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堡:納粹崛起與清算 | 新刊推薦
11月下
《國家人文歷史》本期為大家講述一座德國南部城市——紐倫堡。這裡是納粹崛起之地,也是納粹毀滅之所。1945年11月20日,審判納粹戰犯的法庭,從柏林移至紐倫堡。
1933年,希特勒把紐倫堡定為「納粹黨代會會址」,每年都有五十萬納粹黨員從德國各地來到紐倫堡。從希特勒上台到戰爭爆發,這裡成為第三帝國的「精神首都」。1935年,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年度集會上,納粹黨人宣布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種族法》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身份和政治權利,開啟了種族滅絕之門。
11月下紐倫堡,納粹崛起與清算文 | 紀彭
1945年5月,第三帝國在盟國的軍事打擊下土崩瓦解。希特勒、戈培爾和希姆萊等一批納粹領袖畏罪自殺,戈林、施佩爾、凱特爾等軍政要員落入盟國手中。如何審判納粹戰犯,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盟國希望這些納粹要員們低頭認罪。談何容易?戈林這樣的風雲人物,早已準備好了在法庭上為第三帝國辯護,甚至是為納粹贏得榮譽。他們理直氣壯,他們不認罪,他們是為德國人民而戰——他們這樣認為。
最終,盟國正式將違反和平、戰爭、危害人類和共謀列為國際法上應受處罰的行為。以「自然法」把德國政治領袖集團定性為犯罪組織。
在這場審判中的被告共計22名,均為納粹德國的軍政首領。另外包括德國內閣在內的6個組織也被調查和判決,其中3個判決為犯罪組織,另外3個則無罪。除了這22名被告和6個團體外,其餘被告均在1946年至1949年接受美國軍事法庭審判調查,即紐倫堡後續審判。其中,著名的戰犯包括:帝國元帥戈林、陸軍元帥凱特爾、陸軍總參謀長約德爾、第一任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第二任海軍總司令鄧尼茨、戰時軍備部長施佩爾、波蘭佔領區總督弗蘭克、勞工事務全權負責人紹克爾、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長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全德青年領導人席臘赫。
紐倫堡審判期間關押戰犯的監獄,最右邊的兩間是戈林和赫斯的,每名被告的囚室都有專人通過門上的對話窗口時時刻刻監視
在紐倫堡審判中,最令人震驚的當屬黨衛隊的罪行——集中營里累累屍骸,震驚了所有的世人。檢察官提供了一部《納粹集中營》的記錄片作為證據,是由盟軍攝影記者拍攝製作而成的。銀幕上,美國士兵頭戴防毒面具,指點著堆積得像成堆木頭的屍體。在萊比錫附近的一個集中營,約有二百名犯人被趕進一間庫房,然後黨衛軍在房上澆上汽油並放火點燃,少數跑出來的犯人被機槍掃倒。影片放映了兩個多小時,變幻不斷的場面都是破碎、烤焦、灰白的屍體。這些屍體肋骨突出,大腿似棍,眼眶深得像坑……這些黨衛隊最主要的犯罪首領希姆萊已經自殺,他的副手,帝國中央保安局局長海德里希在戰爭中就遇刺身亡。站在審判席上的,是黨衛隊後期重要頭目,海德里希的繼任者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納粹佔領區的總督們也是罪行累累。在紐倫堡的法庭上,被判處絞刑的十一名戰犯(包括缺席審判的馬丁·鮑曼)中,行政官員,尤其是主管一方的總督們就佔了五位。納粹黨務系統在臭名昭著的迫害和滅絕猶太人的運動中也難辭其咎。黨務部長鮑曼始終扮演了下面這樣一些角色:官僚,法律和法令的簽署人,向黨和國家機器輸送元首意願的變壓器,保證兇手們不致漏掉任何一個人的數據存儲器,搬弄是非的長舌婦和為主子效勞的監工。事實上,除了黨衛軍系統和黨務系統,宣傳系統的戈培爾、經濟工業部門的馮克、金融系統的沙赫特……哪一個不是罪惡昭彰。但是,在紐倫堡第一次出庭時,每一個納粹戰犯都不肯低下頭,他們篤定自己是無罪的,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最終,紐倫堡審判最終給正義的人民一個交代。在現實正義和程序正義的雙重保險之下,在一堆堆屍骨和集中營里瀕死的猶太人面前,納粹德國的高級幹部們終於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因為人性之中總有光輝的一面,正義也有其應有的標準,不能信口雌黃。可以說,希特勒的納粹帝國在這一刻才真正滅亡。換言之,希特勒的肉體死在了柏林,希特勒的精神死在紐倫堡。
尚武·「抓壯丁」
11月,抗戰中關於「兵」的細節
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頒發的壯丁榮譽獎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動員了超過一千萬兵力,中國大概是一千三四百萬。看起來中國「兵」還多些,實際上,中國人口四億多,日本八千多萬;中國是「抓壯丁」,日本兵員一般有小學文化,有基本訓練;中國是本土作戰,日本是出國作戰。這差距就太大了!提到「抓壯丁」,不少人會聯想到那部操著四川方言的實景劇《抓壯丁》。劇中以王保長為代表的「國民黨官僚」到處抓青壯男丁充軍,魚肉鄉里,並由此產生的一系列鬧劇。作為後人,我們固然不能去過度指責逃避兵役的壯丁們「不愛國」,因為他們對於民族、國家的認知本身就是模糊。
人物 · 林語堂
11月,我們關注一個民國大家林語堂
約1940年,美國紐約,林語堂在徐悲鴻畫作《天馬圖》前留影。(台北林語堂故居供圖)
林語堂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他用英文所寫的《吾國與吾民》講述中國的社會、政治、性情、文學,但美國人真正感興趣的是最後一章——「生活的藝術」。品茶、行酒令、養花養鳥等高雅愛好,令美國人大開眼界,據說中產女性已經以此章為生活手冊。西方世界飽受一戰與大蕭條之苦,正在反思工業文明,林語堂筆下寧靜淡泊的生活智慧,是葯,是雞湯,是理想。在《八十自敘》中,他重申了他的人生理想:「此處果有可樂,我即別無所思。」
對話 · 有關唐宋
11月,讓我們聆聽一場唐宋對話
俗話說「強唐弱宋」,在中國歷史上,唐朝和宋朝是兩個經典的王朝。理解唐宋之間的異同,是打開中國古代史的一把鑰匙。2015年12月起,《國家人文歷史》邀請國內知名的唐史專家孟憲實和宋史專家李冬君,為大家開啟唐宋對話專欄。希望通過二位老師獨特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唐宋之間的中國和中古到近世的變遷。比如,唐朝的精神生活與精神創造,到宋代形成了一種自由。從孟子地位的提升,看中國人有了自由的信仰。唐朝之後,少數民族有了文化自覺性是唐朝以前中國未有之巨變。雖然科舉制起於隋唐,到宋代才真正地向寒門開放。宋代在文化復興、科技發展、政治寬容三個方面均有建樹。但是,宋代的經濟文化成果走到了消費主義。
推薦閱讀:
※文革反思的前提與納粹的清算
※中國終於向日本發起清算信號:東京陷入恐慌
※日本大男人不幹家務活晚年被清算
※銀行業務中的清算和結算分別是什麼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