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皮膚科臨床經驗集》3
醫案
癰(三例) [例一]邱××,女,85歲,病歷號碼63198,初診日期:1966年11月16日。 主訴:後頸部長瘡,畏寒發熱已七天。 現病史:一周前,項後起粟粒狀小瘡,未予重視,漸見腫硬擴大,疼痛掣及肩背,並有沉重之感,頸項轉動困難,伴有畏寒發燒,飲食不振,曾注射青黴素三天,未見明顯效困,腫疼加重,徹夜不眠,要求中醫治療。 檢查:項後居中,有7×9厘米腫塊,上有膿頭無數,狀如篩孔,膿栓堵塞,膿水外流不暢,四周腫硬灼熱,疼痛拒按。體溫38.5C,白細胞計數不18,0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西6%。 脈細帶數,苔薄黃。 中醫診斷:對口。 西醫診斷:癰。 證屬:鬱火內結,熱聚成癰。 治則:補正托毒,和營清熱。 藥用:生黃芪9克歸尾9克赤芍9克防風6克 陳皮6克遠志9克白芷6克炙甲片9克皂角刺9克 銀花9克生甘草4.5克三劑水煎服。 外用:重升丹(142)另玉露膏(120)。 二診:(11月19日)三日來膿泄大暢,腫痛日輕,尚見頭暈 而疼。脈細弱,舌淡,苔凈。前方加菊花9克三劑,水煎服。 三診:(11月22日)膿腐漸脫,下露新肌,頭痛輕,胃納漸馨。脈弦細,苔薄黃膩。仍宗前方加釣藤9克,服三劑。 四診:(11月25日)創面膿腐已清,腫亦全消,但有空腔,皮肉不能粘連。頭項尚有壓痛,脈苔如前。擬以補益氣血,促其生肌,佐以平肝熄風。 藥用:生黃芪12克川芎4.5克歸尾9克赤芍9克 白芷9克菊花9克石決明(打)12克鉤藤9克銀花9克遠志9克生甘草6克服三劑。 外用:五五丹(142)加玉紅膏(123)並用紗布墊壓緊包紮。 五診:(11月28日)四周皮色轉紅,皮肉已見粘連,瘡口逐漸縮小,頭痛已除,續以清補之劑以收功。 藥用:生黃芪12克當歸9克川芎4.5克赤芍9克 銀花9克菊花9克陳皮9克生甘草4.5克三劑後收口。 本例由於惱怒生氣,鬱火內結,毒熱壅聚而成。年雖過八旬高齡,但體質尚健,正氣未虛,礦正能克邪,症見紅腫熱痛,遠志解郁散風,三劑後即見膿毒暢泄,腫痛俱減。六劑後,膿腐漸脫,但皮肉不粘連,瘡內有空腔,用藥著重補氣活血,促其生肌,不久即收口。
[例二]趙××,女,66歲,住院號9000,初診日期:1956年11月9日。 主訴:頸後長瘡九天。 現病史:於九天前在頸後偏右側起一米粒大瘡頭,初癢後痛,腫塊日見向四周擴大,但平坦不隆起,不紅,但覺悶痛,頸項轉動不利,不思飲食,精神萎靡,表情淡漠。 檢查:後頸項右側可見一手掌大腫塊,溫腫堅硬,皮色不紅, 瘡腫不高突,中間膿孔簇聚,但滲血水而不見膿液。面色微黃,痛苦面容,呻吟不語,神情萎頓。 體溫38.20C,脈沉細弱,舌淡,苔薄白。 白細胞計數17,600/立方毫米,中性86%,淋巴14%。 中醫診斷:偏口. 西醫診斷:癰。 證屬:高齡氣血日衰,正虛邪陷之象。 治則:益氣和營,補正托毒。 藥用:綿黃芪15克當歸12克炒赤芍9在克川芎6克 炒遠志9克大貝母克炒甲珠6克皂角刺9克一劑水煎服。 二診:(11月10日)證由情志鬱結所起,且在邪勢鴟張之候,正不勝邪,瘡不高突,仍不擴散之虞,午後熱鴟頭痛,所幸葯後納食較思,睡眠尚安,猶屬佳兆,但高年仍虞毒陷,還當托里消腫。 藥用:生黃芪30克羌獨活(各)6克炒遠志6克當歸9克大貝母9克茯苓9克炙甲片9克皂角刺9克二劑水煎服。
外用:沖和膏。 三診:(11月12日)補正托毒之後,已見膿毒得泄,腫疼趨輕,精神漸振,胃納欠佳,熱勢已挫,體溫37.60C,已見轉危為安,繼宗前法。上方加赤芍6克,服二劑。 外用:重升丹(142),外敷金黃膏(121)。 四診:(11月14日)膿泄大暢,疼痛日輕,向安之象,前法應機。前方加忍冬藤9克三劑水煎服。 五診:(11月17日)膿漸清,下露新肌,余堅未消,脈虛細,仍當補氣血而消余堅。前方加絲瓜絡9克,草河車克,服三劑。外用五五丹(142)。 六診:(11月20日)瘡口如錢幣大小,肉芽鮮紅,出院在門診換藥。外用玉肌丹(142)加玉紅膏紗條,10天後瘡面收口。 患者亦屬高齡,初起瘍不高腫,平塌不起,皮色不紅,根盤日向四周擴大,但流血水而無膿,精神萎靡,顯有正虛邪陷之象,屬於逆證。及時重用芪、歸、芎、芍益氣和營以補正,佐以甲片、皂刺、白芷等以內托,三劑後即顯有好轉,膿毒得泄,腫痛趨輕,精神漸振,繼以前方出入,轉危為安。
[例三]李××,男,34歲,病歷號21267,初診日期:1957年12月12日。 主訴:背部右上方生瘡十天。 現病史:於十天前患者發現背部右上方生一米粒大疙瘩,周圍灼紅,輕度疼癢,亦不介意,三天後腫塊逐漸擴大,漸感痛徹右側肩背,右手伸舉亦感困難,伴有畏寒發燒,曾注射青黴素多針,病情未能控制,要求中醫治療。 檢查:右上背部有鮮紅色堅硬腫塊約15×12厘米,中間有瘡頭已潰,但有膿栓阻塞,膿泄不暢,平塌不高,壓痛拒按。 體溫380C,脈象滑數,舌紅,苔薄黃膩。 白細胞總數6,800/立方米,中性80%。 中醫診斷:搭手。 西醫診斷:癰。 證屬:濕熱蘊毒上壅,營衛不從。 證見:右上搭手起時微小粟粒,根盤闊大,形如復碗,痛掣肩背,色雖掀紅,但瘡頂不起,尚有外擴之勢。 治則:理濕清熱,和營化毒。 藥用:川朴9克赤苓12克炒山梔9克草河車9克 大貝母9克當歸尾9克赤芍9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絲瓜絡9克一劑水煎服。 二診:(12月13日)今晚入院,午後形寒發熱,體溫39.20C,頭疼汗出後,熱勢略挫,瘡頂已見杴紅高突,膿毒猶未外泄。脈浮滑數,舌苔黃膩。先擬透達外托。 藥用:荊芥9克防風6克歸尾9克赤苓9克大貝母9克草河車6克炒山梔9克連翹9克鉤藤9克炙甲片6克三劑。 外用:重升丹(142)外敷玉露膏(120)。 三診:(12月16日)昨宵瘡瘍膿泄甚暢,腫疼得緩,表證疏解,熱勢已挫,但濕熱蘊滯不化,納食不馨。脈弦帶數,舌苔白膩。治擬和營化濕。 川朴9克赤苓9克陳皮6克炒薏仁9克防風4.5克 歸尾9克赤芍6克草河車6克二劑水煎服。 四診:(12月18日)膿泄腫退,疼痛已輕,胃納漸佳,苔膩未化。繼服前方加絲瓜絡9克三劑水煎服。 五診:(12月21日)患者出院時留6×5厘米瘡面,周圍皮膚不粘連,外摻五五丹,並用厚紗布棉墊壓迫,使空腔閉合,兩周後癒合。 本例年方壯齡,患右上背搭手症,根盤闊大,色雖杴紅,但由於濕熱壅滯,營衛不和,瘡頂不起,尚有擴大之勢。方用川朴,赤苓、山梔理濕清熱。歸芍和營,甲片,皂刺、蚤休、貝母托毒消腫,復加荊芥、防風、疏表透達。三劑後,瘡頂即見高突,膿出甚暢,腫痛得緩,又見舌苔白膩,納食不香,上方減去山梔,銀花清熱之品而加陳皮,炒苡仁以化濕滯。三劑後諸證輕減。
附癰的論治 癰多發於項背,中醫依其所發部位而有不同名稱。發於項後正中稱「對口」,較偏稱「偏口」,背部正中稱「發背」,背兩側稱「搭手」。 朱老醫生指出,癰雖屬於陽症,但可互相轉化,即可由陽轉陰,亦可轉陰回陽。須看正氣盛衰,邪毒輕重,如正能勝邪,則為順症,正虛邪盛,則為逆證。在治療原則上,正虛者首先要扶正,扶正有幾方面:氣血兩虛(尤以老弱患者)則有益氣和營,陰虛火熾則宜滋陰清熱,陽虛欲脫則宜回陽救逆。邪實者,應以驅邪為主,勿早用扶正,否則反助邪勢。初起有惡寒發熱表證時,應先祛風透表,濕熱上壅則宜理濕清熱;更著重在一個「托」字,使瘡毒頂透高突,易於潰膿,不致向外擴散或平塌內陷。托毒方面,有補托,清托,溫托之分,補托即補正托毒,如托里消毒飲;清托即清熱托毒,如四妙湯,溫托即溫補托毒,如托里溫中湯等。茲就辨證分型,論治如下: 一、順症(輕症) 由於感受風溫或濕熱之邪,毒邪凝聚,營衛失和而成。初起如粟,根盤不大,色紅焮熱,瘡腫高突,初時雖有寒熱頭疼,但無其它全身癥狀,精神、飲食、起居如常,一般易於化膿,膿稠而多,膿出後熱退痛止。
可分風熱,濕熱兩型論治。 (一)風熱型:初起惡寒壯熱,脈弦帶數,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治宜:祛風清熱,托毒消腫,以消癰湯加減。荊芥、防風祛風透表;當歸、赤芍活血和營;銀花、花粉、甘草清熱解毒;白芷、 貝母、甲片、皂刺、托毒消腫。 (二)濕熱型:身熱不揚,渴不多飲,胸悶噁心,脈滑數,苔黃膩,治宜理濕清熱,托毒消腫,以加味芩連湯。方用黃連、黃芩、山梔理濕清熱;川朴、赤苓、苡仁、六一散清化理濕;佐以銀花解毒,皂角刺托毒外透。 外治法: 1、初起用馬齒莧30~60克搗爛外敷。2、未潰時,白鬍椒末,蜂蜜調敷瘡頭上。3、已潰膿尚不多,可用重升丹(142)撒瘡口上,或用藥捻插入瘡口內,提膿去腐,待膿腐漸清,改用五五丹(142)拔毒生肌。
二、逆證(重證) 由於正氣內虛,火毒熾盛,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邪入營血,甚至內犯臟腑,成「內陷」之證。中醫有三陷之分,即火陷、干陷及虛陷。 (一)有虛火熾型:火陷之症,由於陰液不足,火毒熾盛,正不勝邪,毒陷營血。常見於癰一二候。瘡頂不高,根盤平塌,散溫不收,瘡色紫滯,瘡口乾枯,無膿而流血水,灼熱疼痛甚劇,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脈洪數,舌質紅絳,苔黃燥,相當於毒血症。治宜:清營解毒,滋陰泄熱。
以清營化毒湯加減,方用生地30克丹皮克赤芍9克紫地丁15克銀花15克 連翹9克竹葉9克公英15克生首烏12克元參9克石斛9克(先煎)皂角刺9克。
方中生地、丹皮、赤芍清其營血,地丁、銀花、連翹、公英清熱化毒,元參、首烏、石斛滋陰沖液,佐以皂角刺托毒。如見神志昏迷,宜清心開竅,加用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 (二)氣血兩虛型:干陷之症,由於氣血兩虧,正不勝毒, 不能化腐成膿,托毒外泄;邪氣愈盛,正氣愈虛所致。又分兩型: 1、正虛邪陷:多見於癰二三候。證見局部膿腐不透,瘡口中央雖腐,膿少而薄,瘡麵灰黯,腫勢平塌,悶脹疼痛或痛不甚。全身癥狀,發熱怕冷寒戰,精神不振,疲乏不堪,面色蒼白,氣短自汗,喘促納少,神識昏迷,以托里消毒飲加減。方用,生黃芪30克党參15克陳皮9克茯苓9克制首烏12克當歸9克 川芎6克白芍9克甘草6克皂角刺9克谷芽9克方中党參、茯苓、當歸、川芎、白芍大補氣血;黃芪、首烏、皂角刺補正托毒;陳皮、谷芽養胃蘇食。 2、陽虛邪陷:證見體溫不高,肢冷便溏,小便頻數,脈虛數無力,舌淡,苔灰膩。治宜溫補托毒,以托里溫中湯加減。方用黃芪15克當歸9克川芎6克熟附12克炮姜6克茯苓9克鹿角霜9克白芷6克白茄蒂3個皂角刺9克。黃芪、當歸、川芎補氣益血;熟附、炮姜、鹿角霜溫中回陽;白芷、皂角刺、茄蒂托毒。 (三)虛極欲脫型:虛陷之症。毒邪雖已衰退,但氣血大傷,脾氣不復,陽微欲脫。多見於癰後期,瘡面腐肉已去,腫勢雖退,仍流稀薄灰綠色膿水或肉芽光白極亮,新肉不生,不知疼痛,虛熱不盡,精神萎頓,氣息低微,納穀日減,或見腹痛便泄,汗多肢冷,最後陷於昏迷厥脫,脈沉細或大無力,舌苔薄白或無苔。治宜扶正補氣,回陽救逆,以回陽救逆湯加減,方用人蔘6克(另煎沖)熟附12克炮姜6克黃芪30克陳皮9克茯苓9克炒白朮9克。方中人蔘、附子、炮姜回陽救逆,黃芪補正,白朮、陳皮、茯苓補脾止瀉。 (四)消渴型:由於陰虛液耗,火毒熾盛,亦屬陰虛火熾型。患者有糖尿病史,發病後瘡口日益擴大,甚至頸後俱腐(俗名落頭 疽,砍頭瘡)或滿背盈尺(發背)消渴多飲,最後毒陷神昏。治宜 養陰增液,清熱化毒,以消渴方加減,方用生黃芪30克白人蔘6克麥冬9克石斛12克(先煎)花粉9克黃連6克生地30克元參9克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方中人蔘、黃芪補正托毒:黃連、銀花、甘草清熱解毒;生地、花粉、麥冬、元參、石斛滋陰增液。
丹毒(五例) 顏面丹毒(二例) [例一]王××,女性,25歲,病歷號26687,1959年5月24日來院急診。 主訴:顏面部紅腫、灼痛半天。 現病史:半天來驟然鼻、臉部紅腫灼痛,尤以左半側臉部為著,伴有頭痛,全身違和不適,低熱,喉痛,四肢關節酸楚,大便秘結,胃納欠佳。 栓查:左側顏面、鼻部皮膚紅腫熱痛,境界清晰,如掌心大小,局部觸之疼痛。體溫37.50C,白細胞14,600/立方毫米,中性86%,淋巴14%,脈滑帶數,舌質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抱頭火丹。 西醫診斷:顏面丹毒。 證屬:內熱外受、化火化毒。 治則:清熱解,疏風散邪。 方葯:患者先服用清熱解毒方二劑,外用玉露膏,病情未見改善。 二診:(5月26日)改以普濟消毒飲加減方:川連3克 黃芩4.5克牛蒡子9克板藍根30克赤苓9克連翹9克 炙僵蠶9克馬勃1.5克生甘草3克陳皮3克桔梗1.5克 薄荷3克(後下)水煎服二劑。外用金黃散(139)蜂蜜水調敷。 三診:(5月28日)服前方二劑後,紅腫大部已消退,局部略有木感,大便秘結,舌苔薄黃,前方改用板藍根15克,去甘草,加六一9克(包)天花粉9克,服前方二劑而愈。
[例二]劉××,女性,33歲,門診病歷,1973年12月6日初診。 主訴:顏面部紅腫、高熱三天。 現病史:三天前周身欠適,寒戰,頭痛,高燒,體溫390C~400C,漸漸發現左耳附近起一片紅斑,燒灼感,迅速向左臉蔓延,皮膚局部紅腫灼痛,表面光澤,緊張,皮表起燎漿大皰,眼瞼俱腫,不能睜開。 脈滑數,舌苔薄黃。 中醫診斷:抱頭火丹。 西醫診斷:顏面丹毒。 證屬:風熱外受,化為火毒。 立法:瀉火解毒。 方劑:宗普濟消毒飲之意。 藥用:川連6克黃芩9克元參9克板藍根15克 丹皮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陳皮6克馬勃1.5克水煎服。 外敷:玉露膏(120)。 二診:(12月7日)服前方一劑,其勢未減已延及右頰臉側,紅腫起皰,壯熱頭痛,腿疼行走不利,脈苔如前。宗前法加以大劑涼營清熱。方用生地30克連翹9克黃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竹葉克大青葉9克銀花9克陳皮6克水煎服一劑。 三診:(12月8日)葯後,左側臉、耳部紅腫見消,但尚有向右耳頭皮蔓延之勢,身熱較挫(380C),腿疼已輕而見頭痛,氣短,胃納少思,舌質紅,苔心黃,脈細滑數。從前方去大青葉,竹葉,加黃連6克,元參9克,水煎服二劑。 四診:(12月10日)臉面耳項紅腫基本消退,熱退思納,項下尚留焮核,苔薄黃,脈細滑,治以涼營清解為主。 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板藍根`15克黃芩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三劑。 五診:(12月14)紅腫均消,皰疹已平,尚留焮核未消。納食尚差,舌紅苔凈,治以清解餘毒,上方去板藍根、知母、生石膏加陳皮9克,水煎服三劑。 六診:(12月17)臉腫全消,頰下焮核未退,苔薄黃膩,脈細滑,繼以利濕清熱法。 方用:馬尾連6克黃芩9克板藍根15克丹皮9克赤芍9克連翹9克蚤休9克陳皮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五劑後痊癒。
慢性丹毒(三例) [例三]藺××,男性,47歲,病歷號20092,1957年11月4日初診。 主訴:左小腿紅腫熱痛、反覆發作已10年。 現病史:患者近十年來每於感冒、勞累或步行過多後,左小腿即驟然焮紅腫痛,同時惡寒身熱,體溫高達400C左右。每次用抗菌素治療後,病情始見平伏,初發時每半年發作一次,隨後漸趨頻繁,甚則每月發作二次。這次來診已發病六天,右小腿焮紅腫脹,灼熱疼痛,體溫390C,左側鼠蹊部淋巴結腫痛。 脈象滑數。舌質紅、苔黃。 中醫診斷;慢性丹毒,急性發作。 證屬:濕熱下注,化為火毒,發為流火。 治則:利濕清熱,涼血解毒。 方葯:丹皮4.5克赤芍4.5克黃芩4.5克忍冬藤9克生苡仁9克澤瀉9克二妙丸9克(包)六一散9克(包)赤茯苓9克大貝母9克水煎服。 二診:(11月8日)服前方三劑後,紅腫漸退,又繼服二劑,改為每日口服二妙丸9克共半月。服藥期間,焮紅腫脹全消而愈。一年半後追蹤,丹毒未見複發。 [例四]安××,女性,36歲,病歷號召9503,1958年8月28日初診。 主訴:右小腿焮紅腫痛,屢發不愈已三年。 現病史:三年前開始,先惡寒發熱,頭痛汗出,左小腿部焮紅腫痛,步行不利,經注射抗菌素10餘天后,紅腫漸消。後隔半年 又發作一次,近兩個月發作漸頻,已複發三次之多。觸之略痛。查白細胞10,000/立方毫米,中性74%,淋巴26%。 脈象細滑。舌質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流火。 西醫診斷:慢性丹毒。 證屬:肝脾經濕熱下注。 治則:健脾燥濕。 方葯:囑服蒼朮膏(96),每日蜉二次每次沖服一匙。服藥三個月。一年後追蹤丹毒未見複發,以往步行路遠感到吃力,愈後少行三五里路,已不成問題。 [例五]張××,女性,65歲,門診病歷,1973年7月31日初診。 主訴:後腰部皮膚反覆紅腫,高熱,已五年。 現病史;患者於五年前於後腰尾骶部,起一大片皮癬(神經性皮炎)常因搔抓後引起局部皮膚大片紅腫,發冷發熱,反覆發作,一般約每隔半月即發作一次,延續約五年之久。大便秘結。 檢查:急性病容,體溫390C,於後腰部有一片如掌大紅腫、境界清晰之皮損,略高於皮面。脈細滑數,舌絳苔凈。 中醫診斷:火丹。 西醫診斷:證屬:風熱內郁,化為火毒。 治則:涼營清熱解毒。 藥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黃芩9克大青葉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銀花12克蚤休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二診:(8月7日)服前方五劑後,局部紅腫已消,口苦,大便秘結,五日一行,唇部覺抽,舌紅苔黃,脈沉細滑。 證屬:餘毒未消,從前方去知母、石膏,加菊花9克,鉤藤9克(後入)。 三診:(8月20日)服前方三劑,訴於8月16日又發作一次,證情同前,舌苔薄黃,脈細而數,仍擬清熱涼血解毒。 藥用:生地30克馬齒莧30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銀花9克連翹9克赤苓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五劑。 四診:(9月6日)近期火丹未犯,頑癢仍見浸潤肥厚,發癢,舌絳苔凈,脈細弦,未予內服藥,外用新五玉膏(109)攛患處。 五診治:(10月9日)在此期間發作兩次,可能與過度勞累有關,來診時病情已見平伏,為治本之計。 方用:蒼朮膏(96)每日二次,每次一湯匙,沖開水服。並配合二妙丸,每日服一包(每包18克)。 六診:(1974年1月8日)稱在服藥期間,兩月內未見複發,尾胝部手掌大一片頑癢,仍見浸潤發癢,囑外敷新五玉膏,繼續內服蒼朮膏及二妙丸。 七診:(8月1日)曾間隔半年未發,又於6月後複發二次,治以清熱解毒法。 藥用:馬尾連9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銀花9克連翹9克大青葉9克蚤休9克水煎服。一年後追蹤,未見複發。
[按語]現在臨床上較常見的丹毒有二種: 一、發於顏面的丹毒,中醫稱「抱頭火丹」,證屬風溫已化為火毒,治療著重清熱敗毒,勿用風葯,免風助火勢。方用普濟消毒 飲(44)加減治之。其中以板藍根為主葯,可用15克~30克;升麻、柴胡可不用,而加丹皮、赤芍等涼血葯。咽痛者加元參,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元明粉能腑泄熱,乃釜底抽薪之法。火毒熾盛紅腫未能控制(如例二)則須大劑清瘟敗毒飲(45)加減治之。如毒走營血(敗血症)則宜犀角地黃湯,清營湯之類。 二、發於下肢的丹毒,中醫稱腿游風,亦名流火。由於濕熱下注,化火化毒。如舌紅苔黃膩,濕重於熱,治宜利濕清熱,方用龍膽瀉肝湯(28)加丹皮,赤芍治之。舌紅苔黃燥,熱重於濕,則症重清熱解毒,可用消炎方(18)。 下肢丹毒極易複發,成為慢性丹毒,如發作頻繁,亦可成為大腳風症(橡皮腿)。 朱老醫生治療慢性丹毒的主要經驗是在急性發作控制後,繼續常服蒼朮膏(96),認為蒼朮健脾燥濕,增強患者抗病能力,防制其發作,有一定的效果,如例四反覆發作十年的患者,服蒼朮膏三月後,即未複發。又如例五,患者開始未服蒼朮膏時,發作頻繁,服蒼朮膏後,發作間隔時間逐漸拉長,直至不發。此外服一妙丸(蒼朮、黃柏組成)亦有相似的療效,如例三。
外治法: 急性發作,紅腫灼熱疼痛時,外敷玉露膏(120)或用鮮板藍根,鮮馬齒莧,仙人掌,芭蕉根葉,選用一種,搗爛外敷。形成溫性,腫脹歷久不退者,外敷金黃膏(121)。
面部癤腫(二例) [例一]朱××,女,27歲,病歷號22221,初診日期:1958年3月21日。 主訴:面部長瘡六天,伴有發燒三天。 現病史:六天前右顴部起一粟粒大之小瘡,初起微癢不痛,未予重視,曾用名用手擠壓後,漸見紅腫擴大,延及右側顏面,紅腫疼痛。三天來發燒、口苦、納減。曾注射青黴素,未能控制。 檢查:右顴部見一米粒大膿頭,瘡頂不潰,紅腫堅硬,四周浮腫,延及右臉大部,上下眼瞼亦腫脹而合縫,體溫38.40C,白細胞計數16,4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8%。 脈滑數。舌質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面顴疔。 西醫診斷:面部癤腫。 證屬:火毒結聚,毒不外泄。 治則:清熱解毒,佐以透托。 藥用:紫地丁9克菊花6克赤芍9克皂角刺9克炙甲片4.5克絲瓜絡9克草河車9克陳皮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二劑。 外用:瘡頭摻拔疔散(144),外敷玉露膏(120)。 二診:(3月23日)用攻透托毒藥後,瘡頂已潰,膿毒外泄,腫痛顯輕,基底尚哽,繼以清解化毒。 紫地丁9克野菊花6克忍冬藤9克連翹9克草河車9克黑山梔9克絲瓜絡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二劑。 外用:瘡頭摻五五丹(142),外敷玉露膏(120)。 三診:(3月25日)膿泄之後,腫硬已見消退,囑繼前方,二劑治癒。 [例二]陳××:男,32歲,病歷號24208,初診日期:1958年5月28日。 主訴:口唇上長瘡腫痛三天。 現病史:唇上方起粟米大小瘡四個,初癢後痛,瘡根堅硬紅腫,逐漸向上擴展,畏寒、發燒朝輕暮重,曾注射青黴素二天,仍未控制。 檢查:唇右上方可見集簇之膿頭四個,周圍紅腫,延及右下眼瞼,腫痛拒按,頂雖破潰,根盤堅硬,張口困難,飲食受限,體溫38.60C,白細胞計數17,500/立方毫米,中性78%。 脈象弦數,舌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虎鬚疔。 西醫診斷:唇部癤腫。 證屬:脾經積熱上熾,化為火毒。 治則:清脾經之積熱,托毒消腫。 藥用:黃芩9克焦山梔9克紫地丁9克野菊花9克忍冬藤9克連翹9克絲瓜絡9克炙甲片9克皂角刺9克水煎服二劑。外敷玉露膏(120)。 二診治:(5月30日)葯後腫聚一處,瘡頂高突,瘡頭簇聚,頭雖潰而膿毒未泄,四圍堅硬,疼痛較甚。疔毒宜聚不宜散,外竄之勢已,仍宗托毒清規戒律解,使毒外泄。 前方加草河車9克,二劑。 三診:(6月1日)瘡頭已潰,膿毒外泄,瘡腫大挫,繼以清熱敗毒。 藥用:紫地丁9克菊花9克銀花9克連翹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黃芩9克草河車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三劑。 外用:瘡頭摻五五廟(142),外敷玉露膏(120)。
手指部感染(四例) 手掌間隙感染並發淋巴管炎(一例) [例一]秦××,女,45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5月8日。 主訴:左手掌腫痛,怕冷發燒兩天。 現病史:五天前左手掌操作時竹刺扎傷,兩面三刀天前突然惡寒發燒,左手掌內起一小膿皰,四周紅腫,堅硬疼痛,並有紅線上引。 檢查:左側手掌及手背紅腫明顯,手掌偏大拇指旁有一膿皰,按之堅硬壓痛,沿橈側手腕有一紅線,上至肘窩。體溫39.20C,白細胞計數19,200/立方毫米,中性86%。 脈弦細數。舌質紅,苔薄黃膩。 中醫診斷:手掌間隙感染,伴發急性淋巴管炎。 證屬:毒火蘊滯,循經上行。 治則:清火解毒,涼營泄熱。 藥用:馬尾連6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絲瓜絡9克銀花9克草河車9克蒲公英9克天葵草9克生甘草6克 二劑,水煎服。外敷玉露膏(120)。 二診:(5月10日)手背紅腫已消,臂部紅線已退,掌心膿皰已破,尚留余腫,疼痛顯輕,惡寒高熱漸挫。脈細滑,舌苔黃膩。治擬清解餘毒。 藥用:紫地丁9克菊花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綠豆衣9克赤芍9克絲瓜絡9克二劑後治癒。
稽留性肢端皮炎(二例) [例二]李××,女,45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11月17日。 主訴:右手大拇指經常出現膿皰,時輕時重,反覆發作已15年。 現病史:自欺1958年開始右手大拇指出現小水皰,繼之成水膿皰,反覆出現,尤以月期前後明顯加重,起皰腫疼,雖不斷治療,但始終不愈。 檢查:右大拇指輕度紅腫,並見密集之丘膿皰疹、糜爛、脫屑。皮膚真菌鏡檢(—)。 脈弦滑。舌質紅,苔凈。 中醫診斷:癀爪。 西醫診斷:稽留性肢端皮炎。 證屬:熱毒留戀,日久不清。 治則:清熱解毒。 藥用:解毒消炎片(成藥),每日二次,每次五片。 外用:龜板散(140),香油調敷。 二診:(12月17日)症如前述,未見改善,改用消炎方: 馬尾連9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銀花9克連翹9克蚤休9克生甘草9克囑服十劑。 外用玉露膏(120)。 三診:(1974年1月7日)葯後紅腫見消,尚持續起小膿皰,脫屑,較前為輕,謂月經將臨,又見反覆,起膿皰腫疼,刺破膿出後,腫疼減輕,繼服前方七劑。 四診:(1月30日)葯後未再起膿皰,大拇指亦不腫脹,基本趨於正常,囑繼服消炎方七劑觀察。 五診:(2月23日)稱近期在大拇指根部起少量膿皰,他處未見皮損。 外用馬齒莧30克,大青葉3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泡洗,膿皰即消。 六診:(4月23日和7月17日)兩次來診又有反覆出現少量膿皰疹。服原方加半枝蓮15克,龍葵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30克,服十四劑。 七診:(9月7日)稱一個半月來未服藥,左大拇指稍起小膿皰,指頭已近正常。三月後追蹤治癒。 [例三]宋××,女,25歲,簡易病歷,1970年6月20日初診。 主訴:右中指指頭破皮糜爛已一年多。 現病史:一年前右手中指指端因擦破後起膿皰,皰破後即糜爛,糜爛面不斷擴大,而延及第三節,痛癢相兼,曾診為「濕疹」,用過幾種藥膏未效。 檢查:右手中指末節和第二節可見潮紅、糜爛,有少量滲出液及結痂。 脈象細滑。舌質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癀爪。 西醫診斷:稽留性肢端皮炎。 證屬:脾經濕熱,外淫肢末。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 藥用:生地30克黃芩9克赤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包)9克木通6克忍冬藤15克六一散(包)9克五劑,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15克煎水100毫升待涼,用紗布六層沾煎水作濕敷,每日4~5次,每次20~30分鐘。 二診:(6月25日)五日後複診,皮損大有好轉,糜爛面見平,,,肉芽鮮紅,無明顯滲出,稍有結痂。繼服前方加丹皮9克,五劑,外用濕敷同前。 三診:(6月30日)右手中指中節皮損已復正常,末節皮損亦已消腫。改服龍膽瀉肝丸,每日18克,二次分服。外用皮濕一膏(99)。 四診:(7月7日)一周後複診已愈。 稽留性肢端皮炎,屬於中醫癀爪範疇。為發生於肢端的一種慢性炎性皮炎,常從指甲甲床下開始,甲床下可見表淺膿皰,或為化膿性甲周圍炎,甲溝炎或瘭疽。漸次延及整個手指及掌跖。肢端皮損開始多為淺在性膿皰,表皮剝落,形成潮紅糜爛面,少量滲出、脫屑。受累指甲往往破壞脫落,一般只侵及單側手足指端。 朱老醫生認為此證系熱毒留戀,日久不清,故病多纏綿難愈。上舉兩例,例二因常起膿皰,用清熱解毒消炎方而愈,因病程短,療程亦短。
指頭挫傷後繼發感染(一例)[例四]王××,女,23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9月22日。 主訴:右手中指、食指、無名指被機器碾傷,中指末節和第二節變黑兩周。 現病史:患者於兩周前右手中指、食指、無名指不慎被機器碾傷,當時食指末節碾成粉碎而截指一節;而中指碾傷後感染,末節完全壞死呈黑色,無痛覺,中節皮膚呈黑色,而第一指節紅腫疼痛明顯。曾在××醫院會診,考慮感染嚴重,仍有上延之勢,建議手術截除中指末節和中節。無名指指端亦有感染。患者及其家屬因不願行截指手術,怕影響工作,要求中醫治療。 檢查:右手食指已截去末節,中指指甲已脫,第一、二節皮膚均已發黑,滲流血水,皮膚紅腫,壓痛明顯,指側可見長約五厘米之外傷裂口。無名指指端腫脹。體溫37.50C. 脈細滑帶數,舌苔薄黃。 X線片: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指骨無明顯改變。 西醫診斷:指頭挫傷後壞疽。 證屬:血瘀阻絡,熱勝肉腐。 治則:清熱解毒,涼營活血。 藥用:紫地丁30克野菊花9克銀花葉9克連翹9克歸尾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馬尾連9克黃芩9克生甘草6克三劑,水煎服。 另每日服犀黃丸、醒消丸各3克。 外用:玉紅膏(123)30克,加紅粉3克,製成紗條,每日換藥一次。 二診:(9月25日)右手中指指頭黑痂漸轉淡褐色,第二節黑痂內見黃稠膿液,皮膚顏色漸轉紅活,腫脹未退,疼痛減輕,體溫 已見正常,脈苔如前。囑繼服前方二劑,外用同前。 三診:(9月27日)已有明顯好轉,指頭黑腐漸脫,膿水減少,第一指節紅腫漸消,疼痛已不明顯。 上方加大青葉9克。仍每日換藥一次。 四診:(9月30日)滲出逐漸減少,胃納欠佳。前方加歸尾9克,陳皮6克,茯苓9克,五劑。外用五五丹(142)、玉紅膏紗條。 五診:(10月15日)中指第二節腐肉未脫盡,腫脹未消,膿水尚多,知苔薄黃膩,脈細滑。新生肉芽腫脹呈暗紅色,但上皮生長良好。前方去陳皮,加刀尾連6克,服五劑。另加醒消丸,日服6克。 外用五五丹(142)、紅粉紗條(145)。 加強手指活動,每日2~3次,每次5~10分鐘。 七診:(10月22日)指頭處有一小膿栓排出,內有針頭大死骨一小片亦排出,膿液漸少,肉芽漸平,轉成鮮紅色,壞死組織已脫盡,上皮生長很快。治擬扶正化毒。 藥用:生黃芪9克銀花9克連翹9克丹皮9克紫地丁9克當歸9克黃芩9克陳皮9克紅花9克生甘草9克服五劑。每劑湯藥二天分服,外用桃花丹(147)和玉紅膏紗條(123)。囑患者加強手指活動鍛煉。 八診:(11月1日)創面肉芽鮮紅,上皮生長良好,進步較快。治擬益氣活血,生肌長肉。 生黃芪15克當歸9克白芍6克紅花9克丹皮9克銀花葉9克連翹9克服三劑仍一劑葯二天分服。 九診:(11月8日)指頭長皮近愈。擬四妙湯(黃芪15克當歸9克銀花9克生甘草6克)服三劑,外用桃花丹和玉紅膏紗條,隔日換藥一次。手指活動後第二指有些腫脹。 十診:(11月12日)僅存黃豆大傷口,肉芽鮮紅。隔日換藥一次。 十一診:(11月12日)傷口已全部癒合,手指活動稍受限制,仍加強手指活動,並作按摩治療。 三月後複查右手中指功能恢復正常。 本例因手指碾傷後感染引起指頭壞死,因感染不能控制,曾考慮截指,患者及其家屬不願截指,要求中醫治療。開始重用清熱解毒,控制其上延之勢;外用祛腐生肌葯,促其壞死部分脫落。最後改用補氣益血,促其重生新肌,指頭得以保留。
附疔瘡論治 面部、手足部孤化膿性炎症,中醫總稱為疔瘡。發於口鼻部的按部位稱鼻疔、人中疔、虎鬚疔;指頭炎稱蛇頭疔;甲溝炎、甲下膿腫稱癀爪;腱鞘部稱虎口疔、托盤疔,以及急性淋巴管炎稱紅絲疔等。病因由於過食醇酒炙烤,臟腑積熱,火毒結聚而成,或因針刺、竹木刺等扎傷感染而得,中醫有鐵蛇毒,木蛇毒,竹蛇毒之稱。 一、面部疔瘡,初起粟米小瘡,或癢或麻,往往不予重視,日見紅腫熱痛增劇,甚至臉目俱腫,根肢堅硬,遲不化膿。失治電報致壯熱煩躁,噁心嘔吐,甚至神昏譫語,而成疔毒走黃(敗血症)。 二、手部及指頭疔瘡,紅腫發熱,常致疼痛徹心,所謂十指連心。化膿時應及早切開,如處理失當,可延及指骨壞死(指骨骨髓炎),膿帶自味。甲溝炎及甲下化膿,一般腫疼較輕。 三、紅絲疔往往是上述手指感染引起,沿淋巴管起紅線一條,向上發展,處理不當,疔毒上攻,亦可致疔毒走黃。 朱老醫生認為治疔有三注意:(一)「沼疔如防虎」,意思是說 疔毒可畏。初起小瘡,應加重視,嚴禁挑拔或擠壓,尤其是面部的疔瘡,電報引起疔毒擴散,甚至走黃。(二)「宜聚不宜散」疔是火毒,忌用辛溫散內葯,重用清熱解毒,合之消腫,如消之不應,則加以托毒,使疔毒收聚一處,早日透膿為好,免向四周擴散。(三)在護理方面,忌食酒、肉、葷腥五辛發物,宜吃清淡食品,蔬菜、水果、綠豆、粉皮之類。 疔毒亦分順症為火毒結聚沿未擴散。證見:紅、腫、熱、痛。脈弦帶數,舌質紅,苔黃膩加黃連6克,黃芩9克,腫堅不化膿加炙甲片9克,皂角刺9克,托毒透膿。 (二)逆證(走黃證):相當於敗血症。乃毒火熾盛,處理不及時,毒走營血,內攻臟腑。或經挑拔擠壓,疔毒擴散所致。證見:瘡頂乾枯,黯赤無膿,在面部則頭臉俱腫,在手部則手臂俱腫,全身癥候可見寒戰壯熱,頭暈眼蓊,神思恍惚,肢體拘急,噁心嘔吐,面色發青,煩躁不安,不思飲食,口乾,有的全身發黃,或起風團,瘀斑等證,甚至神電昏迷,口噤不開,動風發痙,腹脹便泄,小便自遺等證。脈象洪數,舌絳,苔黃燥或灰膩。治宜大劑涼營清熱解毒。以清瘟敗毒飲(45)加減治之。加減法,神昏譫語加用安宮牛黃丸,日服1~2丸;口噤發厥加服紫雪丹,每次1.5克,每日1~2次:咳嗽氣急加川貝9克,竹瀝30克;舌絳苔光,陰傷,加元參觀12克,麥冬9克;協熱便泄改用銀花炭12克,黃芩炭9克;便秘加大黃(後下)9克,元明粉(沖)9克;身發黃加茵陳30克。 外治法:(一)面部疔瘡,初起瘡頭摻拔疔散(144),外敷玉露膏(120)。膿頭不破,外蓋紅千捶膏,拔毒提膿。指部或手部疔瘡紅腫或紅絲疔均可外敷玉露膏。(二)手部疔瘡已化膿時,及早 切開排膿,但嚴禁擠壓,切開後插上五五丹(142)葯捻,提膿拔毒。
推薦閱讀:
※煙醯胺片對皮膚的作用有什麼呢?
※我8個月生酮的【回顧&計劃】
※「張建療法」治療魚鱗病的三大治療特色
※女孩子悄悄變美的10個小習慣!
※血脂高的人皮膚有這種紋路,暗示你血管快堵死了,趕緊治,可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