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真》後記:《周易》的形成與劫難
一、「周易」釋名
「易」:甲骨文金文
「易」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右邊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線,左邊三點(或左右相反)。其中右邊的半圓代表太陽,中間的長弧線代表物體,左邊的三點代表物體的影子。所以「易」之本義當為「日影」。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易」釋義之三:「讀如晹(yì),『晹日』即陰天。」「陰天」當為「日影」之引申。其中「易」之「日」進而代表白天,「勿(影)」進而代表黑夜,所謂「陰陽」便由此而來,「陰」代表黑夜,「陽」代表白天。
圖一:太極圖
「太極圖」中的「陰陽(黑白)魚」即「易」,陰魚代表黑夜,陽魚代表白天。陰陽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循環往複,永不停息,代表黑夜與白天的交替循環,後進而代表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存在狀能。東漢鄭玄《易論》:「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周」:甲骨文金文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是「周普」之義;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是指岐陽地名,周朝之代稱。
「周」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在「田」里加四點。郭沫若認為「周象田中有種植之形」。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周」解字:「象界劃分明之農田,其中小點象禾稼之形。」不過「周」之本義當指水田,其中「田」當指田壩,小點當指水中之稻,故「周」後來引申為周密之意。《說文解字》:「周,密也。」所以「周易」之「周」,當指「太極圖」中的「圓」,即「太極」,亦即「天圓」(或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代表宇宙;所謂「太極」即「大到極點」之意。後又出現了「無極」的概念,「無極」即沒有盡頭,代表比天圓還要大的無邊無際的宇宙。鄭玄之所謂「周普」(無所不備,周而復始),乃「周」之引申意義。
所以所謂「周易」即「太極圖」中的圓和陰陽魚,代表天圓和晝夜,進而代表宇宙和陰陽。「周易」即「太極陰陽」,「太極陰陽圖」即「周易圖」。
二、《周易》本是最古老的太陽曆
1、「太極八卦」代表「日(24小時)」
圖二:太極八卦圖
「易」之本義為「日影」,進而代表晝夜。白天有日影,記為「—」,代表白天。黑夜處在兩個白天之間,記為「--」,代表黑夜。
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太陽日(24小時)。「太極圖」中的「太極」原本代表一天。「太極」即「周」即天圓,本指太陽在天空中運行一天的軌跡。陰陽魚分別代表黑夜和白天。「陰魚」由粗到細,表示黑夜是一個逐漸衰減的過程;「陽魚」由粗到細,也表示白天是一個逐漸衰減的過程。
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發現了《周易》中的「二進位制」記數法。如果以「—」(陽)為1,以「--」(陰)為0,按照二進位制的逢2進1的規則,則「六十四卦圖」(見圖三)中的六十四卦均可以用0和1兩個數字表示出來。其中乾卦為111111=63;乾卦左邊的夬(guài)卦為011111=62,從左往下依次遞減1,到頤卦為100001=33,復卦為000001=32;乾卦右邊的姤(gòu)卦為111110=31,從右往下依次遞減1,到比卦為010000=2;剝卦為100000=1;坤卦為000000=0。從乾卦到坤卦六十四卦的排列,其二進位制數序排列恰好為63—0的自然數順序排列。
如果以「—」為1,以「--」為0,則「陰陽八卦圖」中的坤為000=0;艮為100=1;坎為010=2;巽為110=3;震為001=4;離為101=5;兌為011=6;乾為111=7。
比如乾卦,上面的「—」表示1,中間的「—」表示2,下面的「—」表示4,其和為7。又如離卦,上面的「—」表示1,中間的「--」表示0,下面的「—」表示4,其和為5。再如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從上往下的六個「—」分別表示1、2、4、8、16、32,其和為63。
反之亦然。如果以「--」為1,以「—」為0,則「陰陽八卦圖」中的坤為111=7;艮為011=6;坎為101=5;巽為001=4;震為110=3;離為010=2;兌為100=1;乾為000=0。
「太極八卦圖」中的八卦名稱當為後人根據八卦之意所取。「太極八卦圖」中的「—」代表白天;「--」代表黑夜。「太極八卦圖」中的坤、艮(gèn)、坎、巽(xùn)四卦代表黑夜。其中坤卦表示日沒(坤之本義),記為三個「--」,代表一夜之始。從坤卦到巽卦既表示黑夜(陰)逐漸衰減的過程,又表示白天(陽)逐漸產生的過程。如果以「--」為1,以「—」為0,則坤為7,艮為6,坎為5,巽為4,這是用數表示黑夜(陰)逐漸衰減的過程。反之,如果以「—」為1,以「--」為0,則坤為0,艮為1,坎為2,巽為3,這是用數表示白天(陽)逐漸產生的過程。
「太極八卦圖」中的乾、兌(duì)、離、震四卦代表白天,其中乾卦表示日出(乾之本義),記為三個「—」,代表一日之始。從乾卦到震卦既表示白天(陽)逐漸衰減的過程,又表示黑夜(陰)逐漸產生的過程。如果以「—」為1,以「--」為0,則乾為7,兌為6,離為5,震為4,這是用數表示白天(陽)逐漸衰減的過程。反之,如果以「--」為1,以「—」為0,則乾為0,兌為1,離為2,震為3,這是用數表示黑夜(陰)逐漸產生的過程。
據載,「太極八卦圖」是宋人取自北宋易學家邵雍所傳,或許本應如下圖:
圖三:太極八卦圖
(其中左為乾,左上為兌,上為離,右上為震;
右為坤,右下為艮,下為坎,左下為巽)
古人通過觀測「日影」來推算時間。「八卦」當代表一天中的「八個時辰」,即將一天均分為八等份,每個等份為一卦,每一卦代表一個「時辰」,每一個「—」或「--」代表一個「小時」,每卦三個「小時」,每天二十四個「小時」。
其中乾卦代表從日出開始的三個小時,大致相當於06:00—09:00;兌卦為09:00—12:00;離卦為12:00—15:00;震卦為15:00—18:00。「乾」為日出之象。「兌」當指上午的太陽,「兌」為「悅」。「離」當指下午的太陽,「離」為「明」。「震」指雷電(閃電在瞬間也能照耀四方),「震」為雷之象。
坤卦代表從日沒開始的三個小時,大致相當於18:00—21:00;艮卦為21:00—00:00;坎卦為00:00—03:00;巽卦為03:00—06:00。「坤」為日沒之象。「艮」當指太陽在山下;「艮」代表山。「坎」當指太陽在地下。《說文》:「坎,陷也。」段玉裁註:「易曰:坎,陷也。謂陽陷陰中也。」「巽」當指黑夜逐漸消散。《釋名·釋天》:「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巽」代表風,《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太極八卦圖」中每相對兩卦的卦數之和都為7,表示一天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複的「圓」,即天圓(或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2、「六十四卦」代表「年(384日)」
白天和黑夜因地球公轉而產生長短變化。夏天白天長,黑夜短;冬天白天短,黑夜長。所以夏天為陽,記為「—」;冬天為陰,記為「--」。古人又通過觀測日影,用二進位制計數法推算出「年」,「六十四卦方圓圖」即表示「年(384日)」。
圖四:六十四卦方圓圖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是一太陽年(約365.2564天)。每年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此後便黑夜漸短,白天漸長。每年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此後便白天漸短,黑夜漸長。
「六十四卦方圓圖」中的「圓」當代表一年,「六十四卦」代表一年中的六十四個時間單位,每卦相當於一個時間單位,卦中的每個「—」或「--」都代表一天,每卦六天,即每個時間單位為六天。其中坤卦代表從黑夜最長的一天開始算起的六天(相當於冬至),記為六個「--」(陰);乾卦代表從白天最長的一天開始算起的六天(相當於夏至),記為六個「—」(陽)。一年共三百八十四天,即6(天)×64(卦)=384(天)。
「六十四卦方圓圖」中從坤卦到姤卦的三十二卦代表上半年,相當於從冬至到夏至,既表示黑夜逐漸變短的過程,又表示白天逐漸變長的過程。如果以「--」為1,以「—」為0,上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分別代表63—32,這是用數表示黑夜逐漸變短的過程。如果以「—」為1,以「--」為0,上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則分別代表0—31,這是用數表示白天逐漸變長的過程。
從乾卦到復卦的三十二卦代表下半年,相當於從夏至到冬至,既表示白天逐漸變短的過程,又表示黑夜逐漸變長的過程。如果以「—」為1,以「--」為0,下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分別代表63—32,這是用數表示白天逐漸變短的過程。如果以「--」為1,以「—」為0,下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分別代表0—31,這是用數表示黑夜逐漸變長的過程。
「六十四卦方圓圖」中每相對兩卦的卦數之和都為63,表示一年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複的「圓」。
我們且歸納一下:「六十四卦方圓圖」代表「年(384天)」,其中「六十四卦」代表一年中的64個時間單位(相當於「月」或「周」),每個單位(卦)6天,卦中的每個「—」或「--」代表1天。「陰陽八卦圖」代表「日(24小時)」,其中「陰」代表黑夜,「陽」代表白天;「八卦」代表一天中的「8個時辰」,每個「時辰」3個「小時」,卦中的每個「—」或「--」代表1「小時」。《周易》是古人觀測日影並用數術推算出來的一部太陽曆,一年共384天,比一太陽年(約365.2564天)實際上多出約18.7436天。
「六十四卦」由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八卦分別由三個「—」或「--」表示,所以《周易》的一年是以3為基數用二進位制計數法推算而來,即3、6、12、24、48、96、192、384。
綜上所述,所謂《周易》原本當是一部最古老的太陽曆。
《易傳·繫辭下》:「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gǔ漁網),以佃(打獵)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zhuó)木為耜(sì耕地農具),揉木為耒(lěi犁上的木把),耒耨(lěinòu犁與鋤)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史記·太史公自序》:「伏羲純厚,作易八卦。」《史記·曰者(占候卜筮的人)列傳》:「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
伏羲氏處於漁獵社會,「太極八卦」所代表之晝夜、時辰和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等自然現象以及各種動物,對漁獵活動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但神農氏處於農業社會,必須更詳細地了解寒暑交替、草木榮枯。所以所謂「伏羲作八卦」、「神農重卦」應該可信,全面點說應為:伏羲作卦而有「日」、神農重卦而有「年」。不過所謂「伏羲」、「神農」當然只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
《離》卦(787787)下離上離,「離」代表火、日、網。故謂漁獵取之於《離》。《益》卦(788877)下震上巽,下互坤,上互艮,艮為手,坤為地,巽為木,震為動,合起來為手持木器在地上活動,乃耕田之象。故謂農耕取之於《益》。
至於二進位制是在競爭中慘遭十進位制淘汰,還是逐步發展為十進位制,不得而知。到河圖洛書出現時,已是十進位制。
圖五:河圖洛書
三、《周易》與《連山》、《歸藏》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連山,宓戲(伏羲);歸藏,黃帝。」又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蓋三易之名,出自周禮,皆以八卦為經,分別重迭而得六十四卦。其不同者似在八卦排列次第與所佔之數有所不同。故或以連山易以艮為首;歸藏易以坤為首;周易以乾為首。」鄭玄《易贊》、《易論》:「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史記·太史公自序》:「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記·日者列傳》:「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史記·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太極八卦」代表日,「六十四卦」代表年,八卦具有一定象徵意義。當《周易》作為太陽曆的使命結束後,「太極八卦」和「六十四卦」被人們用來當作占筮之卦象,八卦和六十四卦也被賦予了更多象徵意義和象徵物象,而「太極陰陽」則成為占筮之理論基礎。
《周易》當是對《連山》和《歸藏》的繼承與發展,其原作者當為夏、商、周及其之前的歷代掌卜筮之官。
所謂「周文王演周易」,當然又是一個神話。不過《周易》確實出自周室,周室專設筮史占筮以決疑。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或403年),周王朝由強轉弱,王室衰微,《周易》才流出周室。
《左傳·庄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年)二十二年》:「陳厲公(公元前706—前700年),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
此處周室筮史拿著《周易》去見陳厲公,陳厲公於是讓其占筮,其所用《觀》卦六四爻爻辭與通行本《周易》一致。此時《周易》尚專屬於周室。
《左傳·哀公(公元前494年——前468年)九年》:「宋公伐鄭,……晉趙鞅卜救鄭……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
此處晉國卿大夫趙鞅也用《周易》占筮。陽虎所引用之《泰》卦六五爻爻辭,也與通行本《周易》一致。
但《周易》內容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漫長的實踐活動中被筮史們不斷增刪著、修改著。
《左傳·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十五年》:「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嚴明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
《左傳·成公(公元前590年—前573年)十六年》:「晉陞楚遇於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嘁,射其元王,中厥目。」國嘁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
這兩處之《蠱》卦筮辭和《復》卦筮辭在通行本《周易》上都沒有,這說明《周易》有不同版本,或為不同時期的版本,或為從《連山》、《歸藏》直接延續下來的版本。
四、《周易》是看得見的哲學
古代占問主要分兩種,一為占卜,一為占筮。占卜是燒灼甲骨(龜甲獸骨),根據甲骨上的裂紋進行占斷,這是向鬼神問吉凶。占筮是設卦觀象,根據卦爻之變化進行占斷,這是模擬自然界的運行來判斷吉凶。
雖然《周易》原本是一部占筮之書,但其卦象、卦爻辭以及從卦象推演卦爻辭的方法,都是人類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長期認識之總結,是古人智慧的漫長累積,所以古人通過占筮來判斷吉凶,實際上是在用人們從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獲得的規律和道理來指導自己的活動。這已屬於哲學,而且《周易》是看得見的哲學。
五、《周易》的劫難
《周易》占卦共分無爻變、一爻變、多爻變三種情況。在無爻變時,用該卦卦名、卦辭和卦象占斷。在一爻變時,用本卦變爻爻辭、本卦和之卦卦名、本卦和之卦卦象占斷。在多爻變時,用之卦卦名、之卦卦辭、本卦和之卦卦象占斷。(詳見《<周易>占筮詳解》)
《易經》(含《易傳》)與《周易》不同,是用一套全新的系統來解卦。其主要方法為「卦時」、「爻位」、「卦主」、「三才」、「當位」、「中」、「正」,「乘承比應」等。
「卦時」:《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自象徵某一事物、現象在特定背景中的產生、變化、發展的規律。伴隨著卦義而存在的這種「特定背景」,《易》例稱「時」。
「爻位」: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分處六級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徵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處的或上或下、或貴或賤的地位、條件、身分等。六爻分處的六級等次稱「爻位」。
「卦主」:每卦六爻中,有為主之爻,稱「卦主」。
「三才」:把六爻位序兩兩並列,則體現三級層次,故前人認為初、二象徵「地」位,三、四象徵「人」位,五、上象徵「天」位。合「天」、「地」、「人」而言,謂之「三才」。
「當位」:六爻位次,有奇偶之分:初、三、五為奇,屬陽位;二、四、上為偶,屬陰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均稱「當位」(亦稱「得正」、「得位」);凡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均稱「不當位」(亦稱「失正」、「失位」)。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當下卦中位,第五爻當上卦中位,兩者象徵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易》例稱「中」。凡陽爻居中位,象徵「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象徵「柔中」之德。若陰爻處二位,陽爻處五位,則是既「中」且「正」,稱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徵。以「中」爻與「正」爻相比較,「中」德又優於「正」。
「乘承比應」:在六爻的相互關係中,由於諸爻的位次、性質、遠近距離等因素,常常反映出乘、承、比、應的複雜現象。凡上爻乘凌下爻謂之「乘」。凡下爻緊承上爻謂之「承」。凡逐爻相連並列者謂「比」。凡處下卦三爻與處上卦三爻皆兩兩交感對應,即初與四交應,二與五交應,三與上交應,《易》例稱「應」爻。(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
但是,如果按照《周易》原來的占斷規則,這些新方法都不成立。因為《周易》只佔變爻,並且只在「一爻變」的場合才用變爻爻辭占斷,完全不理會不變爻,不變爻也沒有爻辭。所以雖然《周易》每卦都各自象徵某一事物(現象)在特定背景中的運動規律,但如果完全不理會不變爻,只佔變爻,那麼這種「特定背景」就失去了意義,「卦時」也就不能成立。而「爻位」、「卦主」、「三才」、「當位」、「中」、「正」,「乘承比應」等,也只有在將變爻與其它五爻聯繫起來時才能成立,不然無從談起。
《易經》不僅用一套全新的系統來解卦,還對《周易》卦象、卦名和卦爻辭進行了重新解釋。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已開始用儒家思想解釋卦爻辭。比如在《左傳·襄公九年》中,穆姜將《隨》卦卦辭「元亨利貞」解釋為:「元,體之長也;享,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在《左傳·昭公十二年》中,子服惠伯將《坤》卦第六五爻爻辭「黃裳元吉」解釋為:「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等等。又如帛書《周易》中的《二三子》、《衷》、《要》、《繆和》、《昭力》等,也都是在用儒家思想解釋《周易》。
《易經》在這些解釋的基礎上,又為周易附上了《文言》、《彖傳》、《象傳》等。但《易經》用新系統重新詮釋《周易》,推演出來的既不是周禮也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董仲舒的新儒學。比如在新系統中沒有變爻和之卦,所有解釋都只是圍繞著一個固定不變的別卦來進行,這體現的是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所謂「中」、「正」等,體現的是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思想;所謂「爻位」、「卦主」、「當位」、「乘」、「承」等,體現的則是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思想。而在抄錄於漢初的帛書《周易》中,就沒有《文言》、《彖傳》、《象傳》等。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文言》、《彖傳》、《象傳》等出自漢儒之手,甚至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秦始皇焚書坑儒和項羽火燒阿房宮後,儒家經典與儒學的傳播同時消失,今文經即指漢初由老儒背誦的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文與解釋。但在秦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了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因此古文經學興起,其代表人物為劉歆。劉歆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不是全經和真經,竭力主張將「古文經」《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立為博士,其重點又在《左氏春秋》。所以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和項羽火燒阿房宮以後,人們很可能已不知《周易》占斷之法,也不知《周易》卦爻辭從何處而來,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今文經學家才又重新建立了這麼一套全新的系統來詮釋《周易》。而在古文經學興起之時,新儒學已成為封建時代的官方哲學,《易經》也已成為儒家五經之首,所以《周易》再也沒有恢複本來面目之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但今文經學家的一番折騰,實際上只是給《周易》繫上了一個解不開的死扣,既埋沒了《周易》,也使《易經》變成了「四不像」。似乎只要文理通順怎麼解釋《易經》都對,但實際上怎麼解釋都不對。因為《易經》是從《周易》嫁接而來,原本非驢非馬。就這麼個「四不像」,空耗了後世無數儒生的無數心血。後世無數大儒與大師對《易經》的詮釋,都只不過是帶著幾分滑稽的文字遊戲。
《周易》六十四卦通過爻變,每兩卦之間都會產生關係,所以六十四卦無所謂「序」或不「序」,所謂《序卦》也當出自漢儒之手。所謂《繫辭》是漢儒在前人詮釋的基礎上注水而來,所謂《雜卦》則是前人的解卦心得。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所謂「孔子作傳」也不過是又一個神話而已。
推薦閱讀:
※變頻器諧波干擾的形成及抑制措施
※練拳體悟:整勁的形成與雙重病
※海底玻璃的形成之謎
※「河圖」、「洛書」的形成與運行規律
※吐納六字氣法的形成與發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