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利益存亡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利益,利益什麼呢?利益存,利益亡。存就是在生的人,亡就是已死的人,這一品是對於在生的人也有利益,對於死亡的人也有利益,怎麼樣對在生的人也有利益呢?在這部經文裡面就說明白了。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爾時」:在說第七品<利益存亡品>的時候。「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地藏王菩薩這位大菩薩對佛就說了。「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我觀察南閻浮提所有的眾生,「舉心動念」:舉是舉起來,舉起來這個心,搖動他的念頭,也就是你心裡所起的念頭,所打的妄想。「無非是罪」:閻浮眾生舉心就想什麼呢?就想邪念,想淫慾念,想種種的貪念,一動念就是自私,就是妒嫉,就是障礙。

人家比我好的,就生一種妒嫉心;不如我呢?又生一種看不起的心,以為人不如自己,是很愚痴的,所以看不起別人。但對比你聰明的人,又生一種嫉妒心,你說這怎麼辦?對愚痴的,你也不提拔他;對於有智慧的,卻嫉妒他。我們對於愚痴的,應該教化他,令他有智慧,令他生聰明,這樣才對。但人卻不肯這樣做,所以這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都是造罪業,沒有發菩薩心腸。菩薩心腸是誰若比我好,我越高興,我越要尊重恭敬這個人,不能嫉妒這個人。若誰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讓他和我一樣,這才是菩薩的發心。可是,我們眾生沒有發菩薩心,所以都是罪。

「脫獲善利」:脫獲,就把所有善的利益都丟掉,或者你做了一點善事,想要種善根,但是不久遠;或者學佛法學了一年,不學了;或者學了兩年,不學了;或者遇到一個什麼境界,退道心了。所以說「多退初心」:最初發心要學佛法,或者最初發心想要出家。但出家一年、兩年、三年,唉!出家也沒什麼,修道修了三年還沒開悟,也沒有證果,大概是沒有希望了,於是就退心還俗,不出家了,這是出家方面。而在家學佛法的人呢?學了一年,佛在眼前,離我很近;學到兩年,佛就遠了,離我有十萬八千里;學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邊去了,這就是多退初心。所謂「學道不負初心,成佛有餘」,你修行,若是最初想要學佛法的這個念頭,或者要出家的那個念頭,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

我們出家人,要自己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人要和在家人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呢?例如:在家人一天到晚好講話,出家人就應該少講話。用得著的,可以講有用的話;沒有用的話,不要講那麼多話。所謂「口開神氣散」,你這口一開呀,神氣就散了;「舌動是非生」,話講多了,就有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一有是非,就與道不相應;神氣散了,與道也不相應。我們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要把自己管得好好的,這叫不退初心。若多退初心,那即使當初發很堅固的誓願,但時間一久了,就忘了,這就是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要是遇到惡的因緣,你說怎麼樣呢?他可不退了,就念念增長,一念一念往上增加,增加這個惡緣。我遇到很多人修道修得很誠心,以後遇到魔境,就隨著魔轉了,這就是惡緣。總而言之,對修道不相應,使得你不能修道,這都叫惡緣。「念念增益」:增益也就是增長,增長也就是增益,增益就是一天比一天多。我們修道要聚菩提心,聚集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多一點,這就叫增益;你一天比一天少,這就叫失去了,喪失了。但我們對菩提心,往往不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而遇到惡緣了,就一天比一天增長。

「是等輩人」:就是這一類人。「如履泥塗」:這有個比喻,譬如走路,走到泥塗中了,走到泥塗中還不要緊,又「負於重石」:這個石也可以講是石ㄉㄢˋ,在中國十斗為一石。重石也就是身上背負著很重的東西,或者一百斤,或者兩百磅,這已經很重了,而他又走在泥濘的地方,一隻腳到裡面去,那隻腳拔出來,但這隻腳又陷進去了,走也走不動,在裡邊非常的困難。在這個泥濘的地方呀!這個腳拔出,那個腳又陷進去;那個腳拔出,這個腳又陷進去,這就叫泥塗。你沒有拿重的東西,勉強還可以在這個地方走路,現在你又有重的東西。什麼是你重的東西?就是你的惡業。什麼叫泥塗呢?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就是泥塗。

「漸困漸重」:所以在這個泥塗裡頭,一步比一步的困難,一步比一步重量增加。「足步深邃」:足步是一步比一步陷得深。啊!這你看怎麼辦?「若得遇知識」:要是得遇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菩薩,或者有大智慧的善知識。「替與減負」:替他負擔這個重擔,因為他自己負擔就不能走了,唯有遇到善知識,才能幫他減負,替他負擔。「或全與負」:或者完全幫他負擔,或者負擔一半。「是知識有大力故」:這個善知識有大的力量,「復相扶助」:又扶助他,教他怎麼樣走。「勸令牢腳」:就勸他說你小心一點,走穩當一點。「若達平地」:要是從泥塗里,走到平地。「須省惡路」:省就是你要知道,要覺悟,以前走的那個惡路。「無再經歷」:不要再跑到泥塗裡面去,不要再走到那個險路上去了。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

地藏王菩薩又稱一聲「世尊」,說是「習惡眾生」:習惡的一切眾生,「從纖毫間」:從最少的惡呀!「便至無量」:就聚集到無量無邊那麼多。「是諸眾生有如此習」: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的習慣。「臨命終時」:假設他要是臨命終了,到死的時候,「父母眷屬」:或者父母,或者他的眷屬,「宜為設福」:應該為他作福德的事情,「以資前路」:幫助他前進,向前走的道路,就是他或者到地獄,或者是托生做人,都會得到好處,這就是前路。

「或懸幡蓋」:或者懸掛幢幡寶蓋。「及然油燈」:或者在佛前點燈。「或轉讀尊經」:或者念《地藏經》、《金剛經》,其他一切大乘經典,這叫尊經。「或供養佛像」:或者在佛像前面設供來供養佛。「及諸聖像」:或者其他菩薩,其他羅漢的像都可以。「乃至念佛菩薩」:或者念佛的名字,或者念菩薩的名字。「及辟支佛名字」:或者念辟支佛的名字,辟支佛就是緣覺。「一名一號」:念每一尊佛,或者菩薩,或者辟支佛的名號。「歷臨終人耳根」:要使令臨命終的人能聽得清清楚楚。「或聞在本識」:或者在他沒有死以前,神識還沒有散盡以前,使令他清楚的聽見。

本識就是指第八識,這第八識去後來先,所以有句偈頌說: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前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翁。

浩浩是大的樣子,三藏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為什麼說三藏?這個三藏,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種子,都在八識裡頭藏著,所以說浩浩三藏不可窮。在這個三藏的藏識裡邊,就好像大海裡邊的波浪似的,無窮無盡,所以說不可窮盡。而我們人的心念,也好像水波浪那麼多,無窮無盡,因此才說不可窮。「淵深七浪境前風」,這個很深的、淵深的,七浪,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又叫傳送識,它把前六識的意思傳送給第八識,所以說境前風,這是好像前邊那風吹來似的。

「受薰持種根身器」,受薰,因為這個第七識交給第八識了,傳送給它,所以它受薰。持種、有這個種子在裡邊。根身器,根身器界都在這種子裡邊。「去後來先作主翁」,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去,生的時候第八識先來,所以說去後來先作主翁。因為你打妄想是作什麼的,都是由第八識來支持,因此這也叫作主翁。經文里的本識就是指第八識,在諸識已經分散了,走了,眼識也沒有了,耳識也聽不見了,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沒有了,但第八識還沒有走。在這個時候你幫他念經、念佛,或者是作什麼功德,讓第八識聽見,這就叫聞在本識。

「是諸眾生」:所有一切有罪的眾生,「所造惡業」:他在生所造的惡業,「計其感果」:算計算計他所應該受的果報,「必墮惡趣」:一定會墮落三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因為他家裡的人為這個將死的人,修此聖因,作種種的善事。「如是眾罪」:那像前邊所說他所造的種種重罪,「悉皆消滅」:都會消滅沒有了,潔凈無餘。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假設在他死了之後,還能為他在「七七日內」: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因為在七七之內,地獄審判中,這罪還沒有決定,若你能為他「廣造眾善」:為他作種種善事。「能使是諸眾生」:能使令有罪惡的眾生,「永離惡趣」:永離地獄、餓鬼、畜生。「得生人天」:得生到人間或天上去,「受勝妙樂」:受非常快樂的這種妙樂。

現在眷屬。利益無量。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現在眷屬,利益無量」:若眷屬能為臨終人念佛名字,念菩薩名字,念地藏菩薩名字,或者阿羅漢、辟支佛名字,或者誦讀一切的經典。這樣,不但這個死的人,能受這種非常微妙的特別快樂;同時他在生的眷屬,也得到無量無窮的利益。「是故」:因為這個,所以「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天上的龍等八部鬼神。天龍八部是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和「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我用我的慈悲心,對佛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在臨死的這一天,「慎勿殺害」:不要去殺害。「及造惡緣」:或者造種種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求一切的外道鬼神,及一切的山妖水怪。魍魎是山精水怪之類的。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首偈頌為大家講,偈頌上說:

有等迷人不安康,對神期許賽豬羊,殺生冤業前生事,如何雪上又加霜; 休勿認定是豬羊,改頭換面幾千場, 如車輪轉相還報,雲海騰空無處藏。

「有等迷人不安康」,說有這一等愚迷的人,他做事情做得不安康。不安康,就是不妥,也就是做得不好。「對神期許賽豬羊」,中國有個錯誤的風俗,而在西方就沒有那樣的風氣。怎樣呢?中國人對死人叫白事,結婚叫紅事;白事就是喪事,紅事就是喜事。無論喪事、喜事,都殺豬宰羊的,用這些豬羊供鬼神,或者用雞、鴨去求神祭拜,你沒看見有的人拿雞到城隍廟之類的地方去拜嗎?這一類的人就叫「有等迷人不安康」,這是由於他不懂規矩,因此不安康,所以做的事情都不妥、不合法。「對神期許賽豬羊」,對著神像面前祈禱說:若保佑我那死去的爸爸或媽媽,或是哥哥弟弟,不墮地獄。那等過幾天,我再殺只豬、殺只羊來供養你,給你吃,這麼拿豬羊來做賭注。

「殺生冤業前生事」,殺生是一種冤業,你前生已經殺過生,今生又再殺生。本來這殺生的冤業,是前生造定的,現在今生又殺生,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雪上又加一層霜似的,「如何雪上又加霜」,先前下的雪,本來就寒冷;而現在又加上一層霜,則更加寒冷。霜就是在沒下雪之前下的叫霜。「休勿認定是豬羊」,你不要認定「豬」就是豬,「羊」就是羊。「改頭換面幾千場」,這個豬羊都是人托生的,人也可以做豬,豬又做人。你們有沒有注意?你看哪個國家的人歡喜吃豬,哪個國家的人就都像豬的樣子;哪個國家的人歡喜吃牛,哪個國家的人眼睛就像牛的眼睛似的。總之,哪個國家的人歡喜吃什麼,哪個國家的人就像什麼。好像泰國人不太愛吃豬、羊,而歡喜吃蛤蟆,所以泰國人的眼睛,那個樣子都好像跟蛤蟆差不多。每一個國家都有他們的種類,所以說「改頭換面幾千場」,不知換過多少次了。

「如車輪轉相還報」,就像車輪似的,轉來轉去。《楞嚴經》說「羊復為人」,羊既然可以為人,豬就不可以為人嗎?不但羊豬可以為人,就是任何東西也都可以為人,不過換了個軀殼。換了個身體,你就不認識了。這個靈性由人身上搬到豬身上去;由豬身上又搬到人身上來,互相搬家。也就好像我們人住房子,由很高尚的高樓大廈搬到木屋區,搬到最壞的房子裡頭一樣。我們現在做人就好像住高樓大廈似的;等你跑到豬羊裡頭去了,那就好像住小木屋,不好的房子一樣。所以說:「如車輪轉相還報」,互相還報。「雲海騰空無處藏」,一個不明白的人,以為眾生是各有各類。而一個得到宿命通的人,就知道人和一切眾生都有連帶的關係,默默之中,就是在人看不見的地方,好像大海似的,在虛空裡頭,雲海騰空無處藏,誰也躲不過這個「因果」。因果在虛空里,在太空里,是永遠存在的。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所以殺生就得殺生的報應,你做什麼業,都是存在的,因此不要去求諸魍魎。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爾所殺害」:爾就是你,你所殺害的豬羊。「乃至拜祭」:你去祭拜的那些個惡鬼邪神。「無纖毫之力」:它沒有一點的力量來利益亡人,幫助這個死去的人。「但結罪緣」:只是增加罪的因緣。「轉增深重」:罪的緣更加深重了。「假使來世」:假如這個死的人來世,「或現在生」:或者現在這一生。「得獲聖分」:得到你做功德的好處,「生人天中」:或者生到人間,或者生到天上去。

「緣是臨終,被諸眷屬」:因為在臨終時,被這一切眷屬,「造是惡因」:做這種惡業。「亦令是命終人」:能使令命終的這個亡人,「殃累對辯」:殃就是殃累,也就是連累他有不好的結果。到地獄裡又去和閻羅王辯論,譬如閻羅王說:「現在你家裡人為你殺了很多的豬來祭祀鬼神。」那死去的人一定辯論說:「這不關我的事,我又沒有叫他們殺,是他們自己殺的,我沒有法子呀!」殃累對辯,在那個地方就辯論著,可惜地獄沒有辯護律師,所以要自己這麼樣子去辯論。

「晚生善處」:明明應該早生到天上去的,也要晚很多的時間。「何況臨命終人」:何況臨命終的這個人,「在生」;在他生的時候,「未曾有少善根」:他從沒有種過很少的善根。「各據本業」:他應該根據自己所造的業,「自受惡趣」:自己去受惡趣。「何忍眷屬」:這一般的眷屬怎麼忍心,「更為增業」:更增加他們的業呢?所以人死了不應該為他殺生,不應該做惡事;應該吃齋、念佛、念經。

「譬如有人」:這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譬如有一個人,「從遠地來」:從很遠的地方來,「絕糧三日」:已經三天沒吃飯了。「所負擔物」:所負擔的東西,「強過百斤」:有超過一百斤那麼重。「忽遇鄰人」:忽然間遇到一個鄰居,「更附少物」:鄰居又給他增加一些東西。

「以是之故,轉復困重」:因為這個因緣,他的負擔更增加了。這就是說這個人本來有罪業,你應該為他作福,減輕他的罪業,但你不單不為他作福,反而又為他殺生。他本來三天沒吃飯,自己背了很多東西,已經走不動路了,你又給他增加一些負擔,增加一些累贅,所以他負擔更重了。表示這個人本來他就應該墮地獄,你又替他殺生,那他墮地獄的時間更久了,所以這叫轉復困重。前邊所講有一個人,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這其中的「所負擔物」譬喻五蘊;「強過百斤」,譬喻十惡。「忽遇鄰人」,譬喻他家裡的人,又幫他殺豬宰羊,這叫「更附少物」,更加重他的罪業。「以是之故,轉復困重」:所以更加重他的負擔,他的罪業更重了。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地藏菩薩說,世尊啊!我看閻浮提的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他只要能在佛教裡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乃至於他做的善事,好像一根毫毛那麼多,一滴水那麼多,一粒沙那麼多,一粒微塵那麼多。「如是利益,悉皆自得」:他所做的善事,所得的功德,都是他自己的。「說是語時」:說這話的時候,「會中有一長者」:會中有一個大富長者,「名曰大辯」:這個長者的名字叫大辯,因為他具足四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四種無礙的辯才。「是長者久證無生」:這個大富者在很久以前就證得無生法忍,得到涅槃果位。「化度十方」:他教化度脫一切十方的眾生,「現長者身」:他現出一位大富長者身。

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這位長者就「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這個人死了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他家裡的人為他做種種的功德。「乃至設齋」:乃至於設齋,設齋就是供養三寶。「造眾善因」:造一切善的種子。「是命終人」:這個臨命終的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他能不能得到大的利益,或得以解脫他的罪業呢?

「地藏答言」:地藏菩薩對「長者」說,「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力」:我現在是藉著佛的大威神力。你看!地藏菩薩他不說是他自己的大威神力,而說藉著佛的大威神力,為什麼呢?這表示他尊重佛,所以處處都將佛舉在前面。「略說是事」:我略略的說一說這些事情。

「長者」:地藏王菩薩又叫一聲長者。說「未來現在諸眾生等」:所有一切的眾生,「臨命終日」:在臨死的這一天。「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他能聽見一尊佛的名字,或一尊菩薩的名字,或一位緣覺──辟支佛的名字。「不問有罪無罪」:不管他有罪或是沒有罪。「悉得解脫」:完全都得到解脫。為什麼在臨終的時候聞一佛名,或一菩薩名,或一辟支佛名,就能把他的罪業消除去了呢?因為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這暖、息、識這三種將要斷的時候,暖、息、識這三種組織成一個命根,人死了,這命根就要斷了。命根斷,先沒有暖氣;然後,沒有呼吸了;再來,識也就走了。這三種都斷了,就臨命終了,人死了就是命根斷了。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人之將亡,其言也善。

人在臨死的時候,會天良發現,良心就會發現自己一生所做的事,或者對、或者不對,都會有一種反省,這時候對自己所做不對的事情,就真正知道不對了。因為知道真正不對,所以就會生出一種懺悔心。懺悔心一生出來,所以就算他只聽見一尊佛的名字,一尊菩薩的名字,或一尊辟支佛的名字,都可以滅罪無量,種無量的善根,滅無量的罪過。所以臨命終是最要緊的時候,可是這也是最不容易發這種善心的時候。我們人為什麼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預備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忘不了。因為你平時就念,臨命終的時候就不會忘了。如果你單想要臨命終的時候再念佛,再生善心,那是很不容易生出來的。但是若能生出來,那也是非常有效驗的,只要一念懺悔,就可以將一切罪業都滅除了。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痴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若有男子女人」:假設若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和女人,「在生不修善因」:他雖然是受五戒十善,但是他不做善因,不修善的事情。「多造眾罪」:他造很多的罪業。「命終之後」:生命終了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他的眷屬,或者給他造一點小的福利,或者造一點大的福利。「一切聖事」:一切聖事,也就是善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在七分之中,往生的人只可以得到一分。「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六分的功德,是由在生的人自己得到。

「以是之故」:以這種的緣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將來和現在這一切的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在耳聰目明,非常健康的時候,應該自己修善事。「分分己獲」:在生時你自己做的功德,每一分功德都是自己得到的。「無常大鬼,不期而到」:怎麼叫無常鬼呢?他到這兒的時候,你就不常了,但你也不會知道什麼時候無常鬼會來。「冥冥游神」:冥冥就是很黑暗的。游神也就是遊魂,也就是你的魂魄,也就是中陰身,又叫中有身。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個中有身的有,就是「有緣生」的「有」。前五陰已滅,後五陰未生,在前後五陰未生的時候,叫中陰身。中陰身看大地如墨,看這個世界沒有日月光明,所以叫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也不知道他是造罪呢?還是有福?

「七七日內」:七七就是四十九天,在中國因為佛法的關係,人死後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會請僧、請道,為亡者超度念經。在這七七日內,也就是因為《地藏經》中講明白了,說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如痴如聾」:如痴,就像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如聾,也聽不見什麼聲音。「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地獄有閻羅王,閻羅王不是一個而已,有十個閻羅王──十殿閻君。每一個閻君,下又分了很多部門,所以每一個閻羅王有五個司,各有鮮官(禁殺)、水官(禁盜)、鐵官(禁淫)、土官(禁兩舌)、天官(禁酒)這五種官,每一個閻羅王有這五種官,所以叫五司。這五司管人一生所造的罪業,哪一個司管哪一種罪業,犯哪一種罪業的亡者就到那兒受審問,審問就是到那兒辯論。

「審定之後」:辯論業果,所造的什麼業,將來要受什麼果報。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根據他所造的業,就去受果報。「未測之間」:在還沒有知道之前,「千萬愁苦」:這時候很憂慮,很擔心,不知將來自己是去做牛做馬,做豬做羊,或者做人,自己也都不知道,所以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更何況已經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諸惡趣里了呢?

「是命終人」:臨命終的這個人,「未得受生」:沒有得到受生之前。「在七七日內」: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以內,他念念之間,每一念之間都希望他的一切骨肉,骨肉就是他的親戚眷屬,他家裡的人。「與造福力救拔」:能幫他念念《地藏經》,或拜拜《地藏懺》,或者拜拜地藏王菩薩,造種種的福利,供養三寶,來救拔他。「過是日後,隨業受報」:過這四十九天之後,他隨他自己所造的業,而去受他的果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他經過千百歲的時間,「無解脫日」:沒有解脫的時候。

「若是五無間罪」:假若是造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極端罪惡的罪,即會墮無間地獄,所以說是無間罪。五無間就是時無間:從初入地獄到終了的時候,這中間沒有一時一刻可以停止受苦,所以叫時無間。形無間:一個人到地獄裡,眼看他自己身滿地獄,那麼很多人也是同樣身滿地獄,這叫形無間。苦無間:從初入地獄後,所受一切罪器叉棒的苦刑也都是時刻沒有間斷。命無間:罪人到這種地獄裡,其生命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也都是無間。果報無間:所受的果報也都沒有間斷。死「墮大地獄」:墮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種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到一千劫、一萬劫這麼長的時間,也永遠在地獄裡受苦。

複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凈。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複次長者」:地藏菩薩又對長者說,我再為你詳細說一說。「如是罪業眾生」:像前面所說這些造罪業的眾生,「命終之後」:在他命終之後。「眷屬骨肉」:他的家人,或者他的親戚朋友。「為修營齋」:替他供養三寶。營齋就是做一點好的齋菜及好的飯,來供養三寶。「資助業道」:來幫助他這個業道,這個業當然是惡業了,幫助他把惡業減輕了。「未齋食竟」:在沒有吃齋之前,「及營齋之次」:或者在做齋完了之後。「米泔」:米泔就是米汁。「菜葉」:就是菜的葉子。「不棄於地」:不能把它糟蹋、不能隨便丟棄。「乃至諸食未獻佛僧」:所有的齋菜做好了,在沒有供佛之前,沒有給僧人吃之前。「勿得先食」:不能自己先吃。

所以在廟上,或佛堂,你無論做什麼東西,都要先供佛。本來在佛的誕辰,先要做點好的齋菜來供佛,供完佛之後,人才可以吃。供佛在中國來講,有的用三碗飯菜,擺在佛前,要擺得正正噹噹,不是隨便擺在一邊,馬馬虎虎的。譬如三碗要擺在正中間,擺得很好看,齊齊整整,供水果也是。佛前擺供的地方,任何東西都不能放,這表示恭敬。你若隨便放東西,那就表示不恭敬佛,為什麼?譬如在一個人面前,你放了亂七八糟的東西,他也會不高興的。要是不修邊幅,馬馬虎虎,像豬狗那班人,那就無所謂。要是一個乾淨整齊的人,放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他面前,他會不高興的。尤其佛是一個最清凈的人,所以你放得亂七八糟的在佛前,那是不對的。

佛前只可以擺佛的供果或供菜,其餘的東西都不能擺。除了用三碗飯菜供佛,又有的用五碗,也有的用七碗,有的用九碗,也有的用很多很多的。尤其是供天,在佛前幾張台桌都擺滿了,完全用齋菜來供佛,一碗又一碗都擺得整整齊齊。不是用一個大大的東西擺在那地方,或者買了餅乾就那麼放著,也不打開,那不是供佛,那等於在污辱佛一樣。在佛前供東西,必須把它打開,不是用紙包著就放在那兒,這就是供佛,那不是的。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你在佛前供東西,你也不打開,就往那兒一擺,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你就是給人吃東西,你也不能就這麼一擺說:「你吃吧!」人家也不會吃的。

中國有「君子不食嗟來食」的事,好像要飯的人,當你給他飯時,又不屑的喊道:「喂!你吃吧!」他也不會吃的,這叫不食嗟來食,何況供佛呢?擺在那兒也不打開。我看見很多次,不過我也沒有這麼多時間來講這些問題。現在佛法傳到西方來,表面的儀式一定要知道,上供的碗一定要擺得正正噹噹,不能亂擺的,供果、花瓶也都要擺得正當,好像花瓶你擺得不對稱,該擺在這個地方,而你擺在那個地方,這就不好看,就偏墜了。一切事都要有規矩的,說是這麼多的規矩怎麼搞得定呢?搞不定,那你就不要修行。修行就是處處都要合法,處處都要循規蹈矩。

還有,出家有出家的規矩,在家有在家的規矩。出家大徒弟要聽師父的話;其餘第二徒弟要聽大徒弟的話;第三徒弟要聽大徒弟、二徒弟的話,不能目無師長。做大徒弟不聽師父的教化,這叫目無師長。你做第二徒弟一定要聽師兄的教化,不能輕慢師兄;第三徒弟一定要聽第一個和第二個的話。第一個、第二個叫你做什麼,你一定要做;不做,那就是不守規矩。不叫你做什麼,你一定就不能做,否則也就是不規矩。佛法里一定要有師長,你不能目無師長。

你晚出家一天就是師弟,早出家一天就是師兄。誰先出家,誰就做大的;誰後出家,誰就是小的。不論年紀多大,你年紀一百歲,你晚出家,也是師弟;你年紀一歲,你先出家,就是師兄。以你出家那天,當做你出家的生日,所以臨終時候,要計算僧臘多少年,如世壽六十,僧壽四十。尤其你出家受戒時,誰先受戒,誰就是師兄。即使一起去受戒,但比你先登壇受戒的人,就叫戒兄;比你晚受戒的人,叫戒弟。不過在戒壇里都是你稱我「戒兄」,我也稱你「戒兄」,沒有稱「戒弟」的,因為大家都是客氣的,你就是戒弟,也都稱你是戒兄了。還有在廟上出家的小沙彌,一定要聽大沙彌的指揮;不聽就是犯上,就是忤逆不孝,就是犯上作亂。尤其佛教出家的規矩,最注重長幼尊卑,沒有長幼尊卑,好像在家那麼樣,是不可以的。

我平常也沒有時間來講這些供佛的規矩,所以馬馬虎虎的,就看看你們自己究竟是愚痴,還是智慧。若有智慧的人這是不需要教的,我從來沒有人來教,但我一看就知道。愚痴的人,即使你教他,他也不記得。所以一切事,一切時一切處都表現出這個人有沒有智慧。

食物在沒獻給佛僧的時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廟上吃東西,必須要等到供過佛,出家人也來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還沒吃之前,你先吃,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養三寶,都是要這樣。「如有違食」:假使你不遵守這個規矩。「及不精勤」:或是不注意,不好好做,馬馬虎虎的,這叫不精勤。「是命終人」:供養三寶,不要馬虎,如果你馬馬虎虎來供養三寶,那這個命終的人,「了不得力」:他一點好處也得不到。「如精勤護凈」:如果特別注意,特別小心來保護這個飲食,使之清凈。「奉獻佛僧」:奉獻要恭恭敬敬的。

記得去年有一次傳供,大家跪在那裡拿著東西供佛,齋菜裝在盤裡,或者碗里,我交給你,你交給我,這麼輪著,然後都放在佛前。大家在廟上,很慎重的用很多齋菜來供佛,有幾十百種都是不一樣的,這好多種都裝在四方盤裡互相傳供。有的用念珠來供佛,有的用衣服來供佛,什麼都可以供佛的。但都必須是新的,都是好的;不可以拿不要的東西,爛的東西,壞的東西來供佛。好像某某人,他來供養三寶,買了一些香菜,卻先把一些嫩的、好的,自己先留起來,而把一些老的,咬不動的,拿來供養我,表示他供養了,這完全沒有功德。所以說奉獻佛僧,為命終的人,你要是精勤、很注意、很小心的做這些齋菜,「是命終人七分獲一」:這個命終的人,在七分的功德中,他能得到一分;其餘六分,是活的人自己得到的。

「是故長者」:因為這個,所以長者!「閻浮眾生」: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若能為其父母」;為他的父母,「乃至眷屬」:或者是親戚。「命終之後」:他死了之後,「設齋供養」:設齋就是設立齋菜來供養三寶。「志心勤懇」:志心就是至誠無以復加,非常誠懇的心。「如是之人」:像這樣的這個人,「存亡獲利」:在生的人也得到好處,死的人也得到好處。

「說是語時」:說這些話的時候,「忉利天宮」:在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有很多很多閻浮世界的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辯長者,作禮而退」:這位大辯長者向地藏菩薩叩頭,向釋迦牟尼佛也叩頭作禮,然後就退到一邊去。尤其是出家人,不單是向師父叩頭,而且師弟也應該向師兄叩頭,不是說像美國人,父母兄弟各不相干,你不管我,我也不管你,不是這樣子的。你做師弟,就要如此,誰叫你做師弟來的?誰叫你出家晚來的?你出家晚,你就要恭敬師兄;不恭敬師兄,這就是犯過,就是犯佛教的規矩,將來要被火燒死。


推薦閱讀:

為什麼菩薩利益眾生恆無疲厭?(索達吉堪布講述)
高僧大德開示念誦文殊菩薩心咒的功德利益
吳南生:改革最大阻力過去跟"左"斗 現在是利益集團- 中國日報網
入行論講記7[菩提心利益]
當我們切身的利益被他人傷害時,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們自己。

TAG: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