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生活中最高級的儀式感

文 | 十點君

小時候,我有一個夢想。

我希望長大後的自己有好幾間大屋子,一間用來裝芭比娃娃、一間則裝滿巧克力、一間全部擺放自己喜歡的書……

我相信我不是一個人,孩提時代的純粹往往以數目的浩大磅礴來營造。

但這種夢通常都遙不可及,一旦紫陌紅塵撲面而來,純粹就會被束之高閣,生活自然也會將我們都變成世俗的男男女女。

但你也許不知道,有一家名叫「鍾書閣」的書店,正靜悄悄守護著你做過的那些夢。

這裡是上海,吳儂軟語與水泥鋼筋構建出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氣息濃厚的泰晤士小鎮,第一家鍾書閣坐落於此。

暗紅的磚瓦賦予它厚重底蘊,可那尖尖的屋頂又注入幾分英倫氣息,與周圍的歐式建築悄悄地融為一體。

店內的部分設計卻採用了大片潔白,有種類似教堂與宮殿的神聖感。

拿句流行話來形容,它大概也是一家「有故事的書店」吧。

別著急,十點視頻(ID:sdvideos)攜手魅族PRO7,帶你尋訪全球最美書店,用光影聲色呈現閱讀理念與生活方式,讓我們的鏡頭來告訴大家,所謂最美書店,究竟美在何處。

其實我知道,現在逛書店的人已經不多了,紙質閱讀在電子傳播的衝擊下,早已淪為一種奢侈的享受。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已經習慣網路下單和電子閱讀。

可十點君還是要呼籲大家,抽出空來,親自去一排排書架前徘徊,用手指觸摸紙張的質感、用鼻息感受油墨的芬芳、用腳步去丈量書海的無涯。

在一家真正的好書店裡,無形的文化能被它的格局與腔調有形化、具象化。

比如這家用書本構建出了天與地的鐘書閣。

0 1

書店以「鍾書閣」命名,原因有兩點:

第一,書店創始人金浩一生鍾愛圖書、鍾情於書,故用「鍾書」二字來命名自己的書店;

第二,金浩的女兒也叫鍾書,他把書店看作自己的另一個孩子,希望它和女兒都長大成人、成才。

1995年8月18日,第一家鍾書書店開業,店主金浩曾是上海市優秀青年校長。

時年35歲的他辭去公職,試圖通過一家書店來承載自己的教育理想。

因為「書能增加人的知識,書能夠幫助人進步,幫助人成長。」

15年後,鍾書書店已經在上海開了21家。

可實體書店開始走下坡路,書店一家接一家地關門。大勢所趨,且難以逆轉。

金浩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將書店視為自己下半生的事業,渴望把讀者再次拉回書店來。就在此時,他看到網路上面有關於十幾二十家最美書店的報道。

做一家最美書店的想法,從此萌芽。

「閱讀環境最美的,讀書品質也是最美的,以及它的服務體系也是最美的。」

鍾書閣對「最美書店」的定義,是把品質從裝修延伸到圖書質量與整體氛圍,由內而外,滲透進每一位讀者的眼裡、心裡。

0 2

走進鍾書閣,首先看到的是九宮格,它代表九個主題文化,模式與家庭書房類似,可以坐可以躺,甚至還有榻榻米。

這是工作與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鍾書閣的地板與天花板。

設計師在地面上鋪了圖書,書架直通到頂,打造一個書天書地書海的感覺。

你彷彿沉浸在書籍的海洋里,看到的、摸到的、踏著的,目之所及全都是書。

這個設計方案曾遭到許多非議。人們認為把圖書放在地上,是對知識的踐踏。

鍾書閣卻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他們認為讀書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相似的理念還被用來設計台階,取自高爾基的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點擊查看本期最美書店

『 上海 鍾書閣 』

就這樣,圖書從底層到天空真正打造了一個書地書海的空間,將知識的海洋用藝術化手法模擬了出來。

再往上走,還有三個空間,星空館主打藝術;圖書大教堂定期舉辦名家講座;夢幻空間則負責營造夢境,十幾米高度經過鏡面反射後,圖書就好像漂浮在空中一樣。

它們與九宮格呼應,一個是深色設計,一個是白色設計,彷彿天堂與人間遙遙相望。

在這裡閱讀,你會感覺自己被書海緊緊包裹,是公共書店,卻不乏私人書房的自在和自由。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每一本書都經過精心挑選,最好的作者、最好的圖書、最好的出版社,才可以被陳列在此。因為鍾書閣堅持的,正是把書店做成書店,賣最好的書,圖書品質必須被放在最神聖的位置。

真正美好的閱讀體驗,是環境、氛圍與書籍本身交織而成的綜合評分。

最美書店的本質,正在於此。

0 3

鍾書閣已經開到了杭州和揚州。

出人意料的是,它們與上海的鐘書閣完全不同。杭州店把書架做成了原始森林的樣子,揚州則把運河文化融合進來。

哪怕是在上海,閔行的設計風格也和泰晤士小鎮截然不同。

對此,金浩說:「最美的概念就是和當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鍾書閣提出的是連鎖而不複製,現在開了十家書店,每一家書店它的設計風格都不一樣。」

但不一樣的外表之下,是殊途同歸的追求與理念。

誠如人民日報對鍾書閣的評價,「是書店,更是書殿」。

讀書是求知的神聖儀式,而書店,便是承載儀式的聖潔殿堂。

精神的陶冶、思想的提升、知識的吸取,都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個人的信仰與支撐。

對此,鍾書閣一直有種使命感。它不予餘力地推廣全民閱讀,把書店只做成書店,以此激發讀者的購買慾、閱讀欲和求知慾。

他說:「我希望當我離開人世的時候,人們說起書店的時候,不只有蔦屋,台灣的誠品,我們大陸還有鍾書閣。」

事實上,讀書才是與世俗保持距離的最佳方式。就像《在書店》里說的那樣:

「走進一家書店,說到底就是感受把浮華關在門外,專註於讀書的心境。開一家書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夢想,從來沒有在人們的心底消失過,稍有機會,它就會發出新芽,頑強生長。」


推薦閱讀:

生活充滿儀式感:有感而發從簡單的吃喝開始
假如沒有「儀式感」,也就沒有了對幸福的期待!
少一點儀式感
6.1 | 每個節日,都要給孩子儀式感,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
儀式感有那麼重要嗎?

TAG:生活 | 儀式 | 儀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