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

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

益西彭措堪布_新浪博客

(七)令善知識歡喜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為了使自己圓滿完成普賢道,需要一直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和加被;為了得加被,一定要使善知識歡喜。這就是本願發願的中心內容。

發願時,要明確願文每一個點的涵義。「益我善知識」,指純粹出自悲愍,以無染心為我開示大乘道的善知識。「無染」,是說他不求名聞利養,唯一以利他心為我顯示普賢行的修法。對於這樣的善知識,自己祈願:一、願我沒證到菩提之間,能夠和這些善知識恆時共住;二、共住以後,願我何時也不違逆善知識的心,專一地成辦依止的意樂和加行,使他常生歡喜心。

我們對此起了勝解後,時時要這樣發願:願我成佛以前,一切時都能和為我開示普賢行的善知識共住;在依止以後,我一定要使善知識常生歡喜心。

依止的要點,如《道次第》所說,意樂上總的要修出華嚴九心,特別要修出信心和恭敬;加行上,要行持三種使師長歡喜的行為——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和如教修行。以這樣修依止意樂和加行的緣故,就會使得善知識常生歡喜心。以生歡喜的緣故,就能迅速消除業障和成辦功德。

依止法的理趣全部通了以後,實際就是按《道次第》所說的依止法,自己發願:我一定要這樣做到。而且要成為成佛之前依止善知識的永不改變的誓願。這樣了解的話,學這一頌就有極深廣的意義了。

生歡喜心是這裡發願的要點,尤其要在成辦它的途徑上發願,這就契合到自己的修行上了。也就是,願我時時修總的華嚴九心,特別是常念功德來修信心,常念恩德來修敬重。有了這個意樂後,還要付諸實踐,修持三喜,使得善知識生歡喜心,如同善財童子那樣。

如是已經獲得勝解和信念以後,再再地祈願,就是這一願的修法。

(八)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這是非常重要的發願。讀過《華嚴》就知道,登地菩薩每一地都有這個願,不離念佛、念法、念僧,而且對於三寶常興供養。只有常常見到如來,對於三寶興起供養,才能成就無量行願,滿足功德大海。菩薩們也是了解到這個緣起的重要、諸佛加被的重要,知道這是完成佛道的極大的助緣力量,所以修法的關鍵就攝在見佛和供養兩個要點上。

懂了以後,我們要把它作為自己盡未來際永無疲厭的大願心。這樣轉成內心的誓願後,再誦持這個願文就有極大利益,它會規範我們未來世行菩提道的方向。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我們發願時,首先要明確發願的行境。這裡前兩句是發願常見諸佛佛子,第三句是願在諸佛佛子海會中行廣大供養,第四句是結成無盡行願。

之後,對於每個環節都具體化地現出所願境。「常面見」,指恆時沒有障礙地親見十方世界裡成為眾生怙主的諸佛,以及為佛子海會眾所圍繞。

這樣無礙地見到諸佛菩薩海會時,當然應興起最廣大的供養。在興供時,要發出盡法界虛空界,至極廣大、周遍的行願力。這時就想:在十方一切佛菩薩海會裡,我每一剎那都對他們獻上最勝妙的供養,像虛空界那樣廣大,遍滿法界興起供養。如是恆時不斷地親見諸佛,廣興供養,一直到盡未來無邊的劫數,也沒有剎那疲厭的心。要這樣不斷地作意來加強願力。

發供養願時,要把握供養境、供養具和供養時三種最大的量。供養境是十方一切佛菩薩;供養具是遍虛空界一切勝妙供物,和殊勝的修法或者修持的功德;供養時是盡未來一切劫。

這也是《十地品》所說初地菩薩的發願,經中說:菩薩住在歡喜地中,能成就像這樣的大誓願、大勇猛和大作用。也就是他生起了廣大清凈的決定勝解,對於盡法界的一切佛,無一遺漏,以一切供養具恭敬供養。這都是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的境界,而且是無盡的行願,盡於未來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了解以上的要點後,心裡不斷地按這樣來祈願,就是這一願的修法。

(九)攝持正法

這一願極其重要。經中說,「住持正法願」含攝了佛子菩薩的無量行願。《勝鬘經》中明確指出,菩薩所有恆河沙數的無量行願,都應攝在一大願里,那就是護持正法。所以,無量行願的總持大願就是這四句話,我們要格外殷重地在心裡立願。而且,以當前這樣立願為因,會使自己盡未來際修習攝持正法的行為。只要對這一願起了勝解和希願心,就會有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們學這一願時,首先要知道願的綱要。第一句是願持一切佛的教法;第二句是願宣揚開示成佛之道的教法;第三句是願在自心中究竟完成普賢道,也就是願在心中攝持或實證佛法;第四句是結成無盡大願。

接著要細緻地把握這四句所願之處的要點。這是圓滿、周遍、無盡的普賢大願王的行相,每一處都達到了極廣大的地步,不會有局限或不足。

第一句,「諸佛」,指三世一切佛。「微妙法」,指每尊佛所說的一切顯密教法,包括一切文句和義理。要這樣作意:凡是三世佛所說的一切顯密法,對於教法的能詮文句和所詮義理,我都以不忘陀羅尼,清清楚楚地攝持在心中。有了這個行願就不會舍任何法,不但不舍法,而且以殷重心全部住持在心中。正法是一切利樂的根源,我們要以勇悍心不斷地這樣祈願。

接著作第二句的祈願,這是宣揚正法的願。「光顯」,就像光明能顯示一切萬物的相狀,說法能使一切有情見到成就菩提的道法,這就是光揚、顯揚的意思。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說法如光,能讓聽者內心明朗。就像一下子開了眼一樣,能直接看到心上走到菩提果的每一分道路。「菩提行」,指能成就菩提的行門,也就是心上所走的修心成佛之道。這樣懂了後就發願:我一定要為眾生開示成就菩提的內心的路。

然後是第三句的祈願,「究竟清凈普賢道」。「普賢道」指菩提心,這是發願使菩提心達到究竟清凈,實證到無不賢妙的大乘佛道,包括世俗、勝義兩分。這是在自心中實證菩提的發願。

第四句是把前三句全部拓展為無盡的行願。無論是持教法、宣揚教法,還是內心實證證法,都要在盡未來劫一切時處恆無疲厭地修習。有了這樣的願力,我們盡未來際就會恆時攝持正法,永無停歇,永無懈怠。這一願會使自心一切時處都入在「心依於法」的道路中。

這也是《十地經》所說的大乘行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第一句,願能領受一切佛轉的法輪,對應於「願持諸佛微妙法」。第二句,願我心中攝持一切佛菩提,在心中出現佛法現證的功德,相當於「究竟清凈普賢道」。第三句,意思是護持、弘揚一切佛的教法,相當於「光顯一切菩提行」。最後一句是總結。總之,護法、傳法、證法都叫做「持法」。

我們學一頌,關鍵是要在自心上出現這樣的行願,這樣才得到極大的利益。

(十)得無盡藏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龍樹菩薩說:這是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利益安樂,而發願自己得到積聚種種無盡功德之身的願力。

這裡關鍵是要了解發願的理趣。為什麼要這樣發呢?它有一個義理上的路,把住了以後,就能非常明確地發出來。

首先要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自身一定要成就無盡功德藏。只有自己得了無盡功德藏,才能做到三業不空。換言之,我無論顯什麼身相,說什麼法,心裡怎麼關注,都能讓眾生不空過而得利益的話,只有自身得了無盡藏才能辦到,所以特別希求無盡藏。為了成就無盡藏,必須在一切諸有中,所修的福德、智慧,或者三昧、智慧、方便、解脫等都達到無盡。

祈願時,首先要把握髮願的目的,就是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其次,發願的行境,是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願我受生在一切三有中時,不斷地修功德,使每一方面都達到無窮無盡的地步。

願文里說了幾個關鍵性的代表。比如,為了利益眾生,願我在福德方面修到無窮無盡。這樣,平時會非常注意修福德。哪怕供一支香、施一碗飯,都會以菩提心驅動,以普賢行願力印持,以不住相來安住等等,使所修的福德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這叫做修福德無盡。或者,我修的智慧也要讓它無盡,了達一切世俗和勝義的真實體性,最終成就無有限量的大智慧。

在定方面,願我得到首楞嚴三昧、法華三昧、海印三昧、獅子奮迅三昧等等,在一切諸有中修行時,處處住在百千三昧的定境中。在方便上,願我在一切三有中修行時,出現無量教化眾生的方便力。解脫也一樣,願我在一切三有中,都能「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成就大乘大悲解脫等等。

像這樣,在任何一種功德方面,都使它達到無有窮盡、無有邊際的地步。如是就能得到共和不共功德都無盡的大寶藏。這樣一來,就真正出現了利他的大願。

清涼國師解釋說:「願於一切時,恆時作利益眾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願。」最終得到無盡藏時,確實能夠恆時利益眾生,任何眾生跟自己接觸都絕不空過。從眾生分上說,只要見聞念觸,就得到了利益,絕不會空過;從自身上說,無論身口意三業做什麼,都決定會利益眾生。

這一願應當結合往生西方凈土來完成。正如法王開示里所說:「我們一往生西方以後,就像《普賢行願品》這一頌講的,在那時回入輪迴的時候,方便、智慧、精進、禪定、神變等等獲得自在。」那時再來利益眾生就有極大的能力,我們應當如是作願。

思考題

一、為何要發願令善知識歡喜?如何發?

二、從供養境、供養具、供養時三分,思維見佛供養願的涵義。

三、思維攝持正法願的綱要和具體內涵。

四、得無盡藏願發願的理趣如何呢?怎樣結合往生凈土來發這一願?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答疑:怎樣消災,怎樣超度祖先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純祥法師)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下)(演培法師講述)
佛學問答(第一輯)02 如本法師著
雜阿含介紹 大願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