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詩》甚長 甚幻 甚麗 甚明」之二——屈原《離騷》詳解
「較《詩》甚長甚幻甚麗甚明」之二——屈原《離騷》詳解
《離騷》是一首規模宏大的政治抒情詩,思想內容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表達了屈原對進步政治理想的追求。
在《離騷》「亂辭」的結語中,點明了他一生所要追求的是「美政」。所謂「美政」,包括了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兩個內容。在戰國時代,提倡所謂「舉賢授能」。這意味著反對舊貴族的世卿世祿,限制他們對權位的壟斷,而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詩中曾熱情稱頌所謂「三王"時代,「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茞?」「三後」,按舊註解,是指夏後、商湯和文王,即「三王五帝」的「三王」;另註解認為「三後」是指楚先王,指楚國的三個王。「純粹」,指德行完美。說,從前的三王,他們德行是如此的完美。「固眾芳之所在」,眾芳草都會聚在他們那裡,即周圍彙集了眾多芳草。「眾芳」是比喻賢臣,有才能之臣,也指有許多人才聚集在他們周圍。「雜申椒與菌桂兮」,「雜」,當動詞用,就是雜用,兼有。「申」,地名。「椒」,指花椒樹,是一種香木。「菌桂』,指肉桂,也是一種香木的名字。也是用香木芳草來比喻人才,指他們兼用各種人才。「豈維紉夫蕙茞」,難道他們只是編織蕙草和自芷草嗎?「蕙」、「茞」也是指人才。「紉」,編織的意思。是說,他們大才也用,小才也用,極能延攬人才,不拘一格選用各種人才。因此「純粹」,政治清明,而且當時國家強盛。詩人還特意地舉出歷史上不拘身份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一些例子,如築城的奴隸傳說曾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做屠夫的呂望(姜太公)被周文王所提拔,還有商販寧戚做了齊桓公的貴卿,等等。這樣的例子,表明他反對世卿世祿,贊成從社會下層來拔舉人才。在當時這是一種進步的、開明的政治主張,是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
「美政」內容除舉賢授能外,還有「修明法度」,要求包括君主在內的上層貴族統治者也都要遵循法度、規則來辦事,反對他們驕奢淫逸,胡作非為。詩中說:
固時俗之工巧兮,倆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時俗」,指當時瀰漫在楚國上層社會的風俗。「工巧」,善於投機取巧的意思。「偭規矩而改錯」,「偭」,違背的意思,「規」,圓規,畫圓的工具。「矩」,畫方的工具。這裡是表示原則、法度。「改錯」,「錯」,同「措」,改變一些正當的措施。這句說:他們總是違背原則、法度,另搞一套。「背繩墨以追曲兮」,「繩墨」,古代匠人畫直線的一種工具。「追曲」,走邪門歪道。「競周容以為度」,「競」,爭著。「周容」,苟合求容,就是互相包庇,互相吹捧。「度」,常規。「以為度」,以互相包庇、吹捧作為自己行為的常規。詩人對他們爭權奪利,貪婪嫉妒,倚仗權勢,蔑視法度規矩的行為非常憤恨,因而主張修明法度,用「循繩墨」來改造楚國的黑暗現實。對於楚王也提出了這樣要求,應遵守法度。並舉出歷史經驗、教訓來告誡楚王,歷史上許多王朝破敗都是由於君王「康娛以自縱」(尋歡作樂,放縱自己),「縱慾而不忍」(放縱自己的情慾而不能剋制);而那些立國長久的君王都是「儼而祗敬」(對國家的事業謹慎、不敢懈怠),這樣的人才能享有長久的統治。這證明了一條真理:「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意思是,上天公正無私,要看誰有德行才給幫助;只有那種德行美好的聖君,才配管理天下,享有天下。這雖是假借天意來說話,但強調的卻是君王必須謹慎行事,必須遵守法度,不能胡作非為,否則就會天怨人怒,丟失天下。屈原的這些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都反映了他與當時楚國腐朽舊貴族勢力的對立,表達了他革新政治的要求。應當說,他的「美政」兩個內容,在當時具有歷史進步性。
二、從文中可見詩人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離騷》表現了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開始就表現了詩人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表現了他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如「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表達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刻的關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他願一馬當先,為祖國開闢一條走向富強的道路。當他受到舊貴族的讒言而被楚王疏遠以至於被流放後,他仍以祖國興亡為念,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希望楚王能夠奮發圖強,使國家興盛富強起來。如他明明知道所謂「鯀婞直以亡身」(鯀就是因為過分的剛直,所以慘遭不幸)、「謇謇之為患」(說忠言是要遭殃的),可他還是堅決拒絕要他明哲保身的勸告,始終是「忍而不能舍也」(一再地剋制但也仍然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我們知道,在「楚材晉用」的戰國時代(所謂「楚材晉用」,就是一個士人在本國,比如楚國,呆不下去,他可以到晉國去做官,在當時這種現象習以為常。當今社會的人才流動,乃至「跳槽」等現象,即屬此例),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在本國實現自己的抱負,盡可以到別的國家去找尋自己的出路,但屈原卻始終不肯離開祖國一步。因此,他在詩結束時奏出了愛國的最強音:「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不願意,也不能夠離開自己的祖國;雖然他知道祖國的現實是那麼黑暗,對他存在著許多危險,而實際上他也吃盡了苦頭,已經被放逐,但他還是不能離開這個災難深重的祖國。那怕是在幻想中離開那也是不可能的。這種深厚的愛國主義之情,感人至深。所以,我們從《離騷》中可以感受到屈原的那種非常深沉、非常熱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表現了詩人屈原堅持理想、寧死不屈的鬥爭精神。
在詩中最使我們感動的,除了上面講到的兩點外,還有堅持理想、堅持操守的偉大精神。詩人曾揭露當時楚國上層社會的現實「憑不厭乎求索」(腐朽貴族總是不厭其煩地追求名利);又揭露他們「各興心而嫉妒」(他們在心中充滿了嫉恨之心,嫉賢害能之心)。說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溷濁」的「幽昧以險隘」(「險隘」,指是非不分,令人迷惑,眼花繚亂;「幽昧」,指昏暗),到處是貪得無厭,結黨營私,苟合求榮,一片黑暗。這突出表現了詩人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始終保持著堅貞高潔、正直光明的德行。他始終嚴格約束自己「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人在生活當中是各有各的愛好的,但是修養德行卻是我習以為常的,是恆守不變的)。可以說,詩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雖屢遭挫折,但愈受挫折,他的這種品質愈要發揚。「芳菲菲其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菲菲」,形容香氣,如現在所說「香噴噴」的意思。「虧」,虧損的意思。就是充滿了香氣而難以虧損,比喻他高潔的德行。「沫」,指散失。香味到如今仍然沒有散失,是說品質、德行雖然受到群小們的嫉妒,讒言誣衊,但他仍然堅持操守,保持自己的高潔。他指斥那些中途變節的人「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我原來以為蘭這種香草是可以倚仗的,可是實際上是有名無實的。「羌」,發語詞。「無實而容長」,只是外表好看,實質上都是靠不住的),「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本來都是香草,但它們卻在黑暗社會的影響之下,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本質,把自己原來的德行變成穢臭的,「荃蕙」,本來也是香草,但最後化為很普通的茅草,也是失去了自己的香味。這些都是比喻變節了),「雖萎絕其亦伺傷兮,哀眾芳之蕪穢」(他曾經培養了許多人才,希望他們將來能夠為國所用,可是這些人於中途起了變化,變質了。他覺得這些人即使「萎絕」掉也沒有什麼可傷心的,讓人最悲哀的,本來是香草但化為蕪穢)。這都是對當時變節的人的一種斥責。面對這種種黑暗勢力,詩人卻表現出決不妥協、決不調和的鬥爭精神。他反覆表示要為自己認定的理想堅持到底「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心中所認為對的,善的,雖然死九次,我也不後悔,表示自己的堅決性)。「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溘死」,忽然受害死去。我寧可忽然受害死掉,或者被放逐,但我也不忍和他們表現出同樣的醜態,即不肯同流合污)。「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即使我慘遭不幸,受到「體解」的酷刑,我也不會變化的,難道我的心是受到懲戒就可以變化的嗎?)「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既然沒有人能跟我一起在楚國實現理想的政治,那麼我就像彭咸一樣去死)。詩人也果然用自己的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誓言,他寧可保持節操,殉於自己的理想,也決不中途變節。這種將生死置之度外,認定目標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給後世的偉大精神遺產,永遠激勵著為進步、為正義事業而鬥爭的人們。
《離騷》在藝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和獨特的風格。可分為下面幾個方面:
一、《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楚辭出現以前,中國詩歌還基本上屬於群眾性的創作。我們知道《詩經》絕大部分屬於民歌作品,是無名氏作品,經過口耳相傳,由集體創作出來的。一般說,最早的民歌,內容也比較單純,句式和篇幅比較短。由於是集體創作,雖也有閃耀作者個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這樣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異常鮮明個性烙印的,卻還沒有。《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潔人格的偉大詩人的塑像。正是這樣,詩人屈原本身,就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藝術形象,成為不朽的愛國詩人的典型,因而對後世發生無限的感召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詩人,其作品在中國文學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屈原出現以前,中國的詩歌還基本上屬於民歌的時代,只有當屈原出現以後,中國文學史上才開始出現詩人,出現了集中反映詩人個性的詩篇。
二、《離騷》是一篇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吸取和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古代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它的特點不是按照事物本來樣子去描寫現實,而是更多地表現作者由於受現實的刺激而迸發出來的激情,對理想的強烈的追求和反抗現實的叛逆精神。按照篇章結構,前半部分是著重對詩人自己生活經歷和遭遇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四組矛盾對立的形式。第一組,「內美」、「修能」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光陰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熱切的人生追求。第二組,三後、堯舜的「純粹」、「耿介」,與桀、紂「猖披」美醜善惡的矛盾,表現出他的政治理想。而詩人的人生追求、政治願望和「恐皇輿之敗績」、「及前王之踵武」的政治目的與「黨人之偷樂」、「路幽昧以險隘」的宮廷政治環境,又形成深一層次的第三組矛盾。通過這個對立,烘托出詩人不顧自身,「忽奔走以先後」,為了國家命運汲汲奔碌的一片赤誠之心、熱情之望,再和「荃不察」、「反信讒而齌怒」的遭際,構成更深一層的矛盾。在層層矛盾衝突結構的遞進中,這一矛盾表現得更為尖銳、深刻。我們看,詩人把自己生活經歷和感情升華為一種善與惡、美與丑、光明與黑暗的不可調和的鬥爭,並用了一些新奇的比喻,誇飾的描寫,表現出善與美的崇高,惡與丑的卑鄙齷齪,表現了光明與黑暗的勢不兩立,從而把一個時代的面貌整個地呈現出來,啟迪人們的認識,給人以正確的愛憎,激勵人的向善向美心靈。
在《離騷》的後半部分,詩人更是完全採用幻想的形式、虛構的境界,寫出了深刻的內心世界。詩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寫,希望和失望的迴旋反覆,盡情地吐露心中苦悶,表現詩人周圍環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現詩人卓絕的苦鬥精神。在這一部分,還特地從神話傳說中吸取豐富形象,通過自己奔敖不羈的想像把這些組織在一起,構成了層出不窮的生動情節和美麗畫面。即用神話性的想像,來表現一個苦悶人靈魂上天入地對真理的追求。當向重華陳詞以後,由於他覺得得到了重華的肯定,便上下求索,到處遨遊: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固,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風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我們看,在這裡出現了許多神話的人和物。比如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飛廉(風伯)、豐隆(雷師)以及鳳凰、飛龍等,這神話里的人和物都是供詩人自由驅使的。另外還出現了一些神話中的地名,所謂縣圃(古代神話中昆崙山有—個懸在空中的花園,叫「縣圃」),崦嵫(崦嵫山),咸池,天津(指天河的渡口),不周(不周之山),這是他想像中所到過的地方。這想像之大膽、豐富,是古今少有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運用大量古代神話傳說,但又不受原故事的拘束,不像後代一些作品引用神話,只當典故來用。他不僅把那些故事當作典故來用,而且把那些神說中的神和神物作為活生生的形象來參與詩人神遊天國的活動。這說明詩人已經通過一番自由的想像加工,把原有的神話結撰成新的情節,並且使這樣一些神話傳說服從於他所要表達的新的抒情主題,成為詩歌藝術構思的一部分。這種表現手法無疑使幻想更加自由了。如最後一段,寫他駕著鸞皇、鳳鳥飛向天空,可以說是一路車馬喧鬧,當轉道崑崙,行經流沙,指向西海的時候,突然駐足在楚國的上空不忍離去,因此就把全詩推向一個高潮,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情操。
遭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揚雲霓之晻藹兮,嗚玉鸞之啾啾。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鳳皇翼其承旃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軟而並馳,駕八龍之蜿蜿兮,載雲旗之委蛇。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兮,韶聊假日以她樂。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晚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這一段非常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愛國信念。如果不是藉助神話,並把神話素材加以重新改造、構思,那是很難達到的。
高爾基曾經指出過,所謂文學上的浪漫主義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消極浪漫主義,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消極浪漫主義的特點是利用幻想、虛構以至於神秘主義來歪曲現實,粉飾現實,引導人們與現實中的不合理的事物相妥協,或引導人們逃避現實。積極浪漫主義雖然同樣也帶有幻想、誇大和奇特色彩,但在內容上仍然是真實地反映了現實,引導人正確地認識現實,特別是喚起人們對於現實中的不合理事物的反抗性。該詩正是這樣一個積極浪漫主義的範例,是我國文學中積極浪漫主義的遠祖,這十分珍貴。
三、在詩歌形式和詩歌語言上也有很大創造。《離騷》的形式是吸取和借鑒了南方楚地民歌而寫成的,但它也吸收了當時蓬勃發展的新體散文筆法。它打破了《詩經》四言的形式,把詩句加長,結構擴大,既增加了內容的容量,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把事實的敘述和幽獨的抒懷,以至幻想的描寫,這幾方面交織在一起,既波瀾壯闊又完美生動。
另外,從詩的語言來看,採用大量方言和口語入詩,用得最多的是「兮」字。「兮」字古代的讀音是「呵」,是一個感嘆詞。「兮」是當時民歌,特別是楚地民歌中經常出現的口語辭彙。這既增強了詩中詠嘆的抒情氣氛,又極大地增強了詩句的節奏性和音樂美。整詩文采絢爛,比喻豐富,全詩每一部分都優美動人,而合起來又是一個結構宏麗、和諧完美的藝術殿堂,給人的藝術感染力是非常強烈的。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評論屈原《離騷》,說《離騷》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另外:「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意思是說,《離騷》的影響比《詩經》在歷史上的影響還要大一些。可見,魯迅高度肯定了《離騷》思想、藝術的卓越成就,和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