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鏤雕工藝看古玉

鏤雕,是中國古代玉器製作最重要的工藝之一。所謂鏤雕,就是在玉料上把地子局部或火部分剔空,虛實相襯地突出玉器的主體紋飾或造型輪廊,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其很可能源於鑽孔工藝。玉器的鏤雕工藝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此後發展延續數千年。下面筆者對史前至明淸各主要時期的出土玉器進行考察,以分析歷代鏤雕工藝的特點及製作情況。

新石器時代是鏤雕工藝發展的起萌階段,鏤雕玉器數雖較少,且呰為甲層紋圖,鏤空處多不甚規整。從人量考古資料上看,新石器時代玉器鏤雕的技法主要有兩種:一、以砣(磨)具為主要製作1:具進行磨製鏤空的砣磨法;二、以鑽具(實心鑽、管鑽等)、線具等結合鏤空製作的鑽切法。這兩種技法也足以後歷代鏤雕製作方法的基礎。

良渚文化玉器的鏤雕,多以鑽切刀法製作。鏤雕時,先按照構圖設計,以裎鑽在需鏤空處打一個或數個定位圓孔,再用質地柔韌耐磨的植物荊條或動物筋、皮製成的線具穿過圓孔,抹上潮濕的解玉砂,然後在玉器兩側來冋拉動線具,把多餘的玉料拉捜去掉。如浙江餘杭反山16號墓出土的冠狀玉飾(圖1—1),高5.27厘米,上寬5.4軀米,中寬10.34厘米,下寬6.3厘米,厚0.4厘米。玉質沁為黃白色,夾淺灰色筋狀條斑。整器略適「中」字結構,鏤雕與線刻技法結合,及現神人、獸面紋,中部為獸面紋,透雕重圈眼,橢圓形蒜頭鼻,寬嘴獠牙,下肢做蹲踞樣。鏤空部位不迠規整,鏤空麵食縱內線痕,可能是線具拉捜(圖1-2)時留下的痕迹。

紅山文化玉器的鏤空,多見於扁片狀勾雲形玉佩之上。磨具或結合裎鑽在器表兩面進行反覆對磨,直至把玉器磨透出現空洞,再對空洞邊沿加以修整而成。閃此,紅山義化玉器鏤空處邊沿多呈刃狀。如內蒙占巴林右旗蘇達來遺址出土的勾雲形玉器(圖2),高11.8厘米、寬12.5厘米、厚0.8厘米。墨色,摻雜舡白色、褐色雲片狀和塊狀斑點,衣面磨製十分光滑。磨刻的紋飾線條幣齊而流暢,叫周圓潤且向外翻卷,周邊外緣圓鈍抹斜,中心鏤作盤卷勾雲形,鏤空邊沿呈「薄刃狀」。上側邊沿哲一鑽孔,正、反兩面均按器物的造型和紋飾琢磨出凹凸分明的裝飾線。

鏤雕的鑽切法自新石器時代至淸代歷經數下年,基本流程卻沒有什麼變化。如淸人李澄淵在《玉作圖》中所云:「凡玉片宣作透花者,則先以金剛鑽將玉片鑽透圓孔後以彎弓並鋼絲一條,用時則解鋼絲一頭,隨將絲頭穿過玉孔,復將結好絲頭下弓頭上,然後用浸水沙順花樣以鎪之,如木作彎鋸鎪花一樣。」可見,明清時期的鏤雕工藝與良渚文化時期的基木流程是相近的。但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鏤雕工藝和工具也在不斷斷變化,所以歷代玉器鏤雕的具體步驟和工藝痕迹會有一定的差距。

殷商、兩周時期,人們巳經製作了靑銅工具,並運用工玉器的製作之中,所以此期鏤雕玉器數量增多,且鏤空部位較新器時代規整,切而也較平直。多先以靑銅質鑽具加蘸解玉砂在器內適當位罝打一個定位圓孔,再由青銅質地的鋸條進入圓孔,反覆鋸切成形。如山兩洪洞西周墓5號墓出上的玉飾(圖3),直徑5.2厘米,黃白色,半透明,有光澤,扁平體,為盤龍咬尾形。器內用鏤空紋飾配合器表線紋,以突紋飾,鏤空部位多為由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圓孔和漸窄的條狀部位連接構成的「逗點式」鏤空。商代玉器的鏤空皆在邊緣施用,而西周較多位於玉器內部。

鐵器的廣泛應用,有利於琢玉工具的改革。戰國、漢時期開始,以鐵質宵鑽打孔,絲鋸為弦的搜弓取代普通的鋸條拉切,凡鏤雕前多用陰刻細線打稿,拉捜切割後又多以金域擦條將鏤空處擦磨整修。所以,此期玉器的鏤空部位增多,形狀多樣,但仍呰為甲層紋閣。鏤空處邊緣犀利、規矩,孔壁光滑、垂直,兩面孔徑幾乎相等,兩面對鑽留下的台痕已不多見。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十的連環龍鳳形玉佩(圖4),長9.5厘米、寬7.2厘米、焯0.4厘米,灰白色,褐色沁,全器各節鏤雕成龍、風形。鏤空處布局繁密、形狀多樣,鏤雕內壁如峻壁峭立、邊沿稜角分明,玉飾剔透玲瓏,卷折自如。無論從構思或雕工來看,都是一件上乘之作,是鏤雕玉器的典範,堪稱戰國玉雕的精品。

鏤雕,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玉器製作史,是重要的玉雕技法。為此,熟悉和掌握歷代玉器鏤雕工藝風格以及工藝痕迹的特點,對於古代玉器的斷代與辨偽,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推薦閱讀:

工藝雕塑展現制茶過程(組圖)
顏色釉瓷的呈色機理與製作工藝(全)
燒賣製作配方與工藝
要和「七年工藝巔峰」的小米6論性價比?你們還嫩點
不鏽鋼永久陰極電解三種工藝的區別

TAG: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