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味治慢性胃炎

陳寶貴臨證經驗
四逆散加味治慢性胃炎
□ 韓金鳳 陳寶貴名中醫工作室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

  慢性胃炎,屬中醫的「胃痛」、「胃痞」等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導致胃氣鬱滯,失其和降,胃氣不通,不通則痛而發為胃痛;或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生痞滿。臨證時我們發現肝氣犯胃致胃部不適者多見。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並提出胃痛的發生與肝、脾有關。四逆散可疏肝健脾,調理氣機,脾胃之氣條暢,症消病除。

  陳寶貴教授善治脾胃病,尤其對慢性胃炎治療經驗豐富,筆者跟隨陳寶貴臨證,發現其治療慢性胃炎,辨證為肝氣犯胃者應用四逆散加味治療,臨床效果較好。

  基本方: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白朮10克,內金10克。

  方解:方中取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葯,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斂陰和陽,條達肝氣,且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條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葯,益脾和中。香櫞與佛手歸肝、脾,既能疏理脾胃氣滯,又可舒肝解郁、行氣止痛,二者合用配合柴胡,枳實增強調暢之力。可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胃痛納呆、噯氣嘔惡等症。白朮甘緩苦燥,功善補氣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土虛木旺,白朮健脾培土抑木,正如《金匱要略》所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雞內金消食健胃,助脾胃運化,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

  典型醫案

  崔某,女,66歲,2009年5月2日初診。

  主證:胃脹痛牽及兩脅,反酸,納差,半年。患者半年前發現食道中下佔位,施行手術後,出現胃脹痛,牽及兩脅,反酸,納差,大便可,自發病後,長期精神抑鬱,失眠。患者現胃脹痛牽及兩脅,反酸,納少,口苦,便干,舌淡暗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胃痛。西醫診斷:食管癌術後。

  辨證為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佐以清心安神。

  處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枳殼10克,半夏10克,川連10克,沉香10克,鬱金10克,吳茱萸6克,雞內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炒白朮20克,茯苓15克,炒梔子10克,炒棗仁20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5月9日):服藥7劑後,諸症減輕,效不更方,繼服7劑治癒。

  按:此患者之證亦屬肝鬱氣滯犯胃型。因腫瘤患者大多數情緒抑鬱,故疏肝解郁為其治則,食道亦屬胃,以通為順,疏肝和胃降逆,氣機通暢,則生理功能恢復正常。陳寶貴非常重視肝疏泄功能對脾胃病的作用,他從長期臨床實踐中意識到,脾胃之病多從郁生,因肝而起者十之六七。肝與脾胃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雲:「土得木而達。」《醫學求是》更指出少陽在半表半里之間,為中氣之樞紐,樞軸運動,中氣得以運行,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的升發調節著脾胃的升降,肝疏泄正常,則脾氣能升,胃氣得降,升降協調,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肝與脾胃在病理上亦互為因果,若情志不舒,肝鬱氣滯,橫逆而犯胃,致胃氣不和,通降失司,則出現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泛酸,噯氣、矢氣則舒等癥狀;肝氣鬱結日久,氣鬱化火,可見胃脘灼熱、吞酸嘈雜;鬱熱傷陰,胃失濡養則會出現胃痛隱隱、飢不欲食、乾嘔呃逆、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等癥狀;若肝氣橫逆而犯脾,而致脾失健運,則會出現腹痛腸鳴、納呆便溏等肝鬱脾虛等癥狀。

  陳寶貴認為,導致肝鬱的病因很多,有因氣致郁、因血致郁、因濕熱致郁、因火致郁之別,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依其證候不同,雖有木盛乘土、木不疏土、土壅木郁、土虛木賊之別,在遣方用藥時,應明確辨別孰輕孰重,當以開郁為先,疏肝理氣之法亦應貫穿始終,肝脾胃三臟共調不分,本方四逆散加味治療肝氣犯胃型慢性胃炎臨床辨證準確,故療效顯著。

推薦閱讀:

一個有慢性糜爛性胃炎的人改怎麼活下去?
慢性胃病患者康復之路跟心得分享(已治癒)
有胃炎,平時應該注意什麼(包括生活習慣、飲食)?
葯粥治療慢性胃炎
四逆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臨床分析

TAG:慢性 | 胃炎 | 慢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