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術十要體悟之得[朱廉方]
06-25
太極拳術十要體悟之得[朱廉方] 楊澄甫宗師所著的《太極拳術十要》,以精闢的語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楊式太極拳的精髓,被譽為楊式太極拳的經典、初學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本人在40多年的實踐中, 悉心體會,受益匪淺。現談談自己所積累的一點粗淺認識,誠請前輩和道友們的指正。一要:虛靈頂勁。也稱虛領頂勁或頂頭懸。要求舌輕抵上顎,精神提起,第三、四節頸椎骨略向後退,使頭頸向右貼到襯衣後領上去,使百會穴輕向上領。這樣做自然帶動下頦微收(如果頸椎不動單做下頦微收會使頸椎向前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練太極拳要求處處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視前方,微微向下,耳聽後方,微微向上。這樣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腦迅速安靜下來(如果只知道目視前方不知道耳聽後方的話,就不符合太極拳有前必有後的拳理要求)。古人有詩云:一片靈機寫太和(虛實),全憑方寸(心意)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請出太阿(寶劍名)。也就是說:通過虛實的交替,憑意識引導肢體,有意無意的動作,變來了剛柔相濟。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要使周身輕鬆利落,精神不垮,頭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氣概;頂頭懸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是虛領,屬於柔,頂是使頸直肌輕度收縮,屬於剛,要處處有剛柔相濟之意。二要:含胸拔背。含胸拔背和其它運動項目的挺胸相反。胸宜放鬆、淺含,如同人們深思入神的狀態,不可做成駝背的樣子,更不要損壞動作中正的姿勢和形象。含胸的深淺度要按動作的需要有所不同,盤架子和推手不同,發勁與不發勁不同。楊式太架套發勁,只要把胸部放鬆就可以了,能配合擴大腰胯部轉析的範圍即可。在化勁和發勁時須加深含胸。這也是在剎那之間,隨即又歸於自然淺含。拔背僅用於個別動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動作應是擴背。擴背是在兩肩松沉的條件下,背肌群向左右兩側延伸舒張。如:起勢,兩手徐徐向前向上平舉時背部皮膚稍有一點繃緊的感覺。這樣做形象比較中正,同時也與做好淺含胸的法則相一致。胸肌放鬆淺含,背肌稍向兩側擴展,能使橫膈膜下降,肺活量增加,人體耐力也增加。因為背部布滿了中樞神經幹線,它和人體面部一樣是十分敏感的,都容易出汗。因此,做好含胸和擴背這兩個意識動作,還能使周身感覺靈敏,增加腰胯轉動的靈活性。三要: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拳論曰:命意源頭在腰隙。隨隙即腰胯,松腰首先要尾閭中正、即尾閭收,立身中正安靜。太極拳以身法中正為基穿人的脊柱骨占人體總長度的45%,呈S形的生理曲線。做好頂頭懸和尾閭收能使人體脊柱骨上下鬆開,能增強體質,延緩低重心,使下盤穩固。如要上左步,意念須先松左胯,在松胯的同時把左腳帶進來,這也就是命意源頭在腰隙。楊振鐸老師教我時經常把腰帶二個字放在動作前面,例如:腰帶腳尖扣,所有動作都從腰胯帶出來。如腰不松,光是手或腳在動就成了廣播操的肢體運動,而不是太極拳的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 四要: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腳分虛實,手分虛實,眼分虛實,更重要的是意識上的虛實。虛實即陰陽,太極拳的陰陽與日常易理上的陰陽不同。一般認為陽是有,陰是無,陽是剛,陰是柔。如醫院裡化驗單上的陽性為有病,陰性為無博而我們練太極拳卻要認為陽是無,陰是有,陽是虛,陰是實,如天是陽為虛為無;陰是有,地為陰為實。前是陽,上是陽均為虛,下是陰,後是陰均為實。如做一下右弓步,從它開始到過渡到定式都應視左腳為實。如盤架子開始的左的意識應回到右手為實。它也就是有前必有後,有上必有下的對立統一的陰陽哲理。拳論曰: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五要:沉肩垂肘。沉肩是鬆開肩頭骨,又稱松肩,使肩胛三頭肌出現一個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長度,增大麴伸纏繞的靈活性。沉肩能平衡身法的均勢,運動時不致氣息短促,身體搖擺,又能助頂頭懸,使肺葉舒張,身體中正,運動持久。同時使神經傳導敏銳,即所謂一不能加,蠅不能落。沉肩能使周身的肌肉放鬆,使動作有沉綿的彈簧力。垂肘是肱二頭肌的輕度轉動,使尺骨與橈骨進行絞剪運動,擴張靜脈與毛細血管,促使靜脈血更快地向心臟迴流,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循環系統,肘關節是起重支點,外三合的重點是肘與合。垂肘的前提沉肩,肘要松垂,保持略低地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的意念和處處屈蓄有餘的要求。沉肩垂肘能保衛胸肋部的要害部份,使攻防兩宜。 六要: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要全身鬆開,用意識支配動作,而不是力量在運動。要注意是鬆開,而不是松垮,更不是松攏。如頂頭懸使頸椎鬆開帶動胸椎鬆開,尾閭收帶動腰椎骨鬆開,沉肩垂肘使肩肘關節鬆開帶動腕、指關節鬆開。如松腰胯帶動、踝及腳趾關節鬆開。這樣全身關節,節節鬆開也就是節節貫穿,能練出太極內勁。拳論曰: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長期用意不用力練拳,則氣血暢通、能延年益壽,即中醫理論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但是不用力不等於不用勁,在每個動作的過渡上毫不用力,而在每個動作的定式時上以勁意貫之。 七要:上下相隨。拳論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練太極拳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每個定式動作要手到、腳到、眼到、身到、說到一齊都到。如有某一點不到或太過,即謂散亂,俗話說手到腳不到,空去找煩惱。如有的練拳者把手的距離拉得太大了,自以為開展,其實太過了,上下不相隨了。開展主要是意識的開展,腳放到哪裡,手放到哪裡必須要明規矩而守規矩。如左的定式,兩腳跟的距離也就是兩掌跟的距離;如做單鞭時不能光把左腿跨好再把左掌推出去,如搬攔捶之攔不要把左手攔出去後再把左腳邁出去,這樣做就不是上下相隨,拳架就沒有整體感。 八要:內外相合。練太極拳的每個過渡動作和定式動作都要注意到外三合與內三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合、肩與胯合,還要注意到頭與手合、和與身合、身與步合,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和入門途徑。內三合一般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是進一步的要求。首先動作要規矩,不能散亂,再進一步心意同時不能散亂。內外相合即指每個動作和意識都要到位,處處圓滿。《太極拳之練習談》云: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九要:相連不斷。動作不斷是相對而言,在太極拳整套動作學會後,練起拳來要整套拳連綿不斷,要不使有斷續處,不使有凹凸處,不使有缺陷處。勁斷意不斷,意斷神要連。實際上勁與意都有斷的時候,如攬尾的按,勁與意不可能一個勁地往前按,到一定的時候要用下一個動作的神意去連起來。當勁用到盡頭時就用神意把它連起來,如果連得不好就會出現斷續。人們形容練得好的太極拳往往會被說似行雲流水,行雲即如天上的雲,多姿多彩,變幻莫測,流水即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整套拳架自始至終要綿綿不斷,變幻無窮,運勁如抽絲,一氣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十要:動中求靜。練太極拳雖動猶靜,因此練拳要慢,慢則能松,能靜,能細心體會每招每式的方向、角度、高低、大些在靜的前提下動作,在每個動作中不忘心靜、體松、用意。特別要注意練太極拳是要練得自己心裡有數,千萬不要故意把太極拳練給大家看。 太極拳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因此不能偏廢於哪一方面或哪一點,時時處處要默識揣摩。正所謂差之毫厘,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鳳凰會客廳》第115期:陳氏太極傳承人程保榮和你聊國粹太極拳
※傅清泉太極拳
※我們是怎樣把太極操意淫成為太極拳的?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徵
※正宗武當太極拳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