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朝:秋分艾灸巧防病
養生講述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吳中朝。
秋分養生秋分是一年24個節氣當中第16個節氣,是一年當中四個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記載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當中的含義是:秋分當天,白天黑夜一樣長;從人體陰陽學說上來說,秋分後人體逐漸出現陽少陰多,導致陰陽失衡。
秋分過後容易出現哪些疾病秋分後陽少陰多,身體逐漸變寒,會出現一系列的偏陰寒類的癥狀,如:過敏性鼻炎、哮喘、腹瀉、老寒腿就會隨之而來。
秋分中醫調理方法
秋分適宜用艾灸調理經絡,艾灸有溫通作用、調節陰陽平衡有廣泛的適應症,秋分艾灸又叫秋分灸。一般在每年9月23號前一周和後一周,即9月16-30日為宜,這段時間灸秋分灸效果最好。秋分灸灸督脈的百會穴、大椎穴、至陽穴、命門穴、腰陽關以及任脈的神闕穴以下即可。
秋季艾灸防病應先灸背部專家介紹:秋季艾灸防病應先灸背部。《千金翼方》記載: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因此艾灸要先陽後陰。背部就屬於陽面,因此要先灸背部。
秋分艾灸調理經絡-隔姜灸
在百會穴、大椎穴、至陽穴、命門穴、腰陽關,用大艾柱進行隔姜灸,每個穴位灸7壯。秋天以後陰氣盛而陽氣衰,艾灸溫補陽氣的作用就非常強,秋分灸可以補充陽氣,祛除陰寒,預防和環境冬季常見病。
秋分艾灸補陽應灸哪關元穴專家介紹:秋分艾灸補陽最應灸關元穴。春必灸氣海;秋必灸關元。附子辛溫大熱,打粉後用黃酒調成藥餅做成附子餅配合艾灸溫陽效果好。秋分時隔梨皮灸可以防秋燥
隔梨皮灸古書沒有記載,是專家長期的經驗;梨能清心、降火、生津止咳,能治療乾燥。專家選擇了太溪穴、照海穴、復溜穴進行隔梨皮灸,這三個穴位是滋補陰液最好的穴位。
預防秋燥的灸法-隔梨皮灸
選擇幾塊梨皮,扎幾個眼,貼在太溪穴、照海穴、復溜穴上,將艾柱放在梨皮上,灸3-5壯即可。
【古人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即秋分時節涼氣日盛,陰寒善寒的疾病癥狀容易發作,如過敏性鼻炎或哮喘,老慢支,腹瀉,老寒腿疼痛發作等。因此中醫認為秋分時節接通任督二脈,以補充人體十二經脈氣血運行,溝通好足三陰和足三陽經聯繫促進全身的氣血運行非常重要。秋分時節適用選擇艾灸的方法調理經絡,艾灸能夠透達溫通經絡,具有調補陰陽平衡的作用,故古人提倡秋分艾灸。秋分節氣一般在9月23日前後,艾灸的時間選擇秋分節氣的前後各一周的時間段,即9月16-30日為宜。
人軀體前面為陰,上下正中一條線為任脈共24個穴位,後背為陽,正中一條線為督脈共28個穴位。秋分艾灸預防疾病首先灸後背部,中醫認為,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秋分灸要隔姜灸,薑片2-3厘米厚,並扎幾個小孔,上面放上艾柱點燃即可,艾柱捏實如同蠶豆大小,每個穴位點七壯即七柱。艾灸穴位選擇前面腹部肚臍為神闕穴,以及神闕穴以下為下三焦諸穴位均可以灸,後背督脈選擇百會穴(兩耳尖連線頭頂上方的中點),大椎穴(低頭後頸部最突出的棘突下凹陷處),至陽穴(肩胛骨下緣連線的中點,此穴是陽經彙集處。)命門穴(髂骨上棘連線中點為第四腰椎,再向上數到第二腰椎下凹陷處)。背部的穴位同時灸累積溫通經絡效果大,激發陽氣作用好。秋分灸不僅預防疾病,還可以通過溝通任督二脈調補陰陽,推動氣血運行減輕和緩解疾病的癥狀。
秋涼是從秋分開始逐漸日盛,此時應該補陽。《黃帝內經》認為,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秋分時節補陽最應該灸關元穴(肚臍下四指即三寸)。中醫認為春必灸氣海穴,秋必灸關元穴。張景岳描述關元穴:主治積冷,諸虛百損,治陰征傷寒,俱當灸此。張仲景活到136歲其在《扁鵲新書》記載,「無也,維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關元穴大補腎陽祛寒,可以將附子粉用黃酒調後,捏成餅如同一元硬幣大小,扎孔放在關元穴上再放艾柱艾灸溫補陽氣作用更強。
預防秋季燥咳痰粘,陰虛咳嗽,可以隔梨皮灸,梨皮能夠清心降火滋腎益陰,入肺經生津潤燥止渴,除煩祛濕。選擇太溪穴(內踝尖與腳跟腱連線的中點),復溜穴(在內踝尖上方2寸處),召海穴(在內踝尖下方凹陷處)。梨皮扎孔後梨皮肉面貼於穴位,上面沾點水將艾柱放上點燃即可,梨皮薄可以將梨皮疊加一起用防止燙。每次灸3-5柱。】
推薦閱讀:
※艾灸治乙肝_
※【原創】 我的從醫感受(68)艾灸治療失眠
※癃閉艾灸療法 99艾灸網
※使用工具艾灸就是方便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