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新聞稿的影響:「讓」隴海鐵路列車一律停靠蘭考

54年前的今天,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肝癌病逝於鄭州,生命永久地停留在了42歲。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以頭版頭條的位置發表了由穆青、馮健、周原采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並配發社論《向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學習》。這篇蘸著記者淚水采寫的長篇通訊已不可阻擋的獨特魅力和「情感當量」立時波及到全國工廠、農村、機關、學校、部隊,覆蓋了各界人群,人們最直接的感動體驗就是紛飛如雨的淚水。

至此,焦裕祿成為全國人民熟悉的名字,焦裕祿精神成為鼓勵一代又一代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2014年3月和5月,習近平總書記兩赴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號召全黨結合時代特徵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那麼,這篇半世紀來一直在中國大地迴響的悲壯詩篇,是如何誕生的呢?「人物典型」焦裕祿是如何被發現的?跟著瞭望君(ID:gao-gf)一起來回顧下。

習近平總書記: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新聞名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產生的背景:

1、「臨近七一,選個典型,宣傳一位黨的好乾部吧!」

焦裕祿逝世一個多月後,悲痛未消的蘭考縣委宣傳幹事劉俊生給 《河南日報》「黨的生活」專欄寫了一篇《蘭考人民滿懷信心迎豐收》的稿件,但《河南日報》卻提出:七一快要到了,選個典型,宣傳一位黨的好乾部吧!

選個典型,選誰呢?回到蘭考,劉俊生找到了縣委辦公室分管通訊報道的副主任卓興隆。卓興隆說:「咱焦書記不就是打燈籠也難找到的好乾部嗎? 」

劉俊生文思如涌,很快就寫成《一個黨的好乾部》並送至《河南日報》。誰知,7月份都過了,稿子仍未見報。

  焦裕祿

2、省委作出向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學習的決定

為何?因為此時,河南省在豫東民權縣召開全省沙區造林會議,時任蘭考縣委副書記張欽禮代表蘭考縣作典型發言,他介紹了已故縣委書記焦裕祿對蘭考縣除「三害」(風沙、鹽鹼、內澇)作出的重大貢獻和感人事迹,特別提到——焦裕祿臨終時痛惜地對張欽禮說:「我死後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張欽禮激動得已是泣不成聲。會場上,不少同志流了熱淚,整個會場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主持會議的副省長也被感染了,他提出應該很好地學習、宣傳焦裕祿同志。在全省沙區造林會議結束後不久,河南省委便作出了向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學習的決定。

9月,新華社河南分社便派記者赴蘭考採訪並寫成長篇報道,引起了新華社領導的重視。11月20日,《人民日報》二版發表了題為《焦裕祿同志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報道。這一年的11月22日,《河南日報》全文轉載了該報道,同時配發社論 《學習焦裕祿同志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

當時,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對焦裕祿這個名字還是陌生的。

3、「現成的榜樣——焦書記」

1965年4月初,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向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周原布置了一項去河南的重災區豫東採訪的任務,以了解當地農民在3年困難時期是如何擺脫窮困的。

周原選擇了蘭考縣。

在縣委辦公室,待周原說明來意,縣委宣傳幹事劉俊生沒有寒暄,張口就說:「蘭考除 『三害』,咱們的縣委書記是被活活累死的! 」

周原心頭一震問道,「誰? 」「我們的老書記焦裕祿同志啊! 」談起已經過世的焦書記,劉俊生聲淚俱下。

儘管《河南日報》和新華社河南分社都宣傳報道過焦裕祿,但周原還是第一次聽到焦裕祿這個名字。

4、冷水:「『發現』焦裕祿晚了」

在蘭考呆了12天,周原被焦裕祿的事迹深深地打動了。

在縣委的一間辦公室里,周原看到在一張桌子的玻璃板下,壓放著劉俊生拍攝的焦裕祿跟群眾一起鋤地、拔草的照片。 「群眾栽樹他培土,群眾挖河他揮杴,群眾能幹的活兒,他樣樣都能幹,群眾褲腿上沾著多少泥巴,他褲腿上同樣沾著多少泥巴……」

「你再看這兒」,周原的目光隨著劉俊生的雙手移到了文件櫃頂上。劉俊生說,「蘭考除『三害』鬥爭高潮時,正是焦書記肝病最嚴重的時候,他用一根棍子,一頭頂住肝部,一頭頂住椅幫,日子久了,椅子被頂出個大窟窿」。

劉俊生還帶著周原去見了當時的縣委副書記張欽禮同志。張欽禮當時主抓蘭考除「三害」工作,跟焦裕祿配合密切。他與周原的交談從下午一直延續到後半夜,除了不時被兩人難以抑制的抽泣打斷以外,十幾個小時的談話片刻未停。

離開蘭考時,周原信心十足地囑咐劉俊生:「一個多好的縣委書記啊!等穆社長來了,你要好好介紹,爭取用最典型最生動的故事打動他! 」

返回鄭州,周原的心情仍無法平靜,但同事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說他「發現」焦裕祿已經晚了,《河南日報》和《人民日報》此前已經有了報道。

是啊,新聞最忌一個「晚」字。周原心裡也犯起了嘀咕……

  焦裕祿生前住室的一角(資料片),被褥上有很多補丁

5、記者們哭得實在受不了

1990年5月,穆青(右二)、馮健(左一)、周原(右一)重訪蘭考(高長富/攝)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的國民經濟開始進入復甦時期。這時,作為負責國內報道的新華社副社長穆青腦子裡思考的,是如何發掘出蘊含在人民群眾之中的那種打不垮、壓不倒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播撒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

周原回到鄭州,一見面,穆青就從周原的眼睛裡猜測到:災區有金。

1965年12月17日上午,穆青一行走進蘭考縣委大院。

張欽禮、劉俊生,還有焦裕祿的秘書李忠修有些緊張,蘭考這個窮縣很少有記者來,可今天……他們把周原悄悄拉到一邊,問:「沒想到來了這麼多北京的大記者,這該咋個講法啊? 」

周原說:「你們怎麼跟我講的,就怎麼跟他們講。有啥說啥。 」

「大雪封門的日子,我們不能坐在屋裡烤火,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應該出現在他們面前! 」

劉俊生想起了焦裕祿臨終時的念叨:「張庄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垛樓的莊稼淹了沒有?老韓陵的泡桐栽了多少?鹽鹼地上的麥穗拿一把讓我看看……」

劉俊生回憶,焦書記得病的消息傳開後,四鄉八村的不少老百姓涌到縣委,都來問焦書記住在哪家醫院,非要去看看他。縣裡幹部勸也不聽,東村剛走,西庄的又來了。後來焦書記的遺體運回蘭考,老百姓撲在他的墓上,手摳進墳頭的黃土裡,哭天哭地地喊「回來呀回來……」

說者不時哽咽,聽者陣陣啜泣。此時的穆青不禁潸然淚下,他再也坐不住了。

第二天上午座談時,記者們哭得實在受不了,只好休會。時年44歲的穆青動情地說:「我參加工作28年,很少哭過,這次被焦裕祿的事迹感動得流出了眼淚,焦裕祿的精神太感人了,雖然之前有過報道,但分量遠遠不夠,要重新組織報道! 」

6、穆青:「寫不出來,我們就對不起人民!」

穆青對周原說:「寫!現在就寫!一定要寫出來! 」

周原問:「怎麼寫? 」

穆青說:「就這樣原原本本地寫,群眾這麼熱愛、懷念的縣委書記是很少見的。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全部的優秀品質。共產黨員應該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們一定要把他寫出來!寫不出來,我們就對不起人民! 」

穆青暗暗地決定,要繼續召開更大規模的座談會,將焦裕祿的事迹轉為專題報道。他說,「這樣好的幹部宣傳不出去,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失職! 」

7、離開蘭考到開封寫稿:改了九稿

蘭考成為了穆青一行人情感無法承受之地,最終,穆青決定,離開蘭考,去距此地最近的開封寫稿。

於是,穆青、馮健、周原三人各把一頭,寫通訊、配評論、趕社論,夜以繼日地幹了起來。穆青親手對稿件進行修改,一直改到了第九稿,穆青提煉出了整個報道的靈魂:「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這是周原起草稿中的一句話,也是穆青最為欣賞的一句話。

8、《人民日報》總編輯:「可以發表,可以發表! 」

焦裕祿的報道是寫出來了,下一步該怎麼辦?幾位作者心裡不無擔憂。於是,穆青首先向時任新華社社長和《人民日報》總編輯的吳冷西作了彙報。

吳冷西被焦裕祿的事迹深深地打動了。連聲說道:「可以發表,可以發表! 」

吳冷西建議穆青先在新華社內部作個報告。結果那場報告,台上的穆青泣不成聲,台下的聽眾哭聲一片。

隨後,吳冷西又請示了當時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同志。彭真靜靜聽著吳冷西的意見,眼前浮現出了報道中描述的焦裕祿在蘭考豁上命帶領群眾戰「三害」的一個個動人場景,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焦裕祿既不是統率千軍的將領,也不是運籌帷幄的高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黨員幹部,一位為百姓操勞過度而英年早逝的「七品芝麻官」,但他博大的為民情懷、求實的工作作風、可貴的人格力量、高尚的思想境界足以使真正的共產黨人,廣大的人民群眾深深為之動容,為之感奮。焦裕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名字!於是,他毅然揮筆,作出了同意發表的批示。

9、攝影師:焦書記照片只有4張 其中3張還是偷拍的

按照上級指示,劉俊生把焦裕祿的有關遺物和照片送到了鄭州。新華社河南分社對劉俊生送去的這些照片均不滿意。其實,這怨不得劉俊生。焦裕祿生前不讓別人去寫他,也不讓人家為他拍照。劉俊生為焦裕祿拍下的僅有的幾張照片,還是偷著拍的。「在跟隨焦裕祿的一年多時間裡,我給群眾拍的照片有上千張,但給焦裕祿拍的卻只有4張,其中,還有3張是偷拍的。」劉俊生說。

後來被公認為留下焦裕祿不朽形象的那一張,剛開始大家也不太滿意,因為那上面的焦裕祿披著衣服,叉著腰,邊上的一棵泡桐樹也不壯實。

但是,這張照片送到北京新華社後,卻被穆青一眼看中,他感嘆道:「多麼真實的一個形象啊! 」一個普通的縣委書記,無論是思想上、感情上乃至衣著打扮上,都同人民群眾是那樣的貼近……焦裕祿在蘭考雖然只有短短的475天,他雖然沒能徹底根治「三害」,但蘭考面貌的變革已經始於焦裕祿,焦裕祿的精神將永遠存活在蘭考人民心中。

焦裕祿生前宿舍

焦裕祿的部分遺物

通訊發表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反響:「聽了焦裕祿,不流淚的不是共產黨員!」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同時播出。通訊介紹了焦裕祿同志如何對待群眾、對待貧困、對待嚴酷的自然條件,「忘我」、「完全」、「徹底」為蘭考人民服務的事迹。全文共一萬多字,分八個部分:1、關鍵在於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改變;2、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4、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5、縣委書記要善於當班長;6、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7、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8、他沒有死,他還活著。

通訊發表後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人民日報》在發表這篇通訊的當天即配發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學習》,之後又連續發表了7篇社論:《要有更多這樣的好乾部》、《最可貴的階級感情》、《在用字上很下功夫》、《用整風精神學習》、《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最有力的領導》、《思想改造永無止境》。至此,學習焦裕祿活動在全國掀起。

一位省委書記哭著吼道:「聽了焦裕祿,不流淚的不是共產黨員!」新華社播發當天,胡喬木同志在上海讀到報紙,當晚讓秘書給穆青打電話表示祝賀,稱讚這篇通訊寫得好,非常感人,建議新華社要做後續報道。董必武同志於2月9日即興賦詩《學焦裕祿同志》:「……長抱肝癌痛,勞累損其軀。不避風雨惡,不作饑寒呼。關心人民事,忘身直若無……」(刊1966年2月11日《人民日報》)。中央有關部門、各省市自治區相繼發出通知,要求全體黨員和幹部向焦裕祿學習。

影響:新華社河南分社暫遷蘭考

這篇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長篇通訊一經播出,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一批批記者、作家、畫家,成千上萬的幹部、工人、學生,都奔向了蘭考。根據形勢需要,新華社河南分社決定暫遷蘭考,鐵道部門決定,隴海線的列車一律在蘭考站短時停靠……為報道一個典型,新聞機關搬到現場辦公,鐵路運行秩序作出調整,這在中國新聞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見的。

習近平總書記: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長篇通訊時,習近平13歲。談起這段往事,習近平曾說:「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

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說,我後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和參軍入伍,特別是後來當縣委書記、市委書記,一直有焦裕祿的影子伴隨。見賢思齊,總是把他作為一個榜樣,對照自己。

1990年,已經是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夜讀紀念焦裕祿的文章時,感慨萬千,填了一首詞,這就是《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情深意切,思念殷殷。

擔任總書記後,習近平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焦裕祿,把焦裕祿精神比作指引自己的明燈。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習近平

2014年3月,習近平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對焦裕祿精神作了精鍊的概括:

  •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

  • 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的求實作風;

  • 「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

  • 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 2015年1月,習近平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更是明確提出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焦裕祿「心裡只裝著群眾,只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所以「人民永遠記住他」。這也正是習近平「焦裕祿情結」的根本所在。


    (來源:東方瞭望綜合解放日報、新華社河南分社報道)


    推薦閱讀:

    廣東省新聞出版(版權)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大綱
    2018年山西呂梁「全民健身與青運同行」離石啟動中
    新聞人物:賴昌星逃加12年 反覆訴訟拒遣返
    長江新聞號最新一期的主持人是?

    TAG:鐵路 | 新聞 | 影響 | 新聞稿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