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老中醫之路之(30 )哈荔田

學無止境鍥而不捨天津衛生局長天津市中醫學院院長,教授哈荔田【作者筒介】哈荔目(1912~),回族,河北保定人。幼承庭訓,家學淵源。一九三五年畢業於北平華北國醫學院,以成績優異,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諸名家賞識。畢生致力於臨床和中醫教育事業。三十到四十年代曾銣辦北平國醫專科學校,並曾任教於天津市國醫訓練班,一九五五年始擔任天津市衛生局戥局長職務後,積極貫徹執行黨的中醫政策,先後領導籌辦了天津中醫學校、天津中醫學院,並積極組織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的工作,為發展中醫事業不遺餘力。在學術上窮究醫經,研有心得,崇尚易水學派。臨床重視胃氣、長於內科,尤精於婦科。著有《婦科醫案醫話選編》等。現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天津市中醫研究所所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天津市醫學學術鑒定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等職。我家世居河北保定,先祖父文林公,由於少時體弱多病,每患疾則纏綿難愈,以此因緣而酷嗜醫學,博覽群籍,潛心玩索,積之有年而漸有所會,尤其對眼科頗有心得,四方求醫者踵踵相接。時有同宗叔祖昆弟公,精於外科,遐邇知名,與先祖並稱保定二哈,均集有醫案,惜未成冊。先祖父生活上自奉甚儉,而醫金收入除維持家計外,每常施藥於清貧患者,因此鄉里人士成敬重之。先父振岡公,初攻舉業,有聲庠序,為前清秀丬『。後來棄儒攻醫,就讀於光緒年問官辦之直隸保定醫學堂,兼學中、西醫學,六年畢業,以品學兼優而甲於全班。畢業後參加官辦醫院工作,後叉移居天津懸壺,以長於內科、婦科而蜚聲醫林。先父敦厚耿介,寡於言笑,不尚交遊,暇時課子自娛,庭訓頗嚴。我總角之時,隨先父讀書,課餘每每旁觀先父為人診治疾病,耳濡目染,遂對醫學也漸有所好,恆以古人「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言自勵,先父對我的志趣也深為嘉許。後因先父到天津執業,我遂考入當時保定同仁中學念書。一九二八年初先父因病返里療養,彼時我高中未及畢業,即中途轅學,隨父學醫,以遂初志。先父認為,古今精於醫者,無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礎醫是樓」,文理不通則醫理難明,學好古文當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先父對我一簡督教醫經,一面補習古文,義在臨床細心指點,不憚劬勞。我自己也頗能以「寸陰寸金」之喻自警,發奮刻苦,朝夕攻讀,所謂「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如是者兩年余,進步很大。之後,先父病癒返津,因促我報考華北國醫學院,以求深造。算來我學醫業醫,迄已五十餘年。雖然愧無建樹,但教訓得失,不可謂元漫憶一下,寫將出來,冀能對後學者有所借鑒。取法務上扎紮實實我學醫伊始,先父每以諸葛武侯「志當存高遠」之語諄諄教誨,並告誠我:醫者司人性命,既要富有仁人之心,又須醫術精良。因此,一旦選擇醫學這一專業,便要一生篤志力行,奮鬥不已,萬不可淺嘗輒止,學師不卒,庸醫殺人。由此我認識到,要學好醫學,首先要專於心,一於志,要有一種獻身精神,否則見異思遷,二、三其志,就會失諸精專,「妄陳雜術」,終不會有何成就。其次要敢於攀高峰,要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氣,樹立高遠目標,以為自己努力之方向,否則也不免流於平庸、浮淺,終不會有所作為。但取法務上並非好高鶩遠、好大喜功。俗說「貪多嚼不爛」。貪多務得,急於求成,就會失於紮實,流於淺薄。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學問必要腳踏實地,扎紮實實,不畏艱苦,步步攀登,「書山有窒勤為徑」,只有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才能漸有所得。勤於學習善於學習雖然每個人的天分確有差別,但「生而知之」的人則古今未之有,一切知識才幹無不源於後天的學習與實踐,而學習成績之優劣,卿與付出勞動量之大小成正比。古云:「聰明可持不可恃也。」即令天資較差,但能勤奮刻苦、窮究不舍,也會有大的成就。清代著名學者閏若璩(公元1636~1704)生來口吃,且很魯鈍。六歲入學,學習成績很差,剮的聰穎學童看過幾遍就能熟記的課文,他往往讀至千遍仍不能背誦。但他並不妄自菲薄,而是加倍努力地攻讀,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成為清代一位享有盛譽的考據學者。他除了助徐幹學修《一統志》外,還撰有《古文尚書疏證》,《四書釋地》、《孟子生卒年月考》、《潛邱札記》等著述行世。他曾用陶弘景和皇甫謐的話作對聯一幅:「一物不知,以為深志;遭人而問,少有寧日。」並書於柱上以明己志。苟子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可謂信而有徵矣。然則,學習固須勤奮,亦宜講求方法。即以背書面言,我初學醫時先背藥性賦、瀝頭歌、脈學等,以為啟蒙讀物,繼叉背《內》、《難》、《本經》及《傷寒》、《金匱》等經典著作。我背書時不用默誦法,而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俾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之後則在喧鬧環境中默憶背過的內容,所謂「鬧中取靜」。如此,則不惟能熟記,且能會意。背書頗苦,往往唇敞舌焦,但年輕時背書如石上鐫字,記憶牢固,對將來大有好處。古人有「書讀百遍,其義可見」之說,我覺得熟讀確能使人聯想豐富,觸類旁通,有利於加強理解,鍛煉記憶力。我如今已年過古稀,但青年時期背過的東西,有些現在仍能朗朗上口。我背誦經典著作時先選白本,熟讀後方看注本。看窪本時不拘於一家之論,如《內經》我選擇《太素》及王冰、吳昆、馬蒔、張隱庵、張景岳等注本,彼此互勘,擇善而從,並在領悟各篇全貌後,仿楊上善、張景岳諸家的治學方法,將各篇有關內容分類輯錄,每一大類再分細目,此法對於掌握聯內經》全部內容,進行整理研究,都有奠大裨益。《內經》為中醫理論之淵藪,為醫不讀《內經》,則學無根本,基礎不固。後世醫家雖然在理論上多有創見,各成一家之說,但就其學術思想的繼承性而言,無不發軔於《內經」,故讀《內》、《難》、《本經》,目的在於掌握中醫理論之根本。而仲景之《傷寒》,《金匱》為臨床醫學之圭臬,辨證論治之大法,不讀仲景之書則臨床治無法度,依無準繩,故讀仲景書要在掌握治療之常變。仲景之書注家甚多,攏初學時先父命讀尤在涇之《傷寒貫珠集》、《金匱心典》,認為尤氏之注對辨證立法闡發精當,剴切詳明,不浮不隘,誠如徐大椿所說:「條理通達,指歸明顯,辭不必煩而意已盡,語不必深而旨已傳。」對於「文深奧義,有通之而無可通者」,寧「閱之」而不隨文敷衍,強做解人,故對初學者理解仲景之旨,誠多幫助。我在學習《內》、《難》、《本經》及《傷寒》、《金匱》之後,方開始涉讀諸家之書及醫案,這樣不惟能開闊知識領域,且有了權衡各家學說之基礎。先父於金元四家中,獨推崇易水學派,臨床強調臟腑辨證,尤重視胃氣的作用,強調「人以胃氣為本」,這一學術思想對我的影響頗為深遠;通過歷年的臨床實踐,我進一步認識到:胃氣乃是對脾胃功能之概括,脾胃居處中焦,為氣血化生之源泉,人體氣機之升降出入,也無不以脾胃為樞紐,脾胃升降失常,則五臟受病,變證叢生。故在治療中,各臟腑之疾患,凡與脾胃有直接或間接關係者,皆可調治脾胃咀助胃氣,使胃氣有權則臟損可復,而胃氣實關係一身之盛衰,誠足重要。故周學海《讀醫隨筆·升降出入論》說「心肺陽也,隨胃氣而右降,降則化為陰;肝腎陰也,隨胃氣而左升,升則化為陽。故戊己二土中氣,四氣之樞紐,百病之權衡,生死之門戶,養生之遭,治病之法,俱不可不謹於此。」至於脾胃之治法,東垣言之雖詳,但偏於溫補昇陽,所謂「詳於治脾,而略於治胃」,迨葉桂創清養胃陰之法,適足以補李氏之未逮,而為調理脾胃之兩大法門,臨床誠能汲取兩者之長,兼籌並顧,斯能相得益彰。.參究各家學說之後,再讀請家醫案,方能領會其中意趣,而有較大收穫。醫案乃臨床診病療疾之紀實,好的醫案足以啟迪學者之思路,麗為臨床之借鏡,故古人有讀書不如讀案之說。讀古人與今人之醫案,要在參玩其辨證立法及用藥旨趣,若以摭拾詞句,抄襲方葯為務,則是捨本逐末矣。華蛐雲在《臨證指南醫案·凡例》中曾談及讀案方法日:「就一門而論,當察其病情、癥狀,脈象各異處,知病名雖同而源不同矣,此案用何法,彼案另用何法,此法用何方,彼法另用何方,從其錯綜變化處,細心參玩,更將方中君臣佐使之葯,合病源上細細體貼,其古方加減一、二味處,尤宜理會,其辨證立法處,用硃筆圈出,則了如指掌矣。切勿草草讀過,若但得其皮毛,而不得其神髓,終無益也。」此公之論,足可為法。我初讀醫案時,每將案中辨證立法及方葯部分掩住,單就其所述脈證進行分析,辨證、立法、處方,而後弭與原案對照,用以考察自己與彼之辨證用藥有何異同,得失原因安在。此種方法對於閱歷未深,學驗欠豐者,較為適宜。轉益多師博採眾長我十九歲開始臨證,彼時白以為讀書不少,大有「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的勁頭,即至遇有複雜癥候,則往往感到窮於應付,始知自己的疏陋貧乏,正所謂「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為求深造,遂在先父支持下,於一九三一年報考了北平華北國醫學院,是年我二十歲。北平(今北京)是學者雲集,名醫薈蘋的地方,我在華北國醫學院求學期間,不僅深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等諸前輩之親自教導,也曾得列一些臨床大家的點撥。加之我有搜求名醫方案手跡之癖好,每有所得,如獲至寶。倘聞某醫善治某病,而又無緣識荊者,輒喬裝病人往求診治,一為學習其遣方用藥特點,一為得其手跡觀摩書法,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樂此不疲,也深受其益。當時我所搜隸的醫學大家的方案手跡,除北京四大名醫如肖龍友、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者外,尚有陸仲安、惲鐵樵、張簡齋、丁甘仁、夏應堂、丁濟萬、陸士鍔、陸淵雷、何廉臣等等名家的真跡,正所謂琳螂滿目,美不勝收。惜乎這些寶貴資料在十年浩劫中,盡被付之一炬。通過這樣廣學博求,我眼界大開,學識漸增,為此後之臨床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華北國醫學院是私立大學,學生畢業後須經政府考核,發給開業執照,始能掛牌行醫。但個體開業,收入不定,生活毫無保障,更兼反動政府對中醫處處限制,摧殘破壞,因之開展業務,十分困難。由此念及,在舊中國學生畢業即失業,前途茫茫,生活無著,枉有報國凌雲志,「十扣柴扉九不開」。而今,學生畢業後由國家分配工作,有黨的關懷,老一輩的誘掖,良好的工作條件,個人之才能智慧能得以充分發揮,正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今昔對比,不啻霄壤之別。因此,寄語青年一代,應該發奮圖強,振興中華,肩負起發展中醫學術之重任,為四化建設多做貢獻,庶不負黨和人民之培養,老一輩之殷望。我在國醫學院子一九三五年畢業,一九三三年底提前考取了中醫執照,畢業後即在津與先父同室執業,因能繼續得到先父之教誨,在執業中又蒙留法醫學博士陳紹賢有關西醫學方面的指導,受益良多。不數載,先父以年事日高而引退,我獨任其事,診務不衰,門常如市。先父臨床尚用氣分葯,並據《內經》「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之旨,認為氣在人體內沿著經絡血脈運行不息,循環往複,若有一毫壅塞,則氣機不暢,臟腑失和,氣血不詞,百病叢生,此即《內經》「百病生於氣」之意。並認為氣實則多郁,氣虛盤兼滯,氣寒則多凝,氣熱見流急不順,因此針對證情之寒熱虛實,在大法確立之前題下,每喜佐用適當之氣分葯,以調暢氣機,運行氣血,調和臟腑,如陰虛之用香櫞、綠萼梅、合歡花等,取其理氣而不傷陰』血虛之用小量柴胡、荊芥等清芳流動之品,以舒發肝氣;氣虛之用陳皮、佛手、砂仁理脾和胃,取其補而不滯。它如降氣之朴、枳、蘇梗等,疏氣之青皮、桔葉等,行氣之烏葯、術香、陳皮等,升氣之柴胡、升麻、川芎等,以及香附醋炒以入肝,鹽炒以入腎,炒黑以止血等等,皆為臨床之所慣用。我承繼先父這一經驗,臨床數十年,漸達其妙,用藥範圍也有所發展。如藁本、細辛等,雖非氣分葯,但我常作氣分藥用。按《索問臟氣法時論》說:「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細辛色青入盱,質輕宣散;藁本辛溫通絡,兼入厥陰,二藥用治心胃氣痛,或痛經等病每獲捷效。我在繼承家學,參究古人,今人醫療經驗的同時,也注意搜集、整理、實驗民間的單方、驗方,如抽葫蘆或向日葵根煎服療水腫、小便癃閉;牛膝、乳香等分為末,每服6克治遺精,塗搽煤油療斑禿;拉拉秧點瘊子等等,均采自民間驗方而確有效果。此外,我亦重視單味葯的治療特效,及現代藥理學對中醫研究之成果,如青黛之消瘤,貓爪草之治結核,豬毛菜降壓,蒼耳於之療過敏性皮炎,蜂房、全蠍之興奮性機能以及外用熏洗療法等等,在辨證用藥的同時,每每參酌應用,常能提高療效。我體會,做學問主觀勤奮、刻苦固為首要,而良師益友之指導、幫助也不可或缺。然此種指導和幫助常非主動「賜」我者,必須自己多方爭取,或不恥下問直接請教,或敏而好學問接觀摩,如能集眾美於一身,則術之精良可必矣。學而無厭勤而毋怠先父生前以長於婦科而負名,我臨證數十年,遵循家學,師古酌今,對於婦科病的治療,不斷總結、總考,療效逐漸提高。如子癇病,我依據《內經》「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等論述,認為本病基本屬於本虛標實之證,乃由肝腎陰虛,肝陽化風,氣血逆亂,筋脈失養,攣急不舒所致。因筋脈攣急則血循不暢,絡中血瘀,而瘀血阻脈更礙血行,遂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我治療子癇症,在平肝熄風、滋陰潛降的同時,每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寄奴,茜草、澤蘭、牛膝等,以調暢血脈,舒緩攣急,多能收到良好效果,而無墮胎之虞。又如子宮功能性出血,屬中醫「崩漏」範疇,我在臨床並不墨守古人「塞流、澄源、復舊」之順序,而在出血期間,恆據「瘀血不去,新血不行」之旨,採用活血化瘀之法,俟血暫止則調補牌胃,以滋化源。使患者食眠轉佳,體力漸復後,再予滋補肝腎,而顧先天,以提高遠期療效。前人謂,婦女以衄為體,以氣為甩。然氣血之化生、運行、敷布、施泄等,無不與臟腑之功能活動有關,其中尤以肝、脾,腎三臟在婦女生理、病理上佔有重要地位。王肯堂指出「女子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明,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強調了肝、脾,腎三臟在婦女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義,因此,在調治婦科疾病中,需重視肝、脾、腎三髒的作用,並宜注意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係,不可顧此失彼。(一)調肝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舒暢,在婦女病理、生理特點上佔有重要地位,故有「肝為女子先天」之說。肝與沖任二脈通過經絡互相聯屬,肝之生理功能正常,則藏血守職,氣血調暢,沖任通盛,月事得以時下,胎孕產乳諸皆正常。若蠲情志抑鬱,肝失疏泄,不能遂其條達之性,或肝不藏血,肝血耗傷,則可導致多種婦科疾病的發生,因有「萬病不離乎郁,諸郁皆屬於肝」之說。肝病用藥原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泄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肝鬱宜芳香辛散,肝燥宜甘潤柔緩。臨床凡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不孕、產後腹痛等症,見有精神抑鬱,胸脅滿悶、乳房脹痛等症者,我每以柴胡疏肝散舒肝解郁為基本方,兼寒則加烏葯、小茴、吳萸、桔核等暖肝散寒,肝熱則去川芎之升動,加丹皮、生地、黃芩、白薇等涼肝清熱。但肝為剛臟,體陰用陽,故舒肝解郁不可一味仗恃辛燥劫陰之品,否則易造成肝鬱化燥,氣逆化火的病理變化,因此,在應用香燥辛散藥物時,應適當佐以肝經血分之葯,如歸、芍、桃仁等,以緩肝急。另如,肝血不足或肝腎陰虛之月經澀少,經閉、痛經、不孕等病症,由於肝木失養,難遂條達之性,也每見有少腹作脹、脅肋隱痛等肝鬱癥狀,可仿魏玉璜「一貫煎」之意,於大隊養血柔肝、益腎填精葯中,佐以香附、川楝、柴胡等舒肝之品,以助其升發之機。(二)健脾胃脾胃功能正常與否,也是婦女生理病理特點的主要反映之一。如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但脾與胃的生理特點不同,用藥則宜順應其性。如脾司中氣,其性主升,又為陰土,易損陽氣,故治脾應針對其特點,用藥多以溫陽,益氣,升清,化濕,辟穢等法為主。溫陽葯如炮姜、艾葉等,益氣葯如党參、黃芪,白朮、扁豆等}升清如柴胡、葛根、升麻等}化濕悅脾葯如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苡米、藿香、佩蘭等。常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昇陽益胃湯等等。而胃主受納、其性主降,又為陽土,其性主燥,最易受熱邪影響而耗傷胃灃,故治胃之法多應和胃降逆,清熱養陰為主,前者如清半夏、竹茹、枳殼、佛手、蘇梗等,後者如沙參、麥冬、花粉、石斛、知母、黃連等。常用方如溫膽湯、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左金丸等。脾與肝關係甚為密切,脾主運化可以散精於肝,肝主疏泄可助脾胃之升降,在病理上肝病可以傳脾,脾病亦每能及肝,故治脾又宜兼予舒肝,以期土木相安,和平與共。如脾虛所致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病,見有面色淡黃,精神疲倦,心悸氣短,食少膜脹,大便溏薄,甚則肢面浮腫,舌淡苔白等癥狀者,常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川芎、柴胡、香附等葯,培土疏術,或用逍遙散加党參、扁豆等從肝治脾。又如白帶,多因脾虛氣鬱,濕熱下注所致,故繆仲淳說:「白帶多是脾虛,肝氣鬱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治療白帶我常用理氣化濕之法,謫肝以治脾。如以白朮、茯苓,車前子、清半夏、陳皮等燥濕健脾,加當歸、.柴胡、香附、木香等舒肝解郁,每有較好療效。脾與胃之間在生理病理上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如脾胃的升降納運功能,必得腎陽,命火的溫煦作用,才能得以不斷進行,倘腎陽不足,火不生土,則可導致脾胃升降失司;反之脾附久虛也必影響及腎陽不足,故治脾尚需兼予溫腎。如子宮脫垂多因脾虛下陷,清陽不升所致,我以補中益氣加巴戟,杜仲、續斷等益氣補腎,每獲效果。又如脾不統血之崩漏症,我以舉元煎加減治療,葯如參、芪,術等補氣培元固沖,阿膠,熟地、枸杞、女貞等養血止血}並以杜仲、川斷、菟絲、萸肉等大隊益腎之品,從腎治脾,以期脾腎相生,效果甚好。(三)補腎腎主藏精而寓元陽,為水火之臟,主生殖而系胞脈,與婦女之月經、胎孕關係至為密切。補腎包括滋補腎陰(精),溫補腎陽(氣)兩方面。滋補腎陰常宜兼為益肝、澀精。《張氏醫通》說:「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說明精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係。故有精血合一,肝腎同源之說。義肝為腎子,腎精既損,肝血當也不充,所謂「母虛及予」,故滋補腎陰每需兼予益肝。我恆以二至丸為基礎方,加杜仲、枸杞、首烏、當歸等,俾血能化精,子令母實。又因腎主封藏,腎陰虧損封藏失職,則精易走泄,故又常加五味、菟絲、寄生、萸肉之類補腎澀精,以固封藏。臨床凡由肝腎陰虛所致之經閉、不孕、崩漏帶下、滑胎等病症,每以上述方葯為主,視具體病情加減,療效不爽。若腎陰虛損,陽失制約,相火失潛而致之月經先期、量多,崩漏等病,伴見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等證者,則宗壬太僕。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常用二至丸加生地,丹皮、元參、麥冬,自芍、骨皮等滋陰涼營,並鱉甲、龜板,牡蠣等介類潛降之品,而不主張用知,柏等苦寒損陰之葯。對於腎陰虛者,據「精能化氣」之旨,宜溫補腎陽兼用溫潤填精之品,諸如鹿角膠、紫河車、巴戟天、金狗脊、菟絲子、川續斷等,若兼見四末不溫,小腹冷痛等虛寒之症,貝8加仙茅、淫革藿、故紙、艾葉≮吳萸等溫陽散寒之品,而對辛熱劫津之千姜、附子、肉桂等,一般較少應用,即使確有下元虛冷,寒濕不化,見有面白肢厥、重衣不暖、肢面浮腫、脈象沉遲等症,而必須應用時,亦不可重用久用。又腎陽虛,火不生土,也每使脾陽不振,脾運失健,脾不能助肺益氣,故腎陽虛叉常見脾肺氣虛之症,如氣短乏力、自汗、便溏等,故在溫陽填精的同時,尚須輔以參,術、芪等益氣健脾之葯,以從氣中補陽。以上僅是述其涯略,以見三臟治法之原則,學者當舉一反三焉。又在婦科臨床倘輔以現代檢查方法尤屬必要。語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今值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種力量都要大力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個人學識也應不斷提高,不斷更新,否則便有落伍之虞。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讀書有感」一詩中,有「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之句,表明了不斷學習的重要意義。如今青年人的學習條件,比之老一代好得多,應該不負春光,苦下功夫,在扎紮實實搞好基本功訓練的前提下,尚應興趣廣泛,如學習自然辯證法及其它學科的知識,所謂「詩在功夫外」。我自一九五五年以來,由於工作需要,一直擔任著地方衛生部門的領導職務,雖會議多,工作繁忙,但仍要抽暇讀書與臨證,即在十年浩劫中,寒家被毀,身處逆境,但有可能我自然要為患者治療,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毛澤東同志說;「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我如今雖然已經垂垂老矣,但仍要倍加努力,「學而不厭」,爭取為黨、為人民、為祖國醫學事業多做些貢獻。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我願以此自勉,並與後學俊彥共勉。
推薦閱讀:

神醫徐文兵語錄
中醫常用方劑及組方技巧
中醫治症不治「病」
不會八段錦,何以伴春光——中醫附一「岐黃導引隊」開春第一課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