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離世前寫道:忘了我,管自己生活!
魯迅在中國雜文界的地位,怎麼高評都不過分。他智識過人、行文冼煉、犀利透徹,當然,有時也不免失之於刻薄,譬如說,他從文字到現實都踐行了「一個也不饒恕」。
魯迅在性格上頗似他的祖父周福清。魯迅三兄弟沒少被祖父埋汰,而且因祖父強勢,少年的魯迅即便對其憤恨交加卻也無力反抗。但魯迅在有機會「報復」的時候,也絕不「手軟」。
譬如說有一位與魯迅同時代的日本學者,寫了篇有關周家的文章送給魯迅審稿,魯迅刪掉了送審的文章中關於祖父任「大官」的描述,只輕描淡寫說祖父不過是當過縣令般的小官而已,對其他肯定祖父的言辭也一併刪除。
魯迅曾經有機會看到祖父科舉應試的試卷,他在日記里也一筆帶過,意思是寫得不怎麼樣嘛。前文中的日本學者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魯迅對於祖父,潛藏著幸災樂禍般的報復心理。
這是一個曾經對脾氣暴躁、罵人毒辣的祖父無可奈何的少年,在終於成年並得到了話語權之後的悄然回擊。
如此,你便可理解為何魯迅在舉家從紹興遷至北京時,他在老家燒掉了祖父一生所有日記的舉動了。那些日記堆積起來約合兩立方米,是一個原本行事嚴謹的人一輩子的寫照。
即便在辭世之前,周福清仍然在病床上顫顫巍巍寫日記。因此,為祖父送了終的三弟周建人對兄長此舉並不贊同,但他弱弱的反對被魯迅輕易而堅定地駁回。於是,那把大火燒了兩天。而燒掉了祖父一生日記的魯迅,從此再未回過故鄉。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魯迅說出「一個也不饒恕」的話語,就不那麼突兀了。魯迅極其勤奮,現存小說集三部、散文集二部、雜文集十九部。在那些字裡行間,處處可見其心血和矛盾。
梁實秋說,魯迅有一種怨恨之氣。隱隱的怨恨,也在留下的文字間瀰漫。魯迅在辭世前的十幾天里寫最後一篇文章時,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寫道,「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多年以後,此語依然令人觸目驚心。
魯迅至今依然活在人們的記憶里,不論你喜歡或者不喜歡他。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此後數十年,各種筆戰、各類運動、無數的人物多次將魯迅這個名字推到風口浪尖。
支持他和貶低他的人,也未必懂得他。所有的評價,都需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里綜合考慮,而不是根據自身立場有所取捨。
魯迅說,「我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中國人的。」確如此言,我們反觀魯迅,他對於中國文化的韌性、民族精神、愛國情懷、強大的韌性等方面的展示,沒能達到他對於其劣根性的展示所達到的深度。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確實創造了一種精神,提出了對人和對人本性的一種關懷,這是他之所以成為青年領袖的不可否認的一面。但魯迅實質上「不屑於」與其觀點相左的人進行本質上的交鋒。
就像當年他的祖父在每每罵過他們小輩之後,根本懶得理會對方有何回應。他的「對手」無論是胡適、林語堂還是其他人,雙方未能在深層次上正式交鋒的狀況,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遺憾。
魯迅在去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里寫道,「忘了我,管自己生活。」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忘不了他。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和魯迅直接對話
※朝花夕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朱安:魯迅收到的一件「禮物」
※錢理群 | 我為何、如何研究魯迅(下)
※朱安:魯迅一生虧欠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