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仲景理論談咳喘證治(一)張煒教授

基於仲景理論談咳喘證治

南陽市中醫院、南陽市中西醫結合兒童醫院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導張煒教授

一、太陽病---脈浮。

(一)脈浮緊----風寒犯肺。

特徵:發熱/不發熱,咳、喘,伴惡寒重、無汗、指尖發涼、腕背(外勞宮--一窩風〈陽池〉---外關—三陽絡)發涼、兩肺可及痰鳴音和/或哮鳴音。


1.單純風寒:

癥狀:咳嗽、咳聲輕淺、喘息、痰鳴不重、唇淡、咽弓不紅、舌淡紅。

治法:「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篇》)。辛溫發汗、宣肺平喘。

方葯:

①麻黃湯合止嗽散加減。

麻黃湯的問題

原方劑量:麻黃三兩(15.6×3≈45g)、桂技二兩(30g)、炙甘草一兩(15g)、杏仁七十個(0.42×70≈30g)。「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200×2.5≈500ml),去滓,溫服八合(20×8≈160ml),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現代劑量:麻黃15g、桂技10g、杏仁10g、炙甘草5g。

②三拗湯、杏蘇散、……。


2.外寒里熱:

癥狀:咳嗽、咳聲淺、咳聲有力、喘息、痰鳴不重、心煩急躁、手心熱、便干尿黃、唇紅、咽紅、舌紅。風寒犯肺+心煩急躁、便干尿黃、手心熱、唇紅、咽紅、舌紅。

治法:「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太陽篇》)。辛溫發汗、宣肺清熱。

方葯:

①大青龍湯合止嗽散加減。

大青龍湯的問題

原方劑量:麻黃六兩(90g)、桂枝二兩(30g)、炙甘草二兩(30g)、杏仁四十個(17g)、生薑三兩(45g)、大棗十二枚(2.5×12=30g)、石膏如雞子大(63.5g≈60g)。

②麻杏石甘湯


3.風寒陰虛

癥狀:惡寒(依偎母懷),無汗、汗毛直立,咳嗽齁喘,喉中痰鳴,流清涕,舌瘦紅苔少、薄黃、黃厚干。脈浮緊重取細。兩肺細濕羅音和/或哮鳴音

治法、方葯:見風火陰虛證


4.風寒寒飲:

癥狀:惡寒(依偎母懷),無汗、汗毛直立,咳嗽齁喘,喉中如水雞聲,流清涕,舌淡或淡紅苔白滑,或見大便稀頻。兩肺細濕羅音和/或哮鳴音。

治法:「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金匱要略》)。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方葯:

小青龍射干湯。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生薑、五味子、炙甘草、半夏、紫菀、冬花、射干、陳皮、大棗。

加減:①表寒較輕、表邪有已去之勢者,減麻黃用量;不發熱者,用炙麻黃;喘者去麻黃加杏仁4~6g。②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③肺中濕羅音廣泛,可加三子養親湯;中濕羅音為主兼食滯之象,加炒卜子;細濕羅音為主,重用白芥子,另加白鬍椒。④又兼陽明鬱熱,煩躁、舌微紅或有紅星舌,加石膏,成小青龍加石膏湯。⑤若喘息不得卧,肺中廣泛濕羅音,通氣嚴重障礙,兼大便不通,取仲景皂莢丸意(《金匱要略》「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用豬牙皂刮皮燒炭,每次沖服0.1~0.3g。


4.營衛虛弱證:

癥狀:咳嗽少痰或刺激性乾咳,或為痙攣性乾咳,咳聲無力,日久不愈,面色白光白不華,自汗盜汗,唇色淡紅,咽腔不紅或微紅,舌質淡紅,苔薄微布或舌紅少苔,脈浮緩。素來體虛多汗納差,易患呼吸道感染。

肺氣陰兩虛最輕的狀態。

治法:「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傷寒論》)和「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金匱要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麥門冬湯加減。滋養營衛、養陰清肺。

方葯:桂枝麥冬湯。桂枝、白芍、杏仁、炙甘草、沙參、麥冬、半夏、川貝、桔梗、生薑、細辛、五味子、陳皮、炙紫菀、炙冬花、大棗。

加減:①營衛不和風傷肺者,表邪較重,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中以陳皮代厚朴)為主,用量大於麥門冬湯;營衛不和熱傷營者,以麥門冬湯為主,用量大於桂枝加厚朴杏子湯。②汗多不納,或病程已久,入浮小麥15~20g,使方中再成甘麥大棗湯,以健脾胃、養心陰。③肺聽診有干羅音,為燥痰不化,可加浮海石10g。④肺聽診無哮鳴音、無濕羅音者,去生薑、細辛或蘇子。

案一哮喘----桂枝麥冬湯

武某某,男,11歲。南陽市車站派出所人。2009年8月10日。

代主訴:「咳嗽、氣喘、喉間痰鳴,夜間加重5天」。患兒素有喘疾,近因空調過涼咳喘複發。咳嗽頻繁。家族有哮喘病史。診查:形態虛胖,面色白,舌淡紅而嫩,苔薄白,脈虛。

辨證:稟賦不足,肺腎虧虛為本,感受外邪而致風痰雍肺。治法:溫腎平喘、解表肅肺止咳。方用桂枝麥冬湯。

處方:桂枝8g白芍8g杏仁10g炙甘草6g沙參10g麥冬10g五味子4g半夏6g川貝8g桔梗6g山茱萸15g百合30g黑姜3g細辛3g鱉甲15g附子6g玄參20g。生薑6片,大棗1枚為引。3劑,水煎服。

二診(2009年8月13日):服藥3劑後仍咳嗽,但氣喘、喉間痰鳴已減弱,舌淡紅而瘦,苔薄,脈虛。治療有效,故守上方繼進三劑。

三診(2009年8月16日):輕咳,氣喘,喉間痰鳴偶有發作,故仍守上方,舌淡紅,苔薄白,脈虛無力,虛象有好轉趨勢,去附子、玄參,再進3劑。

處方:桂枝8g白芍8g杏仁10g炙甘草6g沙參10g麥冬10g五味子4g半夏6g川貝8g桔梗6g山茱萸15g百合30g黑姜3g細辛3g鱉甲15g生薑6片,大棗1枚為引。3劑,水煎服。

3日後患兒癥狀消失,告愈。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學家?
【陳兵教授專欄】緣起與性起(四)
中外40位教授談佛教
韓玉森教授研究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  祈竹仁寶哲法師講授

TAG:理論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