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慎獨 力行 積習

慎獨

「慎獨」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古老的、特有的修養方法,是儒家對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意識、情緒進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它最早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總是十分警惕的,從最隱蔽處最能看出人的品質,最微小處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君子越是獨自一人、沒有監督時,越要小心謹慎,不做違反道德的事。就是說,慎獨是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嚴格要求自己,警惕內心深處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錯誤意識,不正當的私慾或不正常的情緒,並自覺地用禮(社會道德規範)加以約束,或者說在有可能做壞而又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不僅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加小心謹慎,在隱和微上下功夫,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慎獨」強調了道德主體內心信念的作用,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指出了一個人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意義。古代的「慎獨」,其內容當然是指對封建道德的謹慎不苟,但撇開其時代內容,這種修養方法確實包含著合理的因素,是一種被大量歷史實踐證明了的行這有效的修養方法。古人提倡「慎獨」的實際意義,在於反對社會生活中的兩重人格、兩面行為,慎獨要求不欺人,不自欺,從外在的言行到內心的思想活動都要自我約束,的確是比「克己」的自覺性要求更高的一種修養方式。

力行

孔孟所主張的自我修養,並非脫離實踐的閉門思過,而是崇尚力行,主張以行為本,在躬行踐履中鍛煉成長,完善人格。《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名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習」就是經常練習、經常實踐的意思。孔子一貫重「行」,在言與行的關係上,他明確主張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他告誡學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其言論,而應看其實際行動。他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行道」,「君子學以致遠」(《論語·子張》)「行為以達其道」(《論語·季氏》)。只有「行」才能使「道」變為現實。孔子所說的「道」就是他的仁學或稱仁道,即通過向全社會傳播仁愛思想來實現人人相互敬愛的天下為公的在同世界。為了做到躬行踐履,孔子要求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要以「言過其實」及「躬之不逮」為恥。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力行」思想,強調要想獲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就必須自覺地接受各種嚴酷環境的磨練和艱難挫折的考驗。,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這一思想不僅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千百年來,多少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在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撓,艱苦磨練,成就了無數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業。

積習

修養是一個十分漫長的學習和積累過程,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從孔子自述的學識成長經歷中,我們看到,修養並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荀子更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積習的重要作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矣。故不積跬步,無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宋代的朱熹也曾作過一首詩來描繪修養的過程,「昨夜江邊春水生,艋瞳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首詩借景來說明事理,我們心裡的煩惱、憂愁,就像江上一艘擱淺的大船,怎麼都拖不動,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漸漸漲起來的時候,船就自然浮起來了,也就是說當我們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時候了。

推薦閱讀:

曾國藩遺訓: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慎獨,精進的基礎
張慶生:論法官慎獨
慎言 慎思 慎獨

TAG:慎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