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敬謙和—略談傳統文化的母教

學生:尊敬的諸位師長下午好!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大家匯報的題目是:「誠敬謙和—略談傳統文化的母教」。

《易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七卦名「家人」,卦辭是「家人,利女貞」。註解說「家人之義,各自修一家之道」,這是說,一家人在一起,各人本分不同,互相配合以成就一個家庭。孔子說「家人之義,以內為本,故先說女也。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正家而天下定矣」。這是說家為本,因此首重女子,因為男主外,女主內,這是天地之間重要的道義所在。果然能夠讓家道正,則天下太平就可以實現了。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有言:「天下太平之根本,女子操之大半」,即本於此。前清碩儒陳弘謀先生《教女遺規序》有言:「王化始於閨門,家人利在女貞。女教之所繫,蓋綦重矣」。今天習主席倡導國人回歸家庭,故有必要略談一談古聖先賢對於女子的教育,以期家家和樂且耽,舉國太平昌盛。

一、正名

甲、釋「家」

「家」

這個字,最為人費解者便是宀(表示居所)下面有一個豕(即豬)。這是為什麼呢?考察上古的聚落,可推知「豕」字的深意。

距今八千年前,漢字還遠未被造出,我國已然發展出燦爛的文明,社會十分整齊有序。在內蒙古赤峰市的興隆窪,考古學家在草原上發現了一個聚居遺址,幾十戶人家聚居在一起,排列井然(見圖一、興隆窪文化考古地點的俯瞰圖,可以看出其聚落排列非常井然有序,由此可以推知其社會是安定祥和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的上古聚落遺址中歷史最早、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的遺址。考古學家發現,我國在八千年前就已經發展出非常燦爛的玉文化,並且在兩千年後,被位於遼寧的紅山文化所繼承(見圖二、位於內蒙古距今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的玉玦(上),和位於東北距今約六千年紅山文化的玉玦(下),形制很像,加工手法類似。學者認為,兩個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而紅山文化與上古關於黃帝的傳說多有相呼應之處,顯示出上古三代之治是歷史而非杜撰。可以說,興隆窪文化是我國華夏文明最早的源頭之一。

興隆窪文化的風俗是居室墓葬,也就是在房屋內挖掘墓穴,埋葬先人,子孫則依舊在居所生活。其中有一個遺址,先人埋葬在屋子的正位下面,旁邊又埋了一對完整的豬。考古學家楊虎說,這是祭祖(或者陪葬)所用的豬。當時的人們,生活需要狩獵,故用豬來祭祖。因為豬不僅是當時狩獵主要的獵物之一,它也正在被馴化成為家畜。可想而知,豬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財產,子孫用貴重的豬來祭祖,用珍貴、精美的玉玦來陪葬,顯示出後人對祖宗的恭敬、孝養之心。此時,羊正在西亞被人類所馴化成為家畜,及至馴化好的綿羊逐漸經過新疆、甘肅傳到中原地區,已經是三千年之後了。所以,最早做為祭祀的重要家畜是豬而不是羊。古代的祭祀文化比文字出現早很多。上古的考古發現說明,我國人民將生活中最珍貴的物品來祭祖,時時不忘緬懷祖德的孝道傳統,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創立之初已然如此。真的是「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

興隆窪文化長於治玉,有比較成熟的玉文化,說明它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而成,說明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於文字出現之前,這個傳承應該有一萬年的歷史。有了這個考古發現,我們就不難明白倉頡在造字的時候,特別在寶蓋頭下面放一隻豬的深意。家這個字,就是在向後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有了祭祖,才有了家;有了四方輻輳,共同來祭,才有了國家。

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禮記》所言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大事,除了打仗之外就是祭祀了。一個國家的形成,是由於各個地方的人們感到某一位聖王,有真實的智慧,能夠教育好他的臣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就會紛紛來拜見這位聖王,慕求真理,學習教育人民的理論、經驗、方法,自己拿回去用,給當地人帶來幸福安康。當各個地方的人們都通過與聖王一同祭祀,學到了孝敬存心的生活方式,感受到聖賢教育的真實利益之後,自然對這位聖王產生歸屬感,也對整個天下產生了親如家人的感受。這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就是中國這個大家庭得以形成的情況。所以,共同祭祀是家與國得以形成的重要教育活動。上古的天下大同不是發明創造,也不是格言,而是歷史實踐,是有著高度智慧的聖賢,成功的將多元文化、多元背景的人們團結在一起,彼此共同協作,創造文明、創造幸福生活的經歷總結。

如何承繼祭祀?全在母親,母親生養兒女、教養兒女,就是承繼祭祀。因此,古人對婚禮非常恭敬、謹慎。《群書治要.禮記》云:「昏禮(即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並在註解中說:「敬則能終,苟則易離」。這是說結婚是兩個家的結合,上能夠祭祖、傳承祖宗家業,下能夠有後代,所以要立德以為子孫萬代所憑依。因此,如果對於婚姻存恭敬的態度,就能夠善始善終;但是如果是隨便的態度,則難免離散。這段記錄端正了我們對於家庭的觀念,也揭示了現代社會離婚率不斷攀升的原因所在。如果對於婚姻採取非常恭敬的態度,對於自己即將迎娶的太太、即將嫁入的夫家上下都非常恭敬,這個婚姻必然得善始善終;如果因為兩個青年人看著順眼而很隨便的結婚,認為是個人的自由,就很容易帶來始亂終棄、離婚收場的結果。

由此可見,家庭的幸福與資產、地位無關,它始於對婚姻的恭敬、謹慎;成就於通過傳承祖德,承繼家道;反應在定時祭祀、報本反始。國人遠在文字出現、國家形成之前就非常重視祭祀,念念不忘祖先,足見祭祀是孝心自然而然的體現,正所謂「事死者,如事生」。傳統文化完全是真情自然的表露、自性天然的流現,沒有迷信,也沒有壓抑人性,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對待生活的自然狀態。在這個充滿愛心與智慧的家裡,賢妻良母成就父子兩代君子,真的是「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婦」。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永遠的家,永遠懷念的故鄉。

乙、釋「女」

《說文解字》言「女」字為象形字,小篆寫為

,《文字蒙求》言此字像女子「斂抑之狀」。段玉裁指出,稱呼女性為女子,與稱呼男性為男子,皆為尊稱。所以,古人對於男性和女性的尊重是等同的。「女」字所蘊含的教育就是,身為女性要謙卑、含蓄(即斂抑)。

為什麼對於女性要特別強調斂抑呢?此中有很深的教育意義。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言:「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這是說,在教育小孩子的過程中,想讓孩子有教養,不能打鬧,師友對他的教誡,都不如每天在身邊照顧孩子的保姆、母親的指導;想要讓一般人都放下競爭、鬥爭的心,告訴他們堯舜之道,都不如家中的妻子對他的勸諫。因此,身為母親,她的德行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幸福,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吉凶。一個充滿愛心、誠敬謙和的母親,才能培養出喜悅、安詳、有禮的孩子,才能令家裡家外一團和氣。

陳弘謀在《教女遺規》中,首篇便是漢朝曹大家班昭的《女誡》,而《女誡》的第一章就是「卑弱」,「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這是說,女子在家中,對家裡的每個人都能謙讓,都能平等的禮敬;心中總是想著別人,而不是自己;從來不會誇耀自己,但是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也是勇於認錯、勇於改過。她還要承受許多委屈,但是她都若無其事的承受下來,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她非常恭敬而謹慎,似乎是在深淵薄冰上走路一樣小心,不讓他人生煩惱。這就是她的謙卑、她的柔順,永遠都處在低位,好讓一家人都能高高興興的生活(見圖三、清代畫家金廷標所繪《曹大家授書圖》,從中可見傳統文化大家庭的溫馨和美好)。

古今中外常將母親比作大地,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神祇莫過於象徵著生命的大地女神該亞,西方至今還有以該亞指代地球的說法。足見我國將「坤」指代女子與大地,是人類熱愛生命、敬畏天地之自然顯露。大地胸懷博大,忍辱含垢,而令萬物得以生長,正好可以喻母親之聖德。母親之神聖,在於身處低位、平等承托一切,從而令生命得以茁壯成長,這就是謙卑之德。《易經》的謙卦,意象是高山在大地之下,以示謙卑之至。謙卑至此,必然馬自達吉祥,故女子是給一家帶來吉祥的。對此,漢代的曹大家特別值得學習。

曹大家本是女史,東漢史家班彪之女,曾幫助父親和兄長班固完成《漢書》的撰寫,才學非比平常。及至作《女誡》,被和熹太后召入宮,教授皇后等女德。後來《漢書》問世,經學家馬融跪在藏書閣外,請求向她學習。即便受到如此禮遇,曹大家依然十分謙卑、謹慎,形容自己,在夫家四十多年戰戰兢兢,總怕「德有傷,貽親羞」,並教育家中的女子,一生務必以卑弱自守(見圖四、國畫《班姫續史》,顯示班昭續寫《漢書》時的情形,此中可見女史的謙卑婉約)。

《周易》有言:「敬慎不敗也」。女子果然能夠守謙、守敬,必然能夠感得一家吉祥、家道恆昌。謙是因,順是果;順是因,和是果。是故,對於和睦一個家庭,敦親睦族,首先是謙德;對於培養一位比德於玉的謙謙君子,母親的謙德十分重要。曹大家說:「謙則德之柄,順則婦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這是真正有智慧的教育,這是長善救失的教育。孔子云:「欲不可縱,傲不可長」。佛陀教導每一個人,求道務先忍辱。因此,古人對女子的教育就特別強調用謙卑對治傲慢,用屏氣斂聲對治虛榮浮華,用布施隨喜對治慳貪嫉妒,這些教育全都蘊含在「

」這個字中。漢字之智慧,真的讓人不得不佩服!

中國的傳統文化,字字句句、點點滴滴,全為成就聖賢君子,全為造就幸福生活。今天的國人擁有這樣寶貴的文化遺產,怎能不用心繼承、發揚光大呢?正因如此,古人總是將夫妻之間舉案齊眉、互敬互愛視為理想,這是有很深的教化意義。夫婦在家中很容易放逸、隨便,又因夫婦是最親近的人,很容易因為看到對方的缺點而失去恭敬心。因此,夫婦之間的恭敬便是君子之慎獨。現代社會,由於女性普遍受到西方的教育,多認為恭敬先生是封建、壓抑女性。另一方面,男子也會因女子日益強勢而懼內,或者變得更加強橫,夫婦之間競爭不斷升級,家庭宛若戰場。這些都是失去禮、敬的流弊,深受其苦的不僅是夫婦,更是孩子。是故,現代社會常為青少年犯罪、吸毒等問題所困擾,究其根本還在夫婦。故古人說「閨門為萬化之源」,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丙、釋「貞」

《說文解字》說貞,「卜問也」,這是貞字的本意。《康熙字典》言貞又有正、定的意思。

上古的占卜最容易被人誤解,不僅今人視之為迷信,即使是中古時期,已經覺得此舉非智。事實上,我們的老祖宗在上古,凡遇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必然整肅身心,認認真真占卜,以期能夠做一個利益千秋萬代的決定。上古的聖王,他們念念所想的是整個天下,考慮的是對千年之後的影響。雖然古聖先賢已有聖德,但是益發謙卑,他們知道做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非人力所能為,因而畢恭畢敬,以至誠感通求神助天佑,這是聖人的謙卑和愛心。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國家面臨重大決定而進行占卜,必然誠心正念,心安神定,如此才能以中正之心感得中正之神諭。

這種視天地宇宙為一體的心念,心有所感,境界必有所應,並不是迷信,有高深的科學依據。現代量子力學研究已經證明,彼此相關的基本粒子,當一個粒子受到干擾,另一個粒子無論距離這個粒子多麼遠,必然同時發生相應的反應。這一點,便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亦是賢首國師所言,一念才動,周遍法界。正面的心念感得正面的能量,負面的心念感得負面的能量,起心動念不可思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更是為念頭所產生的影響提供了印象深刻的證明。所以中國人的敬天尊祖,都有極其深厚的含義,確實發人深省。

宇宙萬物為一體,超越時空的融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深奧的含義就體現在「孝」字上。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表示父子是一體,從這個一體延續開來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皆為一體。又《說文解字》言孝,「子承老也」,也就是說孝養父母,讓父母安心,善繼父母之志是孝,故孝道在於能夠將家風、家道、家學繼承下去。由此建立了師道,故好學生能善繼師之志。師道的繼承在教學;家道的繼承在祭祀。

祭祀與占卜一樣,都是淨化心靈,誠心正意,以至誠感通而得天佑。占卜不僅是謙卑,更是正念。故貞的引申含義是「正」和「定」。女貞,本意是指女子得其正,心念得其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做為家中的靈魂人物,女子必先守住自己的家,安住自己的本分,如此家得以安。故漢字造字,將女子放在房屋裡,便得「安」字。若身為女子,心逐外馳,把家庭荒廢掉了,一家人縱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也是家無寧日了。心念得其定,身得其正,這是「家人利女貞」的第一個含義。

家人利女貞的更深一層含義是,女子是維繫家風、家教的第一位老師。所以,母親除了全身心持家、相夫、教子以安定全家之外,更要將心念安住於本善之中。人無完人,一家人聚在一起是多生多劫的緣分,需要珍重、珍惜。因此做為母親,首先就要堅信家中每個人(包括自己)都是本性本善,本來是佛;堅信每個孩子,無論天資聰愚、習氣厚薄,皆是孺子可教,假以時日,皆可成聖賢君子。由此生出對家人無限的愛心以及無比的恭敬,在這愛敬存心之中智慧自然生起,明白如何改過以引導家人遷善,這分愛心、智慧以及忍辱,就能逐漸把傳統文化的教育帶回家中。

雖然我們傳統的家道、家訓已經斷了好幾代人了,就算是我們的祖父母也對此十分生疏。現在追溯起來,似乎只有先秦的古書、六朝的歷史、明清的筆記等,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所幸的是,上淨下空老法師將儒釋道三學的根本,《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列出來,幫助我們從頭開始。前清有弘謀先生會集《五種遺規》,將前人的教誨擷其精華,整理成冊,幫助我們重新紮根。即便如此,幼無善教之流弊,依然令我們雖然有明師指導,雖然有文字簡明的經典,還是學起來如同隔靴搔癢,不得其門而入。正如同南北朝生於亂世的顏之推先生所言,幼時失教,長大後讀聖賢書,往往覺得「經目過耳」,而不能「銘肌鏤骨」的感同身受。在這種情況下,堅信本性本善,仰求祖宗加持,務必認真改過,就成為入德之門;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不斷實踐、至誠感通,就成為入德之途。這就是《了凡四訓》所言之四心:發恥心、畏心、勇心及長遠心。尤其是長遠心最為難得,傳統家庭教育斷掉好幾代人了,我們重新開始振興,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個人的一生,即使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可廢。若有求速成之心,則很有可能讓傳統文化家庭教育之復興斷送在急功近利之中,不可不慎!

二、實踐誠敬謙和

曹大家在《女誡》第一章,就將女子在家中力行聖賢之道,總結為三個方面:一、謙讓恭敬;二、勤勞儉樸;三、清靜自守。以下分述之:

我國古代女性常常勸告夫君、孩子不要爭名奪利,處處禮讓。秦朝末年的時候,鎮江一代有一位叫陳嬰的人,因為世亂而被當地人奉為王。他的母親連忙說:不行!自從我做了你家的媳婦,一直都貧賤、窮困,一下子富貴起來不祥,不如把兵權交給別人。陳嬰聽媽媽的話歸順漢軍,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

女子以勤儉為德,這不僅是中國人如此,古代希伯來文歌頌好女子也是非常勤儉。她們晚睡早起,早早為全家人預備好美味的飯菜;冬天未至,全家人的棉衣都已經縫製好;每天她都在默默的奉獻,讓家成為每個人溫暖的港灣。傳統中國女性之勤儉、吃苦耐勞,是許多現代女性對於祖母、曾祖母最深刻的印象。她們從早到晚,安安靜靜的在家中勞作,一切都井井有條。即使是八、九十歲的高齡,只要能動,也是終日勞作不息。她們一生,每天都做出豐盛的飯菜給家人吃,自己卻往往吃一些剩菜、剩飯,還怕家人不好意思,會念叨說這個菜我愛吃。我們把餐桌上最好的魚挾給祖母,她們會說:這個我不愛吃,你們小,多吃點。在寒冷的冬天,祖母總是把暖和的新被子留給家人,自己用舊被子,覺得實在是太冷了就搭上棉襖,可是棉襖也是破舊、落了許多補丁的。我們怕祖母冷,和祖母睡一個被窩,祖母還會把我們冰冷的手放到她的心窩裡,問我們冷不冷。許多鄉村的老太太雖然沒有讀過書,也沒有出過幾次遠門,但是她們的愛心、敬讓、勤勞儉樸,令許多現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望塵莫及。

女子除了勤儉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德行就是貞靜。古代大家族成員眾多,難免人多嘴雜,因此守靜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貞」的含義所在,故古人常將「貞靜」連用,言女子端莊嫻靜(見圖五、清代畫家金廷標所繪的教子圖,從中可見母親的嫻靜、溫柔、慈祥,與孩子在母親身邊的幸福、美好)。女子能夠端莊,別人望之不生煩惱生歡喜。所謂端莊,是穿著舉止都很得當;嫻靜是女子不多言,亦無是非人我之心。端莊嫻靜,以德化人,則家中種種不和、怨懟皆能隨著家庭主婦守住心念、清靜待人、謹慎做事、無私無我逐漸得以化解而一團和氣。

印祖有云:女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夫婦之結合,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不可不恭敬、謹慎對待。一門和順就是在積功累德,是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如果夫婦不和乃至離婚,小孩成長於缺乏母教的環境,日後恐為社會帶來更多困擾,破壞社會的和諧,為人父母者都必須承擔這些因果,不可不知。

三、結語

家是社會的細胞,家之成,在於愛、敬,體現在祭祀上,體現在慎終追遠上。真正能夠成就一個家的關鍵,還在於女子真正能夠心無旁顧、守貞守靜、一心一意護佑家人。成就一個家之和諧安寧的,是女子誠敬謙和的品德。

上個世紀初,印光大師教導世人,教育好女子是天下太平之根本。印祖這段重要的開示,便是「家人利女貞」這句卦辭的高度總結。「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天下治亂之本,在於匹夫匹婦之能盡倫盡分與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固一切匹夫匹婦之天職,非獨指有爵位者而言也。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資於母者獨多。居胎則稟其氣,幼時則習其儀。其母果賢,所生兒女斷不至於不肖。譬如鎔金鑄器,視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豈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國家人才,皆在家庭。儻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則不數十年,賢人蔚起。人心既轉,天心自順,時和年豐,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風,庶可見於今日。是以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
推薦閱讀:

自然而然|重解道德經 第十七章
「魔術師」約翰遜為什麼被稱為「天才領袖」?
交龍書院→文章頻道→查看文章→《三教文化古今談》9
君子和紳士有什麼區別?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