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趙文化是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當時中原的魏、韓,西方的秦,西南的巴蜀,南方的吳、楚和東方的齊魯等諸文化相比,有著自己的獨特風韻。趙文化在長期的孕育和發展過程中,對中華民族統一文化面貌的形成與發展起到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

據《史記》所載,自趙祖造父以下七世傳至叔帶,因周幽王無道,叔帶離周入晉,「始建趙氏於晉國」。趙氏成為「三晉」之一。因此,趙文化自然是由母體晉文化增殖裂變而形成,應屬中原的華夏文化。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中,趙國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人文因素等條件的反射和影響,它與北方少數族以及其它外來文化不斷地發生衝突、融合與交流,使趙文化的構成帶有明顯的中原華夏文化與北方少數族文化的二重性特徵。

其一,趙文化特點的形成首先來自地理環境因素。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將當時的區域劃分為山西、山東、江南和龍門碣石北四大經濟區。其中,自今遼寧綏中縣海濱,向西南過北京和太原之北至今山西河津縣龍門山,是西周時期的一條農牧業區分界線。此線以南的三個經濟區為農耕區域,以北的地區為畜牧業區域。有的學者曾將東周時代劃分為七個文化圈。其中,以周為中心,北到晉國南部,南到鄭國、衛國,也就是說戰國時期周和三晉(不包括趙國北部)一帶為「中原文化圈」;趙國北部,中山國、燕國以及更北方的部族則為「北方文化圈」。根據這樣的劃分,趙國地域實際上可以劃分為兩大地區,即以邯鄲為中心,包括今山西中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內地和以今蔚縣為中心,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在趙武靈王以前,這一格局至少是這樣。趙惠文王以後,代地雖然也實行了郡縣制,但代地仍然保持有一定的獨立性。趙國在內地與邊地、自然條件與政區制度上的不同,決定了趙國內地文化同邊地文化的差異。

其二,趙文化特點的形成還來自兩種文化的融合。自西周以來,趙氏有著不斷與少數族通婚的歷史。就地域而言,趙國的內地長期屬於華夏族活動範圍;在趙國的西北部代地,則是少數族長期活動的區域。代地原是少數族所建立的代國,其居民無疑屬北狄族系統,而趙武靈王時向西北拓展的地區屬游牧族的胡族之鄉更是自不待言。趙惠文王時滅掉的中山國也是少數族地區。就整個趙國的疆域而言,少數族活動的地區在面積上要遠遠大於華夏族活動範圍。因此,趙文化又反映了華夏文化同胡族文化的激烈衝突與融合。

總之,趙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多元文化。它對趙國的政治制度、軍事制度、意識形態、文化面貌以及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也推動趙國走上了經濟發展、軍事強盛的道路,充分顯示了多元文化較之單一文化的明顯優越性。

(二)

前述已經指出,趙國在地理上恰恰處於中原文化圈和北方文化圈的結合部,在軍事上又是「四戰之國」,處在周圍諸侯勢力和少數族的包圍之中。趙國長期在這種環境中取得發展與進步,就逐步培育和形成了趙文化的開拓、尚賢與合和精神。也正是這種文化銳氣,保證了趙國在戰國中後期的東方強國地位。

趙國勇於改革,銳意進取的精神,受到了歷代史家的稱頌。無論是趙簡子的「鑄刑鼎」、「擴畝制」、「獎軍功」,還是武靈王的「穿胡服」、「習騎射」,都是趙文化開拓進取精神的體現。趙簡子、趙襄子父子可以說是趙國的實際開創者和改革的先導。簡子執政以後,實行政治改革,推行以律治國。趙簡子在出征汝濱時「鑄刑鼎」,把治國的法律條文以刑鼎銘示。在經濟上調整剝削量,減輕百姓負擔。孫武在《吳問》篇中就說到了在列國中,以趙國的畝製為最大,且公家又不加稅收,使民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樣,既「富民」又「固國」。由此,孫武推測將來晉國的天下要歸趙。在軍事上,實行了獎勵軍功,釋放奴隸措施。由此鼓舞了士氣,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特別是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改革,是震動諸侯的重大事件。他立志圖強,力排眾議,勇敢地打破深深囿於「聖賢之道」的中原傳統衣冠和戰術制度,而取效北方游牧族的軍事戰術優點,下令文武百官易胡服習騎射。胡服騎射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壯大了國力,使趙國迅速扭轉了秦兵東進和胡馬南下的被動挨打局面。繼而攻滅了中山,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方築長城,東起無窮之門,西至陰山高闕塞,使趙國在戰國中後期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趙文化的開拓進取精神,保證了趙國「東擊北進」戰略的成功。趙氏早期,其勢力主要在晉東南一帶。趙簡子時期,趙氏的中心在晉陽,此時趙氏的勢力已發展到了晉國北部地區。趙國「東擊北進」戰略就是從趙簡子時創立的。他率軍伐衛,攻佔邯鄲,實現了向東發展的目的。為了避免同東南魏、韓勢力的衝突,又進一步採取了北進戰略。趙敬侯時,趙遷都邯鄲,佔據富庶地區,興兵伐魏擊齊,攻擊北部的中山國,從根本上鞏固以邯鄲為中心的戰略地區。到趙武靈王時,大力推行北進戰略,攘中山,略胡地,攻佔了雲中、九原、雁門等地,擴地至陰山腳下。至此,趙國取得了「東擊北進」戰略的成功,使趙國的疆域達到了全盛階段。

用人尚賢,是趙文化精神的突出反映。趙氏先祖簡子、襄子,在選立繼後問題上,敢於打破嫡傳血緣的傳統觀念,而且在選拔國家官吏上更是注重選賢任能。趙襄子本「翟婢」所生,因他深謀遠慮,與簡子同樣懷有兼并代國的志向,故趙簡子「廢太子伯魯,而以毋血卩(襄子)為太子」。趙襄子果然在簡子死後不久,便興兵平代地,實現了攘代北進的戰略意圖。趙簡子為了推行改革,重用董安於、尹鐸、史黯等一大批文臣武將,保證了改革的成功。趙烈侯也是注重人才的明君。荀欣提出選練舉賢,任官使能,趙烈侯委任他為「中尉」;徐越提出節財儉用,察度功德,趙烈侯委任他為「內史」;牛畜提出行以仁義,約於王道,趙烈侯委任他為「師」。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選用一大批人才的事實更是自不待言。趙惠文王繼位之後,收拾殘局,選賢任能,起用了名將樂毅為相國,拜身經百戰的廉頗為將軍,授舍人出身而誓死不辱國命的藺相如為上卿,委智勇雙全、理財有方的趙奢為將,西卻強秦,東破強齊,堪為一代中興名王。趙國歷代實行的用人尚賢路線,是趙國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合和精神也是趙文化的鮮明特點。這樣講,不是說趙國內部沒有矛盾鬥爭,而是社會上崇尚一種「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的思想境界。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不贅。公元前207年發生的閼與之戰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這一年,趙國與秦國為交換被秦佔領的藺、離石、祁三地,與秦國發生衝突。秦國派兵進攻趙國的險要之地閼與(今山西和順)。在是否救援閼與的問題上,趙國內部意見不一。廉頗、樂乘等人認為,閼與道遠險狹,難以相救;趙奢則認為,閼與道遠險狹,好比兩鼠在穴中相鬥,勇猛者獲勝。趙惠文王採納了趙奢的主張。在這種情況下,廉頗等人積極幫助。結果,趙軍在趙奢的率領下,採取正確的戰術,在閼與大破秦軍。這次戰役不久,秦國又發兵進攻幾(今大名縣東南)。廉頗在大家的支持下,率趙軍再次打敗秦軍。正由於趙國在一個時期內真正做到將相、將將合和,團結禦侮,不僅「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而且「嘗抑強齊」,使趙國一度出現了「國賦大平,民富而府訓實」的局面。

(三)

趙文化的開拓進取、用人尚賢以及合和精神,不僅對我國先秦以來社會歷史的演進,對中國古代文化統一面貌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影響,而且對於我們今天所進行的改革開放,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要繼承和發揚趙文化開拓進取的偉大精神。趙文化最閃亮的光輝點在於,勇於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給傳統而古老的華夏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導致了戰國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流。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方興未艾,正在向著縱深領域發展,需要學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第二,要借鑒和繼承趙文化的用人尚賢精神。趙國之所以能勃發興盛,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選拔了一批治國人才。最近,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人才戰略」,這是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這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根本所在。我們必須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高度,認真汲取歷史經驗,充分認識這一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三,要注意總結趙文化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合和精神。不僅趙國的歷史發展,整個中國的歷史發展都是一部多民族融合、交流的歷史,合和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多民族實現了空前的團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保證。因此,進一步加強全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團結與交流,儘快實現台灣回歸祖國,最終完成中華民族的統一,是全中國人民包括海外華人的共同心愿。

推薦閱讀:

動物陰i莖到底好不好吃?
《人類簡史》7--比大腦更可靠
「矮丑窮搓擼」與「地富反壞右」這樣的當代文化現象的思維方式是原舊意識形態的延續,在中國當代社會的事物與現象還有哪些?
furry迷(獸迷)的聚集地在那裡?
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明代(二)

TAG:文化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