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夷先生新傳及其道法(續二)
宋承唐後,結束五代擾攘之亂,開創兩宋(北宋南宋)三百二十年之帝業,文教鼎盛,學人輩出,太宗之功,固不可滅;而太宗於無形中 受希夷博學之影響,實亦不鮮。希夷嘗告太宗問「聖人可學而至否」,曰:「聖人可學而至。」又曰:「聖人之道無他,唯好學不倦,修德不輟 而已矣。」太宗生平手不釋卷,並影響及北宋之學風丕盛,即由此一問對而來。太宗對希夷,信重有加,言無不聽,即皇室「建儲」之大事,亦會相詢於希夷,並即因而取決之,即可想見其一斑矣。
據《郡氏見聞錄》云:「帝以其(指希夷)善相人,遣詣南衙見真宗,及門亟還。問其故?曰『王門廝役,皆將相也,何必見王!』建儲之事遂 定。」唯據《體道通鑒》所載,則稱太宗「曾出諸子使視之」,先生並曾密陳「天命實在章」,而建儲之事,即以是定焉。《搜隱記》亦謂:「太宗 覽天命實在章文,而定儲之事遂決;不立嗣以長,而立三子恆為太子。」後當太宗宴駕時,宣政使王元佐忌太宗英明,與李昌齡、胡旦 等,承皇后旨意,主立嗣以長,而謀立楚王元佐,幸同平章事(即宰相) 呂端,力言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有異議,並奉太子恆至福寧 殿即位,即為真宗。此皆一如先生所料。
按太宗生有九子七女,長子元佐,少聰慧,貌亦類帝;真宗則為其第三子,字恆名元侃,英明奇瑋,沉謀果斷,貌尤出眾。依太祖傳弟 之先例及杜太后傳位遺囑,則太宗應傳位於其弟光美(即太祖長子) 後再由光美傳位於長子元佐或次子元侃。此一決定,不但光美深表 不滿,元佐亦曾力加諫阻,太宗不之聽,竄光美,虐德昭(亦太宗弟),廢元佐。執意唯先生之言是聽,其信重為何如可知也。宋室傳弟之 事,亦至太宗而告終。其中原委,當非正史所及,王船山讀《通鑒論》,評此事甚詳,唯亦未一言及於天命章之內幕,以其為密呈,知之者少 耳。董大釗詩謂:「袖裡乾坤藏天命,壺中日月隱玄機。」指此事而言也。
關於建儲密章一事,真宗亦知之,故即位後,於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陽回華陰,幸雲台觀瞻仰先生之遺像。詔除其觀田租,召對道士 賈得升,賜武子華等紫服。復建聖祖及真宗本命、星官、元辰三殿,又繪遺容於北壁。賈得升復以所賜材建北極殿、無極宮,以為祈真修鍊 之所。凡此皆所示真宗不忘先生之德也。
自建儲一事,深獲太宗旨意,得成定論後,上欲拜諫議大夫。先生志不在此,而在於山水之間,固辭,乞歸山。並進詩云:
草澤吾皇詔,圖南摶姓陳,三峰四載客,四海一閑人。
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乞全麋鹿性,何處不稱臣。
詩上,太宗知其為「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之孤高隱士,不可強留,即於便殿賜宴,詔宰臣兩禁赴宴,為詩以寵行,並厚賜龜鶴鞍 馬束帛,又詔華陰刺史王祚,時就存問,其敬重之情為如何?可知矣。先生居華山,遠近聞之,願屈節操几杖,執弟子禮,終身隨侍左右者, 不可計數。先生在山好為人講易,尤喜以無字教人。天玄子謂:「無為天地始,無為造化基;能曉無為用,便與伏羲齊。」良以一無妙萬有, 萬有出自無。就道言道,人能守「無」,則無窮造化,自在其中矣。此無字教,即「先天易教」,亦即「老子教」也_。「無極門」中,法無多子。能無 極,則萬物皆備於我,宇宙皆備於我矣!
先生返華山後,太宗又常存念之,復再遣中使入山宣召。先生婉謝來使,執意乞居華山。使回具奏其事,太宗無可如何。在先生看來, 大凡修道隱逸之士,首宜超凡塵,脫俗氣;凡事尤宜看得開,放得下;方能談第二步修聖功神化邊事。看不開,則格局不能大,眼識不能 大,氣宇不能大;放不下,則心意識不能冥極於無,不能解脫凈盡;人也就難得做一個「自由自在閑道人」。總在富貴功名與現實世界中浮 沉,人便永遠無法超凡脫俗,而即現實世界以透出現實世界矣!故先生語舍道子曰:
修道人,須力求多優遊于山林之中。多一份山林氣,即少一份塵俗氣;塵俗氣質脫盡,聖賢氣質即油然而生。修道人,唯有優遊於天 地之中,方能與天地冥合!唯有優遊於自然之中,方能與自然冥合。冥合無間,則自與天地為一,與自然為一矣!老子曰:「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亦即夫子「一以貫之」的功夫次第,不可輕易放過。
此為先生不願再出山的內在原因,唯太宗仍不肯放過。稍後,復遣中使齎手詔茶葯等物往山賜先生,並飭所屬太守縣令,以禮遺之 安車軟輪之異數敦迎。先生乃為表婉謝之。表曰:
丁寧溫詔,盡一紮之細書;曲軫宸恩,賜萬金之良藥。仰荷聖慈,俯躬增感。臣明時閑客,唐室書生。堯道昌而優容許由,漢室盛而善 存四皓;嘉遁之士,何代無之。再念臣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不曉仁義之淺深,安識禮儀之去就。敗荷作服,脫籜為冠.體有青毛,足無草 履,倘臨軒陛,貽笑聖明。願回天聽,長隱斯山。聖世優賢,不忝前古。數行丹詔,徒煩彩鳳銜來;一片閑心,已被白雲留住。獲飲舊溪之水, 飽聆松之下風;詠嘲日月之清,笑傲雲霞之表。遂性行樂,得意忘言。精神超於物外,形體浮於雲煙。雖潛至道之根芽,盡陶聖域之水土, 敢祈睿眷,俯順愚衷,謹此以聞。
表上,太宗覽至「一片閑心,已被白雲留住」時,知不可強,乃罷,唯仍不時存問寵賜,先生亦無動於衷,蓋心中別有天地在也。閑從 麋鹿戲,倦擁白雲眠,山中無甲子,高卧不知年。」與「雨過山添潤,風搖斗柄移,嶺梅香暗吐,無事寫新詩。」即可為先生此時在山中生活 之寫照。
此種不求富貴不重帝王,與隱逸自安、山林自樂之精神,自可止奔競之情,而祛貪夫之欲也。「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漚」。會得此旨, 則自能以「天地為橐龠,周流行六虛」。而有洞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之心情矣!富貴云乎哉?
心有神光通萬世
希夷先生雖自隱於仙道之中,縱情于山水之間,然得閑仍潛心於先天易學,及河洛理數,與無極圖象之學,陰陽方技之術,觸類旁通,小大無遺。以是,亦常多神通妙用等神異之跡,留傳於人間。故
《體道通鑒》稱:「先生經史浩博,尤精易學,鑒人察物,辨別聖凡,毫釐不爽。」《宋史·陳摶列傳》亦謂先生「能逆知人意,及預占天機。」蓋 心能「虛極靜篤」時,自能與天地相應,與萬物相通;以神會神,以心印心,故能「心有神光通萬世,人問無事不先知」也。《道林雜記》云:
宋太祖太宗龍潛時,與趙忠憲公游長安市,先生與之俱同入酒肆小飲,趙忠憲公逕坐上席,先生曰:「汝紫微帝垣一小星耳,敢據上 位乎?」又周世宗宋太祖太宗同行,先生則云:「城外有三天子氣。」當种放初從先生游,先生曰:若當逢明主,名動天庭。名者,古今之美器,造物者所忌。子名自有物敗之,終當老隱於南也。後卒如其言。
按:种放,字名逸,宋洛陽人,天資穎悟過人,少時沉默好學,以講學為業,名動一時,從游者眾,資以養母。放從先生處,得先天圖學 與無極圖學,亦從學易。以嗜酒故,常自號雲溪醉侯。其母亦樂道,不喜世務,故後奉母隱居終南山,躬耕自給,終身不娶。所著有《蒙書》 及《嗣禹說》。轉運使宋唯斡言其才行,帝詔使召之為左司諫。其母恚曰:「嘗誡汝勿聚徒講學,身既隱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使余不得 安處,余將棄汝入深山矣。」放乃辭,稱疾不起,其母並毀其筆硯,免其再事為文。卒時盡焚其所著,焚書前並整服道衣,聚諸生列飲,酒 數行,談笑自若,焚竟自云:「無須留以遺禍後世蒼生也。」端坐而去。先生之學,種為傳人,後當另及之。
希夷佚事甚多,據《體道通鑒》稱:「忠定張公詠為布衣時,希夷一見而奇之。公曰願分華山一半居可乎?曰可。及別去,贈以毫楮。公 解其意,曰是將嬰我以世務乎?贈詩云:『征戎入蜀是尋常,鼎沸笙歌救火忙,乞得東南佳麗地,亦應多得鬢邊霜。』後果登第以名動天下。 將赴劍南時,有詩寄先生云:『性愚不肯林泉住,剛要清流擬致君;今日星馳劍南去,回頭慚愧華山雲。』及還,亦有詩云:『人生大抵重官 榮,見我東歸夾道迎;應被華山高士笑,天真喪盡得浮名。』忠定晚年疽發於首,並出守升州。綜其一生,凡先生所贈詩,無有不驗者。」此 正前所謂「人間無事不先知」也。
又如《宋史列傳》言其「能逆知人意」時云:「齋中有大瓢掛壁,道士賈體復心欲得之。摶已知其意,謂休復曰:『子來非有他,蓋欲吾瓢 爾。』呼侍者取以與之。休復大驚,以為神。」此事在《華山搜隱記》中亦載及之,唯言「賈休復意欲先生贈一蟠桃酒杯,專往雲台觀謁先 生,教請道妙,未敢言及核杯事,恐先生不允。及拜別,先生謂之曰, 『子來意不在道,蓋欲吾一蟠桃核杯也。』命侍者取一與之。休復拜伏 於地,驚以為神。」此乃遊戲人間事,無他巧妙,心於虛極靜篤中,神思一動,類能感通之,亦即屬於感應原理中之「他心通」者是。《大易》 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我能湛然寂然於內,則有感即通;唯對方心念不動,則不知,心念一動即知。不但對面如是,即遠在千里外,亦 恆能「起念即覺,動心即知。」此在道佛門中過來人,皆能信及之。故曰:「虛極天人合,靜極能通神。」非虛言也。
《宋史列傳》與《體道通鑒》中,又敘及郭沆一事。謂有郭沉者,嘗夜宿雲台觀下,一日先生於中夜呼沆起,令即歸。沆憚遠而猶豫未 決,先生促之,並願與俱,未二里,即遇報其母喪者,沆跪泣不已。先生慰之,因遺之葯,使急返可救。既抵家門,其母果卒,以葯灌服之, 遂得蘇。此則較前舉更難矣。又《華山搜隱記》云:「摶正與施肩吾奕於少華石室,忽命侍者曰:『有客自遠方來,速往迎。』果道士李守微 自蜀來訪。」李守微者,四川峨眉人,為岷山派之先生傳人,著有《先天道要》,《無極門玄旨》等書,暢言還丹之事。凡此等事,不一而足。 故華山道士蕭無塵頌先生有句云:「心有神光通萬世,手擎日月轉乾坤。」其後楊無為道人曾有《題石室》詩云:
玉京高謝黃金榜,石室歸來白鹿車。
山後暗通天寶洞,眼前便是地仙家。
時聞清夜雲中犬,回視紅塵井裡蛙。
五百年前人未到,芭蕉源上鎖煙霞。
希夷住華山,亦間游華陰及其他名山洞天。一日至華陰,華陰令王睦為官清正,有廉聲,視民如子,不妄取民間一財一物。聞先生至, 倒履相迎,並出酒小飲,先生言其更年後當有大災,以其為官積有陰功不少,當得神佑免患,並與葯服之。飲中王令曾詢先生寢止何處; 及離山遠遊時,由何人守護觀宇;先生莞爾以詩答之曰:
華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雲跨曉風。
台榭不須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睦聞之,愧謝不已。良以隱士有隱士之風光,山居有山居之天趣。據云雲台觀之大門,嘗經年累月不關,先生離山時即丹室亦不之 鎖也。昔石屋大師山居時言此中況味有詩云:
柴門雖設未嘗關,閑看幽禽自往還。
白璧易埋千載恨,黃金難買一身閑。
雲消曉嶂聞寒瀑,葉落秋林見遠山。
古柏煙銷清晝永,是非不到白雲間。
此即所謂山林隱士之逸趣,輕鬆閑適,優遊自在,放下一切,無牽無掛,其樂也融融,絕非富貴中人所能體會到其萬一也。一個人, 唯能陶融於自然,方能與自然合一!能放懷於天地,方能與天地合一! 冥化於宇宙,方能與宇宙合一!莊周化蝴蝶,蝴蝶化莊周,同在一化 中也。
大道無中生體用
雲台峰之雲台觀,系建於唐初,年月不可考。晚唐詩人鄭谷,即曾於斯觀編次其游華山詩,名《雲台編》,凡三卷,詩饒思致。鎮陽龍 興觀道士蘇澄隱,曾來觀從希夷先生習先天無極道坐丹法及精思鍊氣之術。宋開寶間,太祖召先生不至,復召蘇往朝,詢攝養之術。蘇當 對以「帝王之養生,實有異於草野山人之養生。為人主者,用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之玄旨,以無為無欲,凝神太和,內 聖外王之道,無過於是矣。」太祖又詢及希夷先生修道之玄旨,蘇對曰:「先生系以造化為爐,以天地為鼎,以日月為葯,以先天為歸。復 以無身為身,無生為生,無修為修,無心為心,無意為意,無極為極。非常人之所可得窺其徑也。」太祖稱善,遣反雲台觀。事見蘇著《玄門 雜拾》,《對答》與《皇朝通鑒》,小有出入。蘇又云:「先生直得老子神髓,居恆以無字教人。並曰:『我此門中,一字也無,道亦不立。當無之 極,便自無中有物,無中有象矣。』」後來邵子堯夫言天機命理極深之----「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 親見伏羲來」一詩,亦全系老子希夷一脈。
在山中常從希夷游者,尚有劉若拙、張虛白、混沌道士等,均為宋開寶與太平興國同時人。若拙從先生習服氣,九十餘猶有童顏,健 步如飛。虛白善飲酒,天才敏贍,思如泉湧,佯狂嘯傲,目若無人。曾注先生之《指玄篇》與《釣潭集》,見解超異。對先生之「大道無中生體 用,莫從有處起經綸」之句,尤為愛誦,蓋其中有無窮哲理在也。混沌道士則自太祖御極後,不復見,行蹤無定,並於岷山住二十年,足跡 未出羊膊嶺一步。今希夷祠旁,尚有混沌廟遺址在焉。
華山道士,無有不從學於希夷先生者,有之則唯丁少微耳。據《皇朝通鑒》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四月乙卯,召華山道士真源丁 少微至闕。少微善服氣引年,與陳摶齊名。然少微志向清醇,摶嗜酒放曠。雖居室密邇,未嘗往來。少微來謁,以金丹、巨勝、南芝、玄芝等 獻上,留數月遣返。」少微性恬靜孤介,好獨坐冥思,善草隸,曾書道經百餘卷。自謂其書法遠不隸先生,先生書法有仙氣縱橫於其間, 非人力所能及也。
希夷道高寰宇,故來往中常多奇人異事,亦復滲入不少極富神奇色彩之故事於其中。如《體道通鑒》所稱宋琪、呂洞賓、鍾離子、壺 公、赤松子等,均曾數至希夷觀中飲酒賦詩,及陳康肅公堯咨之南庵事,要皆難言矣。唯其所著書,除前所舉之《指玄篇》八十一章,《玄門 秘要》與《釣潭集》外,在華山所著之《三峰寓言》、《高陽集》、《河洛理數》,《續入室還丹詩》,與先天無極圖等,均得大昌於世,為道門要 籍,實為無可置疑之事。希夷尤精於易學,《宋史》極稱之,其能預知天地氣運,世事演變,與乎未來之吉凶禍福災異,要皆半自此中來 也。
賈得升曾謂「先生為學與修養宗旨,系以先天為體,以後天為用;以無極為體,以太極為用;以大易為體,以老莊為用。」其言極得 旨要。李元復詩曰:「為尋希夷知住處,認得先天是本鄉。」此雖系改用自居易詩,然極中肯綮。又如「無極先天道不窮,壺中日月自玲瓏,三星半落三峰外,便覺華山掃翠空」一詩,亦極饒玄趣。
關於先天與後天,首見於《易》。《易·乾》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希夷先生所傳之易學,為「先天易學」。而其所傳之道, 世亦稱「先天道」。所謂先天易,亦即伏羲氏之易也。干寶《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注曰:「伏羲之易,小成為先天;神農之易,中成為中 天;黃帝之易,大成為後天。」路史謂「伏羲氏之先天,神農易之為中天,神農之中天,黃帝易之為後天。」先生再丹道煉養中。亦重先天, 而不重後天,故世稱「先天道派」,實即老子道也。如其語种放曰:「先天者,道之體;後天者,道之用。」又曰:「天地萬物未生未形前為先 天,天地萬物已生已形後為後天。」「為學致用,貴乎立本,本者,先天也,本立而道生,道生而德備,德備而萬物治矣。」正如天玄子之《玄 門秘要》曰:聖人以天地萬物人我為一體,以宇宙終始死生為一條。故能同天地,合萬物,一人我,通宇宙,貫終始,合死生。而復歸於一, 冥合於無,返還於虛。虛者,一之所存,無者,一之所自生;一者,太極也;太極者,天地之心,造化之原也。
無非真無,無中有有;真無則天地或幾乎息矣。言無極者,所以明天地萬物之始生,皆根於無也。至虛之極則靜,至靜之極則無,至 無之極則動,動則一生焉。一者,太極也。故無極之為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先,生天生地生萬物而不為大,生生不息妙化無形而不為神,終始天地條貫宇宙而不為久,神通變化妙用無方而不為奇。
由上可知希夷之道大,與希夷之學難窺也。道家中人物,皆宗老子,以自隱無名為務。務名則足以累道,務用則足以累生,務利則足 以累身,務知則足以累神。無所不務,則無所不累;一無所務,則一無所累!而得解脫塵鎖,透出樊籠,而自在逍遙矣。故白居易詩亦曰: 「習隱將時背,干名與道妨。外身宗老氏,齊物學蒙莊。疏放遺千慮,愚蒙守一方。」又其《讀老子道德經詩》云:
玄元皇帝著遺文,烏角先生仰後塵。
金玉滿堂非己物,子孫委蛻是他人。
世間盡不關吾事,天下無親於我身。
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逼心神。
此詩雖未得老子之最上一乘玄旨,然亦可由此窺見其後來學道與煉丹之初意所在。道家教人,大抵亦以此為入門處。由此入,方能 超然世外,超然物外!並由「有我而無我」,復由「無我而有我」,最後復「通有無為一」而入於「玄同境界」,亦即「先天境界」。使人能由超 凡入聖,而超聖入神,而超神入化,而與化為體矣!此亦可以說,即為先生平時教人之功夫次第。
在此種境界中人,自能獨與宇宙精神往來,獨與造化精神通消息。天人感通,神人感通,迄乎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皆須自此中修 來。良以無為天地之始,萬德之母,萬物之基,萬法之本,體用兼攝,造化同融也。
推薦閱讀:
※Eskey先生12月星運
※葉曼先生講金剛經(36)----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魯迅先生祖居——
※黃賓虹先生山水畫市場拍賣成交記錄
※熟背以下45點,你已然既是醫生又是算命先生了!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