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炒股票、投資實業: 民國『流量之王』的投資路丨肖像
在大眾眼裡,他是思想家、革命者、知識分子,而在更多時候,他更像是一個文化大IP,他憑藉才華和經濟頭腦,引領當時內容創業的潮流。
梁啟超身上有幾個標籤:他是令人尊敬的思想家。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的時刻,他懷著一腔熱血勇敢地站了出來,提倡新思想。他寫的《變法通議》在《時務報》上連載,立論鋒利,條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
他曾是最有號召力的政治家。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每一次都能聽到他具有震撼力的聲音。
他是大學者,教育家。他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是教育家,門下桃李滿天下;他不僅教授學生,也把孩子都培養成對時代有貢獻的精英。當然,他的晚年還喜歡打點麻將。但這都不是今天要聊的重點,其實,梁先生在這些標籤外,是一個對財富、經濟也非常有見解的人。
▲貼了多種標籤的梁啟超
文人給人的印象是羞於談錢,大多在那個時代過得落魄。但梁先生卻也是個對經濟有獨特見解的人,他的財富積累速度可不亞於「革命」速度。
一字千金,開啟內容創業的時代1873 年,梁啟超出生廣東新會茶坑村。在曾祖父之前,梁家世代耕田。到了祖父和父親那一輩,都考中了秀才,但到秀才就止步了。因此,梁家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梁啟超身上,希望他能一舉高中,走上「仕途」。
所以梁啟超從四歲起居家就讀,跟祖父識字。六歲他便讀完了四書五經,九歲能寫千字文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他十一歲考中了秀才,十六歲中舉,正式成為清政府的「公務員」。
但當時,清政府飽受帝國主義的野蠻蹂躪,國家危在旦夕。他並沒有選擇由學入仕,平步青雲,而是選擇了一條救國救民的荊棘道路。
▲《十月圍城》丨救國救民是一條充滿荊棘之路
當時,上海製造局翻譯了一些西方書籍包括介紹世界地理情況的《瀛環志略》,這本書引發了他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的興趣,不久後他結識了老師康有為,從此踏上改良維新的道路。
他們改革學堂的教學內容,以孔學、佛學、宋明學(陸王心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他協助康有為編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在書齋的學習生涯中,他不僅立下志願要改良救國,也同時積累了深厚的知識。他廣泛涉獵中西書籍,拓展知識面,這也為他後來能寫出深刻的文字做好鋪墊,成為他的「核心優勢」。
1895 年,在梁啟超二十二歲那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群眾憤慨。梁啟超和康有為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甲午大海戰》丨我們失敗不是因為別人太強
而是因為我們太弱
當時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梁啟超成為主要撰稿人,他「日日執筆為一數百字之短文」。他靠著犀利的文風和對時事深入淺出的剖析,在當時社會感染了很多與他一樣的文人。他也從一個平凡士子一下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軍人物。
1896 年,黃遵憲、汪康年等人在上海籌辦《時務報》,梁啟超應邀成為主筆。幾個月間銷量即達一萬餘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
毛澤東曾說過:「他最輝煌的時期是辦《時務報》和《清議報》的幾年。那時他同康有為力主維新變法。他寫的《變法通議》在《時務報》上連載,立論鋒利,條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駢體、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傳誦一時。他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
▲《走向共和》丨不管怎麼變法,大清江山不能丟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的「形象代言」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方面的政治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最終,變法失敗。
流亡到海外的康有為和梁啟超,並沒有放棄祖國,沒有忘記推廣變法思想,兩人以「保皇會」的名義,籌款創辦「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成為了「合伙人」。當時梁啟超並沒有錢,但他卻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主筆人,所以他以「內容」入股,佔有了公司1/3的股份。
▲梁啟超書法
他經營有道,以互聯網的話來說,他們是一個內容大IP,他創辦的報紙銷量日增,報社的利潤自然豐厚,梁啟超一年分得《新民叢報》社紅利上萬銀元,當時1萬銀元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100萬元多一點。也就是說,梁啟超干一年,就成了「百萬富翁」。
所以,在不少的文人過得落魄時,梁啟超始終過著體面的生活,在經濟充裕的情況下沒有後患,全身為理想而奮鬥。
用版稅投資實業其實,梁啟超在大多數人心中是思想家、學者、改良主義者,而他在金融方面的天賦卻容易被人忽略。他一生過得簡樸,但這不代表他對財富、對金融沒有思考。
1896 年,年僅 23 歲的梁啟超就在《時務報》上發表《論金銀漲落》:「金銀價值漲落,為今日地球第一大事。五洲之商賈,群焉屏營憂執驚駭汗喘以趨避之;五洲之士大夫,群焉比較驗測營目抵掌以議論之;五洲之政府,群焉變革遷就左右輕重以維持之。然而,金幣國病於金幣,銀幣國苦於銀幣,金銀倆幣國,厭兩幣」。
▲當時影響最大的報紙
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世界經濟一體化,各國應該建立大規模的通商,共同建立一個統一、平等的世界經濟體系,而不是有來無往,閉關鎖國。
1903 年出版的《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一書,從最遠古的經濟思想家開始,亞歷士多德、哥白尼、洛克、休謨、霍布斯,一直到重商重農學派,再到亞當·斯密,為中國人介紹財經常識。
他的角色好比今天的「財經大V」,指點全球經濟形勢,啟蒙民眾的思想。可惜的是他的見解雖高,卻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無法憑一人之力救國,扭轉大局。
民國初期,梁啟超在北洋政府擔任過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做了一段時間的「高級公務員」,告別政壇後,梁啟超在清華大學兼課,後應聘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月薪大約四五百銀元。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與吳宓
無論是在公務員還是導師人群中,他的收入其實已經比較豐厚,相當於如今的高薪階層,但這也只是他收入的一部分。此外,他通過版稅也獲得了不少收入。
梁啟超一生留下了無數影響時代的著作,從《少年中國說: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敬業與樂業》《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到《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李鴻章傳》《王安石傳》《飲冰室合集》《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等等……
「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同時期的思想家黃遵憲曾這樣評論梁啟超。
▲54歲梁啟超寫字時的留影
這些影響時代的作品不僅造就了他驚人的學術貢獻,也從側面給他帶來了財富收入。當時,梁啟超還是商務印書館長期合作的作者,尚在清朝末年,許多文化名人,如林紓、蔡元培都給商務印書館供稿,這是版稅最高的地方。
梁啟超曾在給張元濟的信中提到,自己所著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書,版稅照舊為 40%,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文章的稿酬為千字貳拾元。
他將自己賺得的錢也拿來投資實業,譬如他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東,也曾往北洋其他實業里投資。流亡回國後,他曾在北京買下幾處房產,都是氣派的四合院。讓他最滿意的房子還是建在天津的「飲冰室」書齋,他晚年的許多重要著作也是在這裡寫成。
▲天津的梁啟超故居
1928年他給女兒的信中透露:「有二萬內外資本去營業。」所以無論在政界、文化界,還是金融界,梁啟超都遊刃有餘。
他的錢取之有道,但他也從不吝嗇自己的財富。他的開銷有兩處,一個是給媒體發電報「通電全國」,目的仍是為了推廣愛國思想,變法思路,啟迪民智。另一個是打麻將,他打麻將也不是為了賭博,而是恰巧這項運動能啟發他的思維,讓他妙語連珠。只不過傳言他手氣並不是太好。
終其一生,他都為國家而活,變法始終是他堅持的理想,而財富只是附屬品,他並沒花太多心思。雖然在變法中他的立場時常在變,但在那個不斷「變」的時代,他始終沒有放棄的與落後思想鬥爭。
▲梁啟超的後代
1926 年,梁先生因為尿血久治不愈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當時切除一個腎原本不致命,但醫院卻誤將一個好的腎切下。梁啟超的學生陳源、徐志摩要狀告醫院,他卻阻止了。
他說:「西醫看做是科學的代表,維護西醫的形象就是維護科學,維護人類文明的進步事業。如果我們把醫院告了,那以後誰還相信西醫,相信科學能治病呢?」
為了護航科學與進步事業,他選擇了獨自承受內心的煎熬與痛苦,隱瞞醫院的醫療事故。在他生命的最後,還在撰寫《辛稼軒年譜》,朋友忽然送來了《信州府志》等書,遂不顧病情未愈,攜書出院回到天津家中扶病連續筆耕七日,最終病倒,離開這個世界。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跨境ETF投資港股指數
※投資乾貨丨2007-2017,各類資產歷年收益大數據,未來我們如何投資?
※上海安民:哪種投資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2018.3.26收評:W型歷史大底,當我遇見你!
※華商韜略丨李嘉誠最暴利的千億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