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拓寬湄公河計劃引發生態擔憂
10.02.2017
湯姆·弗思羅普
泰國政府宣布將就湄公河河道拓寬項目展開調研,環保人士擔心該計劃可能影響數千萬居民的生計。
數百家泰國非政府組織發起了一項運動,希望藉此拯救湄公河Khon Pi Luang河段中寶貴的急流與小嶼。圖片來源:Tom Fawthrop
從古至今,湍急洶湧、暗礁叢生、小嶼遍布的湄公河就吸引了無數探險家和旅行者。自法國殖民時代起,無數探險家們就希望借道湄公河打開廣袤的中國市場,然而湄公河的激流險灘讓他們的嘗試一次又一次擱淺。
如今,這條大河的天然景觀和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卻因一份岩石與暗礁清除計劃而面臨威脅。
泰國總理府事務部長助理庫薩向媒體透露,中國、寮國、緬甸和泰國將建立聯合工作組,對湄公河流域展開調研。庫薩表示:「為了貨物和人員運輸安全,減少事故發生,有必要改善湄公河河道的通航條件,將其拓寬到可通行500噸級的船舶。」
地處泰國寮國交界的島嶼。圖片來源:Shinshiro Kenji Arthur
該計劃全稱為《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發展計劃(2015-2025)》,共分為初期調研、設計、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三個階段,於2016年12月獲通過。
該計劃要求完成泰老邊境地區1.6公里範圍內湄公河水域的岩石暗礁清除工作,從而保證從中國雲南瀾滄江(湄公河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出發的大型貨船能夠順利通行此地,最終到達630公里之外風景如畫的世界遺產、寮國古都琅勃拉邦。泰國政府方面表示,只有在完成相關調研和環境影響評估後才會批准這一計劃。
這個項目引發環境保護人士擔憂。國際河流組織泰國項目負責人皮恩蓬·德特斯表示:「湄公河是全球內陸水產資源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為沿岸6000多萬居民提供生計。完全可以靠陸路交通來滿足貨運需求,以此為代價來發展航運是無稽之談。」
中方專家則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這個計劃會危害湄公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教授、東南亞問題專家朱振明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持反對意見的人應該在完整的環境影響研究結果公布之後再做評判。關於項目對河流魚類種群數量的潛在影響,朱教授表示,此前在雲南進行的類似岩石和江心洲清除工作並未帶來任何嚴重問題。
但是國際河流卻並不認同上述觀點。這家非政府組織記錄了江心洲帶來的急流和漁業資源給當地居民帶來的諸多好處,並在其新聞稿中列舉了該項目帶來的一系列隱患。比如,「急流和暗礁地區分布有不少沿河棲息地,是魚類進行產卵和安全繁衍的重要場所。疏緩這些急流將會影響這一地區村民的家庭收入和食物來源。」
改造計劃由來已久
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曾發起一項總額400億美元的項目,在大湄公河次區域修建高速公路、輸電網路、大型水壩和大型旅遊產業設施。現如今的湄公河發展計劃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000年4月,中、老、緬、泰四國聯合簽署《瀾滄江-湄公河客貨運輸協定》,並同時通過了一份三階段的計劃。協議一經簽訂,中方便計劃著手疏浚河道,從而保證大型商業船隻順利往來湄公河區域。
第一階段包括清除湄公河上的11處急流和10座暗礁,從而使100到150噸級的船只能夠從中國雲南順利到達泰國港口城市清盛。2002年,泰國時任總理他信·西那瓦批准了這項疏浚計劃。
但湄公河委員會的一份獨立評估認為,疏浚計劃的環境影響評估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關漁業和生態影響的數據,並因此駁回了這項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湄公河委員會是由泰國、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四國共同建立的一個專門負責處理湄公河跨境相關問題的政府間合作機構。
2003年,由於泰國國防部提出疏浚計劃可能會給泰、撾兩國以湄公河中線為界的邊境劃分帶來不穩定因素,中方不得不在一期工程之後擱置了這一河流改造計劃。
2016年12月,這項由來已久的協議雖然最終得以重啟,但需依照泰國內閣的要求重新開展調研。
誰將從中受益?
儘管湄公河委員會的四個成員國均認同擴大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改善湄公河航運條件的共同目標,認為這會帶來貿易和旅遊效益,但卻從未充分考慮這一規劃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環境破壞。
著名作家、湄公河流域歷史學家米爾頓·奧斯本提醒說:「從目前來看,改善雲南南部和泰國北部湄公河航運條件的最大獲益方應該是中國。」
泰國清孔地方民間社區網路Rak Chiang Khong 的負責人Niwat Roykaew表示,從中國發來的貨物可以經由R3A高速公路快捷地運抵泰國。儘管泰國官員聲稱水路運輸可能比陸路運輸減少20%的成本,泰國發展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Saowaruj Rattanakhamfu卻對這一項目所能帶來的收益深表懷疑。
他說:「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我認為通過清除河流岩石暗礁來拓展河流商貿運輸並不是什麼明智之舉。政府應該慎重研究這筆投資到底值不值,因為這將給沿岸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琅勃拉邦是該地區著名的生態旅遊目的地。批評人士指出,一旦上述河流改造項目完成,那麼琅勃拉邦將會失去往日的魅力與寧靜,變為一個污染嚴重、人來人往的商貿中心。不過也有人認為,航運發展將會給當地帶來更多遊客,使當地變得更為繁榮。
湄公河上的隱憂
近年來陸續上馬的大型水電項目不斷加重著湄公河地區的環境破壞,而未來的疏浚計劃可能會讓這條東南亞水上生命線再次遭受重創。
雲南境內瀾滄江上目前已經連續建成了7座梯級大壩。而湄公河下游寮國境內的河段上有兩座大壩正在建設,位於北本的第3座大壩預計也會在今年開工建設。
水電建設導致湄公河的水文環境出現了巨大變化。由於水流受阻,該地區季風季節的洪水水量已經受到嚴重影響。
而水庫大壩則導致河流富養沉積物被攔截,嚴重影響下流越南境內湄公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與居民生計。科學家對越南境內湄公河三角洲的監控報告顯示,整個三角洲地區正在逐步縮小和下沉。
《2010年湄公河大壩影響戰略環境評估報告》中給出的這份諮詢報告建議,湄公河水利建設應推遲10年。
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發布之後,儘管沿岸居民抗議聲不斷,有關科學家也提出了嚴重警告,仍有兩座大壩——沙耶武里大壩和敦沙洪大壩「成功落戶」寮國境內的湄公河下游地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在湄公河下游連續建造11座大壩的行為是典型的「不可持續式發展,會將整個河流生態系統推向崩潰的邊緣」。
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簡稱MRC)的數據顯示,湄公河流域擁有全球最重要的內陸漁業,是該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委員會四個成員國的野生漁業年產值高達110億美元(如果算上漁業養殖,這一數字將攀升到170億美元)。如無有效的河流監管,這一地區6千萬人口的糧食安全將面臨巨大威脅。
越南近一半的主要糧食作物和90%的出口水稻都產自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業內著名的濕地生態學家阮友善表示,除非現有趨勢得到扭轉,否則未來越南的這塊黃金三角洲將不復存在。
「如果湄公河下游的11座大壩全部完工,越南將失去全球第二大水稻出口國的地位。湄公河三角洲將因為缺乏富養沉積物而不斷沉降。二三十年後,三角洲將無法滿足現有1800萬人的生活生產所需。人們將被迫遷徙,隨之而來的便是更多的社會動蕩與移民問題。」
民間力量集結
數百家泰國非政府組織發起了一項運動,希望藉此拯救湄公河Khon Pi Luang河段中寶貴的急流與小嶼。發起這項運動的Niwat Roykaew 還向國家人權委員會提出請願,對泰國內閣的決定發起挑戰。
泰國海運部表示,該部將根據近期內閣批複開啟相關調研,但暫時還不會對小島嶼進行清除。
泰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成員Tuenjai Deetes 表示,當地民眾的權利已遭到破壞,因為這個疏浚計劃關乎他們的生計,而這些人既不能獲得項目相關信息,也不能就此發表意見。
河內經濟研究院院長Tran Ding Thien表示,要想挽救這一事態,湄公河沿岸各國就應放棄現有的短視心態,因為這種心態將直接影響各方對整個湄公河流域的資源共享和環境保護的大局把握。
英文原文首發於中外對話子網站第三極
翻譯:Estell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