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當代佛教與科學對話現象

試析當代佛教與科學對話現象 王萌 《宗教學研究》   宗教與科學的對話是當代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我國對於宗教和科學之間關係的傳統認識,主要得自於對基督教和科學關係史的研究結論。由於佛教在教義體系、認識機制和解釋系統等方面的特點,它和科學的關係並不適於簡單地套用基督教與科學關係模式。隨著當代科學的進展,佛教與科學的對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通過對這一現象的考察,有助於我們認識佛教和科學之間的現實關係,探討二者之間協作與互補的文化契合點,從而促進宗教文化與科學之間的協調發展。

  一、以科學診解佛教

  當代佛教一與科學對話領域裡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以現代科學理論診解佛教。許多作者提出,隨著以相對論、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現代物理學的進展,科學理論揭示的宇宙圖景已越來越趨近於佛教關於宇宙「實相」的內涵,當代科學一與佛教形成了一種比以往更為融洽、友好的關係。參與對話者大都具有較高的自然科學教育背景,他們以專業化的科學知識和最新的科學理論與佛教對話,使得這一領域更趨複雜化。在港台等地,以科學理論診解佛法,圓融「佛學」與「科學」這兩大文化,更成為一些科學家的自覺行為。現已從台灣清華大學退休的王守益就是一位積极參与者,他以科學診解佛法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王守益,曾任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主要致力於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理論與佛教思想的融通,曾出版有《物理與佛學》一書。他認為,佛教的空性論存在一種物理學的基礎,這個基礎可以用量子力學來予以說明。在《物理與佛學》中,王守益指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幫助人們接近、契人、領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徑,把量子物理上的波函數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在科學時代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認知模式。他認為,因為表達微觀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確定性的波函數平是看不到及測不到的,因此可以說該法或該系統的本體是「空」的。「這裡的空表示在實質世界及實數世界沒有實質存在的意義。每一法有其不同波函數的傘,因而有不同的個別性質但每一個重均因不可測量而變成了『本體空』。』,①(P8)波函數的這一性質說明,佛教所謂「色不異空」、「當體即空」的說法存在著微觀世界裡的量子論基礎。

  在《從科學觀點提出哲學本體及其與佛教涅架之等同》②中,王守益說明了通過科學接近佛教真理的可能性及其困境。王守益基於科學理論的進展,提出了與之相應的認識世界實相的四個層次,即宏觀層次、微觀層次、理念層次及終極實相層次。世界的終極實相即等同於佛教的涅架境界。這四個實相層次分別與牛頓物理、量子力學、數學、哲學(佛學)相對應,它們表示了人對實相從低到高的認識程度。進人涅架狀態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相變」,即是從個別性存在的「相」(phase)或穩定態(statio啊state),轉變為不具個別性或沒有私我存在的「相」或穩定態。這種穩定態雖然超越了人類的理念與知識,但是具有宗教實踐上的可證性。

  從科學的結論推導出佛教原理的合理性,是以科學診解佛法的常見方式。我們認為,儘管對話並不能消除佛教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含義上的差別,但它把兩種相去甚遠的解釋系統聯繫在一起,有其特定的文化意義。佛教對於世界實相的哲學解釋,受到當代科學家的關注,③(P13一14)證明確實存在著對佛教義理進行現代解讀的途徑。

  隨著系統科學、混沌理論、自組織理論等新興學科的出現,許多作者在這些學科和佛教理論之間進行了比較,認為二者的思維方式存在著相通之處,佛教一些原理,如「緣起論」、「業力說」等,可以通過科學理論來理解。例如,佛經里許多超乎經驗法則的說法,如「一即一切」、「芥子納須彌」等,可以在「分形理論」(F用c以S)中得到說明佛教的因果觀可以用當代科學中複雜系統所體現的不確定性的因果論來解釋。但從目前看,這種比較大都有失簡單化,並未溯本求源,對二者作出較全面的辨析和評價。

  在大陸的學者中,致力於以現代科學理論同佛教原理和修證間題進行診釋和融通的學者有中國科學院的牛實為教授等人。牛實為不但以現代科學理論解釋佛教中的問題,而且藉助佛教理論探討當代科學的前沿問題,對於佛教以及科學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藉助量子理論說明佛教的修鍊過程認為當人體內的混態轉為純態時,特別是心腦系統內的混態平息,純態開顯時,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態就以心腦之光的形式呈現出來,能為修持者所覺受,這便是參禪者所達到的頓悟狀態西方科學家所發現的在人的深度禪定過程中神經細胞處於最小自振態,意識場出現躍遷的現象,可以用來說明佛教的光明定。在《人類自性問題》一書中,牛實為引述科學上的引力場理論診解人的「業力」問題,認為業力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外界物質與意識場的作用,逐漸形成業力場。又由於業力場的次級效應,輾轉相因,導致業力根深蒂固』,④。(1祠4)他認為,科學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佛教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的參與,佛教的諸多理論問題也有待通過科學的途徑給予解答,二者可以互取所長,互相彌補。

  以科學診解佛法是很多信教科學家熱心從事的,但他們的論證方式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科學思維的影響而有些作者採用的論證手法是現代科學中的數理邏輯、公式推導,更使其觀點顯得撲朔迷離。這表明,這一領域的對話還存在很大程度的自發性。另外,文章的作者大都既接受現代科學的結論,又對佛教持信仰態度,佛教與科學之間的對話成為他們溝通理性與信仰的特有手段,我們也可以從這種獨特的形式中發現當代信教科學家所具有的「理信」特徵。

  二、與科學範式的對話

  在以科學淦解佛法的同時,有些作者對於科學的文化範式提出了批評對科學的批評體現了佛教特有的認識論、真實觀與科學認識論、真理觀的巨大差異。一般來說,他們認為科學認識不過是人類認識方式之一種,科學認識缺少幫助人類洞察宇宙實相,從而安置心靈的能力對於科學的迷信–科學理念的社會泛化、科學成果的濫用,更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後果。在對科學的認識方式及其結論提出評判的同時,對話者也闡揚了佛教認識的「殊勝」。

  認為科學研究的領域是「色法」,研究「色法」而不研究「心法」,是導致科學認識片面、不究竟的原因,這是以佛法批評科學認識的常見觀點。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教師楊中傑在((從佛學角度觀西方三大物理學之理論層次》⑤一文中,用這一思路論述了科學認識的局限性。他認為,牛頓物理學偏於單方面信息接收,不涉及「能」方的直觀,故屬於 「所」方唯物範疇的科學型態。相對論雖然認識到空間的幾何性質並不具有獨立性,但仍認同有客觀的時空及宇宙,其相對性僅限於「所」方範疇內之相對性,仍未能包括唯識學 「能所」相對之義,故仍屬於唯物範疇。至於量子力學,認識到時空宇宙乃由觀測方存在,其觀測已經超越「所」方範疇,觸及到『能」方觀測者的心靈層面,類似唯識學所講的現量,故在形式上已進人「唯心論」的科學層次。量一子力學將心靈之活動納人物理學的觀測中,故應為三者中最接近佛學實相之科學。但是物理學只是針對現象世界而立,即使量子論最多也只觸及「心靈之活動」,完全不同於「心靈寂滅狀態」時佛性實證的現量,因此現代科學無法達到佛教「一切種智」之般若。作者以此證明,通過科學途徑認識終極實在存在著其方法上固有局限性。

  有些作者結合現代科學哲學、認知科學的理論,對科學的認識方法、科學理論的建構原則等進行剖析和評判,質疑科學認識的真理性。在《真實的認識》⑥中,作者楊新宇博士指出,人們的科學認識模式可以用「黑箱模型」予以說明。人們的科學活動就是對外在世界這一黑箱的內部結構進行猜測,但由於認知結構的局限,它永遠不可能獲得對黑箱的真實認識,而只能獲得實用意義上的模型。佛教的認識路線與黑箱認識模型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通過修行者以直接經驗的方式如實了知一切事物的真實狀態,只有這種直接經驗才是真實的認識。在《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⑦中,他根據佛教的唯識理論提出,為了解決量子力學的疑難,需要將以事物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轉變為以事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不再堅持粒子或波的實有,而把它們看作解釋現象而設計的觀念工具。他認為,科學規律的產生在於眾生的執取,是眾生阿賴耶識的念念了別將一套和諧的規律賦予了自然界。自然規律的和諧性並不能證明科學規律的真理性,而恰恰表明科學規律只是一套充分優化而為眾生所接受的規則而已。在這裡,作者實際上從認識論的角度,比較了佛教與科學兩種認識方式在不同層面的適應性。

  以科學理論闡釋佛教中的「神異」間題也是當代佛教與科學對話中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這些作者認為,佛教中的有些「神異」現象可以用現代科學理論加以解釋,有些則是超出了現代科學的認識水平。現代科學的根本缺陷在於它執著於自身的認識規則,對於不符和這一規則的現象或者視而不見,或者以主流科學理論予以否認,而實際上,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值得我們去重視、研究⑧。(P121一123)

  印順法師對於佛教與科學關係的論述反映了當今佛教思想界對於這一問題的看法。在其《中觀今論》中,印順法師以佛教的「二諦」說對科學的地位和性質作出了評判。他認為,科學理論雖然只是世間常識的加工,並非究竟真實的第一義諦,但是也應承認它對應於世間的確實性,它與佛法的勝義諦從根本上並不是矛盾的。佛教的基本立場是從世俗中領悟勝義,而勝義又不礙世俗,以此成立情智和諧、真俗相成的人生觀⑨。(代05)科學的功能正如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為人類帶來極大的利益,也可能為人類帶來極大的傷害。關鍵在於人類是否有正確利用科學的智慧。從科學活動本身來講,它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因為不論科學對世界結構的分析多麼精微,仍不脫離自性見的無始迷惑,不能使人放棄根本我執,因此也就不能保障科學用於造福人類的和平事業。只有佛說的一切法、我無自性的真實智,才是認識世界實相的津梁和解脫人生的根本。印順法師主張,應該以大乘菩薩的人世精神和愛人愛群的胸懷,善巧地學習和運用科學技術知識,以此提高物質生產的數量和質量,解除眾生因物質貧乏而來的苦痛與罪惡。。(P58)印順法師對於科學問題的論述以其深厚的佛學素養為基礎,以出世為根本而落實在世間,這與其「人間佛教」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

  三、發展中的對話

  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是當代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為我們分析佛教與科學在當代的現實關係提供了素材,也為佛教文化與科學文化的融合與互補開闢了一條通道。但是,在這一領域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從橫的方面看,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是當代宗教與科學對話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縱的方面看,它是歷史上佛教對其他文化進行融合、含攝的延續。在世界上最龐大的宗教體系和被稱為「人類歷史的最後篇章」。(幾63)的現代科學之間進行對話,本身就有很大的挑戰性。由於佛教思想體系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時空跨度,這註定了它們之間的對話歷程艱難而又曲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代科學的進展的確在佛教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開闢了對話的新途徑另外,佛教在融攝科學時也顯示了其在認知方式和哲學思辨上的特點和長處。當然,這不等於我們可以簡單接受對話者的論證方式及其結論。實際上,由於缺少必要的研究範式可資借鑒以及跨專業研究的難度,在對話中還存在著很多技術處理上的不成熟和簡單化的現象。這說明,佛教與科學的對話還基本處於一種「前範式」的階段。因此,理性地認識對話的現狀和問題,是使這一極具文化潛力的活動走向成熟的前提。

  從目前對話的進展狀況來看,以下幾個方面宜予關注。

  一、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與佛教哲學的協作性研究。在科學領域出現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後現代」革命之後,F卡普拉、E拉茲洛等一大批西方學者以極大的熱情在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之間架設對話的橋樑,使佛教思想的研究成為西方文化界持續不衰的熱點。當代新出現的一些前沿學科,如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協同學等學科,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遵循非線性的思維方式,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這與整體論的佛教思維方式上的相似性,已為許多作者所論及。在此基礎上,對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與佛教思想之間的關係從學術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對於這些學科建立完善的認識論的基礎,進一步拓展這些學科的哲學思想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二、佛教理論與現代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科的合作。佛教與當代心理學的對話是現代學術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崛起,使現代心理學和宗教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佛教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意識狀態轉換、生死體驗、宇宙覺知、人類協同等重要精神現象受到了現代心理學的關注。隨著心理學的第四勢力(the 4th psychol卿)或「超個人心理學」(靦spe卿nalpsycholo邵)的出現,佛教與現代心理學之間的對話將會有更多的機遇。。

  佛教的唯識學理論在與當代心理學的對話中佔有特殊的地位。現代心理學的潛意識理論和唯識學的心識理論不但在觀念和結構上存在很多的相關性,而且在心靈的認識深度上也有可類比之處。精神分析學中所講的「本我」(id)、「自我」(e即)、「超我」(supere即)概念都可以在佛學中找到相應的解答,精神分析的治療機制和治療原則在佛教的各宗派理論中也有類似的應用。。(咒一5)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角度同佛教展開進一步的對話和比較研究,發掘和揭示人類深層意識結構,對於促進人類的自我認識,培育健康的人格是極有意義的。因此,有必要發揮我國佛教文化的資源優勢,使這一課題的研究在更高層次上進一步展開。

  三、對佛教的宗教經驗間題的研究。現代宗教學理論認為,宗教經驗是全部宗教現象的基礎、核心和出發點,對於宗教經驗問題的研究是正確分析宗教現象的基礎。佛教的宗教經驗問題在佛教的理論體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構成了佛教研究中的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在當代,這一領域也不應該遊離於科學的視野之外。許多作者用現代科學理論對於佛教修行中的「神通」等「異象」作出了某種解釋,但是由於這一問題一直缺少專業研究的介入,尚沒能形成真正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理論。這種狀況對於我國宗教學研究的發展,對於正確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都是一個不利的因素。佛教的宗教經驗問題還涉及到人體科學、生命科學的奧秘,對它的破解關係到人類文明的前景,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借鑒西方學者在宗教經驗研究中的先進理論和成功經驗,配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勇於探索,佛教神秘主義研究一定會實現突破性的進展。

  四、與現代學術接軌,建立規範的對話機制。由於宗教語言與科學語言在長期以來是兩套互相隔膜的話語,在佛教與科學對話中存在的表述方式上的問題,嚴重妨礙了二者之間對話的深人進行。在當代宗教學理論、哲學思潮、跨學科研究等不斷出現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有可能藉助於當代學術的最新範式,從佛教理論與自然科學理論的生硬比較中走出來,在當代人文與科學融合的合唱中,彰顯自身的文化價值。這要求佛教與科學的對話形式與現代學術規範接軌,實現對話層次的提升。我們相信,隨著有更多專業人員加人這一領域的之中,佛教與科學的對話將結束目前的「前範式」階段,產生一批具有更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①王守益物理與佛學[100],台北慧炬出版社,覺文教基金會,1哭珍。 1983。⑧陳昌祈知識的泉源–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

  ②王守益從科學觀點提出哲學本體及其與佛教林托克的啟示[J]佛學與科學,2(X)1,2(2)。

  涅槳之等同[J]佛學與科學,2(X)1,2(2)。⑨印順中觀今論[M]台北正聞出版社,

  ③牛實為論科學與佛學的內在關係〔J1佛教文2以刃。化,19明〕,(2)。⑩印順藥師經講解[M〕台北正聞出版社,

  ④牛實為人類自性問題[M〕北京中國和平2(X刀。出版社,1望趕i。⑩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⑤楊中傑從佛學角度觀西方三大物理學之理論1985。層次[J]佛學與科學,2001,2(l)。⑩鍾秋玉禪修、自我超越與自我成長[A],梁

  ⑥楊新宇真實的認識[J]佛學與科學,2001,乃崇等第三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00] 2(2)。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2(X〕1。

  ⑦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A〕,陳國鎮等⑩尹立精神分析與佛學的比較研究仁[D](四川第五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00]台北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以犯)。

  (作者:王萌,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推薦閱讀:

關於往生阿彌陀佛凈土的條件問題?
愛因斯坦:我願成為佛教徒
虛雲老和尚10大弟子簡介,對佛教影響深遠
怎麼樣才能滅嗔恨心?
中國佛教學術論文庫

TAG:科學 | 佛教 | 現象 | 對話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