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精緻的中國古代象棋棋具
象棋起源於中國戰國時六博戲,即宋玉《楚辭·招魂》的「菎蔽象棋,有六博些」。接下的演變順序為塞戲、北周象戲、唐代象戲、北宋象棋,定型於北宋末年。這一過程已由現在的證據而被廣大專家接受並逐步形成共識。但出土實物非常缺乏,如據古詞說「六博」是走在格子內的,倘若考古實物能證明此點,那麼「六博」起源說可成立論。可見古象棋具的收藏與考證對於象棋史研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棋具研究目前可說是一塊處女地。由於搜尋難度大,研究涉及的領域廣泛,涉足的人還不多。而以實物為主體輔以史籍、古詩詞等記載來研究棋史更是一條充滿荊棘的新路。本文中的藏品零星、瑣碎,對於藏品的斷代等僅是一家之言,有的論點難免武斷、主觀,僅供參考。
撲朔迷離的唐代象棋
象棋演進到唐代,整體形制開始清晰起來,由於現存文獻和考古資料及少量實物遺存使棋具的研究成為可能。
象棋最早出現的唐代長安,是當時世界著名大都市。詩人白居易(772—846)有和春深詩二十首之一為「何處春深好,春到博奕家。一先爭破眼,六聚鬥成花。鼓應投壺子,兵沖象戲車。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描寫出繁華長安市民生動、絢麗的世俗遊樂畫卷。其第六句就是指象棋。
另外是唐相牛僧孺所著《玄怪錄》里的傳奇故事《岑順》中記載了當時唐代前期象戲形制,即棋子立體象形、金銅成型。有王、車、馬、卒、士、將六個兵種。從兵處上看已與現代象棋非常相似,因故事發生在寶應元年,後世稱為「寶應象棋」。唐代象棋的棋盤為正方形8×8的64格,這從現存的唐代棋書書畫圖案織錦實物可以證實。
文體棋子筆者大膽推斷為「寶應象棋」的實物遺存。該棋子為金銅成型,「悉高數寸,雄姿罕儔」與《玄怪錄·岑順》描寫吻合,該子內灌鋁芯,外包銅流金,獨立為一整體,從造型看棋子外無法指認為別物,經專家鑒定為唐代之物,但是否為棋子卻有不同意見。正因為此,筆者鄭重說明:斷為「寶應棋子」實為一家之言,希引起識家的關注。另外兩枚為扁圓形狀,說明在唐代已出現了扁圓形狀的棋子(但對棋子的斷代專家們尚有不同意見)。
筆者認為,在唐代中國象戲與古印度盤戲有過交流和相互影響,比如立體棋形是借鑒了印度的四方棋,但是中國人豐富的發展了兵種的內容,作為唐代象戲,它的一支發展成為中國象棋,另一支在歐洲發展為現代的國際象棋。
象棋定型於宋代末年
宋代是象棋的大變革時期。這期間,出現過司馬光的「七國象戲」,民間流傳的「廣象戲」和「大象戲」,無論是棋盤或棋子,都有較大的改革。棋子由立體象形改為平面圖形或平面字形,或一面有漢字,一面有圖形的平面棋子。棋子的組成中增加了炮。棋盤不再使用64小方格黑白相間的方形棋盤。棋子由在棋盤方格上的活動改為在縱橫直線的交叉上活動。
總之,幾經演變,至北宋末年定型,出現了雙應變有棋子各16枚,棋盤縱10路橫9路,有河界、有九宮,將(帥)士只許在九宮內活動的現代象棋。
北宋大象戲玉子直徑42毫米、厚12毫米,於杭州購入,正面為騎猛獸(何種猛獸難以判斷)的人物,在人物正面有文字「兵」,人物服飾及「兵」字寫法明顯是宋代風格。迄今為止出土的宋代棋子或是兩面文字或是一面文字一面圖案。由南宋銅質棋子可知,該時兵卒的圖案為手持長矛或大斧的士兵(無論是開封出土還是義安出土)。按公認的說法唐代棋子為立體,南宋為一面文字一面圖案(或兩邊文字),定製以後為單面或兩面文字。所以有理由認為,這枚棋子是北宋的大象戲子,是北襟象棋形制變動的一個縮影。北宋木質象棋杭州井中出土,所刻字體為晉代流行的玉筯篆,內貼金箔,木材已出現炭化。估計為北宋之物,彌足珍貴。
另外南宋官窯瓷質棋子的大量發現說明南宋是中國象棋空前繁榮的時期。
珍貴的元代棋具
中國象棋在南宋時代走完了它大普及的歷程,成為民間普遍的、不可缺少的娛樂工具,但是元代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壓制漢族文化,按《中國象棋史》作者、棋史研究家張如家先生所述「南宋象棋蓬勃發展勢頭,進入14世紀開始受挫,中國象棋進入了相對衰落的歷史時期。」但是象棋以它驚人的魅力,頑強地生存於人民大眾之中,左圖的棋具可以為證,罕見的元代青花、釉里紅棋子。該象棋子整體器形為圓柱體,棋底露胎厚重扭曲,系手工捏造而成。胎骨較厚,略顯疏鬆,有瓦質感,但十分堅硬,呈灰白色,可視為瓷石加高嶺土二元組合配方燒制。釉色呈青白,釉面呈失透狀底部露胎部分為褐紅色。燒造工藝採用墊餅燒形式,底部留有明顯的墊塊痕迹。
棋子正面採用陰刻字體,以西漢時通行的漢文為基礎,紅方與黑方用釉里紅和青花來區分,釉里紅為銅紅料,色呈豬肝色,發色偏暗紅。青花的鈷料採用浙料,火色偏藍灰色。可以說該棋子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或傳世品(限已公布之物)中最早的全副完整的實物作品之一,色澤淡雅,造型古樸,文字奇特,十分罕見。右圖為元代樞府瓷(卵白釉棋子)「像」。樞府是「樞密院」的簡稱。唐朝代宗(763—779)初設樞密使,以承詔旨,傳王命。元代以軍事為重,「樞府」權位更高,具有「樞府」銘的卵白釉器應屬「樞密院」的定燒器是毫無問題的。近年許多學者認為這類瓷器決非全部官窯產品,但是為官窯燒制提供有力證據。
豐富多彩的明清棋具
明清時期隨著象棋活動的廣泛普及,棋具製作進入新的階段,凡是可以製作棋具的材料在現存實物中均有遺存,可說名種繁多,美不勝收。
1、象牙棋具
象牙棋具傳世較多。一是因為易於保存,二是本身有保存的價值,藏家刻意保存。現在古玩市場仍可看見,不過新品居多,真正老東西較少。
如圖12:馬字象牙子,直徑46毫米,中間有圓孔,作為掛件,取馬到成功之意,整套32枚的宋、明之物已不易得,但「將」、「馬」仍可看到,正是掛件這一功能使它們得以傳世。與清代象牙棋具相比,明代棋子造型古樸大方、牙紋明顯、顏色偏黃。清代之物則做工精細,多加單或雙圈,另有些棋子刻了骰子,內容反映出清代棋子與賭博活動有密切關係。
2、木質棋具
木質用於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間的重要舉措,為象棋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木材易得、刻字方便,成了象棋具的主流,優質硬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黃楊等則被用於高檔棋具。
明代是我國傢具工藝發展的一個高峰,作為傢具小品餘韻,明代硬木象棋則也達到了我國象棋具的高峰。
金絲楠木棋乃明代之物,金絲明顯、古樸大方,因金絲楠木極難生長,清代已近絕跡,故而比較珍貴。
3、玉質棋具
周紫堯《阮郎歸》有「閑臨小玉盤」之句。據田藝衡《留青日托楊墳》記載,明正德間沈某掘南宋名將楊存中在德清之墓,發現玉象棋一副並諸玩器,說明至少在宋代已有玉制的象棋盤和象棋子,後玉作為棋具的製作材料歷代不絕。
左圖為明晚期玉子一副,全副僅一子有破損。黑白雙方,分別用黑玉與碧玉區分,比較少見。
4、瓷質、紫砂、石材、料器棋具
這些均非實用棋具,其觀賞性大於實用性,如下圖列出,聊備一格。總之明代與清代棋具的區別是前者古樸、簡潔,後者精細、繁瑣,現兩代其它藝術品的特點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孤 望〖精緻如瓷系列素材〗
※如何做一個精緻的女人?小仙女們都該看看
※追求精緻生活的美式裝修
※3.8女神節|論如何做一個精緻的自內而外的女人?
※教養是精緻女性的最大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