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

遼金元的繪畫概況

  元代的山水畫創作,初期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館閣士大夫畫家為代表,他們繼承並發展了唐以來的山水畫。錢選在青綠山水的創作中注入了文人畫的筆法和意趣,表現了一種生拙之美;趙孟頫的山水畫面貌多變,他廣收古法,自創新機,成就極為突出;高克恭渾穆秀潤的畫風則來自他對董源、李成、米芾等人繪畫的研究。元代中後期在畫壇上顯露才華的多時遭遇落魄、經歷坎坷的文人,創作上以山水花鳥及墨竹墨梅最為盛行,用畫筆表現隱逸遁世或遊樂閑適的生活態度。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和倪瓚,他們在藝術思想和創作方法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趙孟頫的影響,但是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特色。元四家的山水畫創作實踐和理論,代表了此時山水畫發展的主流,對明清乃至現代的山水畫創作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移情寄興手段的山水畫,在元代畫家手中被運用得淋漓盡致,充分表現了畫家的人格與個性,在筆墨技巧的探索上也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是中國山水畫發展歷程中的高峰。

趙孟頫與高克恭的山水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在宋曾任小職,入元後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據載,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滿天下",卒後封魏國公,謚號文敏。趙孟頫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他糅合「徐熙野逸,黃家富貴」二體,兼工帶寫,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勝。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其繪畫繼承前代傳統,博採眾家之長,自成面貌。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倡導"書畫同源",強調以書法用筆入畫,並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雲山是吾師"的口號。他的理論和創作均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對元、明、清三代都有極大影響。趙孟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題材的繪畫精品,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設色紙本的《鵲華秋色圖》卷是趙孟頫傳世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畫描繪濟南郊區的鵲山、華不注山及其周圍景物,採取平遠法構圖。整幅作品筆法瀟洒、設色明麗,山石、坡岸等用披麻皴或荷葉皴,山頭則用青綠皴染,樹木、屋舍等則描畫精細,以青、赭、紅、綠等多色渲染,富於節奏感,風格古雅俊秀,代表了其師法古人與造化,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的風貌。

  《秀石疏林圖》紙本墨筆,畫巨石周圍分布數株古木叢篁,用飛白法畫巨石,表現了巨石的堅硬質感;用圓勁的筆法畫古木,表現了了樹木挺勁的枝幹;用峭利的筆法畫竹葉,表現了竹的瀟洒。充分施展了書法筆墨在繪畫中的效用。他在此畫後的跋中題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進一步闡明了唐代張彥遠關於"書畫同源的理論,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文人畫創作的風氣.

  《鵲華秋色圖》高28.4厘米,橫93.2厘米,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是趙孟頫傳世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畫描繪濟南郊區的鵲山、華不注山及其周圍景物,採取平遠法構圖。整幅作品筆法瀟洒、設色明麗,山石、坡岸等用披麻皴或荷葉皴,山頭則用青綠皴染,樹木、屋舍等則描畫精細,以青、赭、紅、綠等多色渲染,富於節奏感,風格古雅俊秀,代表了其師法古人與造化,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的風貌。

◆高克恭(1248-1310),元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擅長山水和墨竹。山水初學二米,後學董、巨、李成,兼數家之長於一身,筆墨蒼潤,甚得趙孟頫推重,被譽為"當代第一",藝術上與趙孟頫齊名,並稱為"南趙北高"。他畫山巒、雲煙、樹木、河流等,都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畫墨竹,神態怡然,妙趣橫生。風格與文同相近。其田園山水畫「寓神韻於形似之中」,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遠。主要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雲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春雲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其畫至元代後期已不易得,多見贗品。《雲橫秀嶺圖》絹本設色,畫白雲橫嶺的遠山煙樹及山下的溪橋坡岸,山頂用青綠橫點,山石坡角多用披麻皴施以赭色,筆法凝重,墨色淋漓酣暢,為合參董、米二家的典型作品。此畫為其至大二年(1309年)所作,時年高氏62歲,為去世前一年的作品,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一改其早年作品"秀潤有餘而頗乏筆力"的缺憾。

元四家

元代後期畫壇上影響最大的是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他們的繪畫最能體現元代文人畫的特色,主要畫水墨山水及竹石,藝術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趙孟輔的影響。

黃公望,號大痴道人。能詩,又擅畫山水,在作品中常表露遁世思想及文人情趣。黃公望繼承了趙孟輔水墨簡率一體的山水,並創造了淺絳山水(一種以水墨為主略施淡赭及墨青的表現形式),以渾厚蒼簡的筆墨畫江浙山川,並認為「畫一窠以石,當逸筆撇脫,有士人家風,才多便入畫工之流矣。」他的逸筆、士人家風之論正是趙孟輔藝術主張的發揮。但黃公望作畫不忽視從生活中吸取形象,因此所畫山水林巒頗有境界。

吳鎮,號梅花道人。擅畫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在董源、巨然畫法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從中表現蒼茫幽靜的山川景色和清高孤寂的志趣。最愛在山水中點綴漁父釣者,畫中漁父並附勞動漁民的真實寫照,而是遨遊江湖不受世俗羈絆的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寄託。吳鎮一生畫過很多《漁父圖》,其中有立軸、橫卷及冊頁多種樣式,他筆下的漁父皆在明凈清寂的山水中或垂釣、或酣睡、或鼓楫而歌、或停舟閑坐,意態悠然自得,又以草書提漁父詞於畫上抒寫情懷。

倪瓚,常稱雲林子,所作山水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他的作品大都作三段式構圖,大片湖水佔據主要畫幅,近處畫坡沱和疏林雜樹,遠山一抹置於畫幅的最上端,意境空闊蕭索,枯筆淡墨,抒寫出其失意和悲哀的感懷。他的畫絕少傅色,甚至連印章也不用,亦不畫人,所謂「天真幽淡」,正是其審美趣味和心境的表露。每幅畫上都用工緻的楷書題寫詩詞,書法風格近乎晉人,蕭散清逸,於詩畫配合相得益彰。傳世作品有《水竹居圖》、《六君子圖》、《江岸望山圖》等。

王蒙,趙孟輔外孫,元四家中年歲最幼,工詩文書法,擅畫山水,早年受到趙孟輔影響較多。王蒙多在山水畫中表現深山隱居的生活,皴法在董源、巨然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形成解索皴。運筆用墨及寫景布勢都富有豐富的層次變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並能畫人物,功力頗深。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等作品傳世。

元四家山水重視筆墨,講求風格,並有一定生活形象依據,在作品中通過山水抒發主觀情懷,並用詩文題跋加以闡述,各自具有獨特的面貌,把宋金以來的士大夫文人畫推向新階段。但他們的題材比較狹窄,不少作品中思想情調流於孤寂、傷感、淡泊,反映了在社會動亂中力求超脫的情緒。

元人物畫

  元代的人物畫相對山水、花鳥題材而言,少了一些,但仍不乏高手。其中的劉貫道、何澄、錢選、趙孟頫、任仁發、王振鵬、周朗、顏輝、張渥、衛九鼎、王繹等人都在人物畫方面各有所長。劉貫道、何澄、王振鵬屬宮廷畫家,多以前代和古人法為師。錢選的人物畫衣紋多用遊絲描,穩而不滯,有古樸之風。趙孟頫、任仁發皆為人馬畫名手。周朗於元代中後期間名重一時,筆法瀟洒,設色淡雅,有唐人遺意。王繹以善作肖像出名,造型準確生動,於肖像創作中成就最為突出。

◆任仁發(1254-1327),擅水利之事,吏事之餘,從事繪畫創作。擅畫人物,尤長畫馬,畫人馬師法唐人及宋李公麟,與趙孟頫齊名。他的繪畫,繼承了唐宋以來重視寫實的優良傳統,又有新的發展創造。其畫中的人物全著唐人裝束,人馬均用遊絲描法,用筆工細圓勁,設色古雅純凈,意態生動自然。一般他的畫不畫背景,較多地保留了唐人的遺風。古人評其畫馬可與唐代曹霸、韓干比高低,且「筆意獨得」。傳世主要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出圉圖》描繪馬官牽馬出圉(養馬的地方)的情景。畫四匹毛色不同,姿態各異的駿馬,西域馬官三人,碧睛虯髯,唐人裝束。用遊絲描法,用筆工細圓勁,設色明凈古雅,意態生動。《張果見明皇圖》以傳說故事為題材,描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唐玄宗面前施展本領的情形,線條簡練剛勁,人物刻畫生動,設色古雅明麗。 

  任仁發的《二馬圖》卷,到是幅有著明確諷刺內容的作品,畫面很簡單,畫幅前邊是一匹壯實、膘肥肉厚的花馬,昂首,踏著輕快的碎步,尾巴揚起飄動,顯得自在得意;隨在這匹馬後邊,則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馬,條條肋骨清晰可見,它低著頭,步履蹣跚,尾巴捲縮著,顯出吃力疲憊的樣子。畫家以極其寫實的手段,採用勾勒的筆法,描畫了馬匹的輪廓,線條極富表現力,然後賦以色澤,頗具唐人畫馬的傳統。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擅畫道釋人物,亦工山水,以水墨畫居多。元大德年間(1297-1307)曾在輔順宮畫壁畫。所作筆法粗厚,鉤勒粗細咸宜,起伏有致,渲染精到,以水墨烘暈,使畫面襯托出陰暗凹凸,富立體感,有「筆法奇絕,八面生意」之稱,這是一種前無古人之創新畫法,柳貫贊之為「收攬奇怪一筆摸」,與梁楷、法常一脈相承。所畫鐵拐李目光咄咄逼人,形貌粗陋卻一身正氣,反映出仇視當權者之強烈情緒。亦善畫猿,曾作《百猿圖》,時人戴良釋解其畫意為褒揚「猿之仁也」。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其畫李鐵拐,表現襤褸衣衫下的精神品格,神情肅穆。其山水傳世作品有《鍾馗雨夜出遊圖》卷,絹本,水墨淡設色,現藏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祖籍淮南,居杭州,大約活動於元代至正年間。張渥多才多藝,但屢試不第,遂專心於詩畫,以白描人物著稱於世。畫法師李公麟,用筆流利瀟洒,人物意態生動,時有「李龍眠後一人」、「妙絕當世」之評。在人物畫不很興旺的元代,他的創作顯得尤為突出。傳世作品有《九歌圖》,據張渥自題臨自李公麟本,描繪了屈原的詩篇的神靈們的形象,自然而且生動。。三圖在人物布局上略有不同,但筆法完全一致,用筆流利瀟洒,人物意態生動有致,足見張渥人物畫水平之高。另有《雪夜訪戴圖》軸藏於上海博物館,畫東晉王徽之雪夜拜訪戴逵的故事。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兒子,在紹興居住時,有一次大雪初晴,忽然想起遠在剡溪的戴逵,連夜乘小船去拜訪,第二天到達剡溪時,卻讓船夫掉頭回家。問他為何不見面就返回,王徽之說:乘興而來,盡興而返,何必見面?畫中王徽之坐在船艙,縮頸袖手看書,神態生動。◆王繹,字思善,自號痴絕生,寓居杭州,是生活於元末的著名肖像畫家。據載,其十二、三歲時已"能丹青,亦能寫真",畫像"非惟貌人之形似,亦具得人之神氣。"著有《寫像秘訣》一文,總結其實際經驗。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於故宮博物院。該畫紙本墨筆,王繹畫像,倪瓚補松石。有倪瓚書款題記,後有元代諸家題跋,是流傳有緒的傑作。畫元末寄情詩酒,放浪松竹坡石間的楊謙肖像。人物面部以細筆淡墨勾描,衣紋則用極簡練的鐵線描法,造型準確傳神,突出表現了楊謙的高潔不凡。圖中楊謙留著長發,頭戴小帽,身著長袍,持杖獨立。人物面部用細筆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動逼真。筆墨不多,卻較好地表現了楊竹西「清謙謹慎」的性格。畫像後親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託了楊竹西在宋亡後不仕朝遷的氣節。畫中倪瓚題云:「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瓚補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後有元人鄧元祜、楊維禎等十一家題記。

元代花鳥畫

同樣適於寄情表意的花鳥畫,也在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發展而發生了顯著變化,墨筆花鳥及梅蘭竹石題材的廣泛流行就是突出的標誌之一。元代的許多山水畫家也兼擅花鳥,畫家們更加註重畫面的自然天趣,設色也比較素雅。工筆花鳥則沒有得到大的發展,錢選、陳琳、王淵、張中等人以花鳥聞名。他們都是在前代的院體基礎之上進行了改變和突破。錢選花鳥清潤淡雅,晚年水墨花鳥更是不假雕飾;王淵變黃派工整富麗為簡逸秀淡,易色為墨;陳琳、張中則以粗簡為特色。畫枯木竹石有名的大多是山水畫家,趙孟頫、柯九思、吳鎮、顧安、李衎、倪瓚等都是箇中高手,皆在文同影響下而有發展變化。張遜的雙勾竹在元代幾成絕響。畫梅著稱的有鄒復雷、王冕等。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人物師李公麟,山水師趙令穰、趙伯駒,花鳥師趙昌,筆致柔勁,著色清麗,有裝飾味。與趙孟頫同里,並稱為"吳興八俊"。入元後隱居不仕,潛心作畫以終其身。他的繪畫繼承前代傳統,山水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千里,廣泛吸收前賢經驗而自出新意。主張作畫要體現文人的氣質,即所謂"士氣",力圖擺脫對於形似的刻意追求,這種主張在元初畫壇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響。

錢選以花鳥畫成就最為突出。他的成熟花鳥畫,在院畫基礎上吸取揚無咎一派水墨花卉的技法,創造了新的體格。他的山水畫以青綠設色見長,這種源於董源的變體山水,開啟了元代水墨山水畫的先聲。錢選還善畫人物,風格亦較古拙。他還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題寫詩文的傳統,在傳世的絕大多數作品上,都有自己的題詩或跋語,這一格式被後來文人畫家廣泛採用,逐漸形成詩、書、畫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這些主張對後世文人畫影響較大。趙孟頫早年曾向其請教畫學,倡言作畫須有「士氣」,力主擺脫南宋畫院中陳陳相因之習尚,而參酌北宋、五代及唐人之法。精音律之學,又能詩。在元人的論畫中,還流行著一種「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的說法。當時趙孟頫問錢選,何以稱士氣,錢選答道,「隸體耳」,並說:「畫史辨之,即可無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愈工愈遠。」 傳世作品主要有:《浮玉山居圖》卷、《山居圖》卷、《八花圖》卷等。《八花圖》是錢選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圖繼承了宋代院體畫法,筆法精工細密但富於文人畫的氣質。《白蓮花圖》卷為水墨淡設色,變早期的工麗為放逸。這種畫法對明清水墨花卉畫有較大影響。他的作品多描繪古代高人隱士,或表現隱居情趣的山居圖,以及花鳥小品。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主要活動於元代中後期。其繪畫比較全面,人物、山水、花鳥無不精工,尤善畫花鳥。幼年曾經趙孟頫指授畫法,其山水畫師法郭熙,人物畫學唐人,花鳥畫師法黃筌。王淵突破南宋院體工麗纖巧的成規,以黃筌寫生法為體格,但改黃筌之設色工細之法為水墨暈染,吸取揚無咎、趙孟堅等文人水墨畫法的特長,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後世都有很大影響。用水墨代替丹青,重視運用墨彩的濃淡乾濕,變化豐富,氣韻溫厚,筆墨工穩中略帶寫意,開創了元代花鳥畫的新風格。王淵是優秀的花鳥畫家,也受復古思想的影響。據說他得到趙孟頫的親自的指教,所以他的畫「皆師古人,無一筆院體」。他的富麗的裝飾風格和描繪技術很引起重視。  

 《山桃錦雞圖》畫山桃修竹下的兩隻錦雞,背景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結構嚴謹,筆法沉穩凝練而又清勁秀潤,是王淵水墨花鳥代表作。桃枝上的一雙小鳥作欲飛狀。枝上桃花或盛開,或含苞欲放。圖中花和葉都用水墨點畫而成,不用線勾。作者以深淺不同的色調,表現出陰陽向背和不同的顏色。鳥身的羽毛舉塗染皴劃粗細筆兼用,不作精雕細琢。全畫筆墨穩練、文雅,氣韻蒼古,是花鳥畫在元代由設色向墨筆過渡的代表性作品。

◆李衎kan(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深入竹鄉,出使過交趾(今越南),觀察各種竹子的形色神態,因而畫竹益工。墨竹初師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後學文同,雙鉤設色竹師唐代李頗,極富盛名。墨竹以外,亦作鉤勒青綠設色竹,並寫古木松石。所著《竹譜詳錄》,分畫竹、墨竹、竹態、竹品四譜。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和《新篁樹石圖》軸等

 《四清圖》原為長卷,約在明代中期時被分割為前後兩卷。前卷畫慈竹、方竹各一叢,現藏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這裡所選藏故宮博物院的一段為後卷。圖中所畫蘭、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潔品性。畫中枝葉雖密,但筆筆秀雅簡潔,墨色濃淡相宜,變化自然。《四清圖》是李衎65歲時所畫,用筆沉著穩健,墨色淋漓清潤,將各種竹子的姿態及竹子的新老枯榮都表現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趙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圖》卷和《古木竹石圖》軸。《秀石疏林圖》紙本墨筆,畫巨石周圍分布數株古木叢篁,用飛白法畫巨石,表現了巨石的堅硬質感;用圓勁的筆法畫古木,表現了了樹木挺勁的枝幹;用峭利的筆法畫竹葉,表現了竹的瀟洒。充分施展了書法筆墨在繪畫中的效用。他在此畫後的跋中題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進一步闡明了唐代張彥遠關於書畫同的理論,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文人畫創作的風氣。此外,上海博物館藏的趙孟頫《出牆圖》以青色寫竹,故宮博物院藏《幽篁戴勝圖》則筆法工細,得院體花鳥畫法遺意。趙室一門中,許多人都是著名的書畫家,其妻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善畫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畫家之一,書畫均學趙孟頫。故宮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筆法尖勁。其子趙雍(1289-?),字仲穆,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得家法,均有較高成就。與其父一樣多才多藝,並精於鑒賞。存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松溪釣艇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竹石圖》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官至奎章閣鑒書博士,是元代極有眼力的書畫鑒賞家。博學多能,詩文書畫都有很高的聲譽。善畫墨竹,師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畫大樹枝幹,皆以一筆塗抹,不見有痕迹,形神俱備。其蒼松翠柏,林木煙梢,古氣磅礴,別有淡逸之趣。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此兩幅均仿文同法,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前圖枝幹挺勁,筆墨渾厚沉著,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為其後期代表作。 精畫墨竹,師法文同一派,筆墨蒼秀,竹干挺拔圓渾,寫竹枝用草書法,並點綴以樹石、荊棘、野卉,饒有生趣。槎芽竹石,師蘇東坡。間作山水。存世書跡有《老人星賦》等,畫跡有《清閟閣墨竹圖》、《晚香高節圖》、《雙節圖》等。及《竹譜》等。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農家,屢試不第後,遁跡江湖,遍游名山大川。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墨梅,繼承了南宋揚無咎之法並推崇華光和尚所畫梅花,並有新的創造,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甚大,以胭脂作沒骨梅花是其首創。他的畫梅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著有《梅譜》傳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畫梅經驗。  王冕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當,尤以繁密見勝。枝幹交錯,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層次清晰,達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他繪梅干,用筆遒勁,頓挫得宜,富有質感。畫花瓣,或用濃淡水墨點染的點花法,或用雙線勾勒的圈花法,或點、圈兼施,變化多端,都能生動地表達出梅花的特有形態,並通過對梅花神韻的刻畫,抒寫自身的情懷和抱負。他畫出的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著顏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態。另外,用胭脂畫沒骨梅花是王冕的獨創,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繪枝幹方法上,王冕注重質感的表現,用筆流暢頓挫適宜,瀟洒遒勁。他在畫新枝時,一筆拉幾尺長,引枝斷而復連,停而不滯,一氣呵成,梢頭露出筆的尖鋒,顯得靈氣飛動,生機勃勃;畫老乾時,筆鋒頓挫,能將老乾的蒼勁表現得淋漓盡致。

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墨梅圖》卷和《南枝早春圖》軸等。《墨梅圖》是《元五家合繪》卷中的一段,紙本墨筆,畫枝幹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勢,淡墨點花瓣,濃墨勾蕊,顯得極為清潤。並有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得益彰,畫家借畫墨梅標榜自己清高孤潔的思想。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竹譜冊》傳世,共22幅,各有姿態,筆法簡潔蒼勁,為其竹石代表作。倪瓚的竹石畫也極負盛名。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竹枝圖》畫修竹一枝,以禿筆濃墨畫成,筆墨瘦勁蒼健,表現了新竹的秀嫩瀟洒之姿。倪瓚畫竹,往往超乎於形似之外,著重抒發"胸中逸氣",自題其畫竹云:"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這種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元代壁畫

  契丹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漸使用棺木墓室喪葬制度,壁畫亦隨之在遼墓中不斷出現。位於今天內蒙古巴林右旗的慶陵,包括遼聖宗、遼興宗、道宗的墳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壁畫墓。聖宗的東陵墓室繪有四時山水、群臣肖像及裝飾紋樣,顯示了創作者對自然形象的熟悉和精湛的技巧。近年來在遼寧、吉林、內蒙、河北等地發現了不少遼代壁畫墓。早期墓室中多畫游牧生活和草原風光,中晚期墓室則更多地描繪出行、宴飲、儀仗、散樂及奇花、瑞禽和門神等圖像,畫風趨向嚴謹,技巧也有明顯提高。如內蒙古哲里木盟庫倫旗1號墓壁畫、河北宣化張世卿墓壁畫等。

  佛教在金的時候頗為盛行,因此,寺廟建築上的壁畫仍具有相當規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卻不多了。保存較好,藝術水平較高的有山西朔縣崇福寺彌勒殿內的說法圖、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傳、鬼子母經變圖等,其中,後者將種種的故事安排於青綠山水界畫之中,描繪出大量的城鄉社會場景,宛若一幅金代風俗畫。

  元代的統治者對宗教採取利用保護的政策,喇嘛教受到高度尊崇,道教亦有顯赫的地位,寺觀規模不斷擴大,所以壁畫仍顯示出相當的規模。敦煌及山西一帶尚有不少遺存。重要的有敦煌第3窟等元代窟,山西稷山興化寺、青龍寺,趙城廣勝寺以及原在永濟,今遷芮城的永樂宮等。尤以永樂宮的壁畫最為壯觀,在三清殿壁上繪有《朝元圖》,描繪了280多個神像,純陽殿四壁則描繪有傳說中的道教神仙呂洞賓的故事,其中漢鍾離度呂洞賓一幅對心理狀態的刻劃尤為生動。


推薦閱讀:

絕代美人,名門淑媛,民國美女珍貴老照片
民國四大美女都是誰?看看那芳華絕代的民國美女
以氣御形——武俠片中的中國美學
寫意的書卷氣被全國美展逆淘汰了?------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寫意性點評
中國美女嫁給非洲黑人!婚後竟每晚都「生不如死」,竟是因為......

TAG:中國 | 中國美術史 | 美術 | 美術史 | 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