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柔情似水壯志如山──米斯特拉爾的生平與創作(趙振興)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迄今為止,十位獲此殊榮的西班牙語作家中惟一的女性。「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個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利這樣一個人口不過千萬左右的國家,卻產生了兩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945)和巴勃羅·聶魯達(1971)。無論是詩品還是人品,兩位詩人都恰恰代表了智利的兩種相反相成的自然品格:如果說聶魯達宛似南方波瀾壯闊的大海,米斯特拉爾則像北部崢嶸巍峨的高山。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在這高聳入雲的大山下面,卻孕育著熾熱的熔岩,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看上去「以為她是大理石,其實卻是活生生的肉體」。

翻開米斯特拉爾的詩集,尤其是《絕望》集,我們很快便會發現,它並不是以語言的典雅和形象的優美令人矚目,更不是以結構的精巧和韻律的新奇使人叫絕,而是以它那火一般的愛的激情感染著讀者。這裡所說的愛包括熾烈的情愛、深沉的母愛和人道主義的博愛。正是這種奔騰於字裡行間的愛的激情,使她的作品在群星燦爛的拉美詩壇上發出了耀眼的光輝。

米斯特拉爾的青年時代正是拉美現代主義詩歌的晚期,「逃避主義」已為「新世界主義」所取代,但新的詩風尚未形成。

米斯特拉爾與現代主義詩人們迥然不同,她的人生經歷和詩歌創作是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的。因此,要研究她的詩作,首先要了解她的人生。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的原名叫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1889年4月7日(一說為6日)生於智利北部艾爾基山谷的倒數第二個小村上。巍峨的群峰造就了詩人的品格,動聽的鳥語陶冶了詩人的靈性,那「芬芳的土地」培養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對於她的血統,有人說她是西班牙巴斯克人的後裔,有人說她是梅斯蒂索人(白人與美洲土著的混血)的後裔,還有人認為她的家族有猶太人的血統。後者僅僅是根據詩人對猶太人的同情和對《聖經》的態度推斷出來的,不足為憑。

米斯特拉爾的父親名叫赫羅尼莫·戈多伊·維尼亞努埃瓦,曾是小學教師,但他生性好動,像個「吉卜賽人的國王」,能夠彈著吉他像行吟詩人一樣即席演唱。在女兒三歲的時候,他離開了家鄉。詩人曾回憶說:「由於他總是不在,我對他的記憶可以說是痛苦的,但卻充滿了崇拜和敬意。」女兒從他那裡繼承了好動而又堅毅的性格、詩人的氣質、出色的記憶力和一雙綠色的眼睛。詩人的母親叫佩特羅尼拉·阿爾卡亞加·羅哈斯,這是一位俊秀而又善良的女性,她與詩人的母女之情是感人至深的。在米斯特拉爾的童年,有兩個人曾對她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一個是她的祖母,另一個是她的同母異父的姐姐艾梅麗娜。每當星期天,母親就叫她去看望「瘋祖母」。祖母是村上惟一有一本《聖經》的人,並且不厭其煩地叫孫女一遍又一遍地朗誦,從而使它成了米斯特拉爾的啟蒙課本,使這本「書中之書」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給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實際上,她對《聖經》的記憶比對祖母的記憶要深刻得多。艾梅麗娜也是小學教師,比盧西拉年長13歲,是她真正的啟蒙老師。這是一個十分不幸的女性:母親的私生女,從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生身父親,結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後來又失去了惟一的兒子。艾梅麗娜給妹妹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評論家們認為,《鄉村女教師》就是詩人對她的刻畫和頌揚。向姐姐學習了最初步的知識以後,盧西拉曾進過艾爾基山谷維古尼亞的小學。校長阿德萊達是一位盲人,需要有人為她領路。盧西拉不卑不亢地接受了這個工作,就像後來在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一樣。阿德萊達委託她為女學生們分發紙張,但這些姑娘們連領帶偷。當這位「有眼無珠」的校長發現紙張少了時,竟在全校師生面前將她當做賊來訓斥。不善言辭的盧西拉無法申辯,當場昏了過去。晚上回家時,偷教材的姑娘們早已在街上等著她,沿途用石塊對她進行襲擊。當她跑回住處時,已是頭破血流。多年之後,米斯特拉爾已是著名詩人,有一次又回到維古尼亞,正趕上一個人的葬禮,她就信步跟著人們走到墓地。一位陌生人還送她一束鮮花,叫她放在死者的棺材上。當她詢問死者是誰時,人們告訴她:「就是阿德萊達,小學校的校長。她是盲人。您不記得了嗎?」卡夫列拉聽後立即答道:「我永遠也忘不了她!」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在盧西拉堅毅的性格中,又添加了孤僻的成分,並在她的心田上播下了神秘主義的種子。

這個在大山中長大的姑娘從小就表現出詩歌方面的天才。九歲就能即興賦詩,讓聽眾驚得目瞪口呆。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她沒有進過什麼正規的學校,她的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主要來自耳聞目睹、刻苦鑽研和博覽群書。但丁、泰戈爾、托爾斯泰、普希金、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羅曼·羅蘭、烏納穆諾、馬蒂、達里奧等文學巨匠都曾是她的老師,至於法國詩人米斯特拉爾(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和義大利詩人萊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對她的影響,從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這個筆名上即可看出。

為了維持家庭生活,盧西拉從十四歲起就開始工作,在山村小學做助理教師。她勤奮敬業,得到的卻是校長和村民們的奚落和辱罵。20歲時,她已在省內的報刊上發表詩歌和短篇小說,引起人們的矚目。因此,從1910年起,她從助理教師轉為正式教師,又從小學轉到中學,並先後在蓬塔阿雷納斯、特木科和聖地亞哥等城市擔任過中學校長的職務。1914年她參加了智利作家藝術家聯合會在聖地亞哥舉行的「花獎賽詩會」,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詩》榮獲了鮮花、桂冠和金獎,從此便沿著榮譽和玫瑰花鋪成的道路青雲直上。然而,靦腆的詩人為了逃避共和國總統和聖地亞哥市長的目光,尤其是為了逃避人群的掌聲,她沒有上台去領獎,而是躲在人叢中,欣賞當時任作家藝術家聯合會主席職務的詩人麥哲倫·牟雷(她心目中的情人)朗誦時那「美妙」的聲音。

……

194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然後從斯德哥爾摩赴法國和義大利訪問,並受智利政府的派遣,直接去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她是聯合國婦女事務委員會委員,並積极參与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創建工作,起草了《為兒童呼籲書》。後來曾任駐洛杉磯(1945)、蒙羅維亞(1946)和聖巴巴拉(1947~1950)領事。米爾斯學院、奧克蘭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先後授予她榮譽博士稱號,墨西哥政府專門在索納拉送給她土地,請她在那裡定居。1951年她榮獲了智利國家文學獎並將十萬比索的獎金捐給故鄉的兒童。同年,發表了譴責帝國主義冷戰政策的散文詩《詛咒》。1950年至1952年,她先後在那不勒斯和拉巴洛任領事。1953年任駐紐約領事。1954年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她榮譽博士稱號。同年她回到智利,受到知識界和廣大人民的熱烈歡迎。1955年,她應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的邀請,參加了聯合國大會。同年,智利政府為她頒發了特殊養老金。1956年年底,她身患重病,1957年1月10日在紐約逝世。當她的遺體運回智利時,政府和人民為她舉行了國家元首級的葬禮。

(選自《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推薦閱讀:

So cute--- BENTO AND FOOD
小說創作的一般性方法
學習筆記(九)摘選自《詩詞創作十日談》
 劉慶邦談創作
辭賦創作淺說

TAG: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