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馭鯨蹈浪 守望和平(一續)

接上頁

這時期我國海軍裝備過的護衛艦

1954年7月,根據《六.四協定》確定由滬東造船廠承造蘇聯轉讓的4艘「里加」級護衛艦,代號「6601」(簡稱「01型」)。首艦於1955年9月下水,1957年1月試航,1958年正式服役。到1958年底上海滬東造船廠前後裝配完成4艘。如期完成6601護衛艦的裝配建造工作,不僅使海軍擁有了一型實用的主戰裝備,而且通過建造01型護衛艦,我國船舶工業獲得了大中型艦艇建造寶貴的造艦技術和生產管理知識,初步具備了建造現代化艦艇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一批人材,為隨後自行研製65型護衛艦的工作,奠定了人才、技術和裝備基礎。對部隊而言,01型護衛艦服役時,正是人民海軍初創時期,這型軍艦和自蘇聯進口的07型驅逐艦一起,為海軍儲備了中型現代化水面艦艇的使用人材。在20世紀70年代海軍中型水面艦艇快速增長的時期,這些已有的儲備人材,保障了艦艇部隊能夠有足夠的中級指揮員,這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用金錢買到的。6601型護衛艦服役後,與4艘07型驅逐艦(根據《六.四協定》償轉讓的舊驅逐艦)一道組成了中國水面艦艇編隊的主力戰鬥艦艇。1964年9月,台灣國民黨軍事情報局特務船「滿慶盛1」號,「滿慶升2」號,載武裝特務,試圖騷擾大陸江蘇沿海地區。208艦「衡陽」號,率領「沙家店」、「長辛店」兩艘掃雷艇,成功截擊兩艘特務船,擊沉「滿慶盛1」號,擊傷「滿慶升2」號(該船後在拖帶中沉沒)。

6601型護衛艦建造工作完成,不僅海軍有了一型實用的主戰裝備,也使造船工業有了現代大型水面艦艇設計的基本能力。但是,由於當時只有滬東造船廠能夠建造護衛艦,而台灣海峽又被美國海軍和國民黨海軍封鎖,使得已服役的新型護衛艦,均無法進入南海海域。另一方面,進入60年代後,由於南越在南海地區頻繁挑釁等原因,南海地區形勢日益緊張,只有一艘老式護衛艦「南寧」號護衛艦(原日本丙型海防艦「海防7」號)的南海艦隊,急需一種火力強、航程遠、適航性好的水面主戰艦艇,擔任南海遼闊海域的巡邏任務。由此,我國在60年代初,完全依靠當時的國家工業基礎與技術力量自行研究設計出新中國第一型中型水面艦艇江南級(65型)火炮護衛艦。並從1962年1月至1969年6月,用了7年5個月時間共建造了5艘該級艦。雖然該型護衛艦採用的鋼材、主機、配套設備不夠先進,但是滿足了當時海軍的迫切需要,同時為今後設計製造更先進的中型水面艦艇積累了經驗,並且鍛煉了隊伍,為在其後建造「江湖」系列護衛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5型護衛艦的服役,滿足了人民海軍的急需,特別是使南海艦隊改變了只有一艘老式護衛艦「南寧」號的咎境。1988年3月14日,在南沙群島赤瓜礁發生的海戰中,65型護衛艦502艦組織人員登礁,並在戰鬥打響後首先作出反應,艦上的14.4毫米機槍開火,前主炮首發便命中敵艦上的機槍,然後100毫米主炮和37毫米炮一起開火,只用9分鐘時間即擊沉越南604號武裝運輸船。

6601型護衛艦,是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6.4協議》,於20世紀50年代,由滬東造船廠負責裝配完成的前蘇聯里加級(50型)護衛艦。該級護衛艦是蘇聯在二戰後發展的第二型近海多用途小型護衛艦,也是50年代蘇聯標準護衛艦,是在當時世界上屬於較為先進的中型水面艦艇,曾批量建造,自用並出口友好國家。我國的6601型和原蘇聯50型比較明顯的區別是反潛火箭發射裝置,6601型在前主炮1號炮塔前甲板兩側各裝1座仿製蘇聯РБУ-1200型,射程1200米的65式5聯裝火箭深水炸彈發射器;50型則在前主炮2號炮塔兩側各裝1座射程1800米的16聯裝火箭深水炸彈發射器。四艘6601型艦原隸屬東海艦隊後轉到南海艦隊,昆明號,曾用舷號830(50年代)、205(1980年前)、505(1980年後);成都號,曾用舷號831(50年代)、206(1980年前)、506(1980年後);貴陽號(萍鄉號),曾用舷號832(50年代)、207(1980年前)、507(1980年後);衡陽號,曾用舷號833(50年代)、208(1980年前)、508(1980年後)。至1994年全部退出現役。

主要數據:標準排水量1000噸,滿載排水量1226噸;全長91.58米/水線長86.00米,全寬10.2米/水線寬9.60米,型深5.90米/吃水深度3.5米,由人員編製168(一說174)人,其中軍官21人。。

動力及機動:兩台КВГ-57/28型鍋爐,2台TБ-9型蒸汽渦輪機組,總功率2萬馬力,燃料儲備在200噸;雙軸雙舵;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為2000海里/15節;最大自持力10晝夜。

武器裝備:3座Б-34-УСМА型單管100毫米艦炮(前二後一),射程(對海/對空)22/15千米,彈丸重15.8千克,初速895米/秒,射速15發/分,有遙控自動瞄準和手動瞄準兩種方式;2座В-11M型雙聯裝37毫米艦炮,射程(對海/對空)8.4/4千米,彈丸重0.7千克,初速880米/秒,射速2×180發/分;2具TTA-53-50型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主要用於發射53-38、53-39、53-39У、53-51型等直航蒸汽魚雷,該系列魚雷主要擔負水面反艦作戰,不能用於反潛,備彈3枚;2座65式5管250毫米反潛火箭發射器和4座БМБ-2型432毫米6管深水炸彈發射裝置。

電子裝置:1部ПЕГАС-2М聲吶;ФУН-Н型警戒雷達、ЯКОРЪ-М2炮瞄雷達、НЕПТУН導航雷達、МАЧТА-П4偵察雷達、ФАКЕЛ-М3識別雷達、ФАКЕЛ-М0識別雷達各一部;另有СФЕРА-50射擊指揮儀、ОКА-1音響防雷自衛具各一套。

6601型火炮護衛艦508號衡陽艦

65型火炮護衛艦,國外稱江南級(65型)火炮護衛艦,是新中國第一型完全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中型水面艦艇。該艦採用了長艏樓型,在加強了軍艦適航性的同時,加大了艦內空間。1962年2月至4月,設計部門確定初步設計方案,1964年8月,上海上海滬東造船廠的首艦(舷號529)開工,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服役。1965年8月,廣州建造的1號艦(舷號504)開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廣州建造的4號艦(舷號503)則於1966年5月開工,因受到「文革」形勢的影響,至1969年6月才進入現役,5艘艦的建造,歷時4年11個月,若從1962年2月開始設計時算起,共用了7年5個月時間。這5艘艦分別是501「下關」艦、502「南充」艦、503「開源」艦、504「東川」艦和529「海口」艦,均隸屬於南海艦隊。其中,529艦先在東海艦隊服役,1981年編人了南海艦隊。隨著我國新型導彈驅逐艦和導彈護衛艦投入使用,只裝備了火炮和反潛武器的65型護衛艦漸漸顯得落後,再加上艦體壽命的原因,所有的5艘65型護衛艦已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退役。其中「南充」號(502)在退役後被送到青島海軍博覽館作為展品供遊客參觀。

主要數據:標準排水量1200噸,滿載排水量1249噸;艦長90米,寬10.2米,型深6.8米/吃水深2.92米;全艦乘員148人,其中軍官12人。

動力及機動:2台9EDZ43/67柴油機,總功率6600馬力,雙軸推進;最高航速21節,續航力2700海里/16節,最大航程3000千米,自持力10晝夜。

武器裝備:3門100毫米單管火炮(前一後二式布局);在前主炮後面平台上、後艦橋頂和左右兩舷裝備共4門61式37毫米雙管自動高平兩用炮;在兩舷的後部各布置了一座雙聯裝14.5毫米艦用高射機槍;2座65式250毫米5管反潛火箭;4座64式432毫米深水炸彈發射炮;2座深水炸彈投擲架;舷側布置有布雷導軌。

電子裝置:1座端球對海警戒雷達;1座雙眼火控雷達;1座海王星導航雷達;敵我識別雷達和通信設備。

65型火炮護衛艦502南充號

我國海軍裝備過的驅逐艦

在此期間,蘇聯還有償轉讓了4艘(Gordy)「憤怒」級(07型)驅逐艦。1954年10月13日上午9時,我國購買的前蘇聯4艘蘇聯7型「憤怒」級第一批「果敢」號、「神速」號驅逐艦到達青島港,10月25日組建成立解放軍海軍驅逐艦第1大隊,首批到來的2艘蘇聯驅逐艦分別命名為「鞍山」、「撫順」號。1955年6月28日,從蘇聯進口的第一批後2艘驅逐艦「勤奮」號、「凜冽」號開抵青島交付,7月6日被重新命名為「長春」、「太原」號(有資料說後改名為「青島」號),這四艘老艦直至1992年才全部卸任。

鞍山級驅逐艦,是中國海軍第一級驅逐艦,原型艦是前蘇聯(Gordy)「憤怒」級(07型)雷擊艦。中國購入4艘,1954年10月13日,「果敢」號、「神速」號驅逐艦到達青島港,分別重新命名為「鞍山」、「撫順」號。1955年6月28日「勤奮」號、「凜冽」號開抵青島交付,被重新命名為「長春」、「太原」號(有資料說後改名為「青島」號)。1969年5月,該級艦開始進行現代化改裝,拆除原有的魚雷發射系統,裝上了2座雙聯裝「SY-1」艦對艦導彈發射裝置。並裝備了相應的雷達、導航電子設備,成為導彈驅逐艦。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這4艘艦一直是中國海軍最大的水面戰鬥艦,海軍官兵習慣稱此四艦為"四大金剛。這四艘艦直至1992年才全部卸任,堪稱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驅逐艦。目前,該級艦已全部退役。

主要數據:標準排水量1425噸,滿載排水量1661.5噸;艦長103.2米,寬10.8米,吃水3.19米;編製190人。

動力及機動:3台鍋爐,2台48000 bhp蒸汽輪機(後改為兩台12PA68TC柴油機,每台功率8000馬力);航速26節,續航力7200千米。

武器裝備:4門В-13-2С型130毫米 /50徑倍主炮,射程25.8千米(對海),彈丸重33.4千克,初速870米/秒,射速7r/m;4門Б-11型雙聯37毫米/63徑倍副炮,射程8千米(對海)、對空6千米,彈丸重0.8千克,初速866米/秒,射速2 x160r/m;2座3聯533毫米反艦魚雷發射裝置,6枚53-38型直航反艦魚雷,無備雷,最大射程4000米/44.5節,最大航深14米,裝葯400千克。

改裝後:2座單管100毫米炮,射程16千米,射高9.5千米,15發/分,半自動;6座61式雙聯裝37毫米炮,有效射程3-5千米;2座雙聯上游-1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4枚上游-1型(SY-1)反艦導彈(無再裝填功能),最大射程40千米;2座65式250毫米5管反潛火箭發射器,射程1200米;艦尾設有4座64式深彈發射炮,射程40、80、120米,彈重165千克,炸深10-330米,破壞半徑20-25米,各備裝填車及10枚ББ-1型深彈;2條投放軌,48枚КБ-3型錨雷或32枚ИТДМ型沉雷。

電子裝置:1部「十字鳥」對空、海搜索雷達;1部「海神」導航雷達;1部「尖塔」主炮火控雷達;1套「滑雪桿」識別裝置;改裝後加裝1部515型對空警戒雷達;1部352甲型反艦導彈火控雷達。

鞍山級驅逐艦104號太原艦

中國海軍潛艇簡介

1954年6月24日,蘇聯海軍將退出現役後的兩艘「斯大林」級(C級)潛艇C-52艇和C-53艇交付中國海軍,人民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成立,並將兩艘潛艇改名為「新中國11」號、「新中國12」號。1954年7月,中國海軍又接收了前蘇聯2艘「嬰兒」級(M型)小型潛艇,命名為「國防21號」和「國防22號」,並開始執行遠航巡邏警戒任務。

1955年《六.四協定》中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項目,在我國江南、武昌兩個造船廠啟動。蘇方有償轉讓W級(613)常規潛艇的建造權,提供成套器材設備和設計圖紙資料,由我國船廠建造,並派專家來華指導。於1955年4月,首艇在江南造船廠開工,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交付海軍。至1964年江南造船廠共建造13艘,武漢造船廠至1962年共建造8艘,總計21艘。其中圍殼前裝雙聯25毫米炮的IV型建造5艘,沒有火炮的V型建造16艘。20世紀70年代以後,03型潛艇轉為預備役或固定在港口作為訓練艇使用,90年代以後全部退役。W級潛艇的轉讓製造促進了我國潛艇建造技術的進步,形成了潛艇製造的生產線,培養了技術幹部和工人,積累了組織管理的經驗,是我國成批建造潛艇的開端。

1960年根據《二·四協定》,蘇聯又向我國轉讓了R級(633型)常規潛艇和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我國購買的633型潛艇的材料設備只有6艘。至1963年,江南、武昌兩造船廠各開工3艘。1964年中國開始修改和國產化工作,到1966年2月,全部採用國產材料設備的第1艘033型潛艇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68年下水,1969年6月22日服役,並命名為033型,出口型號為ES5A型。1985年11月,最後1艘033型潛艇由黃埔造船廠建造,1987年交付服役。至1987年停產時,我國共建造了106艘該型潛艇,其中江南造船廠建47艘、武昌造船廠建42艘、黃埔造船廠建13艘、陪陵造船廠建3艘、渤海造船廠建1艘。其中有90艘裝備了中國海軍(後有4艘又無償轉讓給朝鮮),1983—1984年間向埃及出口了4艘。另外於1973-1975年由江南造船廠建造了12艘半成品由我國無償提供給朝鮮自行裝配建造(代號「十三號工程」)。

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蘇聯代號629級,北約稱「高爾夫」級),是全世界第一級彈道導彈潛艇,也是全世界唯一一級柴電動力的彈道導彈潛艇。1959年初,蘇聯在本國還沒有接受第一艘629級的情況下就將全部資料轉讓給了中國,並派遣專家幫助建造。不過由於中蘇關係破裂,1960年8月所有的專家和剛剛運到的大部分設備又被召回了蘇聯。在之後的歲月里,中國方面根據留下的部分圖紙和既有的技術傳承,獨自開發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系統。1966年8月,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在大連造船廠建成,並命名為031型。但是,由於沒有採購P-11фM導彈與資料,長期無導彈可裝備,只好安裝模擬等效器做為試驗艇,也就僅建了此一艘。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枚潛射固體戰略導彈「巨浪-1」首次由G級常規動力導彈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成功。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這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巨浪-1」水下發射試驗成功後,該艇又轉入「巨浪-2」潛射固體戰略導彈的試驗。2010年8月4日,中央軍委授予長城200號艇「水下發射試驗先鋒艇」榮譽稱號。

斯大林級(C級)潛艇,1934年3月,由蘇聯和一家荷蘭公司合作完成技術設計。作為母型的是德國的1批A型潛艇,但施工設計是蘇聯設計室完成的。1934年8月蘇聯決定開始建造C級。C級是典型的7艙分艙布置。從1934年至1948年共建27艘,由高爾基市的紅色索爾莫沃廠和列寧格勒的蘇達米赫廠建造。其中有7艘的耐壓艇體開始採用焊接,戰術技術性能比「梭魚」級有所提高,已經接近蘇聯戰後研製的W級潛艇。1954年6月24日,有兩艘C級潛艇由蘇方移交給我海軍,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新成立的潛艇部隊——潛艇獨立大隊最早的兩艘潛艇,並被命名為「新中國11」號和「新中國12」號。「新中國11」號,原蘇聯C-52艇,1937年4月29日在波羅地海船廠開工,在海參崴建造竣工。1940年8月30日下水,1943年6月9日入役,同年6月27日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1954年6月24日退出蘇聯海軍現役後,交付中國海軍;「新中國12」號,原蘇聯C-53艇,1938年9月28日開工,由列寧格勒以部件形式運至海參崴建造竣工,1941年10月30日下水,1943年1月30日入役,同年2月7日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1954年6月24日退出蘇聯海軍現役後交付中國海軍。

主要數據:排水量1090噸;艇長77.75米,寬6.34米,艇高4.04米;艇員45人。

動力及機動:兩台1-Ⅱ型柴油機,功率為2×2200馬力,兩台主推進電機功率為2×550馬力;最2組46-CY型蓄電池,每組62塊;大航速18.85節,續航力2700海里/18.85節,9500海里/8.5節;水下最大航程135海里,下潛深度100米。自給力30天,水下持續逗留時間72小時。

武器裝備:一門B-24II-2C型100毫米火炮;一門21-K型45毫米火炮;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首部4管,尾部2管);可攜帶共12枚魚雷。

觀通裝置:主動聲納「達米爾-5」型和「火星-12」型雜訊測向聲納;IIA-7.5型指揮潛望鏡;II3-7.5型對空潛望鏡。

斯大林級(C級)潛艇

嬰兒級(M型)潛艇,在列寧格勒的蘇達米赫廠和高爾基市的紅色索爾莫沃廠建造,採用兩舷凸出的輕殼體結構,全艇共分6個艙,尾部沒有魚雷艙,艇的耐壓艇體採用電焊焊接工藝。因為排水量小,便於通過鐵路運輸。從1940年開始到1953年停產,建造數量多達53艘。提供我國2艘,命名為「國防21號」和「國防22號」。除外,還曾提供保加利亞3艘,埃及2艘,波蘭6艘和羅馬尼亞4艘。

  主要數據:排水量353噸;艇長49.5米,寬4.4,吃水2.85;艇員28人。

動力及機動:主機為11-II型,功率為2×600馬力,推進電機功率為2×218馬力;蓄電池為MC型,2組,每組60塊;最大航速15.5節,續航力965海里/15.5節,4500海里/8節,在水下經濟航速2.9節時的潛航85海里。下潛深度70米;自給力15天,水下持續逗留時間48小時。

武器裝備:艏部有4具魚雷發射裝置,無備用魚雷;另有1門21-K型45毫米火炮,(1957年後拆除);兩挺7.62毫米機槍。

觀通裝置:有F13-7MA型對空潛望鏡;「航向-3""型電羅經。

嬰兒級(M型) 潛艇

6603型潛艇,是中國根據《六.四協定》生產的中國第一型潛艇,後改名為03型潛艇。蘇方有償轉讓W級潛艇的建造權,提供成套器材設備和設計圖紙資料,並派專家來華指導,由我國船廠建造。該級共有5種型號,其中I型和,IV型的指揮台後面有火炮,II型指揮台前後兩端均有火炮,III型和V型則沒有火炮,我國建造的是III型和V型。我國建造的是III型和V型,在江南、武昌兩個造船廠裝配製造,首艇於1955年4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交付海軍。自1957年起累計建造了21艘,其中,III型5艘,V型16艘。20世紀70年代以後,03型潛艇轉為預備役或固定在港口作為訓練艇使用,90年代以後全部退役。

主要數據:水上排水量1050噸,水下排水量1342噸;艇長74.7米,寬6.3米,吃水4.6米;編製53人。

動力及機動:2台2X2000馬力主機,2台2940馬力主電機,2台1838千瓦潛航電機,雙槳單舵;最大航速18節(水上),13節(水下),續航力8580海里(水上),335海里/2節(水下),自持力30天,潛深200米。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艏4具,艇艉兩具),發射深度30米,艇內可攜帶12枚53-51型魚雷(射程8000米)或22枚水雷;2門25毫米雙管火炮。

觀通裝置:主動聲納「達米爾-5」型和「火星-12」型雜訊測向聲納;IIA-7.5型指揮潛望鏡;II3-7.5型對空潛望鏡。

國產第一型W級(03型)潛艇

633型常規動力潛艇(後改為033型),是前蘇聯R級(613型)潛艇的改進型,是前蘇聯根據《二·四協定》向中國有償轉讓由中國進行仿製的,中國生產批量最大的一型潛艇。原型613型潛艇完全是一型二戰時期水平的潛艇,033型潛艇進行了多項改進。增加2具魚雷發射管,提高了水聲設備性能,增加了蓄電池的水冷卻系統,下潛深度增大,通氣管狀態作為主要航態提高了航速,採用將貯備浮力轉變成超載燃油的途徑,巧妙地使續航力和自持力增大了一倍,結果在動力裝置未作改變,依靠改進流體動力和推進特性,排水量增大後艇的水下航速仍保持不降低。該艇採用常規水麵線型,艇艏水平舵,雙軸雙槳推進。單殼體結構,耐壓殼體內設有7個艙,即首魚雷艙、前蓄電池艙、指揮艙、後蓄電池艙、動力艙、推進電機艙和尾魚雷艙。在首魚雷艙有6具533毫米發射管及6條備用魚雷,首部水平舵及錨裝置以及應急吹除系統;在首蓄電池艙有一組蓄電池和軍官住艙;在指揮艙集中了雷達、聲納、航海、操舵、潛浮、均衡、射擊指揮以及高中壓氣、疏水、液壓、空調、冷藏、蓄電池水冷等主要系統,還有潛望鏡、雷達天線、無線電天線及通氣管的升降裝置;在後蓄電池艙有一組蓄電池和艇員住艙;在動力艙有2台柴油機、全船通風機、空調和製冷系統等;在推進電機艙有2台主推進電機和2台經航電機及其控制設備;在尾魚雷艙有2具發射管、舵傳動裝置等。該級艇有11個壓載水艙,具有良好的水下不沉性和適航性。我國江南造船廠裝配建造的633型潛艇首制艇於1960年2月18日開工,1963年8月21日下水,1965年9月交付部隊服役,舷號136。武昌造船廠裝配建造的首制艇於1960年2月19日開工,1964年10月29日下水,1965年12月交付部隊服役。有90艘裝備了中國海軍(其中有4艘無償轉讓給朝鮮)。

主要數據:水上排水量1475噸(原型1350),水下排水量1830噸(原型1750);長76.6米,寬6.7米,吃水5.34(原型5.2米);編製57名(其中軍官10名)。

 動力及機動:2台6E390C型中速柴油機(37-D柴油機),功率4000馬力,2台推進電機,功率2700馬力,雙軸雙四葉螺旋槳;航速15.2節(水上)/13節(水下),續航力9000海里/9節(水上),350海里/2節(水下),自持力60晝夜,潛深300米,噪音160分貝。

武器裝備:6具533魚雷發射管,攜帶12枚原蘇聯53型魚雷(或28枚水雷)(後期艇加裝魚-1型直航反艦魚雷、魚-1甲型自導反艦魚雷或魚-4甲/乙型自導反艦魚雷)。

觀通裝置:1套SQZ-1型綜合聲吶系統;1部SQX-1型通信聲吶;1部SQC-1型偵察聲吶;1部SQW-1型聲線軌跡儀;1部測冰儀;1部遠程噪音測向站(後期部分艇加裝);1部DUUX-5型低頻被動測距聲吶(後期部分艇加裝)1部353型導航/對海搜索雷達;1部QDD-10(707)型對空導航潛望鏡;1部QZ-10(708)型指揮潛望鏡;1部QZHA-10(779)型指揮潛望鏡(後期部分艇加裝);1部QDYA-10(778)型多用途潛望鏡(後期部分艇加裝);1套691型魚雷射擊火控系統;2部瞬時超快速短波通信系統;2部HS—201型超長波收信機;2部超短波電台統;1套電羅經;1部水壓計程儀;1部航跡自繪儀;1部921或921甲型雷達偵察接收機;1部SQK-2型高頻噪音干擾機(後期部分艇加裝);1部SQK-3型低頻噪音干擾機(後期部分艇加裝);1部SQK-1型氣幕彈發射系統(後期部分艇加裝)。

633型常規動力潛艇

031 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蘇聯代號629級),北約稱G級(高爾夫級),是前蘇聯根據《二·四協定》向中國有償轉讓的一型潛艇。由大連造船廠於1966年8月建造完成,但是,由於長期無導彈可裝備,只好做為試驗艇。1982年10月12日,潛射固體戰略導彈「巨浪-1」由該艇發射試驗成功。之後,該艇又轉入「巨浪-2」潛射固體戰略導彈的試驗。最初舷號1101號,後改為200號。

主要數據:水上排水量2350噸(原型2794噸),水下排水量2950噸(原型3553噸);艇長98米(原型98.4米),寬8.6米(原型8.2米),吃水6.6米;編製86人(12名軍官)。

動力及機動:柴油一電動推進裝置,3台73-D柴油機,功率6000馬力,3台電機功率5500馬力,3軸推進;航速17節(水上)/水下13節(水下),水上續航力6000海里/15節,潛深300米。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12條原蘇聯53型魚雷,主/被動尋的,航速45節時射程為20千米(10.8海里)戰鬥部重400千克;兩具導彈發射管,原型可發射2枚P-11ФM型彈道導彈;我國可發射「巨浪-1」潛射固體戰略導彈。

電子裝置:導航雷達(原蘇制「探聽板」對海監視雷達,I波段)。

031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推薦閱讀:

要實現以敘和平,這個公園的作用不可忽視!
人民總理周恩來【八】和平建設(3)
二戰後,中東地區走向和平有哪幾次機會?

TAG: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