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95):近現代史跡型:江蘇南通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95):近現代史跡型:江蘇南通
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座城市,張謇就是使南通由默默無聞的南方小鎮一躍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城」的人。狼山、濠河、張謇,如此一山一水一人構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南通,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南通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建國後歷經數次行政區劃調整,南通縣域全境置南通市。
南通是江蘇省地級市之一,位於江蘇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州燈火相邀,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簡介
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南通是著名的「體育之鄉」、「教育之鄉」、「建築之鄉」、「長壽之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首屆中國最美麗城市、全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2012年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榮獲「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稱號。
南通曆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近代在中國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師範學校、民間博物苑、紡織學校、刺繡學校、戲劇學校、盲啞學校、氣象站、養老院、育嬰堂等「十七個第一」,在中國文化科教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是由長江東北岸古沙嘴不斷發育、合併而成,屬長江下游沖積平原。6000多年前,長江水從上游夾帶大量泥沙不斷沉積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陸,並逐漸自西向東、向南延伸擴展。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南通屬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歷史沿革
南通由沙洲成陸,南北朝時的梁代稱壺豆洲。東晉安帝時期,今南通範圍內置寧海、臨江、蒲濤、如皋等縣,後又增設海安縣。到北周、隋時期這些縣多被撤併。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五代吳國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後周顯德五年(958)置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通州,按其位置來看,由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因以為名。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改通州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屬縣。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南通州),劃如皋、泰興二縣歸通州管轄。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1912年,民國政府廢州廳設縣,通州改稱南通縣,海門廳改稱海門縣。1928年,設啟東縣。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建立蘇中根據地,今南通範圍內曾為蘇中四行政區轄地,民主政府建立縣級政權。1941年初,設立如西縣。1943年在海泰地區設紫石縣。抗戰勝利後,南通範圍內曾為蘇皖第九行政區及一行政區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為如皋縣,改如皋為如東縣。1948年改紫石縣為海安縣。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駐南通城。南通縣駐金沙鎮。
1949年4月21日,設南通專區,轄南通市及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1市5縣。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如皋、海安劃歸南通專區;同年5月12日,南通市改由蘇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轄。1951年,如東縣政府由馬塘遷駐掘港鎮。1953年1月1日江蘇建省後,南通市為省轄市。南通專區屬江蘇省領導,轄如皋、如東、海安、啟東、崇明、南通、海門等7縣,專署駐南通市。
1958年,原由省轄的南通市,劃歸南通專署領導,崇明縣劃歸上海市,南通專區轄1市6縣。1962年,南通市改為省轄市。1970年,南通專區改稱南通地區,專署駐南通市,轄海安、如皋、如東、啟東、海門、南通6縣。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地區的海安、如皋、如東、啟東、海門、南通6縣劃歸南通市領導,市區設城中、港閘合併為南通市城區,南通市共轄6縣2區。
199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南通市城區更名為崇川區,郊區更名為港閘區。1989年11月啟東撤縣設市,1991年如皋撤縣設市,1993年南通撤縣設市(通州市),1994年海門撤縣設市,均為縣級市。至此,南通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即崇川區、港閘區、啟東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門市、海安縣、如東縣。市政府駐崇川區。
200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通州市的觀音山鎮、小海鎮、竹行鎮、通州市良種場劃歸南通市崇川區管轄;將通州市行政區域範圍內的南通農場(隸屬省農墾集團公司)、東方紅農場(隸屬省軍區)劃入南通市崇川區行政區域。其中:小海鎮、竹行鎮、良種場、種畜場整建制划進市區並委託富民港辦事處管轄,南通農場(省屬)和東方紅農場(省屬)劃入富民港辦事處行政區劃範圍內。
2009年,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州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金沙鎮。至此,南通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即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海安縣、如東縣、啟東市、如皋市、海門市。市政府駐崇川區。
歷史文化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中(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地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進行遷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鬥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後安置於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
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裡,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晉時戰亂,北方人口大舉南遷,至東晉,南朝三百年間陸續遷至長江下游,其時海陵一帶移民人口猛增幾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這裡相遇。約六朝梁元帝時(552年),長江口出現的壺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鹽為業,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無業游民,主要來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一帶),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性。
隋時胡逗洲屬海陵,唐玄宗時因軍事上的需要,狼山成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下的一個軍事據點,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唐末軍閥割據,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彥洪)統治胡逗洲(其時稱靜海)、東布州達半個世紀之久,其軍隊和家屬有萬人之多,多為吳興人,其時南方文化佔了統治地位。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由於靜海島與大陸漲接並改屬海陵郡管轄,靜海人與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漸頻繁,同時又有大量的海陵人來往於兩地之間或定居。
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起兵江南,明永樂初燕兵之亂,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不少江南商賈和手工業者紛紛來如皋安家落戶。由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當初亦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來自常州一帶,由於隔了130多年才與靜海縣漲接而造成的文化隔離,使海門人始終保持了吳文化的特色。
至明初,一部分擁戴過張士誠的江南士民,被懲罰性地強迫遷移到呂四港一帶。他們於常熟白茹港集結,渡江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茹抽丁」,他們同樣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風土人情。
至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1688一1761)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
至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安徽、浙江、廣東、上海、鎮江等地工商戶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一直延續著。南方文化對南通的影響較大,南通方言中,說吳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劇屬於南派京劇,老百姓普遍供奉「觀世音菩薩」。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則常常把南通人視為北方人(江北人),這一錯位恰恰顯示了南通作為南北過渡地帶的文化特徵,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風北韻。
通劇
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侗子會
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藉助「天燈」,尋求歡愉。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侗子會」開始,高豎黃龍旗,由主持者點香開壇,請來侗子圍場做雜技表演:「攻火圈」、「鑽火刀」、「劃虎跳」……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藝者,也可獻藝湊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領,舉行一種叫「收災」的活動來慶祝豐收。夜晚以皓月當燈,還掛荷花宮燈助明,由侗子演戲。戲目大多取材民間口頭說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惡揚善的勸世劇居多。
據說,清嘉慶年間,通州一侗子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和一副響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說唱「包公賑糧」,「治癒」了縣官老母的憂鬱症。老母拉著兒子一起聽唱本,兒子如夢初醒,減免了百姓賦稅。從此,侗子身價隨之而高。侗子會也隨之出現,圩塘與葦塘之間還進行會演。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海安花鼓
流行於400年前時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經過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幾經挖掘,幾經整理,不斷揉進時代精神,刻意進行藝術創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為題參加江蘇歌舞會演,1987年以《花鼓情》為題晉京獻藝,1998年又以《迎春》為題參加江蘇群文會演,去年融進江蘇《漁籃花鼓》、《淮揚花鼓》、《泰興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員之陣容,再度編排成廣場舞蹈,編入首者國慶50周年聯歡晚會第一板塊「賀神州普天同慶」。
海門山歌
主要流傳於海門地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1955年發展成舞台劇。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餘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民間音樂《海門山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
以清末狀元張謇為代表的近代南通人開風氣之先,創造性地開展城市建設,使南通成為中國人最早按照先進理念規劃和建設的城市典範,十幾個個全國第一造就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稱。
全市現共有5A級景區一家:南通濠河風景區;4A級景區五家:狼山風景區、南通博物院苑、南通珠算博物館、如皋水繪園、疊石橋家紡產業旅遊區。
南通所屬的百里縣區不乏尋幽探勝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遺址,如皋的水繪園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歸渡海亭,如東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海濱放風箏),啟東的圓陀角觀日亭等名聞遐邇。
此外,南通海底世界也於2007年與大眾見面,南通旅遊產品開發也取得長足進步,自駕車旅遊基地、休閑農莊數量增多,旅遊度假區初具規模,「河豚美食節」、「江海旅遊節」影響力日益擴大,旅遊產品體系更加豐富。位於市中心的濠河獨具城抱水、水擁城的絢麗風貌,曾獲「2005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濠河景區
位於南通市內。與許多江南水鄉一樣,曾經的護城河,如今最大的價值便是作為這個城市一張美麗名片的存在。它白日端麗而夜晚妖嬈,曲折的河岸與岸邊古樸的亭台樓閣點綴得相得益彰。濠河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護城河之一,史載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即有河」, 繞城一周,便是10公里,最寬處215米,水波浩淼,極似湖泊;最窄處僅10米,又似絲帶彩練,整個濠河曲曲折折,迂迴激蕩,呈倒置的葫蘆形狀環抱老城區,形成了「水抱城、城擁水,城水一體」的獨特風格,素有「江城翡翠項鏈」之稱。風裊裊、柳依依,水靜靜,月光下的濠河,水清波平與亭台樓閣交相輝映,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倘佯在濠河中,過去的是這樣的親近,一位位的歷史名人款款走來,一件件的傳說軼事歷歷在目。濠河與其說是一條河,還不如說它是一條融合了歷史與文化的走廊,它連接著南通的過去與未來。
以天然水窪為基礎,順其水勢,依水築城。濠河分成南北兩部,略呈"日"字形。濠河寬窄錯落有致。濠河東南端,五級六角、飛檐翹脊的文峰塔矗立河沿。文峰塔塔院內,建有南通書畫院和個鋎藝術館。文峰塔附近澄澈的水面,與中國第一個紡織博物館--南通紡織博物館及文峰公園、人民公園融為一體。南濠河畔,有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太平興國教寺大殿、濠陽小築、濠南別業、女紅傳習所等建築群。西濠河沿,蘇北第一塔的南通電視塔高聳入雲。
「城在水中坐,人在畫中游」,乘舟夜遊濠河,別有一番風味。在濠河畔可以看到許多港口,有造型古雅的遊船可以乘坐,船上會有溫柔美麗的小姑娘為遊客一路解說關於濠河、關於南通的掌故、歷史、趣事和其他種種。還能在船上近距離觀賞南通人民廣場上的音樂噴泉,這可是當地人非常引以為豪的景觀呢。十公里的路程下來,飽覽沿途夜景,遊客卻往往欲罷不能,意猶未盡。
狼山景區
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被稱為江海第一山,山高106.94米。狼山是佛教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的道場,山上還供奉著惟一身披龍袍的大聖菩薩。狼山還是全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也是長江流域以中、北唯一的一處天主教聖地,狼山北麓天主教堂因羅馬教廷幾下詔書特頒全大赦,使其曾在遠東地區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影響力。
狼山風景區位於南通城南6公里長江沿岸的狼山、軍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包括嗇圓)合稱狼山風景名勝區。這幾座山雖不甚高,但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卻十分引人注目。它們玲瓏嬌小,秀麗多資,千百年來,為多少文人墨客所讚頌。宋代大書法家米元章游狼山,欣然命筆「第一山」;大文學家王安石游狼山後,也發出「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的讚歎。
狼山旅遊度假區以山水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為依託,正在建設一個融旅遊、度假、娛樂、休閑、保健、會議、商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狼山風光可分為山前山後兩部分,山前以佛教禪寺為特色;山後以山石、岩洞為主體,寺院總稱為廣教禪寺,是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廣教寺建於唐總章年間,迄今已一千多年歷史,殿宇雄麗,氣勢恢宏,因奉祀「大勢至佛」被列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山門釋迦殿法乳堂位於狼山門,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堂內三面瓷磚壁畫是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畫像,出大殿西是一座七級四面的實心磚塔,稱幻公塔。塔西首為紫琅園。路右側為白雅雨烈士墓。山東南坡萬松嶺建有望江亭,上為竹葵山房,前有康熙御碑亭。山下東南麓有「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之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屬金應和劉南廬墓,還有朝鮮愛國詩人金滄江之墓以及鑒真東渡紀念館、張謇墓--嗇園等景點。
嗇園即清末狀元、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墓園。為狼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塊墓地是張謇生前親眼看中,總面積達175畝。憩廳於1956年落成時,郭沐若曾題贈「張季直先生紀念館」匾額。嗇園內古樹參天,有池杉、龍柏、珙桐等珍稀樹種200多種,總數8600餘株,為南通規模最大的植物觀賞園。園內的張謇生平事迹陳列館、扇亭、映山樓、觀魚廊、松鶴軒等遊覽景點,把自然與歷史、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令人流連忘返。嗇園環境優雅,景色宜人,遊人在此可體驗到遠離城市的喧鬧、回歸大自然的情趣。張謇墓現已被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軍山為海中島嶼時,相傳曾為秦王屯兵之地,因形似伏象,又名象山。俯瞰軍山,山水相依自然構成一幅八卦圖。明代山西高僧法空駐錫軍山,創建普陀禪院,狼山總兵題榜山門,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撰寫了《軍山普陀別院碑記》,認為於浙江普陀山相比「不減珞珈真境」。寺廟、宴堂曾多達百餘處,為昔日東南佛門勝地。山上古迹有:燕真人洞、白雲泉、四賢祠、包公祠、董其昌碑刻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辦氣象台等。
重修後的普陀別院,坐北朝南,依據山形梯次式結構。圓通寶殿供奉著的是千手觀音。翡翠觀音樓則供奉著一尊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座像觀音,院內兩側長廊繪有33應身觀音石刻像,引人入勝的佛教觀音文化在此得以集中、充分表現。新建景觀有景區牌樓、中國第一觀音凈瓶、大觀瀑、觀景廊、望江台、瀟湘榭等幾十處之多,並與清碧澗溪、蔥蘢林木融為一體。景區後期開發,將著力打造「東方養生文化聖地」——中華養生園。依託軍山自然風光,江海神韻,結合南通「中國第一長壽之鄉」的 盛譽,弘揚中華源遠流長的儒驛道、民俗民間養生文化精華。
劍山是狼五山家族中的第三座山,山高87.33米,劍山因為山的形狀像一柄出了鞘橫放著的寶劍,又名劍脊山;因為山峰如刀刃,又稱刀刃山。狼五山中,其他四座山都是縱向走勢,惟獨劍山呈橫向走勢。劍山名稱的由來,流傳最廣的還是因為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在此山試過寶劍。
劍山是文殊菩薩在南通的道場。文殊菩薩是智慧,知識的化身,又稱為「大智文殊」,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左侍從。朝拜文殊菩薩成為當今莘莘學子祈求考試成功的一種心理寄託。2000年文殊院重修以來,每年都有不少臨近高考、中考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來燒香許願,以獲得一個好心情。南通是全國聞名的教育之鄉,高考錄取率一直在江蘇省名列前茅。如今的文殊院,已不限於高考、中考前後,而是一年四季都香火旺盛。當然,要成績好,光靠燒香是不行的,關鍵還是平時的認真學習,刻苦努力,否則菩薩也是幫不了忙的。佛教認為,追求對真理的認識和達到解脫,要通過智慧才能實現。所以,朝拜文殊,就是祈求得到智慧,實現自己的心愿和目標。
劍山北門的這尊文殊菩薩卧像,連佛座在內高7.8米,長13.8米,是國內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卧像。整個造型優雅圓潤、古樸莊重、渾然天成,它採用仿青石材料,重金聘請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
園藝博覽園
南通園藝博覽園位於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南通狼山風景區名勝區內,園區涵蓋著黃泥山、馬鞍山兩山,與狼山、軍山、劍山遙相呼應,共佔地48.5公頃,由中國美院風景研究所主持規劃編製,是全方位展示江蘇園林精品,促進江蘇園林繁榮發展的傳世之作。總投資4.2億元,分江海風景區、靈山聖景區、西山懷古區、梅嶺攬勝區和園藝集萃區。
第五屆省園博會於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園博園」開幕,本屆省園博會的主題為:「山水神韻江海風」,將展示13個省轄市經典景觀,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澤鏡」、無錫的「泉月賞心」(「愛嶼情波」)、常州的「聞香尋芳」、蘇州的「楓橋夜泊」、揚州的「三月煙花」(「二分明月」)、徐州的「西溪探源」、宿遷的「林靄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廬」、連雲港的「松石水灘」(「水映松竹」)、鎮江的「西山徑幽」、鹽城的「澤地仙灘」(「禪語尋蹤」)和泰州的「翠園綠坡」,各市知名景點為原型,結合「園博園」的地型地貌而構思建造的。
園博園包括江蘇十三市的代表景點,景點大多以各市知名景區、景點為原型,結合南通園博園的地型地貌構思設計:連雲港—水映松竹、揚州—二分明月、淮安—桑田村廬、宿遷—林靄秋雨、徐州—西溪探源、南京—梅林花雨、無錫—愛嶼情波、常州—聞香尋芳、蘇州—楓橋夜泊、鎮江—西山徑幽、泰州—翠園綠坡、鹽城—禪語尋蹤、南通—映山鏡澤。
於2006年10月20日開工,2007年9月20日完工,是第五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的主會場。它依山傍水,位於山(黃泥山、馬鞍山)、水(長江)、園(濱江公園)之間,自然環境優美,有江海風情、靈山勝境、梅林攬勝、西山懷古、園林集萃五大景區,園區規劃由中國美院風景研究所主持編製,是全方位展示江蘇園林精品,促進江蘇園林繁榮發展的傳世之作。
南通博物苑
位於風光秀美的江蘇省南通城東南濠河之濱,由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晚清狀元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建成之初佔地35畝,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主要陳列於南館、北館等展館內,而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於室外。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呼應,另有各種園林設施點綴其間,由此營造成一種高雅精緻而又輕鬆閑適的氛圍。這種館園結合的特色反映著創始者獨到的博物館理念。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以歷史文物與自然標本並重,總數近5萬件。歷史文物以見證地方歷史的文物為主,時間跨度自新石器時期直至當代;自然標本既有反映南通地區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的藏品,同時也廣集國內外珍貴的岩礦石、化石及珍稀動植物標本。
南通博物苑繼承張謇「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辦館理念,尤其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活動,積極進行文化傳播,除利用自身陣地,還將展覽辦向社區或學校。形式多樣的教育工作,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近年來南通博物苑先後被定為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成為人們了解南通、親近科學、接受文化熏陶以及旅遊休閑的理想場所。創辦人張謇詠嘆的「濠南苑囿郁璘彬,風物駢駢與歲新」,正得到真實的體現。
南通珠算博物館
南通珠算博物館位於風光綺麗的濠河之畔,佔地30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館藏珠算文物6000餘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專題博物館。館藏珠算文物史料10,000餘件。分博古鑒今館(展廳)、開心啟智園(少兒珠心算學校)和濱河風情區(景觀)三個部分。博物館內有珠算史廳、算盤精品廳和紫檀算盤廳。珠算史廳色調古樸,中國珠算的悠久歷程與深厚底蘊表現得淋漓盡致。算盤精品廳內陳列著大小、形狀、質地各異的古今算盤,讓觀眾感受到中國算盤精品的美輪美奐與算盤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館區,除了遍數算盤文化的精妙,還可以漫步濠河河畔的步道,欣賞兩岸風光;亦可歇足「印月潭」,享受雨後垂釣的休閑之樂;更可以小坐「心怡榭」,一品香茗,感悟人生之真諦。
疊石橋家紡產業旅遊區
位於海門市三星鎮內,主要由中國疊石橋家紡館和核心交易區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疊石橋家紡館主要由疊石橋產業歷程館、疊石橋家紡新城規劃館、中國家紡流行趨勢館和中國家紡品牌培育館等4大部分及旅遊家紡商品專區組成。
如皋水繪園
300多年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與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在水繪園演繹了浪漫的愛情故事,品嘗董小宛親手創製的董糖。
水繪園位於如皋縣城東北隅,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原邑人冒一貫制業,歷四世至冒辟疆時始臻完善。清初名士陳維崧在《水繪園記》中寫道 「繪者,會也,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林巒葩卉塊扎掩映,若繪畫然「。明朝滅後,水繪園改名水繪庵。當時名士錢搛益、吳偉業、王士禎、孔尚任、陳維崧等紛紛前來如皋相聚,在園中詩文唱和。時人說:"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無不以如皋為歸」。水繪園盛極一時。水繪園不設垣墉,環以碧水,園中憑藉水流於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畫圖。園中構築「妙隱香林」,「壹默齋」,「 枕煙亭」,「寒碧堂」,「洗缽池」,「小語溪」,「鶴嶼」,「 小三吾」,「波煙玉亭」,「湘中閣」,「澀浪坡」,「鏡閣」, 「碧落廬」等十餘處佳境。
南通風箏博物館
位於中國江蘇南通環城西路。「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南通的哨口板鷂是唯一保留唐宋遺風的風箏。南通風箏博物館是長三角地區首家以風箏為主題的博物館。與藍印花布博物館一樣,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濠河邊。館內展示的是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哨口板鷂和世界各地栩栩如生的造型風箏。南通風箏藝術十分特別,在扎、畫、綳、糊、雕等方面均有探索和創新。直至今日,還能夠時常在郊區的夜間聽到哨口板鷂風箏在夜空中發出的嗚嗚聲,與江風一道伴人入眠。
藍印花布博物館
位於南通市濠河岸邊,濠東路81號。亭台水榭掩映之間,是南通大大小小博物館裡很討人喜歡的一個私人博物館。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創建,是國內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專業藝術館,下設藍印花布藝術館展示中心、藍印花布藝術館製作中心、藍印花布博物館的服飾中心。吳先生及館內工作人員竭盡全力收藏流失在民間的傳統藍印花布及各類製品,整理收藏明清以來的藍印花布製品及圖片資料一千餘件,保存了大量優秀的民間製品,並開發研製「藍藝」牌現代服飾及工藝品。面積不大的博物館裡堆放著大大小小各種從民間搜集到的藍印花布文物,參觀者還可以看到藍印花布製作的全過程,甚至可以親自動手參與體驗。怪不得國內許多文人墨客都在參觀之後留下墨寶,希望這座小巧的私人博物館能歷久彌芳,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去。
南通城市博物館
位於南通中心城區濠河之濱,環城南路,也是由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設計。分東西兩館:東館以兩幢近代建築為主體,由永琦紫檀傢具珍品館等組成;西館以新建建築為載體,設有中國近代第一城展覽館、城市規劃展示館等。
沈壽藝術館
建於1992年。位於南通風景秀麗濠河邊「南通縣立女工傳習所」(中國第一座刺繡學校)舊址。鄒家華(中國人大副委員長)題寫館名。該藝術館展示了中國近代刺繡大師沈壽的一組組歷史照片和刺繡實物,並詳細介紹了沈壽的藝術業績和其弟子的刺繡藝術精華。
早在1914年此處為張謇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刺繡藝術學校女工傳習所(女工,又稱「女紅」、「女功」,舊指婦女從事的縫紉、刺繡等技藝)。現在面對濠河的八角形大門上,鐫有「綉園」二字。進門後走進小院,竹叢、盆景,顯得十分幽靜。東邊牆壁上有塊花崗岩石匾,上面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2007西藏聖地婚禮航空旅行白皮書黃金周出遊全攻略是著名書畫家劉海粟所書「神針」二字。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親筆題寫的「沈壽藝術館」匾額高懸於門廳之上,鄒副總理還題字「繼承研究沈壽藝術,弘揚發展民族文化。」門廳內兩盆素潔的蘭花,映襯著潔白如玉的沈壽半塑像,面龐清秀,莊嚴文靜,給人以親切之感,在胸襟上還塑有一枚獎章,象徵她往日的業績與輝煌。
蠣岈山海洋公園
位於海門東灶港出海口東北約四海里的海面上,又名蠣岈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面積約3.5平方公里,是由「神賜魔石,海中牛奶」之城的牡蠣活體堆積而成的生物島礁,它入水為礁,出水為島,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蠣岈山潮漲為礁,潮落為島4海里的黃海中,方圓約3.5萬平方千米。
蠣蚜山國家級海洋公園由原海門蠣岈山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更名而來,與海洋自然保護區「禁止和限制開發利用活動」不同,海洋公園在有效保護海洋生態和恢復資源的同時,可以開展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促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協調統一。
蠣岈山屬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近年來,海門市不僅加大對蠣岈山的保護力度。而且不斷加以拓展開發,努力打造一個集旅遊觀光、營養美食、人文研究等為一體的綜合基地,雕鑿一顆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
據中科院、南師大科學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如此規模生物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實屬罕見,為研究近二萬年以來中緯度古海洋提供了難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觀照體。地理專家對其體表牡蠣殼測定證實它已有1540—1946年的歷史,其固著基及造礁可達數千年,甚至上萬年。
島上資源豐富,別有天地,除盛產牡蠣外,還生長有海葵、海螺、泥螺、梭子蟹、竹節蝦以及各種近海魚類。整個蠣岈山奇景引人入勝,不睹不快,可謂「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漲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
牡蠣博物館位於蠣岈山海洋生態旅遊區東側海濱,與華夏第一龍橋隔堤相望,現有建築面積200多㎡,內設生物標本廳、海環境監測廳、生物研究室、室內仿海洋環境工作室。館內還羅列了全國各地的牡蠣標本,闡述了牡蠣的生物特性和文化內涵。對遊客進一步了解牡蠣、理解蠣岈山的神奇之處作出了更好的詮釋。同時也提醒大家在開發、遊覽的時候,要更好的對世界稀有、國內獨特的生物寶礁——珍貴的歷史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
張公堤是民族實業家、清末狀元張謇於光緒27年(1901年)至宣統2年(1910年)率數萬民工,歷時10年圍築的捍海大堤,共圍墾105373畝。古堤在蠣岈山旅遊區內長4.5公里。這裡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海防碉堡,棧道式的古窯還保存完好。古堤烙下了張謇先生的足跡,見證了狀元的開拓精神,同時也留下了海門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印跡。
華夏第一龍橋。從張公堤起始蜿蜒曲伸於大海懷抱之中,橋長1280米、寬4米,它既是遊客通向和了解蠣岈山一座真實的橋樑,同時也是中國龍文化旅遊形象展示的一個舞台,是中國向世界推出的又一具有獨特自然與人文資源價值的精品旅遊目的地。它由橋身、龍頭廣場及附屬建築、龍尾廣場等三部分組成,途中設有3個寬10米的會車點,並設置下橋階梯,滿足遊客落潮後下灘涂遊玩的願望,在離岸1200米處設置1800㎡的龍頭廣場,和長120米的靠船碼頭。遊客漫步在龍橋上眺望蠣岈山,目睹潮漲汐落,放飛心情。
董竹君紀念館。董竹君(1900--1997.12.),女,祖籍海門市東灶港鎮閘橋村,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衝出樊籠,創辦錦江茶室和錦江餐館,1950年奉命合併為錦江飯店。1951年6月董竹君任錦江飯店董事長兼經理,後連任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堪稱女權運動的先驅。紀念館建築面積240平方米,館內陳列有上海著名藝人雕制的漢白玉半身像及部分遺物、遺著等,還在牆面布置了18塊展板,詳細介紹了這位世紀老人的一生。
東灶港海鮮美食城,是港口兩側一字兒排開的一條街,又稱海鮮美食一條街。在這港口兩側不到500米的地方卻擁有15家海鮮餐飲店。這些餐飲店,均以海鮮為主,所有的海鮮都捕自中國四大漁場之一的呂四漁場,靠泊於東灶漁港碼頭。酒店為保持海鮮的新鮮度,均設有海上收鮮船,船隊靠岸後將海鮮直接運往酒店,讓客人能在第一時間品嘗到最鮮活的海鮮。
城市綠谷
位於江蘇南通城西北古港小鎮蘆涇港。始建於清朝末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系近代南通著名實業家之一陳維庸所創,經其子陳葆初擴建,佔地面積一度曾達30餘公頃。花園取法英風格莊園式園林。是南通市乃至蘇北最大的私人花園和別墅區,也是南通地區唯一保存相對完整的,融中、西風格於一園的獨特園林。園中既有西式複合住宅、車庫及仆佣房,也有傳統中式西院附房,再配以假山、荷花池等。遊人徜徉其中,有時空交錯更迭之美妙奇趣。可謂用心奇巧、構思非凡。
「城市綠谷」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十分珍貴。園內珍奇異木2000多棵,品種有150種之多,樹齡在100-120年的就達20多棵。6棵120年的龍柏、一對120年姐妹櫸樹高達8米多。1棵110年的香樟樹要4人才能合圍。這些名木古樹,是全國乃至亞洲絕無僅有的。遊人置身其中,恍如隔世。深深地吸一口氣,心曠神怡,延年益壽。 園中真實展現了西式別墅、荷花池、荷香亭、郁香書院、溫室花房、張謇與水利展館等。園區有「綠谷思賢」、「洋樓映翠」、「雙櫸參天」、「雪松覆茵」、「古柏奇姿」、「靈石天生」、「九龍騰雲」、「書院通幽」等八大著名景點。
「城市綠谷」是2009-2010年度南通的重點工程之一。她是南通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南通市政府投資3億多元,對城市綠谷進行修復和重建。修建後的城市綠谷佔地二十萬平方米,園中景點包羅萬象,其中靈石天生區、九龍柱廣場真可謂神來之筆。靈石天生區以弘揚中華石文化為主題,圍繞著書院設置了奇山異石區、碑林古道、篆刻閣和石雕苑;九龍柱廣場的佔地面積近3萬平米,以綠谷生態流線為主題,形成大面積的廣場鋪地,半圓弧形鋪地不斷擴展,充分展現其開放性。九龍柱廣場作為景區最大的一個廣場,可舉行各類大型以體育、文化、風情、節日為主題的活動,其中高達20.99米的九龍柱巧奪天工,蔚為壯觀,堪稱世界之最。
「城市綠谷」開設了一系列現代遊樂項目。模擬射擊館為世界一流的科技載體,如臨其境的高清品質,不虛「夢幻家的遊樂園」之名。以射擊為特色的遊戲項目有:模擬射擊、三屏激光狩獵、模擬坦克、噴火神槍、移動靶射箭、模擬潛水艇、模擬飛行等;其他還包括模擬高爾夫、虛擬運動、壁球、自動飛鏢機、沙狐球、氣旋球、桌上足球等。模擬射擊館主打游擊項目,演繹殺與伐的絕代神槍,使您在熱血沸騰中,夢縈戰國風雲。
激光真人CS運動是一項非常安全的動態休閑運動,只要經過短暫的訓練就可以有不錯的水準表現,不像傳統運動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培養,因此非常適合任何年齡人群參加。激光真人CS的參加者一般與合作夥伴組成一支隊伍。他們在遊戲中的戰術動作和配合完全是模模擬實的特種部隊作戰,非常逼真,而這種配合在強調個人戰術素養的同時,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因而在國外,有不少公司都會在假日里組織員工參加激光真人CS,以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另外,還有溜索、水上運動、雙向飛碟、燒烤、垂釣等遊樂項目已全部開放迎客。
這座蘇北最大、融匯中西的雙式私家園林植被豐富、水流清秀、古木成林,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怡人,歷經百年的歷史滄桑、風雨洗禮魅力猶存,是南通人民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通海底世界
是南通市展示面積最大,以海洋生物展覽為主,集科普教育、休閑娛樂、體驗互動為一體的現代都市型水族館。
南通海底世界以豐富的展示手段,生動的景觀設計,再現海底的美麗與神奇。館內擁有海洋生物300餘種,10000餘尾,分為熱帶雨林館、珊瑚海生物館、海獸表演館、深海隧道館、海洋歡樂劇場、美洲亞馬遜館六大場館。在這裡您可以領略到海洋的神奇,觀賞到千奇百怪的海底生物,您也可以鯊魚親密接觸,也可以海龜嬉戲,與海豹玩耍,奇特海洋,樂趣無處不在,這是一個您只需聯想就會激動的地方,南通海底世界天天精彩,場場狂歡。
長沙海灘
位於江蘇省如東市長沙鎮黃海村。近年來,這裡形成了一種別具風格的旅遊項目-踩文蛤。在無邊無際的灘涂上人們光著腳丫子踩沙灘,遠遠望去,海灘上的人群如同在跳迪斯科,因而又稱海灘「迪斯科」。
位於黃海之濱的如東市長沙鎮黃海村,是南通踩文蛤之旅基地。因為這裡盛產的文蛤馳名中外,號稱「天下第一鮮」,肉質鮮美,唐代就是上貢珍品。
廣闊的灘涂上遍是野生的文蛤。它們在沙土下,當你踩沙時,文蛤受壓力就向上移,踩一下就上移一點,踩著踩著它就移到上面來了,就乖乖地讓你捉拿。一般一個小時踩下來,可收穫幾斤文蛤,它們可成為當晚你餐桌上的美食。
淺水灣水上公園
位於如東縣城新城區,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0萬平方米。擁有水上平台、音樂噴泉、千米綠廊、碧波湖面,湖內辟有湖心島以及島上建有比翼亭等多處景觀的縣城淺水灣水上公園免費開放,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尤其是每當夜幕降臨之後,這裡更是吸引了數以百計的舞者。淺水灣水上公園已成為集娛樂、休閑、社交、旅遊、經濟為一體的大型公共綠地,它的建成,充分彰顯了「以水為魂,以人為本」的城建理念,極大地優化了投資環境,改善了人居條件,增強了城市服務功能,拓展了市民生活空間,是如東縣城建設和旅遊業的一個新亮點。
圓陀角景區
位於啟東市長江海口北側,始建於1998年,規劃佔地面積2100畝,,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濕地保護區(面積為477.3平方公里)。東臨黃海,南系長江,是江蘇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風景區最早的建築是長江入海紀念碑,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造型別緻,有廊、亭、樓、牌、坊、碑等幾個單位建築圖形的有機結合,紀念碑的整身是船造型,正對東方,具有動感性,寓意是從長江的源頭,越過千山萬水,仰著太陽駛向大海,從毛澤東書法集字里選出「萬里長江由此入海」的草書蒼勁有力,似乎奔騰咆哮的萬里長江到了這裡才肯平息,然後沖入大海。
蘇通大橋
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連接南通和蘇州兩市,西距江陰長江公路大橋82公里,東距長江入海口108公里。蘇通大橋北岸連鹽通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公路、通啟高速公路,南岸連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
這座舉世驚嘆的大橋就巍然矗立在南通的長江入海口,被人們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大橋,它創造了四個世界之最:世界最大主跨1088米、世界最大群粧基礎、世界最高橋塔300.4米,世界最長斜拉索577米。蘇通大橋是從南通去上海的主幹道。
黃海大橋
是洋口港的附屬工程,南通洋口港位於長江口北翼,黃海海岸外,隔海與韓國、日本相望,是我國東部地區「外引西進」的理想橋頭堡,超大型深水良港。
黃海大橋長達12.6公里,是我國外海第二大型橋樑,直通大海深處,遊客駕車行駛在大橋上,腳下是無垠大海、浪花朵朵,頭頂是蔚藍天空,海鷗盤旋。黃海大橋相聯的是2.5平方公里的太陽島,南黃海第一人工島。遊客登臨觀景台,遠眺大海、感受大自然,與大海親密擁抱。賓館、飯店、酒吧、茶座、一應俱全,供遊人休閑娛樂。這裡還有600米觀海長廊、海釣平台、遊艇環島游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小洋口景區
位於江蘇省如東沿海旅遊經濟開發區內,距上海120km,1.5小時經濟圈內;距南通60km,1小時車程。風景區充分展現「海港、海鮮、海韻」南黃海風情,突出綠色生態理念和健康休閑養生旅遊,在保留原生態自然特性基礎上,營造了高雅獨特、優美幽靜的景觀環境。是長三角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宗教文化、海鮮餐飲、科普教育、鄉村休閑、濕地娛樂、生態野趣、拓展運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旅遊度假景區。
景區現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舞場、中國十大體育休閑旅遊示範品牌——海上迪斯科,亞洲第一風電場,全國十大的人造漁港之一的——洋口國家中心漁港,海鮮美食一條街,南黃海第一寺海——海印寺,南黃海第一泉——金蛤島溫泉度假村,江蘇第一風箏放飛基地——空中交響樂,江蘇沿海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海閘——洋口外閘,濱海公園——大愛無疆主題公園,觀海棧橋——九曲橋,海誓山盟景觀石,27洞標準英倫風格高爾夫球場和林克斯溫泉酒店,以及正在建設中的蘇北地區最大的、配套設施最齊全的海天一體省級自駕游基地和南黃海大草原等眾多獨特優勢旅遊景點。
呂四風情區
地處千年古鎮呂四港鎮。呂四港鎮又名鶴城,緊靠南黃海畔的呂四漁場和呂四漁港,既有眾多的海洋水產資源,又有十分豐富的海濱旅遊資源。風情區景點主要有望海亭樓、垂釣中心、洞賓亭、海洋生物館等景緻;開闢快艇海上觀光遊覽、海灘踏浪覓蹤、踩文蛤曼舞及海味野餐、海濱遊樂等項目,重點發揮漁港特色,使中外遊客傾情領略「海文化」、「漁文化」的濃厚底蘊。
江海風情園
位於海門南郊沿江風光帶上,是一個自然生態園、人文生態園,又是南通市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驗園,更是海門這塊江濱樂土上的新世紀花園。
園區佔地400畝,以田園風光、湖光山色和古樸民居為載體,融江海風情和民俗文化於一體,形象地展示海門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農業文明,形成了她明凈、清新的格調和大氣、自然的氣質。江海風情園分為八大區域:江海民俗文化區、傳統農耕文化區、現代農業示範區、未來農業展示區、居民假日休閑區、中小學生認知與試耕區、農業職業教育區、農業信息與商貿區。園區在為全市青少年提供一個課外活動營地的同時,也給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更為海門沿江風光旅遊帶錦上添花。
七星湖生態園
位於海安經濟開發區,東依通揚運河,南接東海大道,西靠湖濱西路,北臨黃海大道,佔地1900畝,其中景區面積900畝,水面520畝。七星湖以象徵吉祥徵兆的天象「七星拱月」而得名,寓意海安人民七星高照、幸福安康。
七星湖因修建新長鐵路集中取土而形成。2005年,由美國伊斯特公司設計,將520畝湖面、七個島嶼和沿湖綠地,規劃成主入口廣場區、景觀大道區、中心廣場區、旅遊度假區,傳統人文區、生態濕地區、運動娛樂區、水上活動區等8大區域,並將海安「三塘十景」、青墩文化等融入其中,用現代的手法講述歷史故事,將現代美學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形成人與自然、人與建築的和諧統一。
目前正在建設的二期工程包括桂林秋香、南城桃塢、特色燒烤、北園菊圃、千里風帆、西寺晚鐘、海安名人園、時光隧道等,預計2011年底全面竣工。環湖西側15萬平米的綠化帶已竣工,綠蔭環湖,景色迷人。七星湖生態園建成後將成為人們旅遊、度假、休閑、娛樂的大型城市公園,成為海安的城市客廳、燙金名片和生態社區。
蘇通生態觀光園
坐落在如皋如城鎮西郊的如海河畔。蘇通生態觀光園旅遊資源豐富,綠海碧波中,山水相映,亭閣相望,花木相融,名花、名樹、各大流派彙集而至,是集旅遊休閑、生態觀光、花木交易、園林設計、科研開發、技術培訓等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休閑農莊,園內景點特色各異。
東方大壽星園
如皋是著名的國際長壽之鄉,其長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而如皋的長壽文化則是世界生命科學中的精華。這個公園就是歷史的濃縮、經典的集萃和最精彩的長壽文化的呈示。
公園總共佔地1000畝,已建成熟區500畝,主體建築為大壽星,高49米,是當今為止東方唯一一座巨型壽星雕象。有道是,「平安是福,健康是壽」,「江南靈山大佛保佑你一生平安,江北如皋壽星呵佑你百年長壽」,足見它的地位非常之重要。
東方大壽星園就是坐落在這一方神奇土地上的長壽主題公園,是如皋長壽歷史的濃縮、經典的集萃和最精彩的長壽文化的展示。景區總共佔地1000畝,已建成熟區500畝,於2004年開園營業,園內芳草萋萋,佳木蔥蘢,處處蘊含長壽文化,景景揭示長壽奧秘。主體標誌大壽星,高49米,是當今為止東方唯一一座巨型壽星雕象,被當代中國道教掌門人任法融譽為「天下第一大壽星「。「天下第一大壽星」身背斗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拐杖上還還掛有一個裝有白蒲黃酒的酒葫蘆,為如皋花農傳統打扮,寓意勤勞長壽。有道是,「平安是福,健康是壽」,「江南靈山大佛保佑你一生平安,江北如皋壽星呵佑你百年長壽」,足見它的地位非常之重要。
園區所在地叫鶴庄,鶴庄因鶴子灣而得名,傳說鶴子灣為仙鶴的身影,住在鶴子灣周圍的人們都長壽,鶴庄人一直受惠於大壽星,不僅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且體魄健康,生活滋潤。村裡人皆長壽,所以在如皋「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百歲才稱古來稀。」
如皋內外城河
南通市的西北方向,便是古城如皋。它以長壽之鄉和花木盆景之鄉的美名聞名於世。不大的小城裡,家家戶戶花木環繞,優質的花木盆景多出口日本等國。據說,其中很多都是千萬富翁哦。其實,如皋本身就是個古城,由內外雙護城河環抱,格局十分罕見。
古城有明代開鑿的內外兩道城河環繞護衛,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內外城河如項鏈一般綴在古城脖子上。
在國內城市建設史上獨樹一幟,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幣,實屬罕見。城河沿線景觀資源豐富,景色秀麗怡人,「水環城,城包水」的奇特景觀,既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又為城市居民和遊客提供了極好的休閒遊憩的場所。經過大力整治,河水變得清澈,水質已達到國家地面一級水標準。6公里長的雙環河兩岸,護欄婉延,燈光絢麗,綠地成片,四季常綠,綠柳成蔭,百花爭艷,形成了雙環河兩岸景色秀麗的風光帶。既可白天觀光,也可夜間賞景;既可水上遊覽,也可岸邊小憩;即可信步漫遊,也可以車代步;即可飽覽自然風光,也可參觀沿線大量的人文景觀。從數千年前的春秋遺址射雉亭,到傳說美妙的明代高橋迎春橋;從歷經千年風雨的隋定慧寺,到名人輩出的風水寶地宋集賢里;從冠甲江淮的道觀靈威觀,到紀念宋賢臣、學者范仲淹的范公苑。歷史悠久,故事雋永有趣,名人軼事,文採風流。遊客既飽耳福,又開眼界。內外城河上的29座橋樑,形狀各異,其中一些古橋還流傳著反映如皋人文風情或古城特色的歷史故事,可以使遊客從一個側面了解如皋的風土人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青墩遺址
位於海安縣西北部約28公里處,是一處聞名全國考古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首次發現於1973年,自1976年開始大規模發掘,屬於良渚文化範疇。該遺址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從青墩遺址的文化遺存分析,儘管青墩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但總的文化面貌特徵基本上與江南新石器時代 遺存相類似,而與蘇北地區的有關新石器時代遺存區別較大。文化層的遺存在總的特徵上比寧、鎮地區更接近於崧澤中層的文化遺存(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層的玉器等遺存則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徵(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
南通鐘樓
坐落於南通市十字街路口,南通中學的南側,是南通的地標性建築之一。鐘樓後的譙樓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間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樓。由於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謂「子城」的城門之上,在當時通州城內屬最高建築,因此在明代還有人把「譙樓月曉」列為「通州八景」之一。譙樓內設有計時的刻漏,並採用更鼓來報時。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燾將譙樓維修一新,撤去原來懸掛的「海山要郡」匾額,換上新命名的「星樞樓」樓匾。樓名星樞,是依星相學說,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發達、人才興盛。
民國三年(1914年),張謇與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給通崇海總商會的五千元錢在上海買來巨鍾,並在譙樓前建造了鐘樓。鐘樓為南通建築師孫支廈設計,在風格上明顯受著西方藝術的影響。張謇撰書的「疇昔是州今是縣,江淮之委海之端」對聯,也被刻上木版懸於樓前,成為傳頌多時的名作。 鐘樓的建成,為南通民眾掌握時間提供了方便。兩年後,樓上又增舔了消防警鐘,通過警鐘的敲擊聲數來指示火災方位。另外還配備了代表方向的色旗、色燈,遇有火情,同時張掛。 隨著歷史的演進,報時更鼓、消防警鐘久已消失,而鐘樓上的時鐘卻依然運行。令人欣喜的是,鐘樓的形象被設計上市徽,成為南通市的標誌。最近,市政府公布譙樓、鐘樓為文物保護單位,這對保存和利用這一「中西合璧」的特殊建築,了解南通歷史沿革,無疑提供了保障。
定慧禪寺
位於如皋市區東南角,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定慧禪寺平面布局略呈回字形,外為樓堂,內為殿宇,山門朝北。由山門向南沿中軸線依次設有二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均坐南面北。有人認為定慧禪寺山門北向,實為罕見,而水環寺,樓抱殿的建築布局,又別具一格。大殿東西兩廂是十八尊羅漢,南側是「藏經樓」,樓檐下懸掛著「藏經樓」和當年慈禧太后手書「輝映中華」的兩塊金字大匾。東側有觀音樓,關帝殿、雲水台、方丈室、祖堂、西側有大悲樓、念佛樓、齋樓、講經堂等。
九華地藏寺
位於如皋市南大門的九華鎮,相傳南宋年間,西域高僧無為行者自江蘇如皋南下,經一土山,但見翠柏成蔭,流水孱孱,百花爭艷,鳥鵲鳴躍其間,誠然天上人間,頓悟安徽地藏道場之念,遂稱為「小九華」。華東第一樹「趙元銀杏」,樹高28.7米,主幹周長7.25米,是江蘇省二級保護文物。
始建於南宋隆興年間,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現建有明三暗五老式大殿一座,內塑地藏王菩薩像,右豐都帝,左東獄帝;十王殿十間,殿內塑十殿閻王像,文武判官,夜叉小鬼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西廂樓房十二間,上層僧人宿舍,下層營業用房;東廂四間,設供多佛,佛道並存。自古就有「去狼山燒香,不到九華地藏寺,功德只有一半」的說法。該寺暮鼓晨鐘,香煙繚繞,與南通狼山廣教寺遙相互應。特別是每年農曆三月初八傳統廟會、7月30日地藏王全喬覺的生日,大江南北香客蜂擁而至,遊客如潮。農曆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他要在普渡眾生以後始願成佛,因此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救助苦難。有的佛書上說地藏王就是閻羅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現的陰司主宰。
九華的地藏寺遠近聞名,吸引了張家港、常熟等蘇南地區的許多香客經常前來燒香拜佛、祈求平安。每年三月初八地藏寺都要舉辦廟會。廟會那天,人們潮水般不斷地從四面八方湧來。遠遠望去,平時還很寬闊的街道成了人的海洋。
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於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首任州官王茂所建。曾亦名郡廟、邑廟。原址在市區十字街,州署東南側(南通,原名通州),佔地十餘畝,座北朝南,門外有精雕青石獅子一對,兩邊有旗杆斗子的高桅子一對,門內當中有戲台,放生池,儀門前兩側圍牆上勒置歷任州署的文告和碑碣,後在修建人民路時被毀。儀門為三間,有青石鼓一對,甬道五間,左右置有青石雕小獅子24隻及石欄,東西兩廡十間,系仿唐翹角式大殿。大殿後,走披屋進後宮三間,後宮的西邊是吏書房,亦名檻心堂。
光孝塔
位於天寧寺西北隅,在南通,其歷史最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說,是「南通三塔」(還有支雲塔,文峰塔)中最古老的一位。光孝塔亦稱支提塔,此塔建於公元864年即唐咸通五年,後歷代修葺,明宣德五年(1430年)及天順年間(1457-1464年)都曾重修,為五級八面磚木塔,塔身頎長玲瓏,為濠河西北一景。
塔高30米,須彌座式塔基;每層塔檐用磚砌成迭澀平座,上檐用角梁,下存擎檐柱,腰檐向上反翹,繞以雕板木欄,每層有四門。塔剎較高,承露盤上裝相輪七重,剎頂上安置繞以光焰的寶珠。塔身頎長,呈現玲瓏挺秀的姿態。
張謇紀念館
位於江蘇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一所靈秀的江南園林式建築。佔地面積為33畝,園內建築古樸凝重、曲徑深幽,具有小橋流水的詩意。園內珍藏的上千件珍貴圖片和事物,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一生。
張謇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而建,是人民緬懷張謇先生業績的場所。張謇,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出生於常樂鎮,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張謇故居
坐落在南通城區南濠河畔的「濠南別業」,建成於1915年,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英式造型,紅色基調。建築師別出心裁,抬高基礎,增加樓底半層為儲藏室,使兩層走廊突現出來,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氣勢。該樓被視為中國近代吸收西洋建築藝術的典型。張謇生前在此居住多年,「濠南別業」現作為南通博物苑的一部分,辟有陳列室,陳列有關張謇的文獻資料等文物。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紅十四軍紀念館
紅十四軍紀念館位於如皋李漁路西側、寧海東路南側,總佔地260多畝,紀念館為半開放式的革命歷史主題公園,被稱為城市的一片新「綠肺」。
公園結合現有地形,以河流、山坡、小橋、曲徑、草坪、樹林、花卉、迴廊、雕塑等組成風景優美、環境怡人的公園式布局,重點突出紅十四軍主題,形成了3個主題紀念館和10個紀念性景點,成為全面反映如皋革命鬥爭歷史、向公眾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以紅色旅遊為特色的如皋旅遊新景點。該紀念館全面提升如皋城市品位,豐富了市民的業餘生活,為市民提供了環境優美的娛樂、健身、休閑的綠色空間。
展廳面積約6350平方米,共展出圖片1300餘幅、說明文字近4萬字、實物資料600餘件,真實反映了土地革命時期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
紀念館的立面造型有如一面旗幟,由曾在紅十四軍戰鬥過的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館名,高高地鐫刻在銀灰色外牆上方。走進紀念館序廳,眼前是一座大型的紅十四軍將士群雕,以何坤軍長、李超時政委為首,一共有17位。群雕的背景是紅十四軍軍旗和紅十四軍游擊區域圖。
南通美食
南通美食有句口號,叫做「江鮮、海鮮、河鮮,天天有鮮;江魚、 海魚、河魚,餐餐有魚「,總之,南通美食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一個字:鮮。江鮮首推號稱長江四鮮的鰣魚、刀魚、 河豚、 鮰魚,海鮮則有號稱「天下第一鮮」的文蛤、竹蟶、黃魚、鯧魚等,河鮮有螺、蚌、龜及種淡水魚。而無論南通市區還是周邊景區,以海鮮美食為主打的餐館隨處可見。
河豚魚
河豚具備「長江三鮮」的鮮明特點:食肉性、江海洄遊、肉嫩味鮮是魚中極品,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亦相當深厚。其營養豐富,保健功效獨特。
文蛤
南通盛產的文蛤有「天下第一鮮」之美譽,古代曾列為貢品上獻朝廷。文蛤肉有爆炒、煨湯、燒烤、生熗等多種食法,鐵板文蛤,金錢文蛤餅等為南通名菜。
文峰雙竹
主要原料是竹蟶,配以竹筍爆炒而成。竹蟶主要產於如東灘涂,秋冬季節到清明前後收穫的竹蟶體肥味佳。
狼山雞
以南通南部的狼山命名,原名"岔河山雞""馬塘黑雞"。現到狼山遊覽的遊客一般都會特意品嘗美味的狼山雞。
南通跳面
南通跳面,又叫「曹頂面」、「切面」或「小刀面」。由於加工工藝講究,外觀粗細均勻,條長爽滑,柔韌有筋,因而久煮不糊。食時,韌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種不同的澆頭。佐以醬油、豬油、味精等拌炒,味道特別可口,南通跳面,作為面點上品,載譽已久。
南通火餃
火餃,是南通傳統的小吃,其製作比較簡單。因製作時要求用正燒著的沸水,炸時用旺火熱油,成品同餃子相似,故稱火餃。外菜美觀,色澤金黃,外香脆,內軟糯,餡心鮮嫩,富有滷汁,滋味鮮美。
芙蓉藿香餃
藿香味清涼芳香,是良好的中藥材。南通的點心師利用藿香葉作餃皮,桂花豆沙作餡心軟炸而成的藿香餃北京特色小吃杭州特色小吃,猶如芙蓉花蕾含苞待放,入口清涼留香。此點已收入《中國小吃》、《中國大百科全書》,成為譽滿全國的名點。
烹籽魚
籽魚學名鳳鱭,又稱鳳尾魚,南通地方特產之一。鳳尾魚體形與刀魚相似,體長10多厘米特色小吃加盟杭州特色小吃,因肉薄籽豐,故稱籽魚。每年立夏至大暑期間,鳳尾魚從呂宋洋洄遊到長江口產卵,形成魚汛。雌性鳳尾魚的腹部有許多紅色卵塊,營養豐富。鳳鱭菜式很多,以「烹」法成熟,尤能突出其鮮味,成菜色澤爛若黃金,肉骨皆酥,骨、肉、子同食,毋須吐刺,酥香鮮美,微透酸甜,食後齒頰留香。
金錢蘿蔔餅
金錢蘿蔔餅創製於清朝末年。七十年代南通點心師又根據《隋園食單》加以改進,將油酥皮改為稀水油麵卷蘿蔔絲餡煎制特色小吃加盟,使成品色澤和諧悅目,形如金錢,紋路清晰,皮子酥鬆,餡心腴美鮮香。南通金錢蘿蔔餅已經載入《中國小吃》、《中國大百科全書》。
缸片
缸片又叫「斜角兒」,是南通一帶的經濟小吃,屬燒餅一類。因成熟工具是缸爐,且外菜呈菱形,成品分兩片,所以南通地區稱之為缸片。缸片的用料與製作同燒餅有所不同,風味亦有區別,其他地方很少見。缸片的特點是:色澤金黃,外殼香脆,裡層綿軟,經濟實惠,香咸可口。
南通購物
在南通購物方便、商品繁多、品種齊全。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藍印花布,風行國內,遠銷國外。其特點是經久耐用,藍白分明,越洗越潔爽,越用越好看,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南通風箏,色彩繽紛,技藝精湛,放飛穩定、優美,獨特的哨風箏,風中奏樂,買一隻讓親朋好友也欣賞下會「唱歌」的風箏。
此外,譽為「官禮茶點」的嵌桃麻糕、全國三大名腿之一的如皋火腿和白蒲茶干、西亭脆餅等土特產,也是南通購物的首選。
南通市區特產:藍印花布、西亭脆餅、正場薰糕、石港乳腐、金沙茶食(寸金糖 等)、南通緙絲(港閘區 本緙絲 宣和緙絲)、劉橋菜刀、劉橋南通長牌、興仁豬頭肉、通東薄荷、南通茶食(嵌桃麻糕、麻圓、麻餅、麥蒂酥等)、南通鷂子(風箏)、通綉、五總毛靴、狼山雞、季德勝蛇藥片、王氏保赤丸、四宜糕團
如皋市:白蒲黃酒(水明樓)、白蒲茶干(三香齋)、如派盆景、林梓潮糕、如皋肉食(肉鬆、火腿)、如皋董糖、如皋蘿蔔乾(長壽食品)
海安縣:海安河豚、沙崗豬頭肉(中央2套美食)、李堡麻蝦醬
如東縣:如東紫菜、如東海鮮、如東文蛤
海門市:海門山羊
啟東市:啟東海魚、文蛤
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葯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西亭脆餅
西亭脆餅始於清朝光緒在位初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西亭脆餅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具有酥甜香脆、美味可口的獨特風格。
如皋火腿
如皋火腿是如皋市最負盛名的傳統名產,如皋火腿更是火腿中的極品,素有「北腿」之稱!如皋火腿形似琵琶、肉色紅潤、香氣濃郁、營養豐富、鮮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於世。
通派盆景
通派盆景是南通的特色盆景。通派盆景的顯著特色,是選用尖短小葉羅漢松(俗稱雀舌羅漢松)為材料,攀紮成「二彎半」的格局,即主幹攀成二彎半,每個彎上有三個主枝,每枝又紮成扁平如雲的片干。看上去形象如獅,端莊穩重,像是一幅立體的畫,深得人民喜愛。
南通緙絲
南通緙絲屬緙絲中最古老的「本緙絲」流派,一直鮮為他人知曉。在南宋馬端臨所撰史書《文獻通考》就載有南通地區向宋廷進貢緙絲,後散落於民間。直至近代女工傳習所創辦之初,張謇又托沈壽丈夫余覺先生,從京城清內務府內請來緙絲技工數人,於南通貧民工場(今南通市大碼頭處)教習緙絲技藝,其緙絲作品也有對外展售,並贈與當時各界名流,魯迅便是其中一人,時人稱其為「通緙」。2009年「南通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通緙絲最大的特點是面料挺括,表面顯現「瓦楞地」溝紋。本緙絲表面雖粗獷,但又處處蘊藏了細膩精緻,耐人尋味的工藝藝術氣息。蘇州的明緙絲是緙絲的中晚期產品,它源於元朝末年對緙絲的變革,真正形成於明朝,並在明朝完善了它的獨特風格,所以稱「明緙絲」。明緙絲的特點輕柔,表面平紋狀、無明顯的瓦楞地溝紋。本緙絲與明緙絲除了直觀的差異,在技藝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但通經斷緯是它們共有的主導技法。緙絲行業中流行的緙絲種類有本緙絲、明緙絲。日本稱為本綴、明綴。
節慶活動
燈節
舊曆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這六天謂之燈節。燈節期間,南通城裡城外,有好多廟宇裝燈。十五、十六兩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門口放煙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帶,有許多賣燈的。,賣的是馬燈、獅子燈、兔兒燈、蝦蟆燈、走馬燈、球燈等等,都是以蔑為骨,以彩色紙糊的,至遲賣到十五、十六日結束。民間所掛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徵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乾女」。此俗沿襲至今。
元宵鑼鼓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舊時民俗公約,日常敲鑼視為報警,故兒童平時不得敲鑼戲弄,但到春節期間則可盡興玩耍,天黑亦無防,尤其正月燈節期間,更不受時間限制了。每到元宵節,城內東大街小關帝廟(在南通電影院附近,今已建為證券大樓),自發舉行鑼鼓比賽。昔日元宵節那一浪高一浪的鑼鼓聲,震撼著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滿對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氣氛,是小伢兒和大人們最快活的節日。
「放燒火」
南通民間「放燒火」的風俗,起源於遠古人們對火和火神的崇拜。遠一點的可以翻翻《詩經》:「去其螟塍,及其蟊賊,無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說的就是鄉野阡陌農夫手執火把驅蟲趕獸,護衛田禾的情形。近一點的可以看看我們的老前輩、清道光初南通詩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詞》:「山村好是晚風初,燒火連天錦不如,但祝麻蟲能照盡,歸來沽酒膾池魚。」詩後原註:「元夕放燒火,謂之照麻蟲。」這首民歌體的小詩告訴我們,當年南通民間 「放燒火」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連城裡的紅男綠女、騷人墨客都要趕去爭看熱鬧。「放燒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俗諺有云:「三十夜子送百蟲,一送永無蹤」,農人們回憶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視和南通市政府聯合組織拍攝《正大綜藝》欄目《節日繽紛》把它搬上熒屏,讓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這一奇俗。
南通國際江海旅遊節
整個節慶一般以「江景、江鮮、江情;海景、海鮮、海情」為主題,期間主要有精彩的開、閉幕式文藝晚會、大型文化巡街表演及一系列園藝博覽會、美食節、菊花展、工藝品鑒賞交易會、城市發展高層論壇、各種文藝展示等重大活動。
時間:9月或10月
地點:南通市濠河風景區內
其他節日
南通市周邊地區旅遊交易會 2—3 月
海門市金花節 4 月
通州市風箏節 4 月
如東縣風箏節 5 月
啟東海鮮節 5 月
南通全國賓館配套用品博覽交易會 5 月
海安縣花鼓龍舞節 6 月
如皋市盆景藝術節、長壽文化節 10 月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不在1949年之後就改革開放?
※汪精衛的木偶人生之十一:蔣桂戰爭
※中美關係及中國近代史的隨筆(2)洋務運動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現代 | 江蘇 | 近現代史 | 南通 | 歷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