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讀經典 | 《詩品》

《中華讀書報》2017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怎樣讀《詩品》曹旭 | 文

作為「百代詩話之祖」,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以其「思深而意遠」、「深從六藝溯流別」(章學誠語),與同時代的《文心雕龍》堪稱雙璧。《詩品》中的詩學史觀、詩歌發生論、詩歌美學和批評方法論,都垂遠百世,沾溉後人,對我國文學理論、詩歌理論以及日本和歌理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具有奠基詩學的意義。

《詩品》的作者鍾嶸(約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齊永明三年 (485) 秋天,鍾嶸入國子學。因好學,有思理,明《周易》;得到國子祭酒、衛將軍王儉的賞識;但長期充當幕僚,做掌管文翰的工作。

《詩品》的產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為當時五言詩蓬勃發展;社會上文學鑒賞、文學批評風氣興盛;士大夫有很盛的著書文化風氣。同時是鍾嶸富於天才的創造。

《詩品》共品評漢迄齊梁一百二十三位詩人:「上品」十二人(古詩算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此數字實包含了鍾嶸的結構思想與良苦用心。

《詩品》的體例,分三品論詩人。「上品」成就大、地位高或派生源流的詩人;「中品」略次;「下品」則為次要詩人。在論述上,「上品」較詳,「中品」次之,「下品」較略;重要詩人專論,次要詩人合論。大抵以源流相同,風格類似,或以帝王、父子、君臣、女詩人、沙門僧侶為歸。

整個《詩品》分序言與品語兩部,互為表裡,互相發明。其整體框架,橫向以三品論詩,縱向先溯其流別,再逐一品評自漢魏迄於齊梁的詩人。這種結構形式,橫向可見歷代五言詩人之優劣,縱向可觀五言詩歌之發展。發展分建安、太康、元嘉三階段,分別以曹植——陸機——謝靈運為軸心,輔之以劉楨、王粲、潘岳、張協和顏延之,使一百二十多位詩人連成一個流動的整體,勾勒出一幅自漢迄梁的詩歌史。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

鍾嶸的文學觀念和美學思想,主要包括詩歌發生論、本質論、詩體論、創作論和詩學理想等幾個方面。

詩歌發生的根源,鍾嶸認為首先是「氣」的作用:「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人的性情受氣的感盪、物的觸動,就形成獨特細膩的內心感受,用吟詠的形式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就形成了詩歌。「氣」,既是抽象的東西,是充盈於天地宇宙間蓬蓬勃勃的元氣;又是具象的東西,是大自然的萌動,能觸於物而感於心。《詩品序》說: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四季感盪人心的詩歌發生論,已是西晉以來詩論家的共識。如陸機《文賦》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但詩歌發生,並不僅僅是由於四季感盪,在四季感盪之外,社會生活中的人際感盪,同樣是詩歌發生的重要原因,首次明確提出這一理論主張的是鍾嶸。他在闡述四季感盪之後,《詩品序》又說: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娥入寵,再盻傾國: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

由於氣的發動,四季迭相更遞,萬物盛衰變化;社會動蕩不寧,人際悲歡離合。這一切,都使人心變得更敏感,使情愫變得更豐富,最後產生了馳騁情志、抒發情愫的詩歌。

與此緊密關聯,鍾嶸認為詩歌的本質是吟詠性情的,是人內心情感自然地流露。基於對詩這一本質的認識,詩當與經國文符、撰德駁奏有本質的區別。

「思君如流水」(徐幹《室思》),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風」(曹植《雜詩》),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張華斷句),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謝靈運《歲暮》),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在創作論上,鍾嶸強調詩中「賦、比、興」的作用。與漢儒的詮釋不同,鍾嶸給「賦、比、興」下了新的定義,使它更接近審美,更接近表情達意。他重新解釋說: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鍾嶸主張「賦、比、興」三種方法應酌而用之,避免因單用某種方法而帶來的弊端。《詩品序》闡釋說:

弘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詠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則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則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

《詩經》是四言體,出於對《詩經》的信奉和崇拜,不少詩論家仍視四言為正宗,瞧不起五言。包括劉勰的《文心雕龍》也這麼認為。鍾嶸則以為五言是四言發展的必然結果,今人多習五言,是因為五言形式在表達感情方面比四言更為優越,更有迴旋的餘地,也更具滋味,其摹狀寫物,也更詳切,更具審美價值。

李徽教《詩品彙注》

在漢魏至齊梁一百二十多位詩人中,最能體現鍾嶸詩學理想的詩人是曹植。鍾嶸從曹植的詩歌中概括出自己的詩學理想,又以對曹植的理想化,使自己理想的詩學得到體現。其中「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正是鍾嶸詩學理想的核心。鍾嶸在內容情感上要求「雅」與「怨」的結合。在詩歌的體制風格上,他又要求「質」與「文」,「風力」與「丹彩」等美學要素的統一。在批評實踐中,鍾嶸正是以這些美學尺度來品衡古今詩人的。

鍾嶸重視的「滋味」說,說五言詩體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劉勰對「味」的論述,只是論某個作家或論其他問題涉及到,鍾嶸把「滋味」放在《詩品》的中心,貫穿始終,且與詩歌的本質論、發生論、文體論、創作論等交融在一起,成為詩歌審美和詩學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鍾嶸《詩品》批評方法論垂式千秋。

《詩品》既是一部詩學理論著作,又是一部詩學批評著作。《詩品》用得最多的是「比較批評」「歷史批評」和「摘句批評」法。

在運用「歷史批評」法時,鍾嶸把所有的詩人總屬《詩經》、《楚辭》兩大系統,分隸《國風》《小雅》《楚辭》三條源流,按時代先後,世有相因,人有嗣承,如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如評《古詩》:「其體源出於《國風》。」評劉楨詩:「其源出於《古詩》。」評阮籍:「其源出淤《小雅》。」評李陵:「其源出於《楚辭》。」在一百二十三人中,鍾嶸追溯了三十六位詩人的禮貌特徵和風格淵源,包羅了《詩品》中重要和相對重要的作家,來代表整體、系列和完美。

「摘句評論法」的核心在於「斷章取義」,無論景語、情語,只要凝鍊,概括性強,可斷章取義即可。可以個別代一般,一句代全章,兼有暗示、舉例、鑒賞等作用;《詩品序》末標舉歷代五言警策者,或舉篇名,或以佳句指代,如:「陳思贈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詠懷》,子卿雙鳧,叔夜雙鸞,茂先寒夕,平叔衣單,安仁倦暑,景陽苦雨,靈運《鄴中》,士衡《擬古》,越石感亂,景純詠仙,王微風月,謝客山泉,叔源離宴,鮑照戍邊,太沖《詠史》,顏延入洛,陶公《詠貧》之制,惠連《搗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者也。」均為其例。此外,《詩品》有時也兼用孟子的「知人論世法」等等。

《詩品》流傳千載,對後世文論、詩論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對唐詩和唐代詩論的影響,除影響的外在形式和詩歌美學,還通過殷璠的《河嶽英靈集》、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皎然《詩式》等顯示出來。他們的品評,多有祖襲、搬用《詩品》的痕迹。

除了詩歌的發生論、本質論、創作論,「滋味說」以外,在批評方法上,《詩品》對後世的影響也同樣重要。《詩品》被推為「百代詩話之祖」。明毛晉汲古閣本《詩品》跋稱《詩品》為「詩話之伐山」。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稱:「詩話之源,本於鍾嶸《詩品》。」

《詩品》不僅對我國齊梁以後的詩論產生影響,還流布海外,對日本的漢詩,特別是和歌,產生重大影響。日本天長四年(八二七),良峰安世等總其成的日本漢詩《經國集序》中,就有模擬《詩品》成句的痕迹,表明其時已有傳入的可能。

日本寬平三年(890),陸奧守藤原佐世奉敕編纂《日本國見在書目》。其中就有對《詩品》的著錄。

日本《古今和歌集》是繼《萬葉集》之後,第二部有重大影響的和歌總集。延喜五年(905),由第六十代醍醐天皇下詔編選,延喜八年至十三年,紀貫之等進呈;選詩一千一百餘首;前後有紀貫之所作「真名序」(漢文序)和「假名序」(和文序)。這兩篇序文論述和歌的起源、社會功用和本質特徵,揭示了和歌發展的歷史,品評歷代歌人的優劣,劃時代地提出了一整套和歌創作及和歌批評的理論;奠定了日本和歌美學的基礎。因此,一千多年以來,不僅「二序」被日本人奉為圭臬,視為珍寶,每每稱引;紀貫之本人也受到日本詩學界普遍的仰戴,並被尊為和歌理論和散文文學的開山祖師。但紀貫之的《古今和歌集序》,是在全面學習、繼承、祖襲鍾嶸《詩品》的基礎上構建的。

紀貫之《古今和歌集序》對《詩品》亦步亦趨地模仿,對詩人的品評,都與鍾嶸《詩品》的語言相同。

《古今和歌集》開其端,歷代日本天皇都下詔編纂和歌,其中大部分和歌集序,都不同程度地受《詩品》影響。可見鍾嶸《詩品》傳入日本,已與日本民族文化、審美心理融合,並已和諧地進人日本民族獨特的美學結構之中,成為日本和歌精神與日本民族審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了解《詩品》東漸及對日本漢詩、和歌的影響,正可考察中國文論走向世界,影響和形成「周邊文明」的歷史進程。

中國是一個詩國,清理我們的詩歌理論尤其重要。而鍾嶸《詩品》的理論價值及在文學批評史上與劉勰《文心雕龍》並稱雙璧的地位,即此可成定論。

研讀《詩品》,可資參考的書目主要有:台灣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日本高木正一《鍾嶸詩品》、韓國李徽教《詩品彙注》、曹旭《詩品集注》(增訂本)《詩品研究》《詩品箋注》。

(「怎樣讀經典」由中華讀書報、杭州驫馬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推出。本文作者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推薦閱讀:

中年人生感悟(經典)
錯過的句子經典
經典回顧(422)宋 米芾 辱教貼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TVB50周年經典劇集之武俠篇

TAG: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