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發展2

?5、八卦成象  前面主要講了陰陽的生成及其相互關係,並由陰陽引申至人生對得與失、苦與樂的理解上。陰陽是《易經》中的重要概念,是八卦、六十四卦的根本。陰陽之中仍包含著陰陽,陰陽再分化就成為四象,四象再分化則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如果用卦符的排列組合來顯示,則八卦的生成關係如下圖所示。  十七世紀著名德國數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受這個圖示的啟發而發明了二進位數學原理,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理論的基礎。  6、六十四卦結構  (1)什麼是象?什麼是卦?  象就是變化的現象,卦者,掛也,就是懸掛在那裡的一種形象,是事物變化現象的比擬。  (2)什麼是爻?什麼是爻位?  卦中的陰陽層次就是爻,爻者,交也,就是事物變化的層次。比如八卦有三爻,六十四卦則有六爻。爻位就是在八卦或六十四卦中爻的位次。在易經中爻位通常是從下向上的次序,在八卦中分為下爻、中爻、下爻;在六十四卦中分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3)為什麼陽爻用九,陰爻用六?  ;在易經中,陽爻通常用九來表示,因為九是成數(生數是指一、二、三、四,成數是六、七、八、九)中最大的陽數,陰爻通常用六來表示,六是成數中最大(逆數序)的陰數。故陽爻用九,陰爻用六。  (4)六十四卦的來源與構成。  兩個八卦重疊(即八卦再排列組合)就構成了六十四卦。  (5)卦名、卦象、卦辭、爻辭及傳文。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不同的卦名,即乾、坤、屯、蒙、需、訟……等等。  卦象通常就是指卦符,是事物呈現狀態的比擬。卦辭是對該卦象呈現狀態的概括性或比擬性解釋。爻辭是對卦中某一爻位呈現狀態的比擬性解釋。「傳文」則是對易卦辭、爻辭或易理的進一步闡釋。  例如,在易經中鼎卦是由從上至下的六爻組成,從下至上分別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九。  鼎卦的卦符是一種象,它與鼎有一定的對應性,鼎卦的初爻與鼎的四腳對應,鼎卦的九二、九三、九四爻與鼎身對應,而鼎卦的六五爻與鼎耳對應,鼎卦的上九爻與鼎桿(抬鼎時所用)可以對應。  7、易經與生命遺傳密碼  現代細胞生物學研究證明,所有生命體,不論植物、動物,乃至微生物,決定生命遺傳特性的是DNA和RNA,DNA由最基本的四種鹼基,即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組成,這四種鹼基排列組合,可以構成64中遺傳密碼,可以對應於《易經》中的六十四卦,而四種鹼基則對應於《易經》中的四象。現代醫學證明,人的基因中包含著生命的所有遺傳信息,人類的很多疾病都與遺傳信息,或自身攜帶的基因有很大關係。因此,可以說太極、陰陽、八卦、六十四卦是構成生命的密碼,不僅如此,太極、陰陽、八卦、六十四卦也還是構成宇宙自然乃至人論社會的密碼。  四、《易經》的核心——太極圖理論  1、世傳最早的太極圖  最早的太極圖出現於北宋,是由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所創立(即著名的《愛蓮說》的作者),據說其來源於道士陳摶煉丹用的無極圖。周氏太極圖為五層結構。  周氏太極圖  周敦頤對其太極圖作了一個簡單說明即流傳後世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的太極圖及其圖說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他開啟了宋代理學的發展與繁榮,由於宋代思想的繁榮昌盛,遠播西方,形成了東學西漸的熱潮。宋代易學思想及理學對歐洲哲學影響深遠,16-17世紀在歐洲掀起了「東學西漸」的熱潮。到了18世紀,歐洲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和哲學的著作不斷湧現,到今天,人們還能在梵蒂崗圖書館看到14種西人研究《易經》的著作。當時歐洲許多著名學者對中國哲學思想懷有敬意之情,如萊布尼茲、伏爾泰、盧梭等。  由於周氏太極圖看起來還是有些複雜,後人對其不斷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易經的深意,陰陽魚太極圖就是在其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太極圖示。  2、解說太極圖  傳統太極圖是以相互環抱的兩個陰陽魚組成的圓形圖案,故稱陰陽魚太極圖。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專門術語,意為化生萬物的本源,是萬物(包括我們人)存在、成長與變化的總根源。  「太極」是我們的生命之本,是我們的文明之源,它難以言表,難以形容,但是古人還是用各種語言將它的變化進行描述。有學者則根據《周易?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章句創立了各式各樣的太極圖式,以表述太極的變化原理。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這是周敦頤對其太極圖形陰陽關係的最簡要的說明。  世傳的太極圖有多種多樣,其中傳播最廣泛,在民間最具影響力的當是傳統陰陽魚環抱太極圖,這個太極圖代表什麼意義呢?  這個陰陽魚太極圖的最外圈為圓形(象徵太極),一是表示萬物的變化周流不息、無始無終;二是表示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三是表示圓融暢順、圓滿法界。  太極圖中的S型曲線(象徵陰陽兩分)一是表示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包含相輔相成的陰陽兩方面;二是陰陽彼此消長互動,陰長則陽消,陽長則陰消,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三是陰陽互為其根,各自均以對方為存在條件;四是事物陰陽的轉化都是漸進的過程,即由量變到質變;五是表示陰陽互推互化生生不息。  陰陽中的魚眼,一是表示陰陽雙方中都包含對立面的因素,即陰中含陽,陽中含陰;二是表示陰陽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內部也會自生化出對立面的因素;三是陰陽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不是單一的對立關係。  世傳的太極圖將陰陽之間的關係描繪的惟妙惟肖,但是對於三才、五行、八卦等諸多關係,則難以表達。我在參悟傳統太極圖的基礎上,研究出了郭氏太極圖,該太極圖比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多了一個中圓,這個中圓表示陰陽多方面運化致和而生的境界。雖然只是在陰陽魚太極圖中多了一個圓,但是很關鍵,這個太極圖很巧妙的將太極、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真正貫通起來,是對中國傳統太極圖理論的創新。  這個太極圖在陰陽魚太極圖基礎上構成了統一於太極基礎上的多元互動與均衡關係。也就是說,將傳統陰陽魚太極圖著重描述的陰陽對應關係,發展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間的互動協調關係。從本質上講,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於陰陽,而陰陽本於太極。參見郭氏太極演化分解圖示。  3、 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子思(孔子孫)所作。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中庸》是儒家闡述的「中庸之道」,並作為人性修養與教育的理論著作。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中用與中道,通俗來講,中庸就是待人接物要把握好尺度,拿捏好分寸,不走極端,留有餘地,中庸達到的境界就是「和」。《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利共贏」 就是中庸思想的現代體現。  中庸思想如何在筆者的太極圖中體現呢?  太極圖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陰陽)關係變化的動態模型。筆者的太極圖最核心是由一個包含了陽(1)、陰(4)、陽中陰(2)、陰中陽(3)公共部分的中圓,這個中圓就是取其「中」之意,這就是中庸的形象化體現,這個中圓既是「合」也是分,從而形成多元關係,其達到的狀態也就是多元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這個「中圓」也就是象徵我們做事、做人應把握的尺度。  五、易經應用於管理  1、易經思維模式  (1)、建立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系統觀;  (2)、象形化思維,取類比象,天人整體觀  (3)、運用陰陽互補、平衡和諧、知微見著、物極必反等思想  (4)、用易經中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模式認識了解世界;  (5)、多維度辯證思維(多元辯證思維)。  我們知道易經在中國古代應用及其廣泛,在中國古代,宗教、科學(古代)、哲學、管理、心(理)學、天文、中醫等都與易經有很大關係。  2、八卦與五行  八卦來源於陰陽、四象,其強調的是「卦」,是事物變化現象的對待關係的模擬,其強調的是事物諸多對待關係。  五行也來源於陰陽、四象,其強調的是「行」,即事物運行關係,是事物諸多方協調、平衡、制約的穩定運行的模擬,其強調的是協調、制約運行關係。  五行學說能夠與現代科學接軌,廣泛用於系統管理、系統控制等領域。  3、 五行學說的淵源  五行學說也是《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行學說最早見於《尚書?洪範》和《內經?素問》,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帛書本《五行》,說明五行學說在當時已具十分廣泛的影響力。五行學說在後世一直伴隨著易學而發展,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將五行學說引入天道信仰,成為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奠定了儒學獨尊的地位;宋明理學的開創者周敦頤即以太極——陰陽——五行——萬物(《太極圖說》)構建了其宇宙生成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尚書?洪範》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水曰潤下」,意思是凡具有寒涼、固藏、滋潤、向下流動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則屬於水;「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蒸騰、熱烈、活躍、繁盛性質與作用的事物則屬於火;「木曰曲直」,凡是具有升發、條達、舒暢、明辨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則屬於木;「金曰從革」,凡具有斷革、肅殺、清宣、收斂、約束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則屬於金;「土爰稼穡」,凡具有繁育、承載、受納、滋養作用的事物則屬於土。  較早記錄五行生剋關係的是《春秋?左傳》:《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載:「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故弗克。」五行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十分成熟,並且有著廣泛的應用。  4、五行學說與中醫學  自古中國有醫易同源之說,歷史上著名中醫師都是十分了解陰陽易理的,象《黃帝內經》中的岐伯,三國時期的華佗、唐代的孫思邈等。  陰陽五行是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比類取象(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是中醫的特點。中醫學的理論核心是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認為,木、金、水、火、土五行是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五行分別對應肝、肺、腎、心、脾五大臟俯系統,並與自然界的五氣、五色、五味、五神等比類一致。  在五臟五行系統中,肝屬木主疏泄、明辨;肺屬金主清宣、斷革;腎主固澀、流濁;心屬火主生髮、蒸騰;脾屬土主運化、納藏。  5、易經與現代管理模型  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十分豐富,但是作為最成熟的管理模型我認為應該是五行系統,下面簡單介紹。  五行原理現代闡釋  五行生剋構成了事物要素間的和諧互動關係,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多元辯證邏輯學說,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要素運行和變化所構成,故稱為五行,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所描述的事物變化的層次不同,但其根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整體性、系統化思維模式。  「對立統一」是陰陽學說的根本規律,其包括陰陽對待、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互動致和」是五行學說揭示的根本規律,描述了事物主要五個因素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維持整體平衡、協調、穩定的運行機制。  (1)、系統中的五行架構  五行學說是將自然界與社會各種事物參照五行之物(水、火、木、金、土)的性質進行取象比類,建立的多元生、剋制約、平衡與生化關係。萬事萬物都具有五行要素,在古印度,認為四大(地、水、火、風)是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2)、五行系統管理(治理)模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完全可以與現代系統管理學接軌,一個完備的系統通常由五個要素組成,這五個要素與五行之間存在什麼關聯?在「完備系統五要素」這個循環圖中,制定方案主要是斷革是非,從而確立行為方法,故屬金;方案執行就是執行過程,主要是體現如水般的滋潤、流行特徵,故屬水;過程監督主要是主曲直,故屬木;糾偏機制主要是糾正偏差,尤如火焰般熱烈、蒸騰,曰炎上,故屬火;系統評估如稼穡生長於土地,其主要服務於全系統,如稼穡來源於土地而回歸於土地,故屬土。可以看出,五行與五要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主要是指內在意涵的相似性),而五行系統更具普遍意義。  6、五行學說與政治哲學  三權分立的淵源  西方的"三權分立"思想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與西方思想史是緊密相關的,最初萌芽於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和古羅馬史學家波里比阿(約公元前205——125年)的思想之中。這些萌芽思想沉睡了十六七個世紀後,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風雨中復甦了。  洛克作為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他全面剖析了立憲君主制,總結了資產階級各派的政治主張,完成了《政府論》這個劃時代的著作。"分權"的概念從此誕生了。他認為,國家有三種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和聯盟權,其中立法權的地位最高;三權彼此是分立的,同時又相互制約並協同工作的。洛克的分權論實際上還只是"兩權分立",聯盟權(即外交權)實際上是行政權的一部分。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全面闡述和發展了分權和制衡的思想,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被後人稱為「理性的法典」。他認為,如果權力過於集中,來自人民的權力就會變成統治人民的工具,因此他提出"以權力制約權力"。孟德斯鳩學說繼承了洛克的「三權分立」(儘管還只是二權分立)的思想,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並完善了「三權分立」學說,從而使司法權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元素。  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合一,就會形成專斷的權力,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他認為國家權力的這三個部分之間要相互制約、相互牽制、彼此結合、維持平衡,以具有最大的穩定性。這就是三權制衡的原理,標誌著制衡學說的發展和建立。  洛克和孟德斯鳩的分權說,是當時限制君主王權專制,爭取公正政治權的思想理論。隨著西方資本社會的發展,這一分權說已經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理論依據,成為國家政權組織結構的基本原則。  其實這「三權分立」制衡說還是不完整的,(或者更確切地說,不是適合中國文化環境)在分權系統內缺少必要的監督環節,而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學說可以構建完善的五元權力制衡。  「三權分立」不僅僅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同時也是西方管理哲學的核心。金融危機的爆發證明西方三權分立缺乏必要監督、監管環節的弊端。  7、中國式民主政治  中國正處在結構轉型期,法制化管理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法律應該體現公平與正義,行政執法的監督機制是確保公平與正義的重要環節,也是防治行政腐敗的有效途徑。所以將監督權從司法權中獨立出來成為重要一環,以強調監督機制的重要作用。監督權是保證行政有效運行,防止行政腐敗的一種重要因素,故單獨成為權力制衡的一個獨立元素。監督權主要是監督、審查行政執法環節的公平、公正、有效性,防止行政腐敗。  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走向社會主義民主,沒有真正的民主就不會有真正的和諧。民主是一種政治體制,也是公民的一種社會權利,民主化的程度決定著社會的和諧度。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保障和維護人民公眾的話語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以促進和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政治哲學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完備的哲學思想體系必然應該涵蓋包括政治哲學在內的諸多領域,《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必然也能從政治哲學視角解讀當代中國政治,乃至提出相對適合於中國特色的政治解決方案。這也是筆者從傳統陰陽五行哲學中探索政治哲學的根本目的,希望以此拋磚引玉。  六、東西方文明  1、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有個特點,就是黑白分明、二元分立,所謂「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西方基督文化中二元對立論十分突出,在《聖經》與基督教義中善與惡、美與丑、天堂與地獄、正統與異端常常是水火不相容。反映在社會生活中也常常表現為二元對抗或二元分離的矛盾狀態。如,西方一方面信仰萬能的上帝,另一方面又搞唯物的科學,宗教與科學始終不能統一。而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同時又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如萊布尼茲、牛頓等。  由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信仰,它將世俗與天國割裂開來,在世俗中人就是有罪的,這就形成了宗教中的原罪思想以及救贖人生的情結,構成西方思維模式中的執著、反省的人生訴求。對上帝的心靈依託以及對來世天堂世界的信仰追求,造就了西方修道普教的傳教士精神,並貫穿於所謂西方文明的不斷擴張中,成為社會潛意識的心理形態。因此,西方的槍炮打到哪裡,哪裡就會有西方傳教士和教堂。  西方宗教本質上是把上帝信仰契約化了,歌德的《浮士德》人生歷程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契約基礎上的;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從理論的層面使契約精神成為西方文明的基本社會思想。 ;  作為宗教中上帝信仰與主宰的反叛,以希臘理性哲學為基點的自由主義在西方近代得到了大發展(以歐洲文藝復興為發端)。洛克《政府論》的問世標誌著西方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體系的建立,孟德斯鳩進而完善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則從經濟層面豐富了自由主義理論。自由主義一是主張彰顯人的權利,指出君權並非神授,而是來自民意;二是限制政府權力,不讓它恣意妄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三是相信經濟發展要靠市場,靠自由競爭,靠合理規則。  契約論與自由論結合,形成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為基調的民主法制制度,形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社會基礎,形成了西方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維護人權的思想。  中國認知思維模式注重綜合,而西方思維認知模式注重分解,注重對每一部分的細節的解剖與分析,就像西醫一樣。這形成了西方人條理分割、注重邏輯的思維習慣,也造就了西方人的科學思維模式。  西哲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就是這種分析思想的最高體現。黑白分明,一切都分成同己和異己的兩部分,總要找出一個對立面,這種對立思維,直到現在還是大有市場。如冷戰思維、民主傳播思想、反恐理論……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Huntington?Samuel?P,1927~2008)提出了著名的「文明衝突論」 ,其代表作《文明衝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他認為在冷戰後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異而非意識形態的分歧將導致世界幾大文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這一思想在美國當代很有影響力,這也是美國實行對外霸權主義思想內在因素之一。  2、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與《易經》的傳承有很大關係。中國文化是多元融合而又統一的,在對《易經》的不同理解中,形成了儒、道、墨、法、陰陽、醫、名等諸多宗派,在中國的主流文化中沒有萬能的造物主(人格神)的概念(儘管墨家崇神,但沒有成為主流),儒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秉承天人合一的天道人和思想。  中國文化崇尚人文主義精神。道家認為,只有順應自然並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完美的人性。而儒家則認為,既要尊重自然規律,還要通過禮樂教化,通過自我完善才能達到圓滿人生。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指導人們正確地為人處事,所以西方哲學家認為中國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  儒家的治國之道,是以紮根於宗親宗族之血緣關係的宗法體系為基礎的。在中國,家與國存在著結構模式的相似一致性。君與臣、夫與婦、父與子、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這是同一性質的陰陽模式的關係體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大學之道、治國之本。在儒家看來身、家、國、天下是不同層次的同構關係。儒家的一切思想範疇: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等等……都是構建在統一的家國一體式宗法體系之上的。因此儒家思想又是一種政治哲學。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認為知足、自強、內省、心靈寧靜與安適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思想突破了簡單二元對立思維,中國人不太主張非此即彼的簡單二分法,排斥任何形式的極端與片面。中國的辯證思維較西方有更多維度,中國注重多個不同因素(不只是兩個)的和諧、圓成與圓通之境。我們善於尋求一種綜合的結決方案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簡單地排斥對立面。「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的思維習慣,中國今天倡導的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和諧世界等一系列思想,就是「和」這一思想的政治體現。  七、開創中華文明新境界  中國文化當前面臨的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社會多元化問題,誠信缺失問題,產業技術發展問題,以及在世界多元關係中構建和諧國際關係新秩序等諸多問題……。我們還要繼承、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吸收、貫通、融合西方的先進文化,並融進中國元素,建立東方文明話語權強勢。,使中華文明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自1840年中國經歷了「3000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語),目前中華文明尚處在復興初期,我們今天的吃穿住行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受西方化深刻影響:我們穿的西服,坐的汽車、飛機,辦公用的計算機等等,包括我們今天的政治、金融、文化體系都有來自於西方,應該說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烙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記,民主與科學是西方文化近代奉獻給世界的豐盛大餐。然而我們不曾放棄復興中國文化的夢想,我們今天的文化仍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嫁接性,中國文化具有非同尋常的發展潛力。  中華民族能否在經歷了西方文明的洗禮之後,脫胎換骨、鳳凰涅磐,進而開創出一個嶄新的人類文明,以挽救當代西方文明帶來的諸多危機,引領世界走向全新的天地,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中華兒女的責任。  謝謝! 
推薦閱讀:

大馬發展彈丸礁觀光
發展力量素質的注意事項
請問體育運動項目中籃球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汽車懸架的發展史
如何通過面相看你的婚姻是吉是凶,如何發展

TAG:發展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