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人生,從認識習慣開始

曾有這樣的一則寓言:

一位沒有繼承人的富豪死後將自己的一大筆遺產贈送給遠房的一位親戚,這位親戚是一個常年靠乞討為生的乞丐。這名接受遺產的乞丐立即身價一變,成了百萬富翁。新聞記者便來採訪這名幸運的乞丐:"你繼承了遺產之後,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乞丐回答說:"我要買一隻好一點的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我以後出去討飯時方便一些。"

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們經常講,習慣性動作,習慣性思維,那麼,習慣到底是什麼?

【習慣是什麼】

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度,習慣是由一再重複的思想行為形成的,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像轉動的車輪一樣。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啟用自己的習慣,不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如此。而由於習慣是一個全自動的,潛意識的行為,所以即使是壞的習慣,如果沒有刻意留意,我們也全然而不知覺。

【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習慣】

行為科學研究得出結論:一個人一天的行為當中,大約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大約有95%屬於習慣性的。也就是,如果我們沒有刻意的去認識習慣的形成以及改變,我們人生95%的時間是不由自己主宰和控制的,讓習慣牢牢的把控著,而我們卻毫無所知。

世界上有一批這樣的人,他們早早研究人類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並利用人們的習慣來獲取自己的利益,如超市貨品的擺放,百度谷歌公司的廣告投放。

認識習慣的目的在於了解自己的舒適區,並向學習區逼近,而後將焦慮區變成舒適區,從而達到成長和認知升級。

【怎樣養成習慣】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你可能聽了一場熱血沸騰的人生勵志講座,或者看了一篇充滿鬥志的心靈雞湯,基本上看完聽完睡不著覺,然後連夜決定背單詞,眼睛發亮,瞪得跟珠子一樣大。但結局都知道,三天後當你再看到單詞,呻吟了一下,心想怎麼又是你!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一個動作,如果重複三周,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如果重複三個月,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TED上曾經有一個很火的視頻,用三十天來成為不一樣的自己。用三十天來每天拍一張路上的照片,三十天寫一部5萬字的小說,當他真的這樣做的時候,感覺每天都變得不一樣,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發生,每天都有新的習慣養成。對於大多數的我們,我們更多的是想改變一種習慣,或者說,使自己變成更好的人,而不是三分鐘熱度,燒完結束。

羅永浩在他的書《生命不息,折騰不止》里提到,為了改變自己三分鐘熱度背英語的壞習慣,他就用三毛錢兩斤的那種成功學,將它們放到家門口。每次想出去紅塵滾滾,就隨時抓起一本,翻了兩三頁,就有一句精神鴉片像雷電一樣的擊中他,「不怕苦,吃苦半輩子,怕吃苦,吃苦一輩子」,然後感動得一塌糊塗,捶胸頓足。然後再堅持三天,再抓起一本,周而復始。

但大多數的我們,可能無法像羅永浩這樣折騰。《習慣的力量》這本書揭示了人類習慣的一般慣性及大量習慣運作的原理,並提出了一套誘導從而養成習慣的習慣迴路。在這套方法里,分為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者情感方面;獎賞則是讓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

例如人類刷牙的歷史功勞,要歸功於「白速得」牙膏,而這種習慣的養成,還要歸功於兩條心理學基礎。

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如「白速得」,人類照鏡子的時候,會發現一種暗示-牙齒垢膜,以及一個獎賞-漂亮的牙齒和清新的口氣,從而誘發慣常行為。而到今天,這兩個法則幾乎被所有的廣告文案所使用,從而誘發消費。

【如何改變的習慣】

假如我想練習畫畫,我每天就把畫出來的畫發布到朋友圈裡,發布到社交網站里,然後承諾每天都做。

在這裡的暗示-放在桌上的筆紙,獎賞是朋友的點贊和給人言行一致的讚賞,從而由讚賞來誘發慣性行為。有人說這樣的方式很功利,但在你能自律前,那就功利一點,讓外力成為你的動力,來修鍊你的內力。

著名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如果你想變成更好的自己,那就認識習慣,並改變不好得習慣吧。

【總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改變是痛苦的,那就在改變習慣之前,給自己一種暗示,並給自己設定獎賞,並在腦海里經常設想獎賞的美好,來誘發慣常行為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讓自己有一個好習慣,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文明出國游 這些小習慣改一改
傾聽——成功人士的習慣
當婚姻成為一種壞習慣
如何不費力地養成好習慣?

TAG:習慣 | 人生 | 改變 | 認識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