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驅逐的猶太人......
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若論哪個民族的命運最為坎坷以及最具悲劇色彩,那麼猶太人恐怕首當其衝。猶太民族自公元70年被羅馬人驅趕出巴勒斯坦地區後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經歷了長達兩千多年的群體流亡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散落世界各地,寄人籬下,努力為了生計奔波。他們中的有些人也曾依靠自己的經商天賦富甲一方,也曾一腳踏入上流社會的門檻;也有一部分厭倦了顛沛流離的猶太人,在找到一片落腳之地後「反認他鄉作故鄉」。然而作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傳統的群體,他們從未真正融入過周邊的社會環境,他們也從未真正地被全然接納過。他們是最經常被看作「什麼人口」而受到驅逐的民族。
在漫長的反猶主義歷史進程中,猶太人最頻繁遭受的迫害手段便是驅逐。非猶太社會的統治者使用強制驅逐或流放的手段,將猶太人趕出原居住地。早在亞述和巴比倫時代猶太人就慘遭驅逐,而後同樣地悲劇便不曾中斷。翻開西方世界的歷史,驅逐猶太人的現象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罄竹難書。很難再找到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長期受到世界性的排斥。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前的兩千多年歷史中,猶太人一直是一個喪失主權的民族。無論他們在歐洲或世界上其它地區生活了多少代人,都只被看成是「永恆的外邦人」。哪怕在一些地區猶太人才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已經在此生活了幾代人才有其它民族遷入。比如波蘭的許多村莊都是猶太人首先建立,而後才有波蘭人到這些村莊落戶定居。就算如此,猶太人也總是被當作「外來戶」。
猶太人是一個信仰上帝的民族,無論是基督教(廣義上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還是伊斯蘭教,其根源都可追溯到猶太教。在《聖經》中猶太人所遭受的壓迫和磨難,都被解讀為上帝的懲罰。這是基於猶太人的贖罪意識,但命運的不公有時也會喚起他們內心的疑問。
在《聖經》文本中就曾多次記載猶太先祖對上帝訴苦:「我們的心沒有退後 我們的腳也沒有偏離你的路......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主啊!求你睡醒,為何盡睡呢?」
雖然這終究只是神學信仰上的探究,但猶太人在西方世界遭受的排擠與敵視,也確實隱藏著深刻的宗教文化層面的因素。
在早期反猶歷史中,宗教信仰上的差異就是主要的涵蓋因素之一。猶太教作為一神教文化的母體,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很難主動融入被他們視為「異端」的群體,同時這也是他們保持民族獨特性的重要途徑。
基督教興起後因為神學理念上難以調和的衝突,猶太人遭受的宗教迫害更為激烈。尤其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剝奪猶太人宗教信仰的權利或強迫猶太人改變信仰的運動屢見不鮮。許多猶太人因不願受洗而被殺害,而即使被迫違心屈服也還是有可能被視為異端分子而被活活燒死。
雖然基督教與猶太教有著很深的神學層面的淵源,但這並不足以平復基督徒的反猶主義情緒。意識形態上即使再微小的差異也足以互相敵視,哪怕基督教內部的不同宗派也會因為對《聖經》的不同解讀而彼此攻伐。雖然基督教脫胎自猶太教,但基督教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擯棄了猶太教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而演化為一種普世性的宗教。何況基督徒認為是猶太人自己親手將上帝之子耶穌釘上十字架的,而猶太人並不承認耶穌就是他們苦苦等待的「彌賽亞」。
二戰時期被驅逐的猶太人
在尖銳的宗教對立下,十二、十三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社會,一些以陰謀論為基調的反猶主義謠言開始滋生並廣泛傳播。比如1321年前後在歐洲普遍流傳的說法,認為猶太人收買或教唆麻風病人將病毒投入水井,致使麻風病在歐洲蔓延。在黑死病肆虐歐洲的年代,猶太人也曾被指責為是罪魁禍首。
1492年,西班牙的斐迪南國王為了建立一個「真正的天主教國家」,決定清除西班牙境內的異教徒,據歷史學家估計約有20 一 40 萬猶太人被驅逐。
有時候驅逐猶太人也可能是出於政治原因,例如一些君主或貴族出於討好教會的目的,以換取宗教勢力的支持。
生活在中世紀歐洲的猶太人通常要比基督徒交納更高的稅,甚至在一些歐洲統治者眼中驅逐猶太人變成了無本萬利的「生意」,他們將猶太人趕走後又允許他們有條件地返回,而所謂條件就是要求猶太人繳納一筆「居住權購置費」。
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彷彿為西方世界打開了一道天窗,然而陽光並不散到猶太人身上。宗教改革運動的標杆性人物馬丁.路德本人就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反猶主義者。他在在回答「我們基督徒應該如何對待這些被拒絕和被譴責的猶太人?」這個問題時,提出了七條建議:
「首先,要燒掉他們的猶太會堂或學校……這樣做是為了尊重我們的主和基督教,這樣上帝能看到我們是真正的基督徒……」
「第二,我建議夷平和摧毀他們的房子。」
「第三,我建議奪走他們所有的禱告書和塔木德著作,這些作品教導的是偶像崇拜、謊言、詛咒和褻瀆神靈。」
「第四,我建議他們的拉比從今以後禁止教學,違者則處死或被懲罰……」
「第五,我建議猶太人禁止在馬路上通行……」
「第六,我建議禁止讓他們放高利貸,這樣所有現金以及銀子、金子等財富都要從他們那裡拿走……」
「第七,我建議給年輕、強壯的猶太人一個枷,一把斧子,一把鋤頭,一把鐵鍬,一根繩子或一根紡錘,讓他們汗流浹背地謀生……但是,如果我們擔心他們可能傷害我們或我們的妻子,孩子,僕人,牛等……那麼,讓我們效仿其他國家,如法國,西班牙,波希米亞等,將他們永遠趕出國土……」
流散千年,客居他鄉造成了猶太人在政治權利上的真空狀態,因此不管他們在經濟領域創造了多少財富,都無法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安全感。正如漢娜.阿倫特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所說的:「剝削和壓迫都不是他們引起怨恨的主要原因 ;而沒有可見的政治作用卻擁有財富才是最不可容忍的 , 因為誰也不理解無功為何受祿 。 當猶太人同樣喪失了他們在公共事物中的作用和影響 , 除了財富之外一無所有時 , 反猶主義就達到了 頂峰。」
1941年的利沃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在街頭肆意侮辱猶太人
正如有學者總結的那樣:「反猶主義 , 一言以蔽之 , 是一種肇端於宗教觀差異 , 隨後被一系列經濟 、文化 、社會因素觸發的 『原型 』的偏見性仇恨 , 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 種非正常的集體 『潛意識 』 , 其持續長度和發生烈度是一般的歷史理論無法說明的 , 因此極具神秘和詭異,甚至不可理喻」。
而我們看到的納粹針對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則是上述這一切因素的歷史沉澱結合「種族主義」的一次集中爆發。在希特勒理想世界的構想中,猶太人被認為是毒瘤。納粹的宣傳語對此毫不掩飾,「我們確信,只有這些病菌被清除,民族復興才能實現」。而那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在那之後也不止一次地發生過類似的事。
推薦閱讀:
※柏林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的歷史啟思
※猶太人的歷史(3-2)混亂的迦南民族鬥爭
※住棚節怎麼過?今晚,猶太人在帳篷里看月亮
※猶太人:追求公義的民族
※猶太人經商25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