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界限負責,同時尊重他人界限 為自己設定界限 界限是自尊的標尺 回到內在根源 太陽神經叢的療愈

如何為自己界限負責,同時尊重他人界限?

在工作、在生活中,別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界限還故意侵犯自己的界限,我們明明知道他人的界限還故意侵犯別人的界限,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但畢竟是少量事件,大多數情況,別人侵犯我們的界限不是故意的,我們侵犯別人的界限也不是故意的,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沒有說出自己的界限是什麼,卻理所當然的認為對方應該知道;2.沒有說清楚自己的界限是什麼,卻認為自己已經說清楚了;3.自己說清楚了界限,但與對方沒有達成共識,即沒有得到對方的認同;4.雙方都說認可了,但對認可內容的理解有歧異;5.提出界限的人自己事後改變了界限的內涵,卻沒有通知對方;6.提出界限的人自己忘記了;7.對方忘記了;8.在保護自己界限的時候,侵犯了別人的界限,造成惡行循環,冤冤相報。

界限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建立了,需要反覆溝通;界限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境況而變化的。只要對方不是故意的,動機是好的,就要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用明確的要求表達自己的界限,而停止用抱怨的方法批評對方侵犯自己的界限。

建立界限,保護界限的三種境界:第一境界:建立自己的明確界限,保衛自己的界限;第二境界:在第一境界的基礎上,觀察別人的界限,尊重別人的界限;第三境界:在第一、第二境界的基礎上,協助別人建立自己的界限,主動保護他人的界限。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就是只顧建立保護自己的界限,又經常把自我界限變成冷硬堅厚的牆。尊重別人的界限要有平等的心態,不論面對任何人,都可以說:我不比你高,我也不比你低。對於常常忽視別人界限的人,要學會帶有敬畏之心,ta這個人是有價值的,只是行為看起來年紀小,資歷淺,經驗少而已。常常忍隱退讓、放棄自己界限的人要敢於伸張自己的要求,自尊自強。

健全的界限

  妳常因為別人請妳做事,妳雖不想做,卻不好意思拒絕嗎?

  在勉強答應別人的要求之後,心裡卻又生別人的氣嗎?

  妳會為了一件妳認為正確的事而要求別人聽從嗎?若對方不聽從你,妳會因此生氣或再三勉強他嗎?

  妳會因為別人不夠關心你而對對方不滿嗎?

  若有上述的情形,表示我們對人與人之間界限的觀念,還需加以釐清。

  耶穌在馬太福音25:1-13講了一個比喻,值得我們思考。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豫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豫備油在器皿里。新郎遲延的時候,他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彀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罷。他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豫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阿,主阿,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聰明與愚拙的童女

  這裡講到五個愚拙的童女,沒有預備自己需要的油,而另外五個聰明的童女預備油在器皿里。當愚拙童女的燈要滅了時,她們向聰明的童女要油,聰明的童女並沒有答應,因為很可能到時候自己的油也不夠,所以建議愚拙的童女自己去買。而愚拙的童女去買油的時候,新郎到了,她們便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刻。

  耶穌透過這個比喻要我們隨時預備好迎接祂的再來,但很有趣的是,祂完全不認為聰明的童女應該分油給別人,或者責備她們沒有愛心;反而教我們不要效法這些不事先預備好的愚拙童女,耶穌也意指她們向別人要油是不合宜的。

  這個比喻除了提醒我們要預備主的再來之外,其實也教導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十個童女每人都需要為自己負責,上帝不要求她為別人負責,卻也絕不允讓別人為她個人負責。

沒有預備油,是不為自己負責。

  要求別人分油給她,是要別人為她負責。

  聰明的童女不分油給別人,與愛心無關,她們也絕不虧欠愚拙的童女。因為當她幫助別人卻因此忽略分內最重要的責任,這就是錯誤的優先順序,是沒有智能的愛心。

  當愚拙的童女錯過新郎時,她無權責怪聰明的童女不分油給她。

界限清楚:能說不,但不控訴

  一個成熟的人清楚上帝為他和別人所量的界限。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他可以委婉的對別人說:「不!」而不會在事後自責或怪罪別人令他為難;但是如果他答應別人的要求,那也是甘心樂意的,不會有後話。而當別人對他說:「不!」的時候,他能尊重別人的界限,不威脅,勉強,或定罪,他心裡沒有苦毒惱恨,也不帶著報復或嘲諷譏刺的態度。他容讓人去為他們做的決定所產生的後果負責任,而不是急著為別人善後和解決問題,卻又在同時因著對方起初沒有接受他的建議而責怪對方。

  例一:

  鄰居太太因為工作關係常臨時請妳幫他帶孩子,但這卻影響了妳跟家人的相處時間,妳可以委婉的說:「對不起!我今天不方便。」而不需要覺得自己愛心不夠,因為妳是衡量了自己的優先順序和能力之後做的決定,她應該為她的孩子負責。她若因此責怪你,那也是她的問題,妳不需要接受她的控訴。(當然如果今天因為一些無法抗拒的因素,例如她生病,或發生意外,而她又是一位單親,我們當然義不容辭應該幫助她。)  

  例二:

  媽媽希望國中的孩子更努力點,所以常常以話語提醒:「以你的程度,你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成績,這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媽媽表達了對孩子的不滿,論斷和批評,孩子覺得沒有被尊重,媽媽越界了。

  孩子最後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假設說他因此去讀私立的高中,媽媽說:「就是因為你沒有聽我的話,更努力些,所以你看現在要花這麼多錢繳學費,你不知道爸爸媽媽賺錢多辛苦嗎?媽媽身體不好,你還這樣讓我操心,我的病都是被你氣出來的!」

  孩子不努力這是他的決定,他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是他需要承受的後果,媽媽可以決定不付昂貴的學費,讓孩子自己決定要考高職或半工半讀。但若媽媽願意付學費,就必須甘心樂意而不是要求孩子為父母的情緒或健康負責。媽媽的抱怨是越界了,孩子覺得被操控,被定罪了,自然的反應就是憤怒,逃避,甚至可能叛逆。界限不清造成人際關係里的緊張和糾纏,使自己和周圍的人都痛苦,那媽媽究竟該怎麼做呢?

  媽媽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看了你的成績,想了解你認為自己是否已經儘力了,如果你已經儘力了就好,但是如果沒有,你希望我怎樣幫助你嗎?」媽媽也可選擇為孩子分析後果:「你知道家裡的經濟情況不好,你若考上私立的,就需要半工半讀或者申請助學貸款,還是你也可以決定先打工一年賺些學費再去讀書。」

  媽媽需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並且讓他去承受其後果,但是如果媽媽決定要為孩子付學費,就不可抱怨。

饒恕是為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

  當我饒恕對方曾經對我造成的傷害,便能釋放內心的苦毒、惱恨與嫉妒。因為我必須為自己的內心負責,而不是責怪別人造成我們目前的狀況。別人可以決定他要做什麼,那是他的事,但是我可以決定我要如何響應,我必須為我的響應負責。

  清楚的界限讓我們過自由、平安,沒有內在與外在衝突的生活,尊重自己與別人的界限就不會埋怨別人使你不快樂。健全的界限可能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和諧、親密的關係。

做人,不僅開心最重要,還得有界限

界限必須要定好,否則個人空間焉在!

Managershare:設立好界限,贏得尊重。

愛的存在不能沒有界限,對孩子的愛也是如此。外部界限也就是你的底線很容易理解。當你願意做某些事,不願意或者不被允許做某些事時,這就是你遵循的規則和原則。如果你不會拒絕,屈己為人,或者經常被某些人搞得心煩意亂,不論他們是要求過多,控制欲強,批評不斷,固執己見,虐待辱罵,尚武好鬥,還是好言懇求,過分溺愛,你都該為自己負責並公開表態了。

界限的種類

界限適用於多個方面

*物質界限 決定你是否給予或借出諸如金錢,汽車,衣服,書籍,食物,牙刷一類的東西。

*身體界限 附屬於你的個人空間,隱私和身體。你握手還是擁抱---何時?同誰?你對嘈雜的音樂,裸體,還有鎖上的門什麼感覺?

*心理界限 適用於你的想法,價值觀和觀點。你很容易受人影響嗎? 你知道自己相信什麼?能夠堅持你的意見嗎?你能虛己以聽而不會死板僵刻嗎?當你情緒激動,好爭喜辯,防禦性強時,那麼很有可能你的情緒界限比較薄弱。

*情緒界限 能將自己的責任和情感與他人區分開來。這就像一條假想的線或力場,把你和他人隔離。健康的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出建議,責怪他人或者接受埋怨。你不會因為別人的負面情緒和問題而感到內疚,也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話。反應性高說明情感界限薄弱。健康的情感界限要求明確的內心界限……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

*性界限 保護你在進行性接觸和性行為時的舒適度……做什麼,何時何地,和什麼人.

*精神界限 與上帝或者更高的力量相關的信仰和經歷

為什麼這麼難

依賴助成者很難設立界限,原因如下

1.他們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

2 他們不了解自己

3 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權利

4 他們認為設立界限會破壞情感關係

5 他們從來不學習如何設立健康的界限

界限的設立必須通過學習。如果孩提時你沒有受到重視,那麼你就不知道自己有界限。任何形式的辱罵虐待都會破壞個人界限,捉弄取笑也如此。有一次,我的哥哥不顧我的苦苦哀求一直胳肢我,我喘不上氣才停手。這讓我覺得當我不舒服時無能為力,沒有權利喊停。在恢復界限的過程中,我終於學會對按摩師叫停,讓她輕點兒。在一些案例中,界限的破壞能夠影響孩子,使之無法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

你有權利

如果成長時未受尊重,那麼你會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權利。比如隱私權,拒絕權,有權受到尊重,有權改變主意,取消承諾,有權要求下屬按你的要求工作,有權求助,有權獨處,有權保存體力,有權不回答問題,不接電話,不回郵件。

想一想這些權利適用於哪些情形。寫下你的感受以及你對他們的想法。你經常心裡說不嘴上答應嗎?

你想要哪些事情發生?寫下來。列出你的權利清單。什麼阻止你不去堅持這些權利?寫出你的底線。當然,要禮貌。比如「請不要批評(或叫)我(或借走我的……) 」非常感謝您想到了我,但我很遺憾我恐怕不能參加(或能夠幫到)您……"

內部界限

內部界限指的是調節你和自己的關係。把他們看做對時間,想法,情感,行為和衝動的自我約束和健康管理。如果你一直拖延正事,做哪些沒必要做或者不想去做的事,又或者做事過度導致缺乏休息和娛樂,飲食失調,那麼你有可能忽視了內部身體界限。學會管理自己的消極情緒能夠強大自我,同時增強堅持目標和堅持自我承諾的能力。

健康的情感和心理內部界限幫助你不受他人情緒和問題的影響,不再糾結,不再無端負責--這是依賴助成者做不到的。強大的內部界限抑制暗示感受性。你要為自己考慮,而不是機械地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這時你就有了足夠的力量可以設立外部情感界限了。同樣,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你就不該埋怨別人。當你受人埋怨時,如果你認為不是你的責任,不用辯解或道歉,你可以說「我不對這件事負責」。

內疚和怨恨

憤怒通常是該採取行動的信號。如果你覺得充滿憤恨,受人冤枉或者你開始埋怨別人,這可能意味著你沒有設立界限。如果你對設立界限感到焦慮或內疚,記住,你如果不開心你的情感關係將會遭殃。一旦你開始練習設立界限,你會感到更加強大,焦慮,怨恨和內疚開始減少。通常來說,你會更受人尊重,你的情感關係也相應改善。

設立有效界限

人們經常說自己確實設立界限,但不起作用。其實這也是一門藝術。如果你在憤怒或批評時這麼做是不會有人聽你說話的。界限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你得到幸福和保護。所以他們是否有效完全取決於你是否自信,冷靜,堅定,禮貌。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可以把不這麼做所帶來的可怕後果介紹給對方,並使之服從。但是,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來設立界限的話,絕對不要以這種方式威脅對方。

設立有效的界限需要大量時間,他人支持以及反覆的學習。擁有自我意識和堅定自信是第一步。設立界限不自私。相反,這是自愛---每次拒絕別人後都要鼓勵一下自己。這能建立自尊。但是把自己放在首位並堅持這麼做通常是需要鼓勵的,尤其是你經歷挫敗時。更多內容,請看我的書「Codependency for Dummies" 電子書 "How to Speak Your Mind and Set Limits"

譯者:lauralee李海妹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正如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這個彰顯個性的時代,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使得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便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的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努力

中國人的早期教育便常常是界限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中國,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把這些全當成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

為自己設定界限 界限是自尊的標尺

與我們身邊的人設定界限,這會促使他們用更加尊重的方式對待我們。

設定清晰的界限,有助於讓我們以我們認可的方式被對待。

每過一段時間,我們的個人界限就需要更新。

32歲的媒介事務經理Elisa劉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隻刺蝟,不過身上的刺兒是別人給的。為什麼?她說,在辦公室,「好像誰都可以支使我」。總有同事順口說,小劉,幫我複印一下這個資料;幫我給財務部送個函件,等等;而一些明顯誰做誰受累不討好的棘手事件,也總會落到她的頭上。Elisa一邊去做這些事情,一邊在心裡又會非常憤怒……她總是在心底里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必須為你們去做這些事情?

Elisa對於自己的困境還有所覺察。而在廣告公司做DM直投雜誌編輯的朱迪,則生活在關係的一團亂麻中而不自知。她的父母與閨密幫助她決定哪個男人可能是Mr.Right,她的好友認為她的工作太毀人,甚至有些命令似地說:「你應該辭職!」朱迪允許別人進入自己的生活,把一切攪得凌亂不堪,她自己也像藤蔓一樣纏繞進別人的生活里。她知道自己的生活很不對勁,但哪裡不對勁?她不知道。

界限,對於生活在人際網中央、講求和諧與整體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很模糊的一個概念。也正是如此,我們中的很多人是關係的「侵略者」,也是「被侵略」的人,這讓我們在很多關係中都處在不舒服的位置上。而我們所處的所有關係的質量取決於界限的力量。設定界限,能夠保證我們生命中的重要關係是對等的,是相互照應、相互尊敬且互相支持的。

界限是自尊的標尺我們的個人界限為我們身邊的人設定了可接受行為的限度。你不妨想一想,與你關係親近的人經常是如何對待你的?他們是否用幽默的方式貶低你?他們是否利用了你善良的天性?他們是否給你留下了負罪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需要重新設置你的界限。

界限是自尊的標尺,將界限設置在一個對你來說感覺舒適的水平上,這一點至關重要。個人界限既能保護你又能使你產生吸引力。界限不清則會使你變得脆弱,被人想當然,更容易被別人虐待或傷害。

良好的自尊會這麼說:「我應得到比這更好的。」——那會保護我們,使我們不會陷入不平等的關係中,也不會陷入一個怪圈——我們喜歡的人並不是我們打心底里最感興趣的。

強有力的個人界限能保護我們遠離那些浪費我們時間的人;那些只索取不回報的人;那些只訴苦卻不傾聽別人難處的人;那些貶低我們、提醒我們的失敗、使我們感到極端負疚的人;那些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的人;那些向別人撒氣的人……而那些人可能就是我們的朋友、愛侶、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事。

模糊脆弱的界限還會吸引那些想利用我們的人。而強有力的界限,則會吸引那些尊敬和在乎我們的人。

跳出以往人都是在不斷變化中,所以界限也需要不斷更新。假如以前你總是願意花大量工作時間幫助同事,但現在卻發現時間不夠用,那麼你就需要更新界限了:「我要讓自己開心,我看重自己,希望別人也看重我。」

麗莎是一個獨立按摩師,她為新顧客設置了界限。她將那些倉促改變預約的顧客進行分類,並且逐一向他們解釋說,對她而言,時間就是金錢。在那些顧客中,50%對按摩預約更加尊重;25%同意為取消預約而支付小費;其餘的人則不再向她預約按摩。由此,麗莎現在掙得跟以前一樣多,但有了更多自由時間。

不過,有時如給自己設置的界限太強勁,也會變成阻止好事進入的障礙。大衛,28歲,他的目標是找一份薪酬更高的工作。顯然他很喜歡做一名平面設計師,並且拿現在那份薪水能讓自己過得很舒坦,但他覺得自己給予女友的東西還不夠,擔心女友會離他而去。由於在前一次愛情關係中受過傷,大衛已經為自己設立了屏障,以保護自己不再遭受被拋棄的痛苦。經過心理輔導後,他接受了這一點:愛並不是伴隨著保障而來的。他放鬆了界限,現在已經跟女友結婚兩年了,並且還在同一家公司快樂地工作著。

向前走請記住,那些跟你關係親近的人可能有一種既定的興趣,他們喜歡看到你保持原來的樣子。他們可能喜歡有人可以呼之即來,打個電話一起喝茶,或者隨時對他們表示同情。也許他們需要看到有人比他們更胖、更窮、更傷心或更緊張,這樣會使他們自我感覺更好一些。

所有的生活變化都伴隨著代價。一旦你設立了新的界限,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失去一些人,但是每一種值得擁有的關係都會存留下來。

馬蘭十幾歲的時候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還做過一些模特工作。但是,現在34歲的她超重、孤立於社會,在她看來,她的愛侶是這樣子:「即使我這麼胖,他也愛我。」然而,馬蘭並不愛惜自己。她不再堅持每天運動,而是數小時窩在電視機前吃東西。意味深長的是,她失去了同樣是「電視蟲」的愛侶,對方離開她,奔向另一個女人。他接受不了新的馬蘭。可是馬蘭從不回顧她的苗條時代,即便結束了和新男友的愛情長跑之後,她也沒有作出改變。

為自己設立界限,人們不僅會尊重你,也不會再浪費你的時間。這樣你就可以做你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行為舉止中也不用再擔心別人對你有看法。

6個步驟幫助你確定界限1、對你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人,辨別他們所說或所做的哪些讓你感到不高興或受傷。接著對此採取特定的明確行動,例如對他們說:「請不要提醒我,說我總是戒煙失敗。這次我想成功戒煙,我真的需要你的幫助。」

2、開始對那些說「不」的請求作出回應,不論該請求有沒有道理。例如,「抱歉,這個時間談這個不合適」或「對不起,我今晚不能熬夜加班。」

3、列出5件你不想朋友或家人在你周圍做的事,例如,有些人喜歡嚴厲指責別人,喋喋不休。

4、列出5件你不想人們對你做的事,這些事可能包括粗魯地對待你,忽視你,或把一堆事推給你做。

5、列出5件人們不能再對你說或談論你的事,例如,「你總是不停地改變主意。」挑戰所有帶著幽默面具的羞辱。

6、隨著你對別人設置的界限延展,同時你也要提升自己的標準。不再挖苦別人,不再用幽默作為武器批評或貶低別人。

戀愛守則第五條:定清界限。

什麼是界限?界限確定了你是誰,它能說明你是獨特的與別人是有分別的;說出你有什麼樣的思想感受,你又願意做什麼;也說出你的喜好,喜歡與不喜歡什麼,接受不接受什麼;說出你留在哪裡,別人又可從哪裡開始。最重要的界限幫助你確定自己負責什麼,又不負責什麼,健康的戀愛關係要定出恰當堅固的清晰界限。

你如果有一座房子沒有劃清楚物業的界限,你想建一個游泳池,鄰居想建一個網球場,不過你和鄰居都不知道物業的界限,彼此的物業該從哪裡算,更糟的是你們也沒有把計畫告訴對方。試著想一想,你和鄰居會出現怎樣的混亂與衝突呢?還可能會造成法律的訴訟。

你如果沒有為戀愛定下清楚的界限,也會異常混亂。如果上一次的戀愛使你的心口留下疤痕,這一次就要學著定下堅固的界限了。

首先,我們要定清的界限是身體是屬於你的。

你要在身體和性的方面劃下確定的界限,否則就會在約會期間被突襲。身體的界限,也就是說當對方跨過了你心目中的界限的時候,你能夠拒絕。如果對方不尊重你的界限,你當視為這是對方公然地違抗,讓對方走開。對方如果因此冷酷無情不尊重你的界限,就放棄他吧。他若不尊重你,你卻繼續與他來往的話,這樣你所面臨的情況會更可怕。

沒有人會在一夜之間失去界限,那是一個逐漸妥協理性化的過程,跟著就把身體靈魂給了你不大認識的人,所以你現在一定要為你的身體和性定下清楚的界限。當你一旦感情熾熱,頭腦移位的現象就會出現,那時候你會以身體的反應來思考,而不是用你的頭腦來思想。神賜身體給你,不管你喜歡與否都要做好管家,尊重自己,看重與你一起的人。要擁有自己的身體,要記得那是屬於你的。

第二,我們也要在情感方面定下清楚的界限,你要知道情感是屬於你的。

情感是奇怪的東西,我們經常無法去預測,也不能控制,但是我們還是要為情緒來負責。當與愛人相處的時候,要合適地表達。說感情屬於你,聽起來似乎是傻乎乎的,但是就是有許多人會讓情人魯莽的入侵自己的生活,操控了自己。或者是說,感到要為對方負責,認為就是要這樣做,就踏入了對方的生活。由於情緒是屬於你自己的,所以這個界限會指出你違例了。還好,我們還要幾個基本的要點可以為戀愛定下良好的情緒界限。

首先,你要向你的愛人說出你的感受。

大概這能使兩個人更能親密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願意又能夠確實來表達自己的真感覺。簡單說一句「我害怕」、「我難過」、「我感到寂寞」都會讓人更深地認識你。當然不要在第一次約會說這句話,要記住我們才剛理解到的戀愛第四條守則「要慢慢來」,但是但感情進展了,你就可以自由地向對方表達你對對方的感受。

另外,你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把你的和對方的情緒分別出來。對方的行動或情緒如果控制著你,你就會讓對方的情緒來決定你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討人喜歡的文思愛上了年輕的瑪麗,瑪麗背負著沉重的情緒包袱,瑪麗情緒低落時,文思如果與她約會的話,就要體貼她的心情。在他們相戀的期間,文思從來沒有把瑪麗的情緒和自己的分開過,經常由於前一天晚上沒有辦法把瑪麗拔出情緒的幽谷,文思就整天獃獃看著電腦的螢光幕,不能專心工作。如果你發現自己說你有不快樂,整個晚上的氣氛就完蛋了,或者男友憤怒急躁,我也跟著生氣,這樣你就是沒有把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劃清界限了。

沒有人應當那樣來操控你的情緒,要記得情緒是屬於你自己的。當然有時候我們要表達情感,感受到對方的痛苦。不過在這兒我們是談到過了界限的情況,如果你不能擁有自己的情緒,你就會把自己變為情緒變色龍。當情人鬧情緒時,你若感染了,就變成情緒變色龍。懂得劃界限的人會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分別出來。

第三,我們要定清界限方面是你的思想。思想是屬於你的,沒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非你說出你心裡所想的,否則別人無法知道。你要百分之百為自己的思想負責,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期望人家能夠解讀。你如果在自己的頭腦裏不停地小看自己,例如說,沒有人會願意約會我的,或者是我永遠不會找到夢中情人,那麼你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沒有約會。就像《聖經.箴言》二十三章七節所說的:「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這話比我們多半人願意相信的更真實。你是你自己思想的成果,要負責整理,使思想清潔,你的腦海裏如果充滿了譴責自己或者是挫敗自己的語言,你就要糾正,並且重新整理。

瑪西亞與阿簪相戀七個月,她總希望阿簪喜歡或者不喜歡什麼,自己又為什麼那鬧情緒,阿簪厭倦了女友的這份要求,就放棄了這段感情。瑪西亞與阿簪分手後,還不明白問題就出在自己的身上,還埋怨阿簪不懂得溝通。如果你心裡想著,你若真愛我並知道我有什麼感受。這是很荒唐的。

你不能期望別人在某個時候直覺地知道你的所想和你的所感。你如果被激怒了或想作某樣活動,對方如果琢磨不到你的提示,就要明明白白說出來,他不知道的時候,不要玩猜謎遊戲。你一方面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學習向情人表達出來,才會是彼此的關心更順暢。

最後,你要明白你的行動是屬於你的,你要在行動上來定清界限。

與人戀愛時最愚蠢的想法就是要改變對方。你是否看對方為一團泥來任由你塑造呢?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對方也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人曾經說過,「你不能教一隻豬唱歌,只會使自己洩氣,又激怒它。」趕快把這句俗語應用到與情人的關係上吧。你真的有責任改變他、磨造他、醫治他、操縱他或改造他嗎?不!你如果不喜歡所見到的人,就壓迫要操控,這不僅僅是錯,而且是在犯罪了。全身而退吧!不要去踢那隻豬,同時又痛恨自己。

有時候你讀一本書或是與情人分手的時候,劃像界限就簡單得像一二三,可是當你再次墜入愛河事情就會變得亂糟糟了。人常常很難採納定清界線的建議,需要時間卻不容易的,經過了多次失敗以後,才能學會健康地劃清界限。

萊絲麗是一位二十八歲就職於一家大電腦公司的推銷經理,很有沖勁又負責任,在業界也是有能之士。當她遇到喀爾文的時候就瘋狂地愛上了他。喀爾文有禮貌對萊絲麗的需求也非常的敏感,與過去的情人相比喀爾文是成熟的也是理想的物件,可是萊絲麗卻在這段感情中卻產生了挫敗感,抑鬱,不斷地感到迷惑。當萊絲麗向密友傾訴煩惱時,朋友建議她去見輔導。通過輔導後,萊絲麗才發現,她犧牲了許多她重要的事物來討好喀爾文。萊絲麗原是教會熱心的基督徒,現在卻放下了自己的侍奉,到喀爾文喜歡的地方一同敬拜,而且她想更多的認識喀爾文,閒暇時也沒有去健身室運動,她承認即使喀爾文不要求,她也通常做喀爾文想做的事,她認為只有大家一起自己是不會介意的。當他們產生爭論時,多半也是萊絲麗妥協來換取和諧,甚至也不願意討論自己有強烈感受的事情。總而言之,萊絲麗為了浪漫的愛情,暫時擱置了自己的界限,在戀愛裏失去了自己,結果很痛苦。她沒有劃界限,失去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就付上了代價。

你原本是需要劃界限,來平衡與愛人的關係,但當浪漫的愛情來臨時,卻完全淹沒了、洗檫掉的那條界限,所以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定不要忘記要在感情裏保持自己的界限。

分手後的界限也往往使人非常苦惱。在情人剛剛鬧翻時,即使健康劃界限,也容易過線,除非鬧翻得如焦土戰爭那樣鏟草除根,否則一方或雙方往往會想與前度的戀人親密,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雙方都是有責任的。

我們不是說與前度的男友女友劃清界限是容易的事,但是為了兩個人的好處,你必須要在分手後定下界限,這就好比要撕掉你傷口上的膠布。人如不想放棄前度情人,像撕掉這膠布一樣就要自擔風險。你是怎樣來撕掉你傷口上的膠布呢?你有兩個選擇,你如果想減少痛楚則只有一個選擇。你可以扯開一角,拉一點,皺皺眉頭,再扯開一角,又皺皺眉頭,又扯開一角,慢慢地劇痛地撕掉整塊膠布。又或者你迅速地只皺一次眉頭,一下子就撕下那一塊膠布,你仍然感到很痛,但一下子就不痛了,很快恢復正常。

分手也是這樣,你可以在高潮時決定分手,與對方談判,痛苦地像發瘋了,然後繼續上路,唯有繼續上路,雙方才會得醫治。你若不馬上撕掉膠布,只是慢慢地扯下和皺眉頭,無休止地拖延,就會長時間痛苦,不得醫治。

痛苦使人清醒,真正結束這份感情,提出分手的一方和被人遺棄的一方都有定下攻不破的界限。除了在工作地點或教會無可避免地會見面以外,你們要完全避免接觸,完全不要來往。聽起來很苛刻,但這是得醫治的最好方法。其實完全不苛刻,如果愚蠢地以為大家仍然是朋友,或者盼望提出分手的會回心轉意,或者為了我要儘快地康復,就陰險、惡意地騙取被拋棄一方的親密感情,則會使人長期痛苦。為了雙方的益處,最終來說,分手後大家都要定下肯定的界限。

在界限這個問題上也往往有人會產生一些誤會。

第一個誤會,是認為界限是牆。如果你認定界限就是豎立的牆的話,就完全沒有明白我們先前所講的。牆是阻擋人進入又孤立人的。為什麼要建造牆呢?我們建造牆是不讓人走進。你若不能與人親近,就扼殺了溝通和親密的機會。建造牆是一件不好的事。另一方面劃界限,是為了讓人進入,但是要用某些界限來保護自己,它會幫助別人知道怎樣與你相處,又怎樣最有效地走進你,這樣可以增強溝通與親密。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界限是自私的。除非我們雙腳都踏進了墳墓,否則人人的心裡都會為私心掙紮。自私是全為了自己,過分關注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不理會別人。試想《腓立比書》二章三到四節所說的:「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這樣就會明白定界限不是自私的,只是強迫你為自己和自己需要負責,而不是要你忽略人家的需要。人如果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裡,又知道怎樣來定下這個界限,就會更理解對方的界限。你如果把幸福建立在神的身上,又有合宜的界限時就會更滿足,你會安心,你會合宜地與人自由的來往。你尊重人家劃下的界限,就能滿足他們。

第三個誤區則,是認為界限是一種操控利用的東西。你不喜歡操控和利用人,那麼適時劃界限吧。放膽劃界限會釋放你,使你不必操控利用。與人相處的時候,強調自己的界限就可以放下操控的心。你劃了界限,對方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界限使人尊重別人在舉止為人上的決定,劃了界限使對方深深地明白在大家相處的時候,你有權容許人或有權不容許人做怎樣的表現,例如,有個人在電話的那一邊不停地批評和譭謗又不肯改變,你就掛斷電話,這不是操控。界限使人不能利用你。

第四個誤區,是認為界限是不敏銳的,而且是野蠻的。你如果感到由於擁有了自己的人生,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想做什麼都可以,就要想一想,我們肯定會影響到別人。經典例子就是有人不想傷害情人的感受,就不敢分手。你如果知道是時候結束一方感情,最仁慈又最體貼的做法就是分手,否則你將會更加地傷害對方。

這就是戀愛守則第五條——定清界線。

當你定清了界限,你就會在建立親密關係的同時還能夠保持健康的自我感,你會更有安全感地擁有自己的身體、情感和思想,你能夠控制自己的時間表,而不是要別人控制你的時間表,來繞著情人過活。

缺乏界限感,關係就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由兒女婚戀引發的思考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到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里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尊重和界限 太陽神經叢的療愈

學會愛自己,並覺得自己值得珍惜,那麼我們就贏得了自尊。當我們重新發掘自己的珍貴,自然就會尊重自己的界限,並去?掘保護自己空間的技能和勇氣。在還沒有學會這點之前,我們只能在犧牲者和暴君之間打轉。犧牲者釋放出一種招來羞辱的能量,暴君則藉由羞辱他人來避開感受自己的羞愧。在從事共依存工作之前,我對於自己或別人的界限沒有精確的認識。我讓自己受到侵犯,而不知道發生了何事;又很粗枝大葉地去侵犯別人的空間而不自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慷慨的好人,卻無法解釋深藏於內在的怨恨或羞愧。

從犧牲者的角度來看,我甚至不覺得自己是受到侵犯的。而當我真的覺得別人所作所為引起我的困擾時,我會漠視它,假裝不在乎,或者我會不承認自己受傷?而用理性來解釋它。這些方法都比去面對那個人要來得容易,我會聽見內在的聲音這麼說:「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或「我想我需要學習付出或原諒多一點」或「哦,他們沒有想清楚才會那樣做的」。

在我們無法設下界限的背後,其實是害怕失去對方的愛,或害怕他們會對我們生氣,不理我們所說的話。那聲音是這樣說的:「如果我說出我的感受或確認我的感受,我會受到懲罰,被看不起、不被理會、會被侵犯、欺負、生氣,或被虐待。」因為我們的羞愧,讓我們失去了與自己的感受和內在空間的聯結感。我們對愛和贊同的需求如此孤注一擲,以至於?們將自己的需求空間越縮越小。我們招來侵犯,因為我們沒有活出自己的能量。當侵犯來時,我們沒能認出它,而且還繼續強化這個內在程序,讓自己的界限變得真的不重要而不受尊重。對於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而言,自尊的需求遠不及被愛的需要,因為被愛和受到關注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而自尊則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但其實對於我們的存在而言,自尊是我們生命的血脈。出於羞愧的自我,我在恐懼和內疚的空間中自行運作,不想惹出任何風波或冒任何險,去招來負面的回應。有一次,在羅伯特-布萊(RobertBly)的男性工作坊中,他提到當自己覺得事情不對勁時,讓內在聲音說出「等一下!」是很重要的。我喜歡這個說法。但是我留意到當我覺得受傷時,會強迫自己去取悅或退避逃走的驅力是如此的強大,需要說好幾次的「等一下」來改變這個模式。然而,當我給自己空間去感受和檢查時,就會有很大的轉變。我在重新找回自尊的過程中,已經注意到必須採取的正確步驟,這些階段有高度的重疊性,但也有一步接一步的明確程序。

階段一:認出被侵犯,並且重新確認自己的界限

當我處於驚嚇時,會變得退縮、成為取悅人的小丑,因為被嚇到了,因為我害怕會出現暴力、對抗、生氣或不和諧。當我開始對自己的羞愧和驚嚇進行工作時,會密切留意自己受侵犯時的感覺。剛開始我會覺得能和某個人有聯結是很棒的,但在那之後,我會覺得糟透了,於是我必須回到那個我背叛自己的時間點。原來我太注重和諧氣氛,而沒有辦法當時就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總是責怪他人讓我們蒙羞,然而這不是對方的問題,學習自尊是我們自己的功課。

我可以回想起我生命中覺得羞愧的那些時刻,那時無地自容,嚇得說不出話來。由於我的害怕和需要別人贊同,我會發出一種邀請別人來羞辱我、不必尊重我的振動頻率。當我意識到以前送出的非語言信息時,我開始穿越自己的羞愧。

第一步很簡單,只要學著認出我何時允許自己進入羞愧。這需要學習並確認那個羞愧和驚嚇的空間,感覺它如何在我身體運作,對我的能量產生什麼影響,讓我內在有什麼感受,讓自己覺得是個怎樣的人。總之,我需要學習認出那個攻擊。

要認出何時感到羞愧或覺得被攻擊,功課之一是要學習什麼是界限。對我而言,了解到下面這些事情都是對界限的侵犯,實在是太震驚了,包括當別人和我們講話時沒有注意在聽;沒有尊重相互協議好的約定;讓人空等很久,該還的債不還也不事先講明;拿了別人東西也沒有先問等。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太能擁有自己的身體空間,可能會持續地感覺封閉,或是變得否認自己的需求。如果小時候曾遭性虐待,那就要花很大的工夫,學習重新認識性的界限。如果小時候被教導要為別人的感覺感到內疚或一直被教導應該如何感覺、如何思考,這些情緒上的虐待,那麼當我們要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就會覺得內疚。

重新學習界限並尊重自己的界限,是個持續回到自我並信任內在的歷程。當事情不對勁時,我的內在會感知到。

階段二:感受自己的怒火,進行療愈

如果對憤怒的感覺和表達都受到壓抑,就會和自己的力量切斷,我們就會垮下來,並陷入自我貶抑的恥辱?。當我從自己的驚嚇中恢?過來時,躲藏在內層的怒氣開始浮出水面。學習說「不」並且找回自尊,代表著能和我們兒時所遭受到而緊抓不放的憤怒和羞辱,重新聯結起來。儘管我們發展了各種生存的策略,來應付威脅和攻擊,但內在小孩是不會忘記任何一次羞辱的。然而過去所有的怨恨都到哪裡去了呢?都還在我們內在,深埋在內疚和恐懼的底層。它會用所有間接的方式再次滲透呈現出來,如隱藏的攻擊、喜怒無常、壞脾氣、抱怨、冷嘲熱諷和暴力相向。我們會創造出那些讓憤怒一觸即發的情境。一旦憤怒被喚起,能多有創意地對它進行內在工作,全要看我們自?的意願。

我想到自己生命中有過的經歷。當時我在一個治療學院工作,擔任其中的一個主治治療師。主任和我都相互尊重,但彼此的工作性質卻很不一樣,我比較偏心理學取向,他則較偏向秘傳。有一次,他把女友送來我的工作坊,表面上是充當助理,但實際上,他有個秘密計劃,是要在學院中以他的秘傳取向為主,建立一個更統一的制式課程。起初,我把這看作一個成長的機會,可是沒多久我就發現,他的女友一點都不了解我的工作性質,與其說是來幫忙,不如說是來攪局的。我非常生氣並將這樣的感覺告訴我朋友,他馬上跟我道歉,並承認他沒有弄清?狀況。表面上一切都還好,?問題也似乎解決了。但對我而言,這件事還沒有結束,因為它觸動了我內在一個大傷口。

我心懷怒火和怨恨,隨著時間流逝,開始看出這件事觸動了我內心深處被忽視和不受尊重的傷口以及多年來當我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和創造活力時,所壓抑的怒氣。當我沒有為自己站出來說話、沒有為自己爭取別人的尊重時,我總是和自己生氣;對於那些我認為沒有注意我並尊重我的人,我也感到盛怒。這種觸動在所有人際關係中都會發生,特別是在愛的關係中。情人間如果沒有過一陣子就吵一下,搞不好就會有什麼壓抑著。我們總會互觸機,挑起彼此的傷痛。我們?可以繼續保持和諧,直到舊傷浮出檯面。感謝上帝,沒有這樣的互燃火花,我想我們都會無聊死了。

我們的關係會喚起憤怒,是因為我們必須將這股能量從壓抑中釋放出來,重新找回它。然而怒火一旦觸發又該如何處理呢?要療愈崩垮的太陽神經叢,就必須在自己界限被侵犯的任何時刻,都能很自然地說「不」!但如何可以做到自然的表達,而不會像平常那樣退化到責備和受傷呢?我們真的必須重新充電,再一次回溯到壓抑的憤怒中,與之接觸,進行內在工作。理想的狀況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安全又接納的空間,好讓憤怒可?釋放出來。要和這股能量重新聯結,即使我們對著某人或一個枕頭尖叫咆哮也沒關係。但是,至少對我而言,在現實中,當憤怒觸動並發作出來時,或許我們也需要一段時間,去向觸動我怒氣的人反彈、表達出來。我知道我需要這樣。如果我停下來,想一想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憤怒,那麼憤怒會被再壓抑回去,即刻的反彈似乎幫助了我去感覺它。

階段三:回歸到自己的中心

然而,無論如何,對觸怒我們的人持續地反彈和咆哮,並不能療愈羞愧、尋回自尊。我們得回歸到自身來療愈自己,當覺得被欺負時,可以漸漸從反彈行為,轉化到只是去感覺和信任自己,從防禦漸漸轉變到回歸自己的中心。在第一種狀態中,我們基本上只是在餵養進入反彈行為和生氣的癮頭,然後找個理由保護自己。在第二種狀態中,我們能與自己自在相處,並知道什麼對我們是對的,於是保護就不再需要了。

尊重和界限 回到內在根源

我們大部分的人不只會被侵犯,還會去侵犯別人。似乎兩者都會發生。我發現,尊重別人,並看出自己如何無意識地侵犯別人的界限,是我們最抗拒去?到的自我盲點。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真的嚇壞了,太深的驚恐,生存的恐慌,讓我們覺得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去滿足自己的需求才行。如果去敏感察覺到他人的需求和空間,會對我們產生太大的威脅。

如果要正視自己的粗心大意,反彈又任性的內在小孩就會回答說:「看哪!我得順著自己的能量走,我不能總是限制住自己吧?如果你生氣或受傷了,那是你的事。」或者,我們會來個完全的否認:「你說我對你心思不夠細膩是什麼意思?我可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我們會覺得內疚。

我想,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自私自利,會犧牲別人來滿足自己?這種狀況常會被否認和掩飾,但是我們會不時覺知到自己在這樣做。內心深處,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自我中心和對人不體貼感到羞愧。然而,這卻不是輕易就可以有所改變。

在尊重別人這一點所做的工作,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1.回到內在根源

要探索自己在情感上的遲鈍、不夠敏銳,有一個很重要的面向,就是要探索它的根源。我發現有兩個基本的根源:第一個是恐懼,第二是被制約成壓抑自己的脆弱,並且學到為了生存就要不惜代價。

在受傷小孩的意識里,我們是基於恐懼行事的。當行為缺乏對別人的尊重時,我們事實上是被恐懼所左右的。除非好好處理它,即使我們願意去尊重別人並變得敏感,所有的善意也都沒有意義,因為不是來自於根源。要讓我們的遲鈍得到療愈,必須了解這樣的不敏感從何而來,而非一直批判它或想改正它。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很自私,更深刻地說,我從自己狹隘的想法和需求中,很難看到真實的外在世界,我把這點隱藏得很好,但其實我的內心深處是非常內疚的。

我被制約成要懂得付出並且關懷他人,然而我卻總是以某些方式抗拒這個設定。每當我想對別人好的時候,我的自私就會以某些方式告訴我:我不想只是個「好」人,我想先找到我自己。

內在的自我發現絕非外在的道德行為可以替代,雖然我們的文化試圖這樣導向。

只有自我覺察,才能夠讓自己可以真正對別人體貼敏感、仁慈、關懷和覺知。要開啟對慈悲的學習歷程,必須先脫去制約的束縛,找到真實的自己。在那之前,我們的行為是來自於內在的愧疚,會想要去對人友好、周到、做對的事,但內心卻是空虛的。當我第一次遇到我的師父時,內在有一種釋放解脫的感覺,我聽到他挑戰所有「正確」生活的道德行徑。他說,我們需要的是覺知,不是道德。然後,正確的行動會自動出現,否則我們只是持續地壓抑自己而已。

我們之所以會對別人缺乏覺知又不敏感,是因為意識處於小孩狀態時,只會專註於自己的生存需求。要照料自己的恐懼和沒安全感的方式,可以通過靜心讓自己去接受和感覺那份恐懼,或是進入到我們的生存策略中。靜心讓我們內在恐慌的小孩得到滋養,可以接納當下、放鬆恐懼,讓靜心的覺知意識像父母般地愛護自己。當沒有處於靜心狀態時,我們的生存策略就接管了,它的本質是對他人不敏感的。

我們之所以缺乏對別人的敏感和尊重,也源自一個深沉的制約。通常我們的能量和行為都已經模式化了,那是小時候從照顧我們的人身上學來的。如果?們父母之一是專橫暴力的,我們不只學會了當犧牲者,也學會了當一個暴君,我們常常既是受虐者,又是施虐者,端看我們當下相處的對象。丹尼-凱(DannyKaye)的電影有一幕正好是這個情景的絕佳詮釋:有個主管欺負屬下,屬下就再欺負屬下,如此欺負下去,最後一個被欺負的是丹尼-凱,因為沒有人比他職位更低的了,所以他就踢身邊一條無辜的狗出氣。我們大部分的人在生活中都會幹這樣的事,這只是將我們小時候的戲碼無意識地再次上演。然而,藉由帶著愛和了解,再度回到自己的歷程中,就可以改變這樣的情況。這樣的靜心狀態,給內在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讓自己有能力從無意識行為中回頭,我曾親見這歷程在我內在發生作用。

2.邀請別人給予反饋

當內在有更大的空間時,我們會更有能力去探索無意識,比較不會認同自己的生存策略,而能客觀看待這些策略。如果真心愿意揭開自己的無法尊重、沒有覺知、任意和自私,並在自己身上進行內在工作,改變就會發生。要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我們需要觀照自己反彈任性的內在小孩如何行動,方法之一就是請別人給我們反饋。

3.感受缺乏覺知的痛苦

在最深的層次中,要懂得如何尊重別人的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去感受自?缺乏覺知時的痛苦。我生命中經歷過最痛苦的時刻,就是發現由於自己的遲鈍,而讓親密的人受傷痛苦。有一個事件可以為此作註腳: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我,超愛打網球。我母親正舉辦她個人生平第一次雕刻展,結果開幕式我遲到了,就為了把網球比賽打完。她有多麼傷心或甚至這件事對她有多重要,我都毫無感覺,直到第二天,她淚水盈眶地和我分享她多希望我能趕上開幕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我跑回自己的房間痛哭一場,大受打擊,不只因為在這事件中表現得如此自我中心,而是我生活中常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我在想,我們不想去感受或看見自己的?鈍,是因為害怕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當我允許自己去感覺那份痛時,內在第一個被觸動的,通常是內疚和羞愧感。要批判自己是很容易的:「我怎麼這麼遲鈍呢!」「我真的很壞,這麼自私又不顧別人死活!」「有誰會愛上或尊重像我這樣不懂得體恤的人呢?」這些自我批判的聲音常常湧上心頭,我也很容易就自動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護。

然而,找到一個內在空間,接受自己的遲鈍並敞開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們能接受它,就可以療愈它。我們都在通往療愈的路上,而療愈的重要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有時還是無意識的,是因為我們的無意識造成了自己?不敏感。正是去看見我們如何傷害了他人,這份看見的痛,能讓我們療愈。這樣的痛夠強、夠深,能卸下我們生存機制中的心理防禦和固執,帶來意識層面的深刻轉變。

反彈行為、任性、不切實際的幻想 孩童意識狀態的親密關係

有些人因為早期的某種創傷,導致活力、自發性、信任感、純真無邪、喜樂等特質,都被不信任、沒有安全感以及恐懼所覆蓋。由於沒有優先選擇去面對恐懼和不安全感,並對此進行工作,我們的意識會輕易地就被恐慌的內在小孩所接管。而恐慌的內在小孩除了運用所有的聰明與精力,設法將恐懼趕走之外,別無他法。內在小孩會因恐懼而有所行動與反應,因為它沒有感受恐懼的能力,只想趕快擺脫恐懼,越快越好。

我們稱這個內在小孩的空間為「孩童意識狀態」。這種意識狀態的基礎是恐懼與羞愧,它是情緒化、反彈和充滿期待的。為了彌補這樣的驚恐,我們變得很政治化。能量直接朝外,無意識地儘可能去滿足內在小孩的需求。結果我們變得愛操縱、控制、苛求、報復、算計、耍詐、討好、發怒,或去做任何行得通的伎倆。我們從小就將這些伎倆發展得完美無缺。處於孩童意識狀態中,除了容易有反彈行為、任性、情緒化之外,還愛做夢、愛幻想、凡事理想化,不願直接面對現實。

就像得不到想要東西的小孩一樣,我們會因內在的不舒服感而不由自主地對外做出破壞性的舉動,這是反彈行為的部分。我們會覺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地這麼做,這是任性的部分。再加上我們並不去看見和面對真實的狀況,而是盲目地希望生活會提供所有需要、會接我們希望的方式對待我們,這是幻想的部分。在孩童意識狀態中,我們專註於存活之道,覺得自己一定得趕緊設法得到自己所需。不這麼做的話,就會活不下去的。在孩童意識狀態中,學會用「叢林思考」法則去求生存,就是要懂得競爭和奮鬥。我們心中充滿了生氣、害怕、急迫感,要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馬上就要。宛如一個受到剝奪和驚嚇、迫不及待要滿足自己需求的小孩,我們透過這樣的雙眸,向外界張望和反應。

孩童意識狀態的親密關係

開始了解孩童意識狀態時,會為親密關係的衝突帶來一線曙光。當我們的需求與慾望與他人衝突時,會進入一種原始的恐懼狀態,害怕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再加上沒有辦法溝通,因此而直接進入反彈。這讓我想起了個案中有一對情侶,戀愛生活滿是衝突。女方覺得男方總是遲鈍又有暴力傾向,而男方則有被女方掌控的感覺,因為女方對他頤指氣使。他們彼此無法聆聽對方的心聲。他們無法知道衝突的原因,因為如果不能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就只能看到對方是自己內在受驚嚇小孩的一個威脅。

依據我們過去的經驗,逃脫這種困境的唯一方式,是開始去探究我們的孩童意識狀態,並問自己:

●在我們的期望與反彈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恐懼?

●我的感受是什麼?

●我一直想要的是什麼?

通常我們沒興趣花時間?自己這些問題,並深入了解。我們只是立即地反彈。不幸的是,因為信任感已經破壞殆盡,所以我們在表達自己時,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覺得自己的需求根本不會受重視,充滿防禦和猜疑。這樣的期望,不幸地會強化需求無法滿足的經驗和信念,但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先把別人推開了。結果是我們得不到需要的愛和支持,心中恐懼的負擔又更加沉重。就是這種緊張為愛人們帶來了許多衝突、上演了許多戲碼,讓我們的人生過得如此悲慘。

要讓自己看到或感覺到自己任性的內在小孩,實在不容易。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別人任性的內在小孩,但卻不願反過來觀照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是了解自己這個部分相當重要,否則它會逐漸毀壞我們的生活。處於反彈行為和任性行為時,我們會破壞愛情、自尊與內在成長。愛情的破壞,基本上是因自己的態度與行為是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的。失去自尊,是因為知道自己任性而為時,對自己或別人都很不尊重。我們也因此破壞了內在的成長,因為在這個空間里,我們的焦點全然地往外,看能從外在世界得到什麼我們想要的,或者當我們得不到時,就往外在去責備。


推薦閱讀:

老好人、雙面人、說不出「不」,你也像他們這樣,是低自尊者嗎?
最傷男人自尊的話都有哪些
6句超傷男性自尊的話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自尊是人生的高尚境界(勵志美文)

TAG:太陽 | 神經 | 自己 | 尊重 | 自尊 | 界限 | 設定 | 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