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告訴孩子,你真棒!

告訴孩子,你真棒!

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盧勤與無數素昧平生的人結為沒齒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長的困惑、無奈與絕望,成功與快樂,都向這位充滿愛心、可以信任與託付的人傾訴。盧勤儘其所有,救助、撫慰他們,與他們同喜同悲,並將因此而得到的切膚感受記述成書,引起巨大反響。新作《告訴孩子,你真棒!》會給讀者更強烈的震撼。 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兒子上大學時,我曾請教過全國著名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兒子應該報考哪所大學? 這位老教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會失望。她說,偏遠地區有一個女孩子,學習特別好,人稱「三腦袋」,物理、數學、化學都能考滿分。高考時,父母讓她考我所在的這所全國重點大學,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報考,說是讓她為祖宗增光;老師也勸她報考,說是為學校增光。她違心地上了我們學校,情緒一直不穩定,媽媽在校園裡陪了她很久。媽媽回去後,學校進行了三次考試,她的成績都名列中下。過去,她一直是當地的「狀元」,這樣的結果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入學僅三個月,她便跳樓自殺了。她的母親到學校來「接」她,欲哭無淚,一聲接一聲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兒!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當初為什麼要逼她?!」 教授講這番話時,情緒很激動:「為了進軍清華、北大……,犧牲了多少孩子?你不是『知心姐姐』嗎,請你轉告那些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父母,心理素質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點大學。」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願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著應對,於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煩惱纏繞,難以自拔,於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進入重點大學的學生卻要面臨同樣的考驗,從高考狀元到成績平平,從備受關注到默默無聞,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一些在「重壓」下長大的孩子,雖然上了大學,但內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籠罩著,不能自拔。 「是知心姐姐嗎?我現在是全校最自卑的人了。我想和你談談……」一位靠自學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孩給我打來電話,電話里,她一邊哭一邊訴說,整整講了一個小時! 這個女孩學習成績優秀,在班裡排名第六,她為什麼還那麼自卑呢?「我是在父母的打罵中長大的。我成績下降時,父親就讓我脫掉褲子,用皮帶的鐵頭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許我哭,我只好忍著。我心裡充滿了恨!最恐怖的一次,母親捂著我的嘴,讓父親打我的身子……」女孩邊哭邊說。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恐怖的場景。我的心在顫抖。 「後來,我考進了北京的這所大學……可我不適應,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我不能體會別人的感覺,心裡一片灰暗。我上大學後,親朋好友提起我,母親很驕傲。我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很壓抑。母親讓我把過去的事忘掉,可是過去的經歷像大石頭一樣壓得我喘不過氣,在別人面前,我常常有羞恥感。我心理很脆弱,一個人常用小刀割手腕……」 聽到這裡,我的心在滴血。 「快畢業了,你在想什麼?」 「我想擺脫心理障礙。」 「你想改變自己嗎?」 「想。可我不知道怎樣改變自己。」 「有一句話叫『境由心生』。很多時候,人的痛苦與快樂,並不是由客觀環境優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情緒決定的。你看路邊的小草,被人踩來踩去,可它還是活下來了,它拚命地站起來,接受大自然給予她的陽光、雨露,所以,它比溫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 當我知道她是學幼教的,便鼓勵她:「我不知道怎麼稱呼你,我叫你小草吧!小草,度過嚴寒的人最知太陽的溫暖,走過沙漠的人更知水的甘甜。我相信如果你做了老師,一定會愛孩子,尊重孩子;知心姐姐希望你能做一個陽光老師,努力把心中的烏雲驅散。」 「謝謝你,知心姐姐,我一定努力!我心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舒服!」 冷靜地想一想,有這樣遭遇的孩子遠遠不止這一個「小草」。 每當接到這樣的電話,我的心情都特別沉重。我真的想對他們的父母說:你們到底想要什麼?是要分數,還是要孩子?是要成績,還是要成長?你們的心中只有「大學」,孩子考上了,你們滿意了,可你們知道嗎?你們給孩子童年帶來的傷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你們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日夜操勞掙錢供孩子上學,究竟為什麼? 不要以「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為理由去逼孩子。 逼子成龍,龍就會變成蟲。正像法國詩人海涅所言:「即使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也可能是跳蚤。」 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一位初三的學生給「知心姐姐」寫來一封信,信中說: 媽媽,您為了讓我一心一意地學習,平時什麼活都不讓我干。每到節假日,我總想幫您做點家務活兒,但您卻說:「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認真學習,就算幫了媽媽的忙了。」一個星期天,您從街上買菜回來,我高興地想幫您擇菜,您卻說:「你放下吧!下星期測驗多考幾分就行了。」我心裡明白,您這是責怪我單元考試名次沒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裡傷心地哭了。 媽媽,您對女兒學習生活的關心照顧是「無微不至」的,然而,您知道嗎?您的女兒多麼想求得您對女兒的理解,多麼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關照」我,「代替」我,而是像航手一樣用您那豐富的生活經驗為我指引航向,讓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擊、奮鬥、成長。 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說出了許許多多孩子的心裡話。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正困擾著孩子們。河北某縣一所小學舉行「奔向新世紀」象徵性長跑,跟著跑的、在路邊圍觀的家長比學生還多。他們不時沖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別跑,慢慢走好!」「吃得消嗎?吃不消趁早退出來!」「別逞強了,走不動爸爸開車捎你!」 從小學生隊伍中,傳出這樣的回答:「誰讓你送,快回去!」「煩不煩!都被人家笑死了!」下來他們對記者說:「這樣的愛我們真受不了!」 「受不了」的愛天天在發生。 一次,我們帶城市孩子去河南信陽雞公山中國少年兒童「手拉手」營地參加「我愛大自然」夏令營。一位記者媽媽擔心四年級的兒子自己洗澡洗不幹凈,竟衝到男生洗澡的帳篷想為兒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個個像驚弓之鳥,嚇得躲了起來。記者兒子大聲喊著:「你給我出去,你討厭!」記者媽媽很納悶,在家不都是我給你洗澡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令兒子在小男子漢面前多沒面子。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兒也參加了夏令營,但她住在營區里,沒和媽媽在一起。一天,敬一丹去營區看女兒。她回來對我說:「我遭到了嚴厲的拒絕!我女兒說,你怎麼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闖進我們的駐地!」 不管我們做父母的多麼想保護孩子,他們一旦融入集體生活,就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會把這種「過分的關心」看成是很沒面子的事。正像小學生們所說的:大人的愛真讓我們小孩受不了! 現在我們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父母恨不得天天呆在孩子身邊,可是意想不到的傷害天天都在發生! 這給我們敲響警鐘:過度保護下的孩子,更易受到傷害。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放手讓孩子出去經風雨、見世面,不要把孩子「鎖」在身邊。 女孩的安全最令父母操心,要教她「自護」的知識和本事。對兒童期的女孩,要告訴她「八個不要」:1.不要貪小便宜,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2.不要跟陌生人走,自己的下身和乳房是不準異性觸摸的;3.不要把家裡的鑰匙掛在脖子上,要把鑰匙藏好,不讓別人看到;4.放學回家不要走偏僻的地方,最好結伴而行;5.路上發生任何事情(如受到威脅、侵害……)都要告訴父母,不要瞞著;6.獨自一人在家裡要鎖好門,有陌生人叫門不要開;7.遇到壞人攔截要大聲喊「救命」,不要怕;8.有人在半路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不要慌。   對青春期的女孩,要教她「四個學會」:1.學會防衛。防備他人對你身體的侵害;2.學會拒絕。對不良的性誘惑,你需要理智的拒絕;3.學會辨別。對不良的性誤導,你需要懂得辨別;4.學會抑制。對自我的性衝動,你需要抑制。人對自己的性行為是要負責任的,要受道德與法律約束的。網上的甜言蜜語不可信,不要浪費自己的感情。   女兒如果真的受到性侵害,父母不要因為顧及面子忍氣吞聲,而要藉助法律的力量保護孩子。據媒體披露,某鄉村小學一個禽獸不如的男教師公然在課堂上猥褻了幾十名女孩,而受害女孩和家長,因怕遭報復,都不敢聲張,結果這個男教師膽子越來越大,竟然當眾在講台桌後強姦了幾名女學生。最後,終於有家長大膽站出來揭發、上訴,才把罪犯繩之以法。   那麼,父母該如何關心男孩呢?   父母最擔心的是,自家的孩子放學路上被大男孩搶劫財物。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男孩穿著媽媽從美國買的價值一千多元的名牌運動鞋上學,一出門,就被人截住了。「把鞋脫下來讓我穿兩天!憑什麼你就穿這麼好的?」大男孩狠狠地說著,一邊把舊鞋脫掉踢給小男孩。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聲,把新鞋脫了下來。在這裡,我想提醒爸爸媽媽們,尤其是那些經濟狀況比較寬裕家庭的父母,不要讓孩子在經濟方面產生比別人優越的心理,更不要讓孩子在金錢方面有優越感,因為這對孩子並不是好事。讓你的孩子「變」得普通一點兒、平凡一點兒,並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生活空間。   過分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許多父母、老師打來電話或登門面談,哭訴孩子的無情。一位媽媽說,平時我對兒子關心得無微不至,可兒子對我卻非常冷淡。我過生日那天,朋友往家裡打電話。恰巧我不在家,兒子接的電話,朋友告訴他:「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兒子冷冷地說:「我媽過生日關我屁事!」聽了這話,我的心都傷透了,每次他過生日,我給他買這買那,他怎麼都忘了?   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一次咬咬牙從菜市場買來蝦,做好後端上桌,看著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捨不得動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去嘗一下剩下的蝦———「別動!」她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這位母親在講述這件事時,眼含淚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親,見女兒花錢大手大腳,就對女兒說:「你不用著急花錢,爸爸和媽媽這些錢,以後還不都是你的?」誰知女兒聽了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厲聲對媽媽說:「我告訴你,從明天開始,你要省著花錢,這些錢都是我的了!」   一個貧困大學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錢,父母說:「咱家哪有富餘的錢,你上學的錢還是和別人借的。」孩子不領情地說:「你沒錢幹嗎要生我!」   廣州有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風裡來雨里去,騎車送兒子上學,打零工換錢供丈夫攻讀學位。丈夫畢業後,功成名就有了錢,拋棄了妻子,還帶走了她的兒子。兒子成了大款的兒子,上了貴族學校。媽媽想兒子,特意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母親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竟提出了一個無情的要求:讓母親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母親哭訴無門,痛不欲生。她不明白,為什麼天下會有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受到這樣的懲罰?怎麼十幾年的愛得到的卻是 冷酷無情的回報?   是孩子生下來就不會愛別人嗎?不,那麼「愛丟失症」的根源在哪裡?是父母的「極度關愛」、「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一隻青蛙放到熱水裡,它會馬上本能地跳出來逃跑;可是把一隻青蛙放在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爐,點燃後慢慢加熱,青蛙在杯中呆得很舒服,慢慢習慣了這樣的溫度,最後被活活煮死,卻還不知道是怎麼死的。這其中的道理正如專家所說:「深度的愛比極大的恨對個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為前者很難被溺愛的對象反抗,而這恰恰是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點。」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鄧穎超大姐曾經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會別人。「愛」的種子就這樣結出了恨的果實。   人生下來就有兩種需求:一是物質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以無限滿足,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漠然,結果不僅給自己帶來情感的折磨與痛苦,造成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會後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會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什麼是真愛?什麼是傷害?   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   一位母親對我說:「兒子上初中了,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來。媽媽剛走進去,孩子兩眼瞪著媽媽說:『你給我出去!你不出去,我就出去!』」這位母親怎麼也不理解,自己從小帶大的孩子怎麼變得這樣陌生?   一位市婦聯主席對我說:「我的兒子本來挺乖的,不知為什麼一上初中,每天回到家,徑直鑽進自己的小屋,門口還掛塊小牌:『請勿打擾,謝謝合作!』我很生氣,我那麼關心他,他竟然把我拒之門外。」   我對她說:「你是不是干涉過多了?」她承認,孩子一離開她的視線,她就很不放心。這種現象極為普遍。父母與孩子交流方面的衝突日漸突出。   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對孩子的擔心,慢慢轉變為不放心和不信任。於是一些父母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用雇私人偵探「跟蹤」的辦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們對此很有意見。一次,我去西安市永寧小學與孩子談心。一個四年級的男孩問我:「媽媽偷看我的日記對不對?」我問他:「你怎麼知道媽媽偷看你的日記了?」男孩說:「我就知道媽媽老偷看我的日記,可我一直沒有證據。」接著他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他寫了一篇日記:「媽媽,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頭髮了,您這是為我累的呀!媽媽,您一定要愛護自己呀!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愛,我把您的白頭髮珍藏在日記本里。」   當天晚上,媽媽又去「偷看」兒子的日記,非常感動。看到最後一句「我把您的白頭髮珍藏在日記本里」,她找了半天沒看到白頭髮,以為是自己弄丟了,就從頭上拔了一根白髮,夾在兒子的日記本里。   第二天,兒子打開日記本,看到了白頭髮,就對媽媽說:「媽,您又偷看我的日記了!」媽媽說:「我沒看,那根白頭髮不是好好的在裡面夾著嗎!」兒子笑了:「您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吧?我根本就沒擱白頭髮,那根白髮是您擱的。」   我聽了他的故事,覺得這男孩子很可愛,他的媽媽更可愛。但是,這些「可愛」的媽媽一旦是中學生的媽媽,就變成了「可恨」的媽媽了。   一位初中二年級女孩的媽媽向我訴苦說:「女兒上了初中,總是把自己的東西鎖得嚴嚴的,鑰匙藏在自己的兜里。一天晚上,我忽然發現,女兒把鑰匙放在桌子上,我喜出望外,拿了鑰匙準備去開女兒的柜子。她爸在旁邊說,別這麼干,讓你閨女知道了,跟你沒完。我想,算了,別招她了,就把鑰匙放回了原處。沒想到第二天,女兒醒了大叫起來:『你們偷看了我的東西!』我冷靜地說:『沒看!』女兒警惕地說:『別以為我不知道,我的鑰匙上放了一根頭髮絲,怎麼不見了?』我倒吸了一口涼氣,依然鎮靜地說:『沒看!』女兒自己打開柜子一看,裡面的東西紋絲沒動,大聲說:『對不起,冤枉你們了,你們是沒看我的東西。告訴你們吧,我所有的東西上都有暗號!』」這位媽媽無奈而又傷心地說:「女兒把我們都當成特務了!」   我對她說:「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維護他們的隱私權,給他們自由的空間。」   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需要社會,需要與人交往。處於「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強烈需要有自己成長的空間,希望別人把他當做成人看待。如果這時老師和父母還把他當成孩子,就會引起他們的厭煩,產生對抗心理。要學會對孩子的引導。  我認識一位父親,他處理兒子的異***往問題就非常智慧。這位父親是河南某縣教育局長,兒子是中學生。有一天,兒子跟父親說,爸,本人看上一個女生,漂亮、智慧、好,我能跟她結婚嗎?   父親說:「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嗎?」兒子自豪地說:「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個女生看中,說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個女生,說明你的眼界開闊了,如果你將來想在縣裡發展,你就跟她繼續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裡發展,你將來就應該在市裡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到省里發展,你應該到省里解決問題;如果你想到北京發展,你應該到北京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在世界發展,你應該出國解決這個問題。」兒子聽了說:「那我就等等再說吧。」   這位聰明的父親用幽默的方式,給兒子一個重要的人生忠告。   與其把孩子封閉起來,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開大門,讓孩子在廣泛交往中學會與人溝通。有的專家提出把「早戀」變成「早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就像大禹治水一樣,「疏」比「堵」效果好。   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在一次問卷調查中有這樣一道題:「孩子犯錯誤時,您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接受調查問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麼搞的,又闖禍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確評價孩子,關鍵是評價標準有問題。他們常常覺得別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別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認為提醒孩子看到別人的成績,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結果卻事與願違。   有個小男孩曾經委屈地對我說:「我從來沒當過幹部,做夢都想當,好不容易撈個隊長當,樂得屁顛兒屁顛兒的。回家跟我媽說:『媽!我當上小隊長了!』我媽不但沒誇我,反而把嘴一撇,說:『小隊長有什麼好吹的?這是中國最小的官兒了!我小時候當的是大隊長!』可我媽不知道,我哪趕得上她呀,我能當上小隊長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師說了很多好話,做了很多保證,老師才讓我當這個小隊長,還是個副的,老師說,隨時準備撤下去!本來想給我媽一個驚喜,沒想到,我媽還是瞧不上我!」   一個剛上任的中隊長對我說:「我當上中隊長,心裡特高興,回家跟媽媽一說,我媽當時就問:『大隊委的候選人有你嗎?您說,我媽多不知足!」   我對一個「三道杠」說:「你當上大隊委了,你媽這回滿意了吧?」誰知「三道杠」委屈地說:「我媽最關心的是:『大隊主席誰當?』」   你們看,這些媽媽真是太難為孩子了。爸爸媽媽的標杆永遠超越孩子的水平,這就是今天孩子的悲哀呀!他們的孩子永遠不會有成就感。如果按照這種觀點設想,學校里成功的學生只有兩名:一個是大隊主席,一個是學習尖子。   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有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永遠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肯定他、鼓勵他。一個孩子長大要經受人們無數次評價,不管別人說什麼,父母的評價永遠是基石。   外交部長李肇星一次做客一家網站,一個網民調侃說:「李部長,您的才華我們很佩服,但您的長相我們不敢恭維。」李肇星部長幽默地說:「我媽不這樣認為!」   這個回答真棒!   其實,孩子們每天都在尋找別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評價。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強烈。當孩子被貶損得一無是處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既影響健康,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極端舉動。   我的一位女友,事業很成功,但對她上初中的兒子很不滿意,說兒子簡直就是個「魔王」。母子關係很緊張。一天,我去她家,單獨見她的兒子,這個大男孩上小學時參加過我們組織的夏令營,很樂意跟我聊。   「我媽媽對別人客客氣氣,對我總是發脾氣。每天我媽下班回來,我去開門,只要看她的臉拉得老長,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間,把門關緊,省得挨罵。」   我對他說:「你媽也不容易,她在單位是領導,操心的事不少,回家又要做飯,照顧你,夠累的了,愛發脾氣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更年期?」沒等我說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來,「自從我上學,我媽對我脾氣就這麼壞,更年期怎麼這麼長?你給我來個倒計時,更年期哪天結束,我好有個盼頭。」   我笑得前仰後合。掉轉了一個話題,說:「今天我有事想向你請教。」聽到「請教」二字,他立刻把腰桿挺了起來,瞪大眼睛:「說吧!」樣子很神氣。   我對他說:「我想用『知心姐姐』這個品牌辦一個雜誌,你覺得多大的開本比較好?怎樣辦讓父母和孩子都愛看?」   他立刻提出3條建議:1,開本不能太大,太大了就不知心了;2,給父母寫的文章,孩子看了特想拿給父母看;給孩子寫的文章,父母看了特想拿去給孩子看,這就是「換位思考」;3,雜誌要有品位,關鍵是辦雜誌的人要有品位。   孩子的想法太棒了!我立刻由衷地說:「太好了,我看你這個人就挺有品位!」他不客氣地說:「算你說對了,我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品位!」   半年後,我們的《知心姐姐》雜誌創刊了,我採納了他的意見。我從內心裡感謝那個充滿智慧的男孩!我對他的媽媽說:「依我判斷,你兒子不是『魔王』,而是天才!」   果然,幾年後,我又見到重病痊癒的女友,「咱家那個『魔王』怎麼樣了?」我開玩笑地問她。「嘿,讓你說對了!人家現在可出息了,去英國讀書了,還是學生領袖呢!現在兒子跟我特『鐵』!」   有舍才有得   近日,一家報紙刊出一條消息:《家長望子成龍,學生考證成風》,講的是南京五年級一名小學生「懷揣」各種證書44份。據他的父親介紹,孩子從三歲第一次登台演出以來,參加的各式各樣的演出和比賽不下百次。當記者問他「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時,他苦澀地笑了笑說:「我們不想失去任何一個孩子可以得到鍛煉的機會,因為每一份證書的取得對孩子都會有所幫助,相信孩子會明白我們的苦衷。」   另一位五年級的小學女生有27份證書。不少「被迫」忙於考證的小學生說,他們放學後都來不及回家,就要趕去另一個地方,雙休日也不能休息,晚上常常只能睡兩三個小時。「長這麼大,我還從來沒到公園玩過。」一位小學生這樣說。   看了這則消息,我真心疼這些從小疲於奔命的孩子,又同情那些為孩子的「前途」苦心竭力的父母。美國作家梭羅說得形象:「我們的生命都在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中虛度,毫無算計,也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一生就這樣匆匆過去,因此國家也受到損害。」   法國一家報紙進行智力競賽時有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盧浮宮失火,當時情況只可能救一幅畫,那麼你救哪一幅?   多數人都說要救達芬奇的傳世之作————《蒙娜麗莎》。結果呢?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法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貝爾特以最佳答案贏得金獎。他的回答是:「我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在人生的路上,放棄什麼,選擇什麼,是一門藝術。有時,放棄就是獲得。人們常說「捨得」,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培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什麼都想學,往往什麼都學不精;什麼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償失。你到底要什麼?這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教導主任孫先生,就經歷了這樣一場痛苦的抉擇。孫先生的女兒曾在他任教的中學讀初中快班。女兒學習基礎較差,成績一直上不去。為此孫先生壓力很大,認為自己很沒面子,便一再給女兒施壓。女兒學習情緒越來越低落,幾度產生轉學的念頭。中考時,她堅決要報考中專。父女倆為這件事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在這場痛苦的抉擇面前,父親最終選擇了前者。女兒進入了她理想的中專。   情況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女兒上中專後,學習情緒高漲,在班級里名列前茅,入了團,還當了班長。女兒的變化,讓父親吃驚。他本以為女兒在自己身邊,近水樓台,能夠得到更多的關照。誰想身邊有一個當主任的爸爸,對於成績不佳卻上快班的女兒來說,不但沒有成為資本,反而成了壓力與負擔。離開父親這棵大樹,她反而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目標。   我把父女倆請到中國教育電視台「知心家庭」欄目,請女兒談談她的感受。   「我和爸爸在一個學校時,我的心裡一直很壓抑。別人的孩子沒考好,老師和同學覺得很正常,我要是沒考好,老師和同學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好像在說:主任的孩子還考不好?別的同學去補課,老師說他愛學習;我去補課,同學們會說是老師偏向主任的孩子。我很委屈,好像天天生活在爸爸的陰影中。我下決心離開他。中考時,我故意報了中專,避開高中,這樣省得父母勸我考本校。我知道爸爸心裡不同意,可他還是支持了我。他是頂住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站出來支持我,我心裡很感動,決心給爸爸一個驚喜。來到中專,我好像一下子解放了。我覺得我和別的同學一樣生活在陽光下。我沒有了壓 力,因為誰也不認識我,不知道我是主任的孩子。我放鬆極了,一心想好好學,我再也不說我不行了。說來也怪,我的成績很快上去了,而且入了團,當了班長,我更來勁兒了,幹什麼都不甘落後,我爸說我進步的速度想壓都壓不住了。我說這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現在我已經考上了大學。」   這位明智的父親告訴我們一個人生道理:人要學會「捨得」,不能企盼「全得」。擁有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失去,而放棄的時候,我們或許重新獲得。明白的人懂得放棄,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越!安於一分放棄,固守一分超脫,這就是人生。   成長比分數重要   這是一個六年級孩子寫給媽媽的「知心家信」:   那天,我從老師手裡接過數學試卷,糟了!58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膽怯地靠在門旁邊,眼睛盯著腳尖:「媽媽,我得了58分。」   「啪!」一記耳光落在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額上的皺紋形成了一個倒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蒼蠅拍,照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裡說著:「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你不好好讀書,才考了個58分,我看你瘋了———」一碗不知什麼滋味的飯是和著淚水咽下去的。   「不爭氣的,還不去洗碗!」「不爭氣的,還不去掃地!」「不爭氣的,還不去洗衣服!」……   今天,我從老師手裡接過語文考卷,啊!100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似地「飛」進家門,「媽媽,你看100分!」   「叭!」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一條縫,額上的皺紋變得溫柔了,雙手緊抱著我,嘴巴笑得合不攏:「哈哈哈……我的女兒真好,真乖。」   午飯是豬肉,魚湯……「別,碗不要洗了,油星子會濺到你衣服上……」「別,地不要掃了,灰塵會迷了你的眼……」「別,衣服別洗了,水冷冰冰的。」   我想多問一句:「媽媽您到底愛什麼?是我?還是我的分數?」孩子對母親的描述多麼形象生動,孩子對母親的反問多麼一針見血!是啊,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該認真想一想,您到底愛什麼?是孩子,還是分數?   很多孩子考試愛緊張,為什麼?因為怕考砸回去挨父母打罵!一個孩子沒考好,老師讓他把卷子拿回家請家長簽字。第二天,老師問這名學生,你的家長有什麼反應呀?孩子沮喪地說:「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過去是『單打』,現在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瓦倫達是美國上世紀50年代走鋼絲演員,一輩子走下來都很成功,但最後一次卻從鋼絲上掉下來摔死了。原因在於,以前走鋼絲,從不思前想後,只專註於腳下的每一步。而最後一次,他總在想:這是最後一次,千萬不能失敗。結果反而丟掉了性命。後人把這種心態稱為「瓦倫達心態」。瓦倫達的失敗,其實是敗給了自己。生活往往是這樣,父母把全部希望寄予孩子,最終什麼都得不到。因為,引領孩子成長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的心態。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瓦倫達心態」無處不在。過分在意名次的運動員往往失利,過分在意表現的演員容易失常……   許多孩子害怕考試,可我的同事楊金玲的女兒賀洋溢卻偏偏不怕考試。一次,我把賀洋溢和她爸爸賀先生請到中國教育電視台「知心家庭」演播室,問她其中的奧妙。賀洋溢說:「我覺得考試只是一種測驗,通過測驗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不怕考試。」   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父母的心態直接相關。父母期望孩子自然成長,所以孩子輕鬆自在。賀先生說:「我不是簡單地要求女兒考一個好成績,我主要教她解題的思路,這樣她就能觸類旁通。」   主持人問他:「賀先生,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幫孩子在考試中放鬆,您有什麼好的經驗呢?」   賀先生說:「第一是不給孩子施加壓力,而是營造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越是在成績不好的時候,孩子越需要鼓勁。批評或者打罵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負擔。鼓勵的話應該講究方式,不能為鼓勵而鼓勵。另外,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讓他擴展知識面,知識豐富了,學習自然就輕鬆。這些雖然與考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對學習卻有輔助作用。」   最後,主持人問賀洋溢:「洋溢,面對電視機前害怕考試的同學,你最想說的是什麼呢?」賀洋溢想都沒想,大聲說:「不要害怕,考試只是一種測驗,你一定能行!」   父母應該懂得:要以人為本,不要以分為本,成長永遠比分數重要。   在乎孩子的愛   生活中有些東西不必在乎,可有些東西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孩子對你的愛。賀宜芳現在擔任北京國際藝術學校的副校長,她講了自己的故事。   兒子小時候,賀宜芳在北京第二毛紡廠工會工作,晚上常常要加班。為盡人妻人母的責任,她下班第一件事是扎圍裙下廚房做飯。   一天,6歲的兒子從幼兒園跑回來,滿頭大汗:「媽媽,你快來看!」兒子興奮地叫著。「看什麼啊?」媽媽笑眯眯地走出來,只見兒子兩隻小手捧在一起,小心翼翼打開來。「這是『老壩子』(幼兒園一個男孩兒的外號)給我的銀子!是他奶奶給他的!」兒子驚喜地說,媽媽湊過去仔細看,兒子手裡捧的是些不規則的小金屬片。   「這是打戒指用的!媽,您也打個戒指吧,您就不知道打扮自己。」孩子的話讓媽媽一下子愣住了,看看「銀子」,再看看孩子,眼睛熱熱的,她小心翼翼地接過「銀子」,仔細收藏起來。   賀宜芳動情地說,「這個戒指我雖然沒打成,可兒子的這分愛卻一直溫暖著我。」   擔任大學講師的任麗榮也講了她的故事。「我兒子小時候,我帶他住在奶奶家。平時我不給他零花錢,因為家裡不寬裕。有一天,我領兒子回姥姥家,有意給了他幾毛錢,讓他買點吃的。可沒想到,他自己什麼都沒買,卻給我買回了一個戒指。   「媽。我給你買了一個禮物,你看,戒指!」兒子一臉得意。我一看就氣了,指著兒子罵:「你呀!盡給我丟臉,買這麼一個假戒指,還美哪!」   「兒子一下蒙了,低下頭,把戒指緊緊攥在手裡,一聲不響。我當時只是想,我讓你自己買吃的,你買這麼個假戒指幹什麼。我只心疼那幾毛錢,沒想到卻傷了孩子的心。後來想起來,覺得特對不起兒子這分心!」   「從那以後,我特別注意保護孩子的愛心。任麗榮接著說:「上小學時兒子爆發力不錯,跳高成績很好。一次,我帶他一起坐班車回家。路上,兒子神秘地告訴我:『媽,我跳高得了第一名,還有獎品呢!你看————』說著他轉身翻書包,『呦!怎麼沒有了?』兒子急了,左翻右翻沒找到。」   「『別著急,媽和你一塊兒找!』我幫兒子找了半天,還是沒找到。我平靜地對兒子說:『兒子,你今天得了第一,向媽報喜,媽高興、知足了,有沒有獎品都沒關係!』兒子高興起來,我體驗到和兒子分享成功的快樂。以後,我很在乎兒子給我的每一點愛。兒子上了中學,用自己攢的80塊零花錢給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髮夾,我用了好幾年。我知道這是兒子的愛,我很在意。」   小小的戒指,未必值錢,但這畢竟是孩子的一顆愛心!這顆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愛你的孩子,對於孩子的愛心你一定要在乎它、呵護它,精心培育它。   孩子們的愛,常常表現在細微之處,這或許不像100分、不像獎盃那麼現實,但卻是人生路上的豐碑,是父母親辛苦付出後最殷實的收穫。   然而,遺憾的是,有些父母只知道為孩子奉獻愛,對孩子給予自己的愛卻視而不見。他們更在乎孩子的分數、名次。飯後,媽媽在廚房洗碗,孩子探進頭:「媽,我來洗!」「去,去,念書去。你將來想當廚師呀,沒出息!」晚上,父親看電視,兒子從屋裡出來,沏好一杯清茶端上來,「爸,喝茶!三姑剛送來的新茶,噴兒香!」「誰要你倒茶,我自己不會倒?我就知道你在屋裡坐不住,借倒茶出來看電視,真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兒子委屈極了,他沮喪地回屋做作業,以後再也沒有心情給父親倒茶。   都說現在的孩子冷漠,可你給過他愛你的機會嗎?急功近利的父母們,常常無意中就淡漠了孩子的愛心。有的孩子心靈的世界由愛變成恨,由荒蕪變成沙漠,而父母們卻全然不知,他用自己精心調製的苦酒,麻醉了自己。   愛是一個大口袋,裝進去的是滿足感,拿出來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愛,孩子並不覺甜,更不懂得珍惜,一旦父母學會接受孩子的愛,孩子的價值得到體現,才會產生無比的快樂!接受孩子的愛吧!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有用的是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要靠親友的接濟才能活下去。一天,丈夫對妻子說:「親愛的,我要離開家了。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條件給你一種舒適體面的生活才會回來。我不知道會去多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著我,我不在的時候要對我忠誠,我也會對你忠誠的。」   很多天後,他來到了一個正在招工的莊園,他被錄用了。他要老闆答應他一個請求:「請允許我在這裡想干多久就干多久,當我覺得應該離開的時候,您就要放我走。我平時不想取報酬,請您將我的工資存在我的賬戶里,在我離開的那天,您再把我賺的錢給我。」雙方達成了協議。   年輕人在那裡一工作就是20年,中間沒有休假。   一天,他對老闆說:「我想拿回我的錢,我要回家了。」老闆說:「好吧,我們有協議,我會照協議辦事的。不過我有個建議,要麼我給你錢,你走人;要麼我給你三條忠告,不給你錢,然後你走人。你回房間好好想想再給我答覆。」   他想了兩天,然後找到老闆說:「我想要你那三條忠告。」老闆提醒說:「如果給了你忠告,我就不會給你錢了。」他堅持說:「我想要忠告。」   於是老闆給了他「三條忠告」:第一,永遠不要走捷徑。便捷而陌生的道路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二,永遠不要對可能是壞事的事情好奇,否則也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三,永遠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時候做決定,否則你以後一生會後悔。老闆接著說:「這裡有三個麵包,兩個給你路上吃,另一個等你回家後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遠離自己深愛的妻子和家庭20年後,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後,他遇到了一個人,那人問他:「你去哪兒?」他回答:「我要去一個沿著這條路要走20多天的地方。」那人說:「這條路太遠了,我認識一條捷徑,幾天就能到。」他高興極了,正準備走捷徑的時候,想起老闆的第一個忠告,他回到了原來的路上。   後來,他得知那個人讓他走所謂的捷徑完全是個圈套。幾天之後,他走累了,發現路邊有家旅館,他打算住一夜,付過房錢之後他躺下睡了。睡夢中他被一聲慘叫驚醒,他跳了起來,正想開門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但他想起了第二條忠告,於是回到床上繼續睡覺。起床後喝完咖啡,店主問他是否聽到了叫聲,他說聽到了,店主問:「您不好奇嗎?」他回答說不好奇。店主說:「您是第一個活著從這裡出去的客人。我的獨子有瘋病,他經常大叫著引客人出來,然後將他殺死埋掉。」   他接著趕路,終於在一天的黃昏時分,遠遠望見了自己的小屋。屋裡的煙囪正冒著炊煙,還依稀可見妻子的身影,雖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個人,還有一個男子伏在她的膝頭,她撫摸著他的頭髮。看到這一幕,他的內心充滿了仇恨和痛苦,他想跑過去殺了他們。他深吸一口氣,快步走了過去,這時他想起了第三條忠告,於是停下來,決定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再做決定。天亮後,已恢復冷靜的他對自己說:「我不能殺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老闆那裡,求他收留我,在這之前,我想告訴我的妻子我始終忠於她。」   他走到家門口敲了敲門,妻子打開門,認出了他,撲到他懷裡,緊緊地抱住了他。他想把妻子推開,但沒有做到。他眼含淚水,對妻子說:「我對你是忠誠的,可你背叛了我……」   妻子吃驚地說:「什麼?我從未背叛過你,我等了你20年。」他說:「那麼昨天下午你愛撫的那個男人是誰?」妻子說:「那是我們的兒子。你走的時候我剛剛懷孕,今年他已經20歲了。」   丈夫走進家門,擁抱了自己的兒子。在妻子忙著做晚飯的時候,他給兒子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麵包,他把老闆送的麵包掰開,發現裡面有一沓錢————那是他20年辛辛苦苦勞動得來的工錢。   這個來自西班牙的民間故事讀起來令人回味,發人深省。對於成長中的孩子,需要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記住一些人生的格言。   13歲的小雜技演員黃陽是下崗女工的女兒,她的絕活是「單手頂」,她的胳膊受傷,做過三次大手術。一次演出前,她的胳膊腫出4厘米高,疼痛難忍,可她咬牙堅持下來。每當這時她就想起媽媽常說的話:「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所以你要堅強!」一句簡單的話,讓黃陽渾身充滿力量。   「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所以你要堅強!」這句樸實的話,出自一個下崗女工,她用自己堅強的心培育了女兒,這樣的人生格言比金子還寶貴!那麼,在孩子人生的道路上,您給了他們什麼樣的忠告呢?   為孩子喝彩   有位父母天天沖孩子喊:「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當大隊長,你才當小隊長,人家比賽得第一名,你才得第10名,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兒子!」   兒子生氣了,也沖父親喊:「爸,你瞧人家李叔叔當局長,你怎麼才當小科長?人家張叔叔每月掙5千,你怎麼才掙兩千?人家隔壁王大哥家有個『大屏幕』,咱家怎麼才是21英寸的電視?我怎麼有你這麼個爸爸?」   爸爸一聽急眼了:「小子,別跟人家比,人比人氣死人!」兒子說:「那您怎麼老拿我和別人比呀?」爸爸啞口無言,聰明的孩子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仔細想想,生活中不就是這樣:自己過自己的日子,用不著和別人家比!他家有什麼和你家沒關係,中國老百姓都懂得這點,所以大家心平氣和地享受著各自的生活。對孩子也是同樣!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不同」的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尋找「最真實的自己」。不必總讓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競爭,應該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你真棒!」這句話,正是開啟孩子心靈寶藏的一把金鑰匙。   我常常和孩子們說:你的爸爸媽媽有千千萬萬的精子和卵子,在結合中都壯烈地「犧牲」了,只有一個最棒的精子和最棒的一個卵子結合成功了,創造了人,而這個人就是你!你生下來就是最棒的,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任務就是把你「棒」的地方奉獻給這個社會,讓世界因為有了你而更美麗!你沒有理由瞧不起自己,即使大家都瞧不起你,你也要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個性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渴望聽到喝彩!   美國有一個家庭,母親是俄羅斯人,她不懂英語,根本看不懂兒子的作業,可是每次兒子把作業拿回來讓她看,她都說:「棒極了!」然後仔細地掛在客廳的牆壁上。客人來了,她總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兒子寫得多棒!」其實兒子寫得並不好,可客人見主人這麼說,便連連點頭附和:「不錯,不錯,真是不錯!」   兒子受到鼓勵,心想:「我明天還要比今天寫得更好!」於是,他的作業一天比一天寫得好,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提高,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優秀學生,成長為一個傑出人物。   這就是孩子。你說他行,他就行;你說他不行,他就不行。你為他喝彩,他會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你說他不如別人,他會用行動證明他真的很笨。大人就是這樣用語言來塑造孩子的。   記得我兒子三四歲時,我媽總和我說:「你兒子就是懂禮貌,來客人還會給人家倒水呢!」姥姥越這麼講,兒子越發懂禮貌,一來人就忙乎。一個大熱天,一位老爺爺來家裡串門。兒子見了,立刻找來一個大芭蕉扇給爺爺扇。老爺爺高興極了,摸著兒子的頭說:「這孩子可真懂事,這麼小就會照顧人!」爺爺走時,兒子一直跟到門口。老爺爺對兒子說:「留步吧,孩子,別送了,你這麼小就會送客了,真懂禮貌!」兒子瞅著爺爺手裡的扇子說:「爺爺,我給您的扇子還沒留下呢!」大家笑成一團!兒子就是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中長大的,以後也形成了他幽默的性格。   設想一下,如果換一種做法,來了客人,孩子出來「接待」,大人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寫作業去!來人有你什麼事?別找機會出來玩!」在這種挑剔責怪聲中長大的孩子能不變得自私、冷漠、不合群嗎?   成人的評價對孩子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自信。特長並不一定都能發展為職業,但可能發展為愛好,愛好廣泛的人,生活會更多彩,思想會更活躍,可施展才華的舞台會更廣闊。   大膽為你的孩子喝彩吧!別瞧人家!請相信,你的孩子會創造奇蹟!   別跟孩子「較勁」   江蘇鎮江市王伊雯同學,曾經給「知心姐姐」雜誌社寄來一封她寫給爸爸的信。信中,她把與父母之間的「對抗」描繪得活靈活現:   記得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我滔滔不絕地對您(指爸爸)說,一個歌星唱的歌挺好聽的,我很愛聽。可是我剛說完,您就發火了,一拍桌子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專做這種無聊的『追星族』!你有沒有出息啊!」   倔強的性格讓我喊了一句:「我愛聽歌,並不代表我就是『追星族』!我是『追星族』,也不代表我就沒出息。您什麼意思啊?總把我想得那麼差!」   您聽了,真火了,拿起筷子順手給了我一下,我委屈地哭了。說實在的,我不是「追星族」,我真的很委屈。可我知道這時候越向您解釋,您就打我打得越凶,所以,我乾脆不解釋了,把委屈埋在心裡。   還有一次,您提著兩個包回來,一個拎進了房間,一個放在電視機旁。我好奇地跑去翻開看,原來是一張碟片。您見我翻東西,便給了我兩下,然後橫眉豎眼地教訓我:「告訴你過多少遍了,別碰大人的東西!」   我反駁說:「我又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你不知道的東西還多著呢!」您越發地凶了……   「對抗」就這樣發生了!孩子與家長各執一詞,完全不去考慮對方的想法,只想改變別人,不願改變自己。   提早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並不成熟的階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們對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總覺得父母「跟自己過不去」,也因此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心靈的大門朝著同齡人開放,卻對成人緊閉。這時候的孩子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提早進入更年期的父母,由於工作、生活壓力很大,面對孩子常常心急氣躁。這時的父母同樣需要關懷,需要理解和諒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兩個特殊生長期的兩代人,有著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溝通!雙方都改變一下自己,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中國中學生報》的小記者、北京高二學生董誠和他的媽媽杜女士都是我的老朋友。他們母子倆就是在「碰撞」中磨合成為好朋友的。在和我聊天中,他們講到了三條秘訣。   秘訣一:對抗變對話,從親子相互欣賞開始。   杜女士說:「以前逛商場,兒子要看光碟,我要看服裝,總有矛盾。後來,我看中什麼衣服,就請兒子當參謀。我偷偷看兒子一眼,他點頭我就試穿。我覺得兒子有男孩的眼光,會把媽媽看得很美,媽媽衣服選得好不好,他一下就能看出來。兒子是我最好的參謀。」   董誠說:「跟媽媽出去特別輕鬆。媽媽能讓我當參謀,我當兒子的當然得有自信。」   秘訣二:對抗變對話,親子互相支招兒來轉變。   杜女士說:「我把孩子當成最好的朋友,我有什麼話跟他說,他有什麼話也跟我說。兒子大了,有他的思想,要了解他就必須學會傾聽。」   「兒子有時候背著書包進門:『媽,我和你說個事。』我不管多忙都聽他說完。如果你說:『炒菜呢,哪有工夫聽你說。』就等於拒絕,下次兒子就不會跟你說了。」   秘訣三:對抗變成對話,關鍵是親子相互理解。   杜女士說:「從當媽媽那天開始,就不光孕育了一個生命,更是多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一點點長大,我一點點了解他。現在我40多歲,孩子15歲,更年期碰撞青春期,我有時也挺有失落感。兒子總是問:『媽,您現在怎麼變得這麼絮叨?』我說:『我也不知道,其實還是挺想讓你心疼媽媽的。』兒子說:『以後我會好好孝順您。但我現在大了,是一個男孩子,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媽媽向兒子交心,這使兒子非常感動。對於怎樣愉快地接受走向更年期的媽媽,董誠做得不錯,說起媽媽,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這對平凡母子總結的三個秘訣,的確意味深長。   歲月流逝,孩子一天天長高,父母一天天變矮。孩子要學會俯下身去,傾聽父母那充滿愛的「嘮叨」,而父母完全可以放下長者之尊,高興地說:「終於長得比我們高了!」   心靈成長需要尊嚴   一個人心靈的世界是靠尊嚴支撐的。不怕沒有錢,就怕沒有尊嚴。我們培養孩子從小要有骨氣、有尊嚴。尊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有一個乞丐跪在地鐵通道擺著鉛筆攤乞討。來了一個商人,丟下一美金,匆匆離去。一會兒,這位商人又跑回來,認真地對乞丐說:「咱們都是商人,都是賣東西的,我剛才付給了你一元錢,沒拿東西,現在我要拿走。」說著,蹲下來,挑了幾枝鉛筆走了。   商人的話,讓乞丐大為震動。他第一次聽到有人稱他「商人」,第一次聽到有人說他「賣東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嚴。他迅速站立起來,撣撣身上的土,開始認真經營起他的鉛筆攤。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成了名符其實的商人。一次,他衣冠楚楚去參加一個商界聚會,在那裡,他見到了那位商人。他畢恭畢敬地走過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滿感激地說:「謝謝,先生!是你讓我找回了尊嚴!」   尊嚴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讓乞丐變成商人,也能讓一個人變成失去靈魂的乞丐。一個孩子是不是有尊嚴,不取決於家里物質條件的好壞,而在於他們生長和教育的環境。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學生顧盼,就是一個自信自尊的中國女孩。顧盼出生在一個特殊家庭。她的父母身材矮小,父親身高只有1米3。顧盼從小就生活在別人的非議和嘲笑中。但是,她從不自卑,因為她有一個很有尊嚴的父親。   我第一次見到顧盼,是在中國教育電視台《知心家庭》演播室。當顧盼領著父母走進演播室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站在兩位矮小的父母中間,是一位個子高高的、眉清目秀、眼大有神的美麗女孩!她臉上帶著微笑,熱情開朗,青春洋溢。身材矮小的父母和清秀高挑女兒之間的極大反差,讓在場的人充滿好奇。   顧盼說:「我跟父親出去的時候,街上經常會有一些人對我們指指點點,我覺得非常不好受,並不是埋怨父親長得矮,而是覺得,為什麼這些人會以這樣的眼光看人?!可是,我父親面對這些目光,非常坦然。所以我覺得,我的開朗跟父親的坦然有很大關係。父母為了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很多,從小我就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裡,也記在心上。我不會因為父親不能讓我像其他孩子一樣享受而自卑,因為父母給我的一切已使我感到滿足。」   女兒說著,顧先生不時地點頭,面帶笑容地說:「我很開心!很多鄰居、朋友、同事羨慕我女兒成績好,長得漂亮。但是,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女兒的為人。她沒有現在獨生子女那些普遍的弊病,比如:任性、自私、驕傲、自以為是、不能和人家融洽相處……我是一個殘疾人,身高只有1米3左右,有時也招來一些奇異的眼光。但是我想,我對工作是兢兢業業的。我希望能好好地教育女兒,使她成為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人。我是一個有心人,很注意向別人學習,不斷改進。所以我能夠順利地走到今天。」   我問顧先生,教育孩子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顧先生說:「我教育孩子第一理念就是:育人先育德。我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品德培育的基礎。我從培養她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培養孩子的愛心。她才幾歲時,中國大熊貓瀕危,我就帶她去捐款。那時,我們杭州有一個『援助孤兒』行動,我也帶她去捐款。我認為大人有愛心,孩子就有愛心。」   這位殘疾父親給予孩子的是精神上的財富!他身材不高,卻有著高尚的人格。女兒從父親那裡接受了人格的教育。正是父母給予了女兒這份人生的財富,顧盼擁有了健康美好的心靈和樂觀的心態。   人人都需要尊嚴。尊嚴是人生的豐碑,尊嚴的豐碑樹立起來,人生就會創造輝煌;尊嚴的豐碑一旦倒塌,心靈就會被踐踏。貧困、殘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嚴,那些學習差的孩子也需要尊嚴,有時這些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數,而是人格尊嚴。   一群全校聞名的搗蛋鬼,畢業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課,新班主任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同學們,把頭抬起來!人生好比一場馬拉松,暫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最後的失敗。從今天開始,我和你們一同起跑……」   猶如春風拂過荒原,猶如暖流湧向冰川,這些「差生」的心靈被強烈震撼,就在這堂課上,一顆顆「頑石」下定了痛改前非的決心。   從此,「把頭抬起來」成了這個班同學的常用語。現在,他們都已長大成人,每逢過年,他們之間還通過手機簡訊把這句話互相傳遞。他們說:「這普普通通的五個字,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道路。」「把頭抬起來!」這五個字喚起了孩子做人的尊嚴!   心靈成長需要宣洩   我問過一個踢球的男孩:「你為什麼愛踢足球?」男孩對我說:「我爸爸經常揍我,每次挨了打,我心裡憋了一肚子氣,就出去踢球。我把足球看成是我爸的腦袋,每踢一腳,我就高喊一聲我爸的名字,一會兒我就解氣了。回到家一看,我爸一點沒事兒。」男孩天真坦誠的話把我逗笑了。   每個人心中都會產生不滿,這種不滿情緒要有發泄的渠道。如同氣球,只充氣不放氣,遲早會爆炸。人如果不及時將不良情緒宣洩,同樣會爆發。   不良情緒在人身體滯留的時間越長,危害就越大。一位老先生的兒子出了車禍,受傷住進了醫院,老先生自己著急上火,吃不下喝不進。三個月後兒子脫離危險,他倒先離開了人世。當人處在不良情緒中時,體內會產生一種有毒的荷爾蒙,這種有害物質在身體中滯留,時間一長,就會誘發人體內早已存在的癌細胞的瘋長。   我的一位好友是地級市委副書記,她聰明能幹,靠實幹和突出的政績,從一個普通農村女孩,成長為一名領導幹部。一次我和她談起她的女兒,她一下顯得異常激動,講述了一件剛剛發生的事:   品學兼優的女兒要出國深造了。臨行前一天晚上打電話約媽媽早點回來。媽媽平時工作很忙,很少跟女兒交談。這次她早早回家,要與女兒深情話別。沒想到女兒一上來就開始了對媽媽的「控訴」,她列舉種種「罪行」:哪一次媽媽冤枉過她;哪一天,媽媽怠慢了她的同學;哪一回媽媽傷了她的自尊……女兒邊說邊哭。   「我怎麼也想不到我的乖女兒怎麼對我有那麼多怨恨,她說的那些事,我怎麼一件也記不起來呢?」我的朋友委屈地說。「這就叫『不經意』傷害了孩子。後來呢?」我想聽下文。   「我耐著性子聽,心裡想,明兒天一亮女兒就遠走高飛了,就寬容她,讓她把一肚子『苦水』全倒出來吧,省得背著走怪沉的。」這位書記媽媽拿出了平日對待別人的寬容。   媽媽耐心地聽,女兒足足講了4個小時,夜深了,人靜了,女兒「痛說」完了,伏在媽媽懷裡大哭起來,媽媽也哭了。媽媽摟著女兒問:「孩子,這些話你怎麼不早跟媽媽說呀?」「您不是忙,老沒時間嘛!」女兒抽泣著。   第二天一早,女兒向媽媽告別,她緊緊擁抱了媽媽:「媽媽,我會想你的!」那天,女兒沒哭,媽媽哭了。「這些年我自以為給了女兒很多,可我惟獨沒有拿出時間聽她述說,我真覺得對不起她。」媽媽內疚地說。不過,她還是欣慰地告訴我,如今遠在大洋彼岸的女兒已成了她的網路朋友。   讓孩子以不傷及他人的方式宣洩,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需求。傾聽孩子的訴說是一把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有利於幫助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促進他們身心的良好發展。最近日本東京街頭出現一件新鮮事:一個化名校方的傾聽者在廣場上擺出自己的小招牌,上面寫著「我聽你說」。29歲的校方並不是靠做傾聽者來謀生,他是免費聽人們訴說。他已經為12000多人提供過傾聽服務,平均每周100人。校方實際上是一名教師,他的願望是當一名好的喜劇演員。三年前,他在台上發現,台下的觀眾似乎更喜歡向他說心裡話,而不是聽他說俏皮話。   出現這個新職業決非偶然。儘管東京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東京人的孤獨感卻與日俱增。所以使這個新職業———傾聽者應運而生。   大人都渴望有人傾聽,何況那些孤獨的孩子呢,多麼希望有一天,你在家裡也掛一個牌:我聽你說。   心靈成長需要肯定   如果你問我:「今天的孩子最渴望什麼?」我會回答你:「渴望肯定。」   如果你再問我:「今天的孩子最缺少什麼?」我會回答你:「缺少肯定。」   一天,一位年輕的媽媽講了一件令她沮喪的事:「上二年級的兒子很調皮,經常挨老師的批評,從未受過表揚。一天,兒子興沖沖地跑回家,高興地對我說:『媽!今天老師表揚我啦!'我喜出望外,忙問:『老師表揚你什麼啦?'兒子說:『老師說我的檢討寫得不錯!』我一聽,差點把鼻子氣歪了,我兒子不定又闖了什麼禍!」   可我聽了,鼻子卻酸酸的,心裡對這個男孩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孩子的心靈像乾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積極的評價!   2002年6月,我參加了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婦聯組織的「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認識了一位優秀的母親王玲玉。她有一個很有才氣的女兒,叫張茗,16歲時就出版了詩文集《陽光女孩》。王玲玉述說的女兒寫詩的故事,讓我看到一個女孩的才華是怎樣被激發出來的。   王玲玉常對女兒說:「孩子,媽媽是你永遠的讀者。」正是這樣忠實的讀者培養了這樣的少年詩人和作家。   張茗第一次寫詩時才7歲。那時,張茗在寄宿制學校讀書,學校不讓帶玩具,細心的媽媽悄悄地給女兒帶了一面小鏡子。沒想到,鏡子竟成了陪伴女兒度過寂寞時光的夥伴。為了宣洩想家的情緒,女兒寫了一首小詩《鏡子的美麗》:當你發悶的時候,是誰在陪伴著你?/不錯———是鏡子!/鏡子,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當你發悶的時候,有鏡子陪伴,鏡子發悶的時候,有誰在陪伴它?/不錯———沒人!/它只有默默地想著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只要小主人一進家門,/鏡子就又露出了笑臉。   當時,張茗還不大會寫字,許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卻興奮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聲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寫的詩!」媽媽看了一遍後,非常激動地說:「太棒了!我的女兒會寫詩了!我要把它珍藏起來。」   媽媽的鼓勵,讓女兒信心大增,寫詩方面的潛能逐漸表現了出來。以後,女兒又陸陸續續地寫了第二首、第三首……後來又開始寫散文、小說。   每逢生日、新年,張茗總要給爸爸媽媽送張賀卡。起初,女兒送給爸爸的賀卡是這樣寫的———將心中深深的愛化做千千的祝福,祝願爸爸生日快樂,永遠快樂!賀卡封面上畫了一隻小狗和一隻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著一顆心給小狗(媽媽和女兒屬虎,爸爸屬狗)。   爸爸看了,心裡很感動。但想到父愛是「大氣磅礴」的,不應輕易顯山露水,他只是喜悅地說了句:「喲,女兒長大啦,記住爸爸的生日了,謝謝你!」隨手把賀卡放在桌子上。   張茗對我說:「在後來幾天里,我發現那張賀卡一直放在桌上,一動沒動,我很傷心,以後我給爸爸的賀卡越寫越簡單,最後就剩下一句話了:祝爸爸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但是,張茗給媽媽寫的賀卡卻年年不同,真摯感人。因為媽媽能讀懂女兒的心。   張茗送給媽媽的第一張生日賀卡是這樣寫的———謹送您一張很小的卡,說上一句很真的話,不必說母愛是豐滿、是美好或偉大,只因她洋溢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話。媽媽,生日快樂!卡片醒目的地方畫了一大一小兩隻小老虎,歡愛之情躍然紙上。媽媽激動極了,熱烈地向女兒致謝:「媽媽太感動了!我要把這張賀卡永遠保存!」   每當王玲玉與丈夫分享這些快樂時,丈夫都頗有微詞,認為女兒對媽媽比對爸爸用心。王玲玉對丈夫說:「同一個孩子,給你寫的賀卡流於形式,而給我寫的卻感情充沛,這便是肯定和欣賞的作用啊!」   張茗對我說:「媽媽的欣賞是我寫作最大的動力!」可見,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現代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辦法就是:永遠做孩子的欣賞者,培養孩子的自信,欣賞孩子的才華。   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有一次,在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舉行的宴會上,一些貴族認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完全出於偶然。哥倫布沒有辯駁,他在宴席上拿起一個雞蛋,對這些貴族說:「諸位先生,你們能把這個雞蛋立在桌子上嗎?」   那些貴族拿起雞蛋,左立右立,怎麼也立不起來,只好請哥倫布來立。哥倫布把雞蛋朝桌上一磕,雞蛋立住了。貴族們很不服氣,說這樣他們也會做。哥倫布笑笑說:「問題是你們這些聰明人,誰也沒有在我之前想起這樣做!」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卻說明一個道理:創新的行為往往產生於「奇思妙想」。有創新能力的人提出的問題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結果往往「與眾不同」。   我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老師問同學:「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   這是一個傳統的腦筋急轉彎題目,不夠聰明的人會老老實實地回答「還剩9隻」,聰明人會回答「一隻不剩。」但是有個孩子卻是這樣反應的。   他反問:「是無聲手槍嗎?」「不是。」「槍聲有多大?」「80分貝至100分貝。」「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疼?」「是。」「在這個城市裡打鳥犯不犯法?」「不犯。」「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託,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 了,OK?」   「OK,樹上的鳥里有沒有聾子?」「沒有。」「有沒有關在籠子里的?」「沒有。」「邊上還有沒有其它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它的鳥?」「沒有。」「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沒有。」「算不算懷孕的鳥肚子里的小鳥?」「不算。」「打鳥的人眼有沒有花?保證是10隻?」「沒有花,就10隻。」   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但那個孩子還在繼續問:「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不會。」「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這位學生的話還沒說完,習慣於標準答案的老師已經暈倒了!   從這個看似笑話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思想在沒有禁錮、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是多麼自由奔放、充滿生命的活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都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愛提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他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培養「有創造性的想像力」,需要一個自由、寬鬆的發展空間。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創造力的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或本身就有創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個很賞識他的創造才能,對他的「奇思妙想」很感興趣的人。   大作家列·托爾斯泰向人們提出忠告:「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摹仿和抄襲。」  給孩子鬆開翅膀,讓他自由飛翔吧!   心靈成長需要包容   「包容」能培養孩子的情懷,使他不迴避錯誤又能善解人意。在包容中長大的孩子將會極富耐心。   我看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容納》。講的是越戰結束後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這個士兵打完仗回到國內,從舊金山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   「爸爸、媽媽,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請你們幫我的一位朋友回來。」「當然可以。我們見到他會很高興的。」父母回答道。「有些事必須告訴你們」,兒子繼續說,「他在戰爭中受了重傷,他踩著一個地雷,失去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他無處可去,我希望他能來我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   「我很遺憾地聽到這件事」,媽媽說,「孩子,也許我們可以幫他另找一個地方住下來。」「不,我希望他和我們住在一起。」兒子堅持。   「孩子」,父親說,「你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這樣一個殘疾人將會給我們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不能讓這種事干擾我們的生活。我想你還是趕快回家來,他自己會找到活路的。」就在這個時候,兒子掛了電話。   父母再也沒有得到他們兒子的消息。然而幾天後,他們接到舊金山警察局打來的一個電話,被告知,他們的兒子從高樓上墜地而死,警察局認為是自殺。   悲痛欲絕的父母飛往舊金山。在陳屍間里,他們驚愕地發現,他們的兒子只有一隻胳膊和一條腿。   看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假如,這對父母對「殘疾人」有一點點包容,有一點點同情,有一點點憐愛之心,兒子也不會走這條道。因為,父母的包容是孩子心靈最後的港灣,最後的希望!   聯想到我們身邊的那些愛犯「錯誤」   的孩子,他們何嘗不是在企盼著父母的包容呀!是孩子就可能會犯錯,父母要給他改錯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地犯錯、認錯、知錯、改錯中成長的。當孩子犯了錯誤,要允許他改正;當孩子犯了罪跑回家,你要給他做頓飯,他吃飽了送他去公安局自首;當孩子成了少年犯,進了少管所,你要常去看他,不要放進去就不管他,更不能說跟他斷絕親子關係,法律上能斷絕,親情上卻斷不了,因為那是你的孩子!   一個兒子犯了罪,他的母親辭了職,穿著一件大紅的毛衣,天天跑到離少管所不遠的山上,站在山頭上高喊兒子的名字。兒子被震撼了,整個少管所里的少年犯都被這位母親震撼了,他們集體跪下給這位母親磕頭,哭喊著:「媽媽!媽媽!你回去吧!我們對不起你呀!」   這位母親用自己博大的愛的胸懷感動了一大批少年犯,他們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進步很快。後來少管所還為這位母親發了獎。這就是親情包容的結局。   當一個人絕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親人的包容。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子心中最後的底線,家庭永遠是浪跡天涯的遊子最後的歸宿。成人能包容孩子,孩子就有膽識直面錯誤,有膽識改正,有膽識嘗試新的事物。在這方面,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當校長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在校園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當即喝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早早站在校長室門口準備挨訓。陶行知走過來,一見面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王友,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愕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王友更驚愕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長想幹什麼。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放到王友手裡:「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證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喊道:「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說:「為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   多麼高明的校長!他用以獎代罰的方法觸動了孩子的心靈。「親其師,善其道。」當一個孩子被校長寬闊的胸懷所包容時,他內心產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強烈的震撼,那將會使他終身難忘。在這種情況下,不必「批評」、不必「指責」,孩子自己就已經心悅誠服地知錯了。   給孩子一個和諧的世界   和諧的環境,能夠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靈,充分挖掘出孩子的潛力。   我的母校———北京市史家衚衕小學,一直堅持開展「和諧教育」。校長卓力是個有心人,他一直致力於建設整體和諧的校園環境,他提出校園雖小,但「小場地要做大文章」,「讓校園處處會說話」。   你看,校園裡處處是親切的「提醒」:花草、果樹對你說「你要對我好,我就沖你笑。」水龍頭對你說「關緊我,別讓我流淚」。廁所對你說「我乾淨你也高興」,「來時匆匆,去時沖沖」。遊樂場對你說「小心對待我,愁少歡樂多」。樓道里對你說「從我身邊過,請你愛護我」,「你愛清潔,說明你講文明」。校園裡到處是充滿和諧思想的提示語,像「禮貌使你變得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樂」, 「謙讓能使你增添美德」。想像得出,在這樣的校園裡學習的孩子是多麼幸福、快樂。   作為孩子,他們不僅希望自己有個和諧的校園環境,還希望自己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但是,今天,許多孩子家庭的環境不容樂觀。   一次,我作為嘉賓,參加了中央電視台《交流》節目,擔任「專家點評」的角色。這次節目的話題是:從李玲玉的家庭教育看中外家庭教育的異同。   演播廳里,坐滿了北京廣播學院的大學生。大家熟悉的青年歌唱家李玲玉坐在主賓席上。幾年前,李玲玉嫁給一個加拿大人,生了一個兒子。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歌星,舞台下竟是那樣平和、自然。   主持人問她:「這幾年沒見你在舞台上露面,你在做什麼?」「相夫教子。」李玲玉脫口而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和你的『洋先生』傑瑞有過矛盾嗎?」「矛盾很大。在該不該打孩子的問題上矛盾尤其大。」   「你打過孩子嗎?」主持人問李玲玉。   「打過。」李玲玉坦白地說:「兒子3歲就有小脾氣,很倔。有一次,在我父母家,全家人吃飯時,兒子用上海話罵我『傻瓜』,我媽竟在一邊笑著說:『孩子會罵人了!』我很生氣,就使勁用筷子抽孩子的臉,兒子臉上頓時出現了兩道紅印。我媽急了,沖我喊:『有你這麼教育孩子的嗎?』我不服氣,心想,小時候,你不是也打過我嗎!傑瑞也說我不對。我更生氣了,大喊著:『我教育孩子時,你們誰也不許管!』我把孩子拖到浴室,狠狠地教訓了他,用我媽小時打我的方法:擰大腿內側,那裡最疼。孩子驚呆了,瞪大了眼睛看著……我心裡好疼。」   事後,傑瑞找到李玲玉談心。對她說:「如果今天的事發生在加拿大,你的孩子完全可以撥打911求助,兒子就要被政府收養了,你就沒有當母親的權利了!」「那你來管!」李玲玉沒好氣地說。   傑瑞真的「上場」了,他擔負起帶孩子的責任。李玲玉外出一段時間回來,發現兒子變了。她說:「兒子能主動用英語和別人交流,有了錯誤,會主動說『Sorry』,會用商量的口氣和我說話,比如:『你能帶我出去玩嗎?』傑瑞不在家時,兒子很想他,我問他為什麼爸爸不在就想,媽媽不在卻無所謂?兒子平靜地說:『爸爸和我一起玩。』」   「我很詫異,仔細觀察傑瑞,發現他跟兒子像朋友一樣,裝豬、扮狗,滾爬到一塊兒。我也開始學著他的樣子和孩子一起玩。有時我錯了,兒子會認真地對我說,你說聲『對不起』才能救命!」   和諧,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和孩子一起玩」,這就是和諧。兒童一降生便有著巨大的潛能。這種潛能的開發,不是靠說教、打罵,而是靠「和成人一起玩」。對兒童來說,「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是父母對他最高的褒獎。   李玲玉的兒子就是在傑瑞創造的和諧環境中,懂得了遊戲的規則,學會與人相處。而那種「以大欺小」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對世界產生恐懼。   我曾去張家口市一所小學和同學交流,一個男孩告訴我:「我爸最愛看的書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每次考試考壞了,他就把我狠狠揍一頓,然後嚴肅地說:『記住,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惡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厭惡學習,計較得失,很難與他人友好相處,甚至心懷仇恨。   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經過實驗發現:「成年人有時會表現出毫無原因的恐懼,這種情況大多來自於幼年時期的暴力事件。」他告誡父母:「我們每一個行為都會對兒童產生影響,不僅會影響現在,而且會影響兒童的將來。」   兒童需要的是一個和諧的世界。因為和諧是兒童心靈的營養,只有在和諧的土壤中,兒童的心靈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長。和諧是美。   給孩子一個自信的世界   2000年,4000名少年精英報考了清華大學國際MBA,最終,62人入選,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才華橫溢的高材生王海翔。海翔的媽媽張培禎是我的老朋友、北京翠微小學的退休幹部。說起海翔的成長,張老師感觸最深的是「沒有什麼能比自信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了。」   的確,自信,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自信心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蹟,有了它,你的才幹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進行過研究,發現他們都具有三種優秀的品質:一是性格上具有堅忍性;二是善於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進行成果的積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海翔就是一個「很自信,不自卑」,善於「抓住機會」的人。清華大學MBA分普通班和國際班,考入國際班的學生英語水準很高,英文聽說讀寫成績都在80分以上。與他們不同的是,海翔沒有在外語環境中工作過,口語也不如別人好。所以一開始他就面臨很大壓力。   細心的媽媽看在眼裡,勸他說「要不行咱們就回到普通班?」張培禎是個心地平和的人,她很欣賞自己的兒子,也從不給兒子增加壓力。她對海翔說:「你已經是大學本科生了,又考上清華大學MBA。只要那個位置適合你就好,上普通班、國際班都是研究生,不必太勉強自己。」   海翔卻不同意調班,他說:「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工夫不會有問題。」這之後,海翔用數倍於別人的努力去學習。第一學期堅持下來,畢業考試獲得優秀,在清華大學MBA國際班裡拿到中華獎學金。   海翔的自信正是來自媽媽對兒子的自信。當兒子「爬坡」時,媽媽從不給兒子任何壓力,而是在一旁讚賞兒子已經走過的路程,幫他「數腳印」。媽媽的這種「欲擒故縱」(兒子語)的做法,大大激發了兒子繼續向上攀登的願望:「人家行,我為什麼不行?讓我試試吧!」   那些整天「逼」孩子學習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對孩子的信心。那些對孩子「推著、壓著、吵著、罵著」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對孩子的自信。   自信的人並不是沒有壓力,不是盲目地自以為是,而是面對壓力「知己知彼」。剛剛進入清華,學校里開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訓練:站在一個9米高的木板上,從一塊木板跨到另一塊木板。海翔起初很害怕,他去問教練:「兩個板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教練說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海翔偷著跑到旁邊,在平地試了一下,發現自己使勁跨出去,能跨出一米六七,他心裡有數了:到上面有什麼好怕的?這樣他完成了「知彼」。他又想:上去就當在平地,最差掉下來也有防護設施,只不過寒磣點而已,於是,他又完成了「知己」。結果,他一次成功。   海翔因此大受啟發:自信來自心中有數,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他認真分析了自己的劣勢:英語用的少,那麼現在就開始用,加大閱讀量,在課堂上完全用英語對話;接下來分析優勢:自己原本學經濟,對其他同學來說,經濟是新的學科,而對自己來說是學第二遍。   自信使海翔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功,畢業後他分到一家國際基金會,工作出類拔萃,還獲得全系統演講比賽第一名。他到中國教育電視台「知心家庭」電視欄目當了一次嘉賓,就被導演看中,不久,成了這個節目的業餘主持人。   作為一個普通的媽媽,張老師是怎樣幫助兒子樹立自信心的呢?母子倆總結出三條經驗:   第一是:「今天比昨天強!」   她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強就好」。自信源於成功的暗示,恐懼源於失敗的暗示。人積極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風帆會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極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一生的成功。   第二條經驗:孩子需要張揚。   「你看,人一旦被人發現,就發現了自己。」海翔這樣說。孩子在成長中特別需要「發現」。尤其是對自我還不甚了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賞。孩子需要張揚,不要怕孩子驕傲,他張揚的時候就會把個性表現出來,這時候家長與老師要對他說:「孩子,你真棒!」   第三條經驗:志不高者智不達。   自信的人往往擁有遠大的抱負,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達不到。自信的人能夠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夠揚起理想的風帆。自信是根。   給孩子一個思考的世界   在一所國際學校里,教師給各國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學生們都說「不知道」。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在「全國世紀父母讀書活動」總結表彰大會上,資深教育專家、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同志嚴肅地講了上面這則「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其中包含了對教育的反思。   看看現實,在中學生參加的數理化方面的國際比賽中,凡是死記硬背的題目,中國學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獨立思考、判斷、想像的題目,中國學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我們也不難看到,外國記者會提問題、敢提問題,而中國記者卻很少提問題。   審視我們的教育,並沒有為孩子學會思考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學生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經常埋頭「題海」,老師更希望學生「按正確答案」回答問題,不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頭禪:「好孩子一定要聽大人的話。」言下之意,不聽大人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服從」,不大教孩子「提問」,更不鼓勵孩子獨自做決定。這樣的評價標準,造成孩子從小嚴重缺失思考的機會和能力。   《知心姐姐》雜誌曾做了一次題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標準」的「知心調查」。全國18個省市的1904名中小學生的父母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選擇「聽父母或老師的話」的佔11.8%,而選擇「有思想、有主見、有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僅佔1.21%。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慾望強,學習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終生學習的能力就愈強。   有一位成功的父親曾向我介紹教育女兒的經驗:他總是給孩子以問號,從不給句號。這樣,大大激發了女兒的好奇心,從小好發問、好思考,後來女兒獲得了博士學位,事業上也取得傑出的成就。   思考源於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愛提問是兒童的天性。面對孩子提出來的大問題、小問題、愚蠢的問題、聰明的問題,父母應該高興和鼓勵。   我兒子5歲時最愛問問題。一次他從幼兒園回來,神秘地問我:「媽媽,你知道唾沫是什麼味兒嗎?」   「不知道。」我坦白地說。「唾沫是臭的!」兒子肯定地告訴我。「你是怎麼知道的?」「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聞,真臭!」說著,他還做了個示範。   我一聞,果然很臭,忙說:「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唾沫在我嘴裡呆了這麼多年,我怎麼就不知道呢?可能是『久聞不知其臭』吧!」兒子很得意,每次從幼兒園回來,都要問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長大了,他很有創意,做事也有自己的主張。   提問,是孩子的權利。面對成年人司空見慣的世界,孩子常常會提出絕大部分成年人沒想到而且回答不了的問題,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如果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就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甚至會給孩子一生帶來負面影響。   《齊魯晚報》剛剛連載過的《童年岔路口》中,講到有個男孩,經常纏著媽媽給他講故事。一天,媽媽給他講聰明的小白兔戰勝可惡的大灰狼的故事,他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小白兔就是好的,大灰狼就是壞的呢?」   媽媽先是愣了一下,接著狠狠給了兒子一個耳光,她聲色俱厲地說:「笨蛋,這難道還用問嗎?」男孩「哇」地一聲哭了。媽媽不耐煩,又狠狠地抽了兒子兩下說:「哭,哭,有什麼好哭的,這麼笨還好意思哭!」   男孩莫名其妙地挨了打,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心裡忿忿地想,你是大人就可以不回答我的問題,就可以不講理嗎?你力氣大就可以隨便打我嗎?   從此他不再纏著媽媽講故事,也失去了聽故事的好奇心,但心中卻留下了仇恨。13歲他因為打架傷人進了工讀學校,現在還在工讀學校上高二。他那有著研究生學歷的媽媽,怎麼也不會相信,自己一記重重的耳光,不僅剝奪了兒子的提問權,也打飛了兒子的好奇心,打跑了兒子的自尊心。   學會思考,對一個人成長極為重要,「思考的啟示把人從奴隸解放成自由人」。美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中國數學家華羅庚對思考也有過精闢的論述:「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都是和創造發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分不開。」   沒有提問與思考,或許蔡倫不會發明造紙術,或許牛頓不會發現萬有引力,或許愛迪生也不會發明電燈、電話、留聲機。   思考是創造力的源泉,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學習知識要思考,發明創造要思考,完善人生也需要思考。請尊重孩子的提問和思考。思考是金。   給孩子一個堅強的世界   在孩子成長的世界裡,父愛是天空,母愛是大地。父愛與母愛是不同的。父愛給孩子以堅強,母愛給孩子以愛心。父親支撐著孩子的世界,母親撫育著孩子的成長。    孩子跌倒了,母親說:「孩子,摔疼了吧,以後要小心!」父親說:「孩子,沒什麼,自己爬起來,這就是生活!」孩子在跑步,母親說:「孩子,跑累了,就歇歇,餓了吃點東西。」父親說:「孩子,飛起來,爸爸在天上等你!」   孩子要長大不能沒有大地慈愛的撫育,也不能沒有天空堅強的支撐。   說父愛是天,是因為父親用人格的力量支撐了孩子的天空。   王根,是哈爾濱市的一位優秀中學生,曾獲全國「宋慶齡獎學金」。他的父親生前是一個大型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王根從沒沾過父親優越條件的光。由於當時家裡房子小沒有會客廳,每當有人到家裡來,特別是下崗工人來找父親談話,父親都要讓兒子關掉電視。王根開始不理解,父親告訴他:「兒子,來找爸爸辦事的每一個人,都比電視節目重要。」時間長了,王根也習慣了,父親愛事業、愛同事的做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兒子。   王根15歲時,父親因病去世。臨終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對他說:「兒子,我該給你講講我和你媽媽年輕時的故事了,不然的話,恐怕沒有機會了。」   王根對父親說:「爸爸,人生其實只有『三部曲』,情愛、恩愛、憐愛。你與我媽媽年輕時的情愛我沒有看到,但你們中年的恩愛我看到了,這些年你們在事業上互相支持,雖然你沒有到老年,但你已經提前享受了老年時期的憐愛。在你患病期間,你與媽媽相互攙扶。爸爸,你不必傷心,你已經走完了人生的全過程。」兒子的話讓一貫堅強的父親第一次流淚了,他對妻子李曉凡說:「曉凡,我可以閉上眼睛放心地走了,孩子長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可以支撐這個家了。」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十幾年中,王根的父母給孩子的那些讓兒子在毫無察覺中的嚴格而又理性的愛,獨立而又平等的愛,終於結出了果實。

王根在父親去世一周年時,為悼念父親寫下了「六月思父」:……代父敬母,是我的責任,也必將是我心靈的歸宿,我要做爸爸以前做的一切,盡我所能地延續爸爸的生命,從那一刻開始,我便走出了童年的憧憬,少年的光輝,離開了昨日的夢。此時,我更應該勇敢地去迎接明天的希望,正是這走出、離開、失去,讓我懂得了堅強的含義。我想,從困境中站立起來的人是立體的、高昂的。我和媽有個約定,我們不再傷懷,我們要以對方為支撐,構築「人」字形的人生支架,互依、互助、互動地走完這寶貴的人生。我將昂頭挺胸,充滿自信地走向人生一個又一個驛站,面前是無限延伸的路,身後是一串串堅實的腳印,當有一天走到天涯海角時,我可以牽著媽媽的手,向天空喊:「爸!看到了嗎!我們有多堅強!」

我是在「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彙報團」巡迴報告時認識王根的母親李曉凡的。報告中,只要李曉凡講到這裡,我總要流淚,在場的所有人也都在流淚!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面對愛父的痛失,面對生活的無奈,他挺過來了。他靠的是什麼?是父愛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他學會把痛苦留給自己,把幸福留給他人。

「我欣慰的是,父親英年早逝,兒子的心理不但沒受到傷害,反而更加堅強。」李曉凡對我說,「最讓我感動的是,火化那天,我從墓地回來,兒子把他爸的衣服全燒了,只留了幾件珍藏起來。他對我說:『媽,不要在痛苦中生活,那太苦!看到爸的衣服你會難過的,所以我全燒了,振作起來,媽媽!』」

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

這就是父愛的力量。他能延續人類優秀的生命,他能激發一個孩子崇高的責任意識,他能把一個稚嫩的男孩變成一個堅強無比的男人!父愛,那是頂天立地的愛!父愛是天。

給孩子一個真愛的世界

清晨,一個男孩來到大海邊,把沙灘上的一條條小魚扔進大海。「你在幹什麼?」一個行人問。「我在救這些小魚。」男孩頭也不抬地說。「這麼多魚你救得過來嗎?」「我救一條是一條,如果我把這條魚救活了,海里又多了一個生靈。」男孩認真地說。

行人問:「誰在乎你所做的呢?」男孩捧起一條小魚放進大海說:「它在乎。」又捧起一條小魚說:「它也在乎。」

這就是孩子。兒童都有保護動物的傾向。孩子心靈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真愛的世界。要想這個世界不被污染,作父母的就要用善心去維護它,用愛心去浸潤它。

母愛是大地,大地哺育了生命,滋養了萬物,給予世界以真愛。孩子心中愛的種子正是母親播撒的。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孩子,又用愛心呵護著孩子成長。但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母親還承擔著教育孩子珍愛生命的責任。

余心言(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徐惟誠同志的筆名)是全國少年兒童的「知心爺爺」。他特別為孩子們設計了一個活動————帶領孩子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這個未知的世界,不是外星人的世界,不是幽深的大海、森林或者山谷,而是孩子們最親愛的媽媽的世界。

活動的名稱是「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媽媽」。活動是從余心言同志通過《知心姐姐》雜誌給全國小朋友提出的56個問題開始的。

這56個問題,每個問題都十分具體、動人心弦:

媽媽出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媽媽的屬相是什麼?媽媽出生的地點在哪裡?媽媽叫什麼名字?誰給她起的名字?有什麼意義?媽媽小時候在哪裡洗澡?媽媽像你現在這樣大的時候吃過什麼水果?一次吃多少?媽媽小時候喝牛奶嗎?媽媽長到多大開始吃上巧克力、冰淇淋?媽媽讀小學時用過幾個書包?什麼樣的書包?多少錢一個?媽媽在學校里受過什麼表揚?媽媽讀小學時有多少本課外讀物?媽媽小時候玩什麼遊戲?媽媽會背哪些古詩詞?媽媽愛唱什麼歌、會跳什麼舞?媽媽小時候會做哪些家務?媽媽什麼時候有了自己的手錶?媽媽多大的時候談戀愛?媽媽多大歲數時結婚?有哪些人參加了她的婚禮?媽媽懷你的時候有什麼妊娠反應?媽媽生你的時候是順產還是難產?經歷過什麼痛苦?你吃過媽媽的奶嗎?多長時間?奶水夠不夠?媽媽想了什麼辦法?你斷奶的時候,媽媽想了哪些辦法?你小時候有沒有夜啼不睡覺的毛病?如果有,媽媽怎麼辦?你小時候有沒有挑食的毛病?如果有,媽媽怎麼辦?你小時候媽媽一天要給你洗多少塊尿布?你有沒有受傷出過血?當時媽媽怎麼辦?媽媽何時參加工作?都做過哪些工作?媽媽第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怎樣用的?媽媽在工作中受過什麼獎勵,得過什麼表揚?媽媽一天工作幾個小時?路上幾小時?做家務幾小時?吃飯幾小時?睡眠幾小時?媽媽一般晚上幾點睡覺?早上幾點起床?你先起還是她先起?媽媽體重多少?血壓多少?血脂多少?媽媽戴不戴眼鏡?如果戴,是多少度?媽媽最大的心愿是什麼?媽媽最快樂的事是什麼?媽媽最憂愁的事是什麼?……

在「手拉手」讀書交友夏令營中,我們把這56個問題製作在一個大轉盤上,56個格,箭頭轉向哪一格,就回答哪一個問題。80多名小營員99%沒有回答上來。只有一個男孩說,「我知道,我媽媽是在我7歲的時候吃的冰淇淋。」我問他是怎麼知道的,他說:「我7歲的時候,媽媽第一次給我買了冰淇淋,我媽說,讓我嘗嘗,我也沒吃過。」

一個武漢女孩站起來說:「我媽最大的快樂就是生我。」她的媽媽是領隊老師,我便把這位媽媽請上台,請她談談生孩子的感覺。她說:「當我把女兒生下來的時候,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那生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呢?」我問。「當然是痛苦!可我從來沒跟孩子說過。」夏令營結束時,我們給孩子們留了「作業」,回去採訪爸爸媽媽,回答出這56個問題。

一個月後,我們收到許多孩子寫來的信。其中一個男孩說:「我問了媽媽才知道,小時候我一晚上要尿濕30多塊尿布,媽媽用手洗,手上都洗出泡了……今後,我要多為媽媽做點事。」哈爾濱的一個嬌嬌女,在夏令營頭兩天還因為想家哭鼻子,天天給家打電話。參加「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媽媽」活動後,變化很大。她把零花錢全給媽媽買了禮物,回到家還主動做家務,照顧媽媽。爸爸很奇怪,給我們打來電話,問孩子才去三四天,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我告訴他,是因為你的女兒懂得了生命來之不易,知道什麼是父母的養育之恩。

真愛孩子,不能一味溺愛孩子,更不能粗暴地打罵孩子,而是要用母親博大的愛去感動孩子,煥發出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

母愛,那是珍重生命的愛。母愛是地。

用愛的眼睛發現孩子心中有愛才能發現愛。成人擁有愛的眼睛,才能發現「棒」的孩子,如同「情人眼裡出西施」。一次,我到無錫市沁園小學,在那裡成立「知心家庭學校」。孩子跟爸爸媽媽在一個「學校」里學習,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促進兩代人的溝通與和諧。那天,我走進多功能廳,面對幾百名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依次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忽然,一個高個子男孩從後排擠到台前,滿臉不高興,氣呼呼地問道:「他們給我起了好多外號,都特難聽。」「什麼外號?說說看!」「我眼睛小,他們叫我小眯縫眼;我做俯卧撐起不來,他們就叫我軟骨病,我很生氣!」男孩的臉漲得通紅,大口喘氣。我笑著看著他生氣的樣子,卻發現了他的嗓門很大,而且音色很好。我馬上對他說:「你的聲音很洪亮,唱歌一定不錯吧?」「算你說對了,我是合唱隊的領唱!」男孩得意地說。「你叫什麼名字?」我提高聲音問道。「顧欣堅!」孩子的聲音更大。「好,我也給你起個外號怎麼樣?」男孩瞪大眼睛,詫異地說不出話來。但我從他的目光可以讀懂他的反應:「你怎麼也給我起外號?」「就叫你顧大歌唱家,怎麼樣?」「好,好,這個外號好!」男孩樂得一個勁兒地點頭。我對台下的同學們說:現在請「顧大歌唱家」給我們唱兩句吧!如果你們認為他像歌唱家,就使勁兒鼓掌;如果覺得他不像,就小聲鼓掌。顧欣堅亮開嗓門唱了兩句,引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我又說:「請大家再跟我配合一下,咱們一起鼓掌一起說:『棒,棒,棒,你真棒!顧大歌唱家你真棒!耶……!』」家長和孩子便齊聲喊道:「棒,棒,棒,你真棒,顧大歌唱家你真棒!耶……!」我們的「顧大歌唱家」在一片讚揚聲里興奮不已,臉上綻放著自豪、驕傲。散會後,我對校長說,請您再配合一下,星期一的全校升旗儀式上,您讓顧欣堅再當眾唱首歌。唱完後,您再領著大家一起說:「棒,棒,棒,你真棒,顧大歌唱家你真棒!耶……!」這樣的做法,叫「形象再塑」。後來,我再次見到顧欣堅學校的輔導員,第一句話就問:「這麼長時間了,咱們那位『顧大歌唱家』怎麼樣了?」輔導員告訴我,顧欣堅現在可神氣了,走到哪兒都挺胸昂頭的。沒人再叫他「小眯縫眼」了,都親切地叫他「顧大歌唱家」呢。

孩子是天使,他們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你愛他、喜歡他,他通過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愛的信息,你說什麼他都能聽到心裡去。

成人愛的眼神,來自愛的發現。無論是什麼人,一旦發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人或事,眼睛總會發亮。所以,愛的關鍵就在於發現,讓自己心中的激情燃燒起來。怎樣去發現呢?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武漢市有個學習不太好的學生,上課聽講的時候卻特別愛舉手。有時老師的問題還沒提完,他的手就舉起來了。可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時,他又回答不上來。課後,老師找他談話,問他「你不會,為什麼還要舉手呢?」這個男孩坦白地說:「同學們都笑我,說我成績不好,說我笨。我不服氣,所以老師提問我就舉手,想表現表現。可是,我真的不會。」學生的坦誠讓老師很感動。於是,他和這位學生訂了個「君子協議」:「以後老師再提問的時候,遇到你真的會回答的問題,就舉左手;如果不會,就舉右手。記住了嗎?別舉錯了。」學生點點頭回答:「記住了。」老師心裡有了底,再上課提問的時候,任憑男孩的右手舉得再高,老師也視而不見;但他一舉左手,就馬上叫他回答。果然學生回答得不錯。老師便表揚這位學生很「棒」,同學們也對他刮目相看。從此,這位學生的學習大有起色。這位老師真「棒」!他透過「愛舉手」這一現象,看到孩子要求上進的積極性。如果老師沒有愛的眼睛,想必會認為這個孩子是「搗亂」,如果再沒好氣地訓斥幾句「搗什麼亂?想好了再舉手!坐下!」那麼這個孩子再也沒有勇氣站起來了。

同樣的做法發生在北京,北京光明小學劉永勝校長提出一個口號:「在課堂上要讓所有回答問題的孩子都毫無遺憾地坐下!」這是多麼有人情味兒的宣言!它體現的意義就是保護了所有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世間有許多事物的真相,都被多種複雜的假象遮掩著,人們要認清事物的真相,就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看待孩子也一樣,許多優點、長處常常被埋沒、被忽略。北京前門小學錢紅石校長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會讓蒙塵的金子閃光!」

重視孩子,就是最富有力量的愛。

用愛的理由拒絕孩子

愛孩子要有原則,遷就孩子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害。「當孩子哭著要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辦,是給還是不給?」一位母親來信問我。我在複信時,送給她一段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話:「當一個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不論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乾脆地加以拒絕。」「如果你一看見他流淚就給他東西,就等於鼓勵他哭泣,是在教他懷疑你的好意,而且還以為對你的硬討比溫和地索取更有效果。」我在複信中還對她說:「孩子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總有一天,你會拒絕他。而此時的拒絕會比當時的拒絕給孩子的打擊要大得多。當孩子放縱的慾望最終被拒絕時,輕者會造成孩子的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的心理,他會覺得世界上誰都跟他過不去,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引起孩子的輕生自殺行為。」「如果您想培養一個『無賴』,那就盡情地去『放縱』他、『遷就』他;如果您想培養一個很『棒』的孩子,那麼面對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您就要堅持用愛的原則、愛的理由拒絕他。」這方面,我的好朋友王晶女士有很成功的經驗。王晶女士是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院長助理,曾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她的女兒黃思路在上小學的時候曾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上中學的時候,黃思路出過兩本書。現在,她就讀於北京大學,每年的寒暑假,她還去美國學習鋼琴。在我眼中,黃思路是一個「棒」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她學習優秀,更因為她是一個通情達理、心態良好、很善於與人交往的「懂事」孩子。許多人問王晶,你女兒並不是神童,智商很一般,可為什麼她不論學什麼都那麼快、那麼好呢?你們用了什麼特殊方法培養的她?王晶說,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女兒素質的培養。我們覺得,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首先關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地成長,能不能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與人相處,有沒有一個樂觀的心態。黃思路是獨生子女,我們就總有一種危機感,擔心嬌慣孩子,怕她變得脆弱、低能,擔心孩子習慣了走平坦大道,將來不會在崎嶇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在黃思路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把每一個困難都看作一個鍛煉孩子的機會。這還不算,還設法為孩子「製造」困難,讓孩子學會變不利為有利,克服挫折渡過難關。培養女兒黃思路,王晶有三件「寶貝」———第一件「寶貝」:嬌生不能慣養。王晶說:「我們的家庭條件不錯,這可以算是『嬌生』。但嬌生不能慣養。如果把黃思路培養成小公主,說一不二、隨心所欲,長大以後怎麼能受得了委屈?再順利的環境也難令她滿意。所以,從黃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難我們從不替她『扛』,而是利用這樣的困難達到我們鍛煉她的目的。」有原則的愛,是理智的愛。而要堅持這種愛的原則,做父母的有時也得要狠下心來。王晶在這方面就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黃思路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哭著要找媽媽、要回家。因為黃思路比班裡其他的孩子小,老師被她哭得心軟,就把她送回家。王晶送走了老師,對女兒說:「小朋友們都在幼兒園,還沒到放學的時間,誰也不能回家。現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兒園了。」女兒被擋在門外,嗚嗚地哭,可媽媽硬是沒讓她進門。女兒知道媽媽的脾氣:原則問題沒得商量。最終,她妥協了,央求媽媽說:「媽媽送路路去幼兒園吧!」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兒,把女兒送回幼兒園。可是,她心裡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兒回幼兒園,等於獎勵了她撒嬌耍賴的行為。這樣一來,明天、後天……女兒還會再哭,老師還會送她回家來。於是,王晶狠下心對女兒說:「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媽媽第一個去接你。」女兒萬般無奈地走了,她是面對著家門,一步一步倒退著離開的。一邊退著一邊流淚說:「媽媽再見!」眼看著女兒走遠,王晶關起門來大哭一場。一個母親下狠心讓孩子從小接受磨練,的確需要堅強的意志!令王晶欣慰的是,從那天起,女兒上幼兒園再也沒哭過。雖然女兒只有3歲,但母親的舉動卻傳遞給她一個信息,那就是,有的時候一個人的願望是會受到拒絕的,很多事情並不是隨心所欲的。

媽媽的「不遷就」,帶給女兒的是持久的耐力和樂觀的心態。從小經歷挫折的黃思路學會了接受現實,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社會的規範。她善解人意,凡事先為別人著想,發生利益衝突時,她總是自覺地調整自己去適應別人,從不強求別人來遷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從中獲得了很大的快樂,為自己能夠解決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而感到自豪。王晶對我說:「我所以不遷就孩子,是因為我心裡想的不是孩子現在可憐不可憐,我想到的是將來。她將來大部分時間是不在我身邊過的,如果我現在為她準備一個『溫室』,她會變得嬌弱不堪,等她獨立生活的時候才會很可憐。」

用愛的責任懲罰孩子

「自作必須自受」,是王晶教育女兒黃思路的第二件「寶貝」。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世界上「吃塹」的多了,有的長智了,有的卻沒長智。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讓當事者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孩子難免會犯些錯誤,有些父母常常在事前提醒,事後責罵,千方百計去補救,結果是大人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皮,孩子卻一點感覺也沒有,甚至還嫌大人煩。下次呢,該錯的還錯,該忘的還忘。

王晶的做法與其他父母大不相同,當女兒做錯事的時候,讓她「自作自受」,自己承擔錯誤的後果。先去「吃一塹」,然後「長一智」。王晶給我講了三個讓女兒「吃塹長智」的故事。第一次,學校排練節目,8歲的女兒走得匆忙,忘了帶伴奏磁帶。王晶發現了,卻沒做聲。她想,女兒常忘東西,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賴心理就增加一分,那麼以後就還得提醒一百次、一千次,不如讓她受點挫折,讓事實來教育女兒。黃思路快到校門口才想起來,打電話給媽媽,請媽媽趕快把磁帶給她送去。當時,王晶正好放暑假在家,完全有時間給女兒送去。但她沒這樣做,只對女兒說:「你自己犯的錯誤,不應該懲罰媽媽。你自己想辦法解決吧!」黃思路沒有辦法,只好向老師說明情況,把節目順序調一下,然後騎車頂著烈日回家去取伴奏帶。王晶說:「我讓她多跑了這一次,後來她卻少跑了無數次,因為她記住了這個教訓。」曾經有人問黃思路:「回過頭來看,你覺得媽媽的做法對嗎?」黃思路笑著回答:「我覺得對。『自作自受』使我知道無論我做什麼事情,後果是要自己承擔的。所以我做事就很負責。」

培養一個負責任的人,是要經過不斷地吃塹、長智的過程的。

第二次受罰發生在黃思路小學臨畢業前。她負責的一筆為特困生捐款的現金少了200多元。老師說,「算了,反正捐款的目的已經達到,這個同學也把小學讀完了。」王晶堅決反對,她要求女兒把賬目的漏項補齊,補不上的由她自己賠償。思路把漏記的賬補上後,還有120多元因事隔數年實在記不起來,只好墊上自己的錢。王晶告訴我:「這種做法類似罰款。如果孩子長大以後在工作中出現這樣的差錯,也是必須要承擔責任的。我這樣做,只是提前讓她通過懲罰接受教訓,以免這種做法成為習慣。這樣罰她一次,避免了將來更大的損失。在我看來,付出這筆『罰款』還是很划得來的。」從那以後,王晶要求思路每天對自己的花銷記賬。上中學後,思路各種稿費收入和開支數目越來越大,只要遲一天記賬,媽媽就罰女兒10元錢。思路不管每天多忙多累,都不敢懈怠地記賬,否則媽媽給的100元匯款,收到後10天不記賬,就罰光了。

第三次,是因思路賴床受罰。

有一段時期,黃思路每天晚上睡得晚,早晨又想提前半個小時起來早讀。可是,她聽見鬧鐘響後沒有馬上起來,結果又沉沉睡去,如果不叫她,上學就要遲到。每天如此,鬧鐘便形同虛設。王晶讓女兒把鬧鐘設定推遲半小時,按正常時間起床,這樣睡得充足一些。開始女兒不願意,每天晚上總說保證第二天能早起,可是第二天還是迷迷糊糊醒不來。媽媽沒收了鬧鐘,說:「既然鬧鐘起不了作用,就別用了,我可不當你的『鬧鐘』!」沒有了依賴心理,思路睡到清晨便很警覺,聽到一點點動靜就醒過來了,又馬上翻身起床,生怕一覺睡過頭。幾天之後,媽媽把鬧鐘還給女兒,思路便能準時起床了。王晶的「懲罰」,對女兒不是打、罵,而是「罰跑腿兒」、「罰款」……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體驗由於自己的錯誤帶來的後果。結果,這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懂得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現在,女兒不管走得多遠,王晶都非常放心。黃思路16歲時,去美國學習鋼琴,獨自一人在美國住了三個月。她一下飛機就遇到很多問題,但思路靠著自己的力量把一切問題都「解決」得很好。她說:「我由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比較短,這也算媽媽『自作自受』教育的一個成果吧。」

用愛的意志磨鍊孩子

光說不練,不會成功;父母一切替孩子代勞,孩子不會長大。成功人士的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們深知「實踐出真知」的魔力。「我能行」的孩子,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而是在行動中成長的。有些父母,嘴上說讓孩子鍛煉,可事事都替孩子做。孩子漸漸地產生了依賴性,不願意麵對困難和挫折,自身的潛力也就發揮不出來。

「獨立必須自主」,是王晶教女兒的第三件「寶貝」。

只要女兒思路能做的事情,王晶從不插手。黃思路3歲開始學鋼琴,而第一堂課,媽媽就讓她單獨去老師家。思路個頭小,直接坐在琴凳上夠不著鍵盤,媽媽就為她準備了一個大枕頭。媽媽把枕頭綁在思路背上,像送大學生一樣,站在大門口,目送女兒走出家門,到對面樓上的老師家上課。思路練琴的時候,父母也很少在一旁盯著,只是要求女兒在練琴時要認真,練好了,就可以去玩。從小到大,王晶從來不代替思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思路2歲就學會了用筷子,3歲時會自己洗澡,4歲時會自己洗頭髮。在媽媽的耐心培育下,黃思路從小就養成了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上小學的第一天,她把每一本書包好,又一一放進書包。長大一些後,思路學會了自己補衣服、縫扣子,修自行車,上小學五年級的一天,她在學校生病了,放學後獨自跑到醫院看病。當外公得知消息趕到醫院時,她已經把葯都取好了。黃思路說:「我媽從不會因為年齡小而遷就我。媽媽好像一直都很平等地把我當成大人,這讓我很小的時候就不大考慮年齡問題。」她跟我講了這樣一件事:思路讀小學四年級那年,看上了一條裙子,只是大了些。思路請媽媽幫著改一改。可是,媽媽說:「你拿得動針線吧?拿得動就自己縫。」思路就自己動手,縫了一個下午,把裙子改好。「那條裙子我非常喜歡,穿了好多年呢!」思路自豪地說。這就是孩子的感受。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哪怕做不好。因為在做事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今天的孩子比我們棒!」我跟王晶發出同樣的感慨。黃思路12歲那年要去北京參加少代會,王晶把女兒帶到機場售票處,讓女兒自己查詢航班的時間和價錢,自己只站在遠處看著女兒。在王晶的家裡,永遠聽不到有人說:「孩子還小。」遇到難事,媽媽總是退一步,擺出一副不聞不問的樣子,說「娘勤女兒懶。山不轉水轉,機會來了,就開發你的潛能吧!」這麼一「逼」,女兒居然帶給媽媽一個又一個驚喜:鞋匠不肯修的鞋扣,她想辦法修好;淋浴龍頭壞了,媽媽全身濕透沒有修好,思路往裡面夾塊海綿就解決了問題;上大學後,宿舍電話不通,她也動手去修。16歲時,思路一個人出國學習。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她克服了很多困難,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還利用課餘時間打工,自力更生掙路費。回國後,她把出國求學經歷寫成一本書,既是對自己的總結,也是對媽媽的感謝。

在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裕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對困難不覺難」的素質,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父母的要為孩子長遠著想,就要讓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學會承受挫折,接受懲罰,經歷磨難。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感激父母贈予的這分人生財富。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孩子未來的命運如何?就看他今天是否養成了好的習慣。 


推薦閱讀:

幼兒園被曝給孩子服處方葯 有孩子稱已吃藥3年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2)
好的家庭,絕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知道了這些知識,你才能讀懂孩子的畫
【教孩子的學問】天下的父母請別像保姆一樣的伺候孩子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