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一個果子和一個產業一群醫生和一種病

國內權威雜誌《中華口腔醫學研究》,刊登了由中南大學口腔癌前病變研究所專家撰寫的文章,發布了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關係 的最新研究進展。文中指出,咀嚼檳榔是引起口腔粘膜纖維性變的唯一因素,而該病有癌前惡變的高危險性,且檳榔果中的致癌成分具有遺傳毒性。  事實上,早在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質。與此同時,檳榔行業每年約50億元的產值,創造了湖南乃至全國食品行業的一個神話,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場場關於檳榔的爭議。  咀嚼幾下便會讓人臉發紅、直冒熱汗,有一種微醺的暢快,這正是一些人吃檳榔上癮的原因。但檳榔有害健康是不爭的事實,是否能禁止生產、銷售?是否也能像香煙一樣,在商品包裝上進行危害標識?相關職能部門如何制定更嚴格的標準,加以規範管理?  現實堪憂,正如有關專家所說:「地方政府要保護地方產業,我們幾個醫生的呼籲力量相對於50個億的產值太微不足道了。」  27年前的發現  「看你還敢吃檳榔不?再吃下去就只能切掉舌頭了。」湘雅醫院口腔科門診室里,彭解英教授一邊叨咕著,一邊給一個年輕人做著注射治療。由於打針的範圍遍及口腔內的各個部位,年輕人在病床上直呼疼痛,不斷地發著誓:再也不吃檳榔了。  這個年輕人今年21歲,就讀於湖南某高校大三。一個多月前,他發現自己的咽喉很難受,口腔難以張開,也無法進食一些帶刺激性的食物。他起初以為只是上火引起的口腔炎症,就買了一些消炎藥吃。可後來情況不見好轉,且愈演愈烈,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就是「令人苦不堪言的煎熬」,只好到醫院就醫。  之後,他被確診為口腔粘膜下纖維化。彭解英說,該病的致病原因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確定是由嚼檳榔引起的。年輕人也坦言自己進入大學後就跟著同學嚼檳榔,至今已經有兩年的嚼檳榔史了。  在彭解英這天上午的坐診時間裡,來的26個病人中,有10個病人的口腔疾病或多或少都與檳榔有關。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是口腔科的常見病,又稱「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OSF)」,是一種發生於口腔黏膜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因為有癌變的可能性,OSF引起 了學者們的重視。1953年,國外學者Joshihe和Lal首先報道了OSF,台灣地區於1954年首次報道了OSF。  國內首例OSF患者於1984年出現在湘潭。當時一名18歲的女孩嘴不能張開,害怕刺激性食物,口腔起泡、唾液減少,她從湘潭一路尋醫到長沙,大小醫 院都查不出病因。湘雅醫院的劉蜀藩教授接診後,取了一塊組織去做活檢,湘雅醫院的專家們四處查閱資料,確診為OSF。他們發現,在印度,嚼食檳榔的人數眾 多,口腔癌患者不少。  因為首例病例出現在湖南湘潭,1984年,湘雅醫院部分研究人員在湘潭進行了調研。他們對每天要吃5瓣以上檳榔的人員和不吃檳榔者進行檢查,發現在3015名嚼檳榔者中,有29例患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而不嚼檳榔的627人中未發現此病患者。此後,加上門診發現的病例共計為32人,患病率為0.96%。  現任中南大學口腔癌前病變研究所所長的翦新春是當年調研的參與者,他說,在1987年,湘潭口腔醫院一名專家也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患病率達到了3.3%。  調研結果引起了全國口腔黏膜病專家們的重視,湘雅醫院也專門成立了口腔癌前病變研究所,開始對此病進行深入研究。  主要致癌物來自添加劑  「檳榔果的致癌性已經由許多試驗研究所證實。」翦新春說,早在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質,有來自於動物試驗的充分證據,證實其對人體口腔粘膜下層病變的誘發作用,並有極具說服力的生理學證據。  研究中,有專家對152位咀嚼檳榔的人和137位不咀嚼檳榔的人進行了調查,前者患口腔粘膜病變的佔84.4%,而後者只佔37.2%;而另一組研究 證實,咀嚼檳榔者中66%有口腔粘膜病變,其中OSF佔13%,白斑為3.9%,扁平苔蘚為5.2%,而不咀嚼檳榔者患口腔粘膜病變者只有1.5%。許多 證據支持咀嚼檳榔增加口腔癌的危險性。  為什麼有的人一輩子嚼檳榔沒事,而有的人吃的量不多、時間也不長就得了口腔粘膜下纖維化呢?據翦新春介紹,檳榔果中含有5-40%多酚和幾種生物鹼, 其中檳榔鹼是原果中含有的最主要的鹼,約為干檳榔凈重的1%,它具有遺傳毒性,對遺傳基因存在損害的風險,能夠刺激口腔粘膜纖維細胞增加及膠元的合成,促 進口腔粘膜纖維化,該病與每個人的體質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天然檳榔里的檳榔鹼和膽鹼等雖然具有危害性,但純粹的藥理作用對身體的傷害並不大,若每天大量嚼食,在強鹼環境下,才會慢慢燒壞口腔黏膜這樣的敏感組織。  「檳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來自於添加劑。」翦新春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世界各地的檳榔咀嚼物的製作方法和吃法各不相同,但調料表中基本上都有幾種主要添加劑,如檳榔籽、石灰、丁香和煙葉。翦新春及相關專家通過對添加劑及混合物的研究證實,這些添加劑中含有的致癌因子和基因毒性劑都存有潛在的致癌性,「主要成分石灰對口腔粘膜組織有刺激,如果吃多了檳榔或者含量超標,就會造成PH值超標失衡,也會燒壞口腔」。  檳榔業年產值驚人  檳榔咀嚼幾下便會讓人臉發紅、直冒熱汗,有一種微醺的暢快,這正是吃檳榔上癮的原因。  湖南的檳榔果主要來自海南,而加工和消費則主要集中在湘潭,並以湘潭為中心輻射全省。  據可考的資料來看,過去嚼食檳榔只是湘潭一帶的民俗,起源清初。早期的湘潭檳榔,是用石灰加糖熬成漿,塗在檳榔外表製成,被稱作「石灰檳榔」。後來,此工藝得到改進,用酒、糖精浸泡檳榔果後,點上桂子油、薄荷油之類的香料,做成「改良檳榔」。  1995年以後,檳榔作為一種日常休閑食品,得以推廣。據《參考消息》刊文,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估計,湘潭80%的居民都嚼檳榔。很多人從10歲左右就 開始嚼檳榔了,孩子們效仿父母也染上了這種習慣。而父母們認為,檳榔對身體大有好處。傳統中醫也一直認為檳榔利消化、可驅蟲。  如今,湖南的檳榔產業發展迅速,由過去的以手工作坊為主,逐漸被新型的現代化工業企業取代。而且湖南檳榔品牌正不斷向外擴張,目前已將網路鋪至全國20多個省市。  統計數據表明,以海南檳榔為原料的湖南檳榔產業,年工業產值已經達到50億元,其中湘潭佔據約30億元。  在爭議中尷尬成長  年產值約50億元的檳榔行業成為全國食品行業的一個傳奇。但檳榔產業從它崛起伊始,就註定要在外界的爭議聲中尷尬成長。  「我帶的研究生曾經深入湘潭的檳榔企業做調研,商家放言說要殺了他。」翦新春向記者透露,他們這些直言檳榔對口腔危害的研究人員和媒體人員是大多數商家的「眼中釘」。  2010年11月,一名曾深入檳榔廠內卧底的新聞院系大學生,在身份暴露後受到人身威脅。  同時,一場場關於檳榔危害的爭議不絕於耳。  2001年,一則關於「有毒檳榔」的報道首見於湖南某報頭版。當年,僅在湘東地區,檳榔產業的銷售額每年不下10億元,成為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據報道,某些檳榔廠商為了讓檳榔更「入味」,口感更強,甚至不惜在檳榔製作過程中加入「666」、「敵敵畏」等農藥。  消費者一時談檳榔色變,檳榔銷量急劇下降,後來雖然由湖南檳榔協會和有關企業出來闢謠,並登報「澄清」「檳榔無毒」,一場「有毒無毒」之爭還是在湖南媒體之間展開。  到2003年,對檳榔的質疑再次出現。  這年3月29日,某中央媒體以《檳榔醉中罪》為題,曝光了湘潭少數不法生產企業為了獲得「勁大、醉人、口感好」的效果,在加工檳榔過程中使用麻黃、生石灰等非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  「毒品檳榔」被曝光後,社會一片嘩然,接連又陷入「檳榔致癌」陰影中,湖南檳榔產業再臨「生死劫」。  良知與利益的博弈  無論是「農藥檳榔」、「毒品檳榔」,還是現在的「檳榔致癌」,湖南檳榔產業每一次出現的危機都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檳榔的安全性讓人疑慮。一次次觀點的交鋒,事實上就是良知與利益的博弈。  翦新春講到幾年前的一次經歷。他在接受某報採訪時闡述了關於檳榔的危害,這家報紙登了一個整版加半版,但是次日另一知名專家對翦新春的言論進行反駁,登在另一家報紙上。因為某個品牌的檳榔平時每日可以賣200多包,但是見報之後只賣了70多包,對銷量影響很大。商家還派人放話給翦新春,如果再妨礙生意 就殺了他。他還多次遭遇商家約他談合作的事情。  檳榔口感好壞「一分在果子,九分靠做功」。翦新春很肯定地表示,檳榔醉不醉人、有沒有「勁道」,能不能讓人上癮,主要取決於加工檳榔時所採用的方法和配料。  檳榔口感好壞,調製鹵料是重點。據了解,湖南檳榔傳統工藝的核心就是用生石灰和飴糖熬制反應後,再加入各種香精做成滷水,然後塗在切成片的檳榔上。滷水是檳榔口味好不好、有沒有勁的關鍵,而生石灰是檳榔傳統工藝製法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但生石灰本身對口腔、咽喉黏膜的損害和生石灰中鉛超標對人體的危害都是顯而易見的。  翦新春曾在調查中發現,檳榔裡面的添加成分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幾十種,有些原料原本無害無毒,一些廠家為了圖便宜,採購低價、偽劣的原料,導致無毒的產品變得有害。一名原料供貨商稱,產品適量添加一些製作成分,不會有問題,但是成分添加過量就會出問題。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翦新春認為調料是可以改變 的:針對檳榔中一些容易致癌的調料,加入一些可阻止、抵抗它們作用的調料,以降低檳榔對人體的危害性。  翦新春說,由於所謂的「獨家配方」、「商業機密」等說辭,商家的配料表並不會公示在包裝說明上,就算說明了,寫在成分表上的也是不完整的。  檳榔之治  「檳榔有害口腔健康是事實。既然我們無法去阻止其生產、銷售,至少應該告知消費者多食的後果。」翦新春表示,檳榔不但要像香煙一樣不能做廣告,而且應當廣而告之其害,就像吸煙一樣,在包裝上應標明「檳榔有害口腔健康」等提示。  從2009年始,已有企業在包裝的右上角,印上了「檳榔好嚼,敬請適量」幾個字。這一舉動,儘管與香煙包裝上的「吸煙有害健康」、「戒煙可減少對健康的危害」等內容和位置相比,隱晦了些,但是總算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翦新春說,嚼檳榔引起癌症,在台灣地區和印度已經成為共識,印度患病率為30%左右,台灣為13%左右,大陸現在還沒有統計,估計是5%左右。而且,病例不僅僅出現在湖南,他還接診過來自江蘇、湖北等地的病例。  不少專家都疑惑,既然檳榔有害健康,為何不明文禁止?  放眼國外,上世紀80年代,印度曾發起過一場關於是否廢除檳榔生產、銷售的討論。當時印度社會中,口腔癌發病率逐年增加,醫學界根據科研結果提出廢除檳榔的生產和銷售。  這場對檳榔的抵制最終落敗。一些社會學專家總結,失敗的原因是檳榔已經成為一種大眾生活習慣;另外,檳榔產業已成為一些城市的經濟支柱。  「地方政府要保護地方產業,我們幾個醫生的呼籲力量相對於50個億的產值太微不足道了。」翦新春說,事實上,得了口腔癌症,癌症惡化到哪就要切到哪,任何頜面部的組織受到癌細胞侵犯都要切除。切掉以後還得重建,從別的部位移植修復器官。在湘雅醫院口腔科病房,一位長年嚼食檳榔的中年男子因口腔癌,整個舌頭和頜面部部分組織都被切除,只能從胸部移植一塊皮重建舌頭。這種手術只能暫時保住病人生命,這不僅給家庭帶來了災難,也降低了人口素質和社會勞動力。  翦新春認為,檳榔行業發展至此,在食品安全日益被關注的今天,國家應針對這個龐大的產業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對檳榔加工中的食品添加劑進一步規範。  據悉,目前檳榔行業沒有國家標準,只有地方標準。當前執行的標準系1993年制定、2004年修改後的標準。  翦新春建議政府向台灣、海南學習,多進行一些告知危害的公益宣傳,「海南人在政府的倡導下,嚼檳榔的比以前少了,也比湖南要少。」
推薦閱讀:

來自醫生的忠告:做到這5點,前列腺炎也怕了你!
醫生們:再不想出名就晚了!
想出國進修的醫生注意了,最詳盡的「雙證」公證+領事認證辦理指南在這裡!
孕婦醫院門口產子 女醫生用嘴吸羊水
癌症治療,中國處在什麼水平?

TAG:醫生 | 檳榔 | 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