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歌賽評委回應質疑:怎麼說都被批

青歌賽評委回應質疑:怎麼說都被批

王立群

自4月1日,第十五屆央視青歌賽決賽開賽以來,觀眾沒記住幾個歌手的名字,反倒是綜合素質評委王立群成了熱議焦點,身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百家講壇》著名講師的王立群用極濃郁的個人風格來點評歌手,有人認為他的點評旁徵博引,「在聽歌的同時又增長了不少文學知識」,也有觀眾覺得「王立群喧賓奪主,點評啰嗦,像上歷史課」。連日來,大河報記者幾番和王立群進行電話、簡訊溝通,昨日終於通過郵件專訪了王立群,之所以採用這種形式,68歲的王立群解釋:「為了慎重,一旦有了糾紛,也好留個物證。」他認為綜合素質評委這個活並不好乾,雖然沒有權為選手打分,但註定是個挨罵最多的主。

為何擔任評委?

不明白為何選我,但我能勝任

王立群並不清楚自己為何能擔任評委:「我是3月27日突然接到青歌賽組委會的通知,讓我擔任今年青歌賽綜合素質評委時才知道有這檔事,事前一點兒不知道。央視為什麼選我,我不知道。」

青歌賽綜合素質評委應具備哪些素質呢?王立群引用青歌賽總導演秦新民的話說:「青歌賽評委的條件是,具備國家級水準的音樂家;有良好的公眾形象;公信力一定要強。雖然談的不是綜合素質評委,但大體應該相差不多。」有些觀眾認為王立群不應該接這個活,王立群不明白別人覺得他不該接的原因是什麼,他自己看重的是「這是一個傳播文化的平台」。

王立群認為青歌賽不同於一般的選秀節目,「作為一名優秀的聲樂人才,應該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包括聲樂知識與文化知識,畢竟這是區別歌手與歌唱家的重要標誌之一」。

青歌會還是說歌會?

怎麼評都有意見,怎麼說都會被批

不少人對綜合素質的考題來源很好奇,王立群介紹事先並不知道考題,「綜合素質評委是周一到周五每天16點到央視後才能看到當晚的題目,而且沒有編號,19點命題組才會在我們拿到的題目上標上題號。據說是每晚台領導到達現場後才宣布原來的第1題改為第幾題,第2題改為第幾題。」

王立群稱綜合素質評委很特殊:「一是點評選手最多(挨著個點評一遍);二是遭到觀眾點評最多(多數觀眾不懂聲樂因此不知道如何評價聲樂評委);三是最沒有權力(0.05的判分權都沒有)。綜合素質評委的任務只是對選手答題的情況做點評:說多了叫賣弄,叫喧賓奪主。說少了,叫什麼都不知道。只要一開口就會被批:是青歌會還是說歌會?至於有了口誤,更是被炮轟、拍磚。」即便如此,王立群表示:「不會因此放棄作為綜合素質評委的責任與擔當,該講的一定要講。」

如何看待質疑?

以偏概全,這不合適

至於「王立群點評啰嗦,說得太多」,王立群說點評得長的只有第一天有關「人面桃花相映紅」那一題,「拿第一天一道題概括十天的比賽,合適嗎?」

王立群認為選手真應該補一補歷史課了,他舉了個例子,「桃李滿天下的桃李,不少人認為是指學生,其實不對,這裡隱含了一個典故:《韓詩外傳》(卷七)講,春秋時期魏國有位大臣(子質)。他位高權重之時提拔了一大批官員,獲罪時卻無一人相助。他感慨萬分地對一位朋友講:今後我再也不培養人了。他的朋友說:春天種下桃李,夏天可以在樹下乘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如果春天種上蒺藜,夏天不能乘涼,秋天還會被刺傷。關鍵看你培養的是不是既知道感恩又有才學的人。因此,後來就把既知感恩又優秀的人才稱為『桃李』。這才是『桃李芬芳』、『桃李滿天下』中『桃李』的真正含義。」他強調,「點評風格都是個人形成的,央視沒有任何規定。」

對於網上的質疑,王立群表示自己既在意也不在意。「在意的是我說錯的,不在意的是說事的。」

介意和余秋雨比較嗎?

即使換他來,還會被批

余秋雨是以往青歌賽的評委,如今換成王立群,觀眾勢必會對二人進行比較,王立群稱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仍然讓秋雨老師當綜合素質評委,挨板磚的就是秋雨老師了,因為這個無權的綜合素質評委註定是個幹活最多、挨罵最多的主」。

如今因為擔任評委招惹爭議,他以後還會擔任類似角色嗎?王立群依然用一句值得銘記的妙語作為結尾:「我只會面對生活,從來不會假設生活。每個人都要學會面對生活,但不應該假設生活。一味假設生活會讓我們喪失面對生活的勇氣。」


推薦閱讀:

張田勘 「北京人」用火:回應質疑的兩種方略
對蘇軾中秋詞的質疑
張愛玲遺作《少帥》被質疑靠出版發財 宋以朗:不缺這錢|張愛玲|文學遺產
葉詩文受質疑的背後(圖)
一項「重大」科學發現遭遇質疑之後]

TAG:質疑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