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一個縣,總人口超120萬,名字大部分人讀錯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山東省和河南省、陝西省一樣,都是歷史文化大省。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17個地級市(副省級市):濟南、泰安、濰坊、德州、濱州、萊蕪、青島、煙台、日照、東營、濟寧、菏澤、聊城、臨沂、棗莊、淄博、威海。其中,就地級菏澤市下轄的鄆城縣,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鄆城縣人口超120萬,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
一
首先,對於鄆城縣的「鄆」字,正確讀音為(yùn)。雖然名字容易讀錯,但這並妨礙鄆城縣的歷史名氣。鄆城之名,最早見於《春秋》。《春秋·魯成公四年》載:「冬,城鄆」。有資料稱魯成公四年「築城名鄆」,這一說法不準。不是先築城後命名,而是先有鄆邑,後給鄆邑築了城牆。城牆聳起,「邑」就一變成「城」了。這說明,鄆邑的歷史要比鄆城早。至於鄆地,那就更為古老了。
二
早在5000多年前,今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是黃河下流開發較早的區域,居中華文明發祥的中心地帶。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遠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在悠遠的歷史中,長期以「鄆」字為名,並且傳承至今,這樣的地域,唯有現在的鄆城縣。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後,鄆城縣境內有鄆、廩丘等城邑。西漢時於鄆邑西分置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同屬兗州東郡。東漢廢黎縣入廩丘縣,屬濟陰郡。三國時期,今菏澤市鄆城縣一帶屬兗州東郡廩丘縣。
三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於萬安縣置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公元621年,也即唐朝建立後,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縣。唐以後,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元朝建立後,推行行省制,今鄆城縣一帶屬中書省濟寧路。明朝時期,鄆城縣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清朝建立後,鄆城縣屬山東省曹州府。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鄆城縣直屬於山東省。
四
最後,總的來說,在鄆城縣的歷史變遷上,有三次關鍵性的變化。第一,公元前587年,魯成公築鄆邑。這是鄆城的前身和雛形,也是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鄆」字;第二,598年,隋改萬安縣為鄆城縣。這是鄆城第一次以縣的區劃亮相,自東漢至北魏雖有鄆城,但並不是一個縣;第三,1166年,由於黃河決口,鄆城縣城被淹沒,遂從張營附近西遷至盤溝村,即今縣城。2000年,鄆城縣屬菏澤市管轄至今。截至2013年,鄆城縣人口約為122.1萬人。
文/情懷歷史
推薦閱讀:
※真正決定中國城市未來經濟強弱的, 是人口——為什麼曾經如此廉價的人口, 突然就如此值錢了呢?
※【每日一練】0201 必修2 人口的自然增長
※真人口述:當全職太太讓我感到迷茫
※台獨小動作!美國議員要求在人口普查表增加「台灣人」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