於其身份和地位有多種不同說法:一種認為他是本初佛,即最原始、最根本的佛;再一種認為他是報身佛;第三種認為他是法、報、化三身的總集;第四種認為他總攝了五方佛的智慧和功德,稱他為「第六金剛持」或「金剛總持」。持金剛不僅是噶舉派崇奉的最重要的尊神,是噶舉派崇奉的本初佛,而且還是噶舉派尊奉的鼻祖。基於金剛手菩薩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因此在表現噶舉派內容的唐卡和其他繪畫形式上,一般被置於上方中央,受到特殊的禮敬,突出他在教法傳承中的至尊地位。在他身旁有大成就者弟子,即表現其教法的傳承關係。
此尊右側立像是金剛手菩薩,菩薩身體呈優美的三折枝式,赤足立於蓮花座上;面龐豐潤,白毫凸顯,眼瞼低垂,相容沈靜;頭戴五葉冠,頂結高髻,余發披於兩肩;身著天衣綢裙,鏨花的帛帶周身相繞,胸前瓔珞、臂釵、腳環有松石等寶石鑲嵌,華麗精緻,極盡奢侈之能事;左手當胸托金剛杵;右手持蓮,並輕撫居中的寶瓶,蓮花中置一金剛杵。菩薩左側為大成就者,其如意坐於寶座之上,濃眉大眼,面相方圓豐潤,頭戴寶冠,耳綴圓璫,袒露前胸,左手撫寶瓶,右手高舉於胸前。這件作品的關鍵在於寶瓶,藏傳佛教以重視教法傳承聞名,亦即所謂的「灌頂」。這個觀念源自古印度王子繼承王位時,國王用一個瓶子把海水澆灌至太子頭上,表示從此以後太子便獲得了王位。佛教則借用這種儀式於教法授受,寶瓶正是儀式過程中最重要的法器。因此,本尊組合即是象徵性的表現金剛手菩薩向大成就者傳法。整像造形完美,比例精準,身軀肌肉感表現到位,瓔珞佩戴繁複,工藝精湛,風範非凡,為古代藏傳金銅造像中之精品。
無論從整體造型還是局部特徵來看,此像均表現了西藏丹薩替造像鮮明的風格特點,與現知的丹薩替造像特徵完全一致:其一,丹薩替佛像大小規格一般在25-35厘米,金剛手菩薩與大成就者像高30.5厘米,符合其造像規格;其二,就面相而言,金剛手菩薩與大成就者均臉型寬大,面部飽滿,尤其大成就者杏仁狀大眼更是丹薩替造像典型的藝術表現方式;其三,菩薩與大成就者四肢粗壯渾厚,肌體飽滿充實,雙手肥大厚實,整體氣力充盈,充分表現了雄渾壯闊的藝術氣韻,是丹薩替造像普遍的藝術表現,其四,金剛手菩薩和寶瓶上都有多種組合的繁複裝飾,這種裝飾樣式無疑是受到尼泊爾造像的影響,在丹薩替造像中普遍流行;其五,此像裝飾綠松石等各色寶石,品種繁多,遍布全身,這是丹薩替造像的傳統特色;其六,此像蓮座低矮,蓮瓣飽鼓 ,紅銅基底鎏金,胎體十分厚重,亦符合丹薩替造像特徵;其七,菩薩背後有方形的凹槽痕,乃是用以安裝在舍利靈塔之上,充分表明它是屬於丹薩替寺舍利靈塔上供奉的佛像。由以上幾個方面可知,此尊金剛手菩薩與大成就者像具有西藏丹薩替造像鮮明的風格特徵,可以明確判定,此像就是來源自丹薩替寺舍利靈塔上供奉的佛像,為寺廟佛塔上的「大寶裝飾」。
丹薩替寺佛像十分稀少,目前散見於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據初步統計,總數約100餘尊。而以金剛手菩薩與大成就者作為組合題材的造像更是存世罕見,據資料顯示,此類題材造像全世界僅有十餘件,布達拉宮藏品中有一件類似造像,可作比較。此外,西泠印社2016年秋拍曾以575萬人民幣的價格拍出一件相似作品,表明該題材逐漸受到市場關注,前景可期。
參閱:
西藏布達拉宮藏,《盛放蓮花——歷代佛像擷珍》,文物出版社,2009年,頁174-175
西泠印社,2016年12月17日,編號3800
0937 17世紀 銅金釋迦牟尼像
尺寸 高20cm
估價 RMB 1,600,000-2,000,000
落槌價:RMB150萬
這是一尊具有顯著特徵的蒙古札納巴札爾風格釋迦牟尼像。佛頭飾螺發,肉髻高聳,寶珠頂嚴。眉目清秀,鼻直口小,面容極為俊美。左手禪定托缽,右手觸地降魔,結跏趺端坐於蓮台之上。四肢圓潤,軀體比例均稱,既厚實健壯,又有女性化的溫婉柔美。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衣緣鏨刻有繁密的花紋帶,結跏趺坐的雙腿問刻意露出裙角,宛如倒置開張的扇面,其放射性的線條具有高度裝飾性。圓形蓮花座形似碗狀,上敞下斂,蓮花扁平而呈魚鱗狀,分層錯列,迭加包裹,花瓣中部微卷下翻呈珠狀,最上一層花瓣裝連珠紋,此造像端莊嚴整,胎體厚重敦實,金水厚重,保存完好,具有鮮明的扎那巴扎爾藝術特徵。
札納巴札爾是喀爾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他創造了喀爾喀蒙古銅佛造像。札納巴札爾造像是清代藏傳佛教區域盛開了一朵炫麗的藝術奇葩。他兼容並蓄了帕拉王朝藝術風格的凜然氣勢和尼泊爾藝術追求人體自然的協和,同時融合滿、蒙草原民族對於偉岸身姿和珠圓玉潤的獨特審美,對藏傳造像藝術的繼承傳統與創造性極富意義。
在《扎納巴扎爾的佛造像風格研究》一文中對扎納巴扎爾風格佛像的特點這樣論述:「兩眼比帕拉佛眼要短得多,然而比蒙古人的眼睛又要長些。口的輪廓也是如此,上唇甚薄,其『人中』下端特別突出垂下。」此尊造像面龐俊美,完全符合上述特點。在肌體結構和姿態造型上,此尊佛像寬肩、凸胸,細腰,肌體秀逸,不重刻劃衣褶而使肢體突顯出薩爾納特樣式,從整體上看來給人以莊嚴穩重的感覺,而無呆板強直之弱點,這實賴於扎納巴扎爾風格佛像在處理造像姿態時融入了東印度帕拉和尼泊爾造像的某些因素,注重纖巧與柔軟感。
來源
歐洲迴流
0938 清早期 石叟款銅觀音坐像
尺寸 高18cm
估價 RMB 600,000-800,000
落槌價:RMB60萬
此尊觀音以銅範鑄,半跏趺坐,跣足。髮髻高盤,髮絲細密,面頰豐腴圓潤,直鼻小口,雙目低晗,目光下斂,面容秀美,神態安詳,眉宇間流露出恬淡寧靜、莊重嫻雅的神態。身著通肩寬袖衲衣,內著僧祇長裙,衣紋疏密有致,曲走流回自然。左腿盤坐,右小腿斜倚,右手搭於右膝之上,左手持經卷置於右手腕處,似是闡經明義,點化芸芸。整體造型完美,銅料精良,工藝精細,坐像無論造型神態和細部線條處理都刻劃細膩,表現逼真,與德化窯何朝宗制觀音像手法相似,足以說明藝術家塑模之功力以及鑄造難度之高超。拍品為原檔套,原盒、原底座,殊為難得。
石叟,明末人,為當時銅塑第一名手。石叟的身世,歷藉乏載,但名字卻因其作品流傳下來。石叟的銅像作品,主要為佛教人物,觀音尤多,他繼承了傳統的鑄銅工藝,所造銅像制型精絕,包漿凝厚,整體比例優美,衣褶交代清楚,彷彿雕刻一般,堪稱銅器中的精品,是明清銅作工藝的傑出代表。其造像區別於一般宗教造像,對作品的藝術追求已經遠遠超乎了宗教功用,而是融進了時代的精神、個人的情感與美學思想,從而使得宗教藝術作品超越宗教的內容,突破了神性的束縛,而閃現出美的光輝。
審諸資料,本品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石叟」款銅觀音坐像(《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銘刻與雕塑》,頁211,圖199)無論材質、風格、造型及藝術表現手法都相近,藝術造詣不相伯仲。另有一例王世襄舊藏石叟款觀音曾於北京保利2009年春拍以207.2萬人民幣成交,可供藏家借鑒。
來源
日本藏家舊藏
株式會東京中央拍賣,2013年3月6日,編號2190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銘刻與雕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頁211,圖199
《故宮經典:故宮觀音圖典》,故宮出版社,2012年,頁70,圖40
0939 17世紀 銅錯金錯銀達摩
尺寸 高26cm
估價 RMB 1,800,000-2,200,000
落槌價:RMB180萬
此達摩像雙目圓睜,眉眼突出,臉部皺紋刻畫細膩,寫實地表現出南印度人的臉部特徵。達摩身型略傾站立,身材魁梧,左手自然下垂,右手略抬,握一經卷,動作生動傳神,活靈活現。身著通領垂肩式僧衣,衣紋柔軟自然,下擺迎風擺動,營造出飄逸流動之感。作者技藝出神入化,完美地將袈裟處理出層迭流暢的衣紋,使人物如同御風而行,有「吳帶當風」之勢,極富動感。袈裟上布滿鑲嵌的金絲及銀絲雲紋,金、銀絲婉轉流動,打磨平滑,與器身渾然一體,精美絕倫,別具雕塑美感。造像背後有嵌金「石叟」篆書款識,法度嚴謹,類似款式極為少見。帶雙底座。
此像時代定為明代晚期時期,依據是:1、從造型上,達摩像在明代較為流行,該像人物體態自然,衣紋流暢而不張揚,面目豐滿又威嚴莊重,透出一種樸實、健康的美感,符合明代的審美意趣。2、其質地為精鍊紫銅,乃銅與鋅、鉛、錫等金屬的合金,色調柔和,細膩而潤澤,隱隱透出一種螢光,有明代冶銅技術的特徵。3、造像所嵌「石叟」款。有資料記載,石叟是明末僧人,其身世雖歷藉乏載,但在當時就以擅作嵌銀絲銅器而名躁於世。4、此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窯達摩渡江瓷塑」,在造型、氣質上有驚人的相似。 甚至可以認為,他們的製作模本幾乎是相同的。由此可證明,此件石叟達摩立像的製作年代與明代何朝宗款德化達摩像的製作年代大體相當。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測石叟與何朝宗為同時代人,一是鑄銅大師,一是瓷雕名家,兩人依據當時流行的塑像模本,雖然造像質地不同,卻有著相同的藝術效果,都成為佛教藝術的精品。
石叟的銅像作品,尤以觀音居多,如本品這般的達摩像十分稀少,遍尋海內外公私收藏,暫未見與之相似者,足證此器之彌足珍罕。此件嵌金嵌銀持卷達摩,無論從雕刻工藝,還是選材選料上都堪稱上乘。鑒賞本件作品可明顯感受到,其雕塑的藝術性已經遠遠超乎了宗教功用,達摩肅穆沈思且略顯悲憫的神情,瀟洒自如的身姿皆栩栩如生,而精鍊的材質,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拍賣市場上石叟的作品一直都備受關注,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件石叟觀音大士就以632.5萬元成交,而王世襄舊藏的一件石叟款觀音早在2009年就曾以207.2萬人民幣拍出,保利廈門於去年秋拍也曾拍出石叟觀音兩件,可作參考比較。
達摩(?─535),又稱達磨,梵名Bodhidharma,意譯作道法。為我國禪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國王子,從般若多羅學道,與佛大先並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後受衣缽。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廣州番禺,梁武帝派遣使者迎至建業,然而達摩與梁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上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許多人不解其意,便稱之壁觀婆羅門。
來源
張宗憲舊藏
0941 17世紀 銅胎插絲琺琅獅子擺件
尺寸 高13cm;長16cm
估價 RMB 300,000-400,000
落槌價:RMB35萬
此瑞獸銅胎,首生雙角,貼服於腦後,張口露齒,雙目圓睜,四爪抓地,四肢強勁有力,軀體健壯圓渾,肌骨精準飽滿、毛髮繁密整齊,卷尾高高揚起。背部搭有鞍墊,鞍墊採用掐絲琺琅工藝,淺藍色琺琅釉為地,中心裝飾由白色及紅色琺琅釉填飾的西番蓮花紋。鞍墊之上背負一圓形蓮花盆,可做香插使用。瑞獸氣勢昂揚,製作工藝精湛,鬃發、眉、角、耳、爪、尾皆用纖細的刻紋表現,刻劃甚為細膩,其掐絲琺琅裝飾猶如點睛之筆,沈穩華貴,富麗堂皇。
獅子大約是在漢代作為「殊方異物」傳入我國的,《後漢書》和《東觀漢記》載,漢章帝和漢順帝時,安息國和疏勒國曾派遣使者獻獅子,作為珍稀動物以皇家貢品的形式養在帝王宮苑中。而民間工匠多未親見獅子形態,故而漢代之時,匠人多據別人口傳描述而作,並融入中國文化的審美意趣,從而形成了似獅瑞獸的形象。至有清一代,乾隆一朝慕古之風頗盛,於是在原有漢代似獅形的瑞獸基礎之上,遵從典籍所載,又賦予辟邪部分「似麒」的特徵,進而賦予其祥瑞的屬性。
因受其工藝限制,人物與動物的製造難度是最高的。動物造形的琺琅器出現於明晚期,大多為香熏或陳設器,清代琺琅器在繼承明代的傳統上,結合多種技法並有所創新。乾隆時期的琺琅器製作最為繁榮,做工超越了明代。整器拙古沈穩,器型端正,裝飾華麗,圓雕的器形足顯高超之技藝,將自然形態和實用功能結合得十分巧妙,雄俊生動又不失莊重秀美,透過瑞獸的表情和神態可感知其威儀莊重的皇家氣勢。
來源
倫敦邦瀚斯拍賣
參閱:
東方陶瓷學會展,Lot363,1995年
0943 清乾隆 白玉雕佛蓮紋太平有象
尺寸 長17cm
估價 RMB 1,000,000-1,500,000
落槌價:RMB100萬
乾隆年間,國事強盛,玉器生產達到頂峰。乾隆皇帝深受宋以來文人「尚古」觀念的影響,素以風雅自許,對玉器尤為喜愛,其詠玉的詩寫有800餘首。故宮博物院現藏古玉一萬餘件,其中也多半為乾隆時期搜羅而來。
此玉象以上乘白玉雕就,玉質瑩潤,包漿溫潤,冰潔無瑕。象呈站立式,體態健碩雄壯,牙前伸,鼻捲曲於一側,雙目圓瞪,雙耳如扇,四肢若柱,身配瓔珞,背負象毯,上琢佛蓮紋,大氣端莊,透露出貴重典雅、肅穆莊嚴的神氣。此玉象並不同於常見的動物玉雕,尋常動物件大多玲瓏小巧,樣式花俏,堪為把玩,但此象卻形體碩大,造型古拙,更無多餘花草等世俗紋飾修飾,大氣端正,當為宮廷正殿陳設,以彰威儀。
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完美的綜合體,其力大魁威,令百獸畏懼,卻同時性靈柔順,與人為善,自古即被人奉為瑞獸。因此在我國傳統習俗中象代表了吉祥與美好的象徵。「太平有象」更是常見的祥瑞圖案。「太平」一語原出自《呂氏春秋》:『天下太平萬物安寧』之句。《禮記》:『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而『太平有象』則是出自南宋陸遊的詩句:『太平有象無人識,南陌東阡搗面香。』太平有象,意謂著天下得治、和平久安。在許多佛教的工藝品或圖像中,大象背負著寶瓶,因』瓶』與『平』同音、遂有和平、太平寓意。這個吉祥圖案,也應該是受佛教影響而來。佛教認為,當轉輪聖王出現時,會有七寶自然出現,以輔助該王教化百姓,行菩薩道。此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典兵寶等。其中象寶,就是指白色六牙象。《三藏法數》說:「白象者,謂轉輪聖王清旦升殿,有白象寶忽然出現,其身純白,其首雜色,口有六牙,牙七寶色,力能飛行。若王乘時,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回,不勞不疲;若行渡水,水不動搖,亦不濡足,是名白象寶。」
在故宮中,有一處祭祀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的道場,就是坐落於御花園北端的欽安殿,欽安殿中供奉有一對錘堞起線「太平有象」香熏,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兩廣總督李侍堯進貢,深得乾隆喜愛,御賜名「太平有象」,並下令安放於欽安殿中,在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上書房等各宮之中均有太平有象形制的陳設,可見「太平有象」正是古代帝王對治理天下的最高期望。
香港蘇富比2014年春拍拍出,白玉太平有象與拍品相似,可資參考。
來源
北京東正,2013年11月16日,編號128
參閱:
《溫玉生輝——松竹堂珍藏玉器》霍滿棠著 2011年9月 P149
香港蘇富比,2014年4月8日,編號3045
0944 清早期 沉香雕漁樵耕讀山子
尺寸 高12cm
估價 RMB 800,000-1,200,000
落槌價:RMB80萬
此件山子,以沉香整木雕琢而成,材質上乘,用材碩大。整料充分利用了木材原有的紋理走向,隨形治琢,雕制出一副漁樵耕讀圖。圖中崦岩絕峨,危懸欲墜,但見長松秀茂,勁柏常青,虯枝賁張,逶迤生姿,廬舍數間隱於遠山近水之中,宛如桃源仙境,讓人心嚮往之。漁父、樵夫、老農,高仕,或獨坐漁船垂釣,或負荊歸家,或騎牛耕種,或伏案品讀,各行其樂,殊有自然生趣,真可謂妙然天開、蔚為大觀。整座山子雕工細膩,氣勢磅礴,藝匠以刀代筆,刀法潑辣不羈,亦不失於紊亂無章,線條爽勁精妙,亦不流於粗濫之弊,繁中就簡,寥寥數刀,即成重巒迭嶂之感,精雕細琢,毫髮畢現,於寸天厘地間,萬象具焉。
山子是清代文房几案上常見的陳設品。所謂「山子」,本是一種文人墨客置於室內、用於觀賞陳設的精美擺件,或成崇山峻岭間以小橋流水、山林樹木;或有亭台樓閣、花鳥人物,進而形成一種高低錯落、布局得當的藝術效果。因其成形後極似一座微縮的山水景觀,故名。山子體現的是中國傳統工藝獨特審美標準的一種極致,為世人青睞。
山子多是用玉石雕琢而成,如本品這般的沉香山子極為罕見。沉香因其香品高雅,珍貴罕有,自古就被列為眾香之首。蔡攸(叢談)中記:「萬安黎母山東的沉香,冠絕天下,一片萬」。佛教認為,其香可通三界,為香中之王。」晉代嵇含作《南方草木狀?蜜香沉香》:「此八物同出於一樹也……木心與節堅黑,沉水者為沉香,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沉香木為名貴的香料,自古為世人所重,金貴且多朽木細干,用之雕刻,少有大材。此山子選材精良稀有,構圖錯落有致,取材清雅悠遠,層次分明,是一件難得的沉香雋品。同類沉香山子可參見香港佳士得2012年秋拍2389號拍品,當時以194萬港幣成交。
0945 清康熙 御制竹雕松形鼠紋杯 (一對)
尺寸 高7cm×2
估價 RMB 500,000-800,000
落槌價:RMB50萬
杯竹根雕制而成,內襯銀膽,外採用透雕、淺浮雕、高浮雕等技法借鑒犀角杯形態刻繪蒼松鼠戲圖樣,松干虯勁賁張、蟠曲如龍、斑駁滄桑,極富張力地蔓延至整個杯身,松針碩大如輪,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密匝相迭。隙地雕松鼠嬉戲其間,靈巧敏捷地或攀在枝頭或匿於樹洞,雙眼采犀角嵌成,神采炯炯、栩栩如生。竹杯隨形而立,包漿油潤,高浮雕技法的運用將雕塑的立體感與杯子的實用性巧妙結合,凸出之處可作為杯耳便於抓握,下凹之處又與紋飾自然銜接避免整體的繁雜臃腫感,構圖豐滿、疏密得當。
松樹紋飾常見於竹雕杯中,如2016年慕仕閣尚藝星(Raphy Star)先生珍藏重要亞洲藝術專場拍賣中便有一隻,其上鏤刻松樹紋樣,隨形。同年中國嘉德秋拍;執古御今—書齋長物」專場也有一類似款式。縱覽類似竹雕杯,松樹枝幹自然突出部分均恰好位於杯耳位置,松傘攏起圈出杯口,枝葉層層,立體感強,使實用與藝術不相矛盾反而互為依託,不禁訝於作者的巧思。
松鼠犀角質的眼睛、嫻熟老練的刀工、獨特奇妙的構思……其材質的珍貴和技巧的精湛無一不表明該作品為清朝宮廷所造,更有實力印證:如清宮舊藏「清竹雕鏤空松樹形洗」(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頁127,圖98)、香港藝術館典藏品(《竹刻鑒賞》,頁133,圖31),此兩者與拍品相比無論從形制、技法還是題材都如出一轍。
相比而言,此件竹根雕杯平添一份蒼勁與生命力,圍滿杯身的枝幹雖茂盛卻並不張揚肆意,極富層次感的表現方式顯出蒼松該有的沉穩與凜然,躍然松鼠一二更是錦上添花,點活整個畫面。
竹杯兼具審美與實用功能,一對保存至今更為難得,頗具收藏價值。
來源
ART SOUS LES ARCADES.新加坡古董藝術品畫廊
法國Cédric curien 先生私人收藏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古玩元素網旗下典藏拍訊,同行轉載請署名!
推薦閱讀:
※短髮怎麼紮好看 最新教程三步速學
※最新約翰·霍普金斯抗菌用藥指南:各系統感染性疾病
※陳中2014最新賀歲版-----不報毒版
※微心情最新文章
※千載難逢068的文件夾【最新原創美女】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