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腦卒中發生率年增8.7%,中風患者可尋求頸動脈外科干預

世界衛生組織(WTO)公布數據顯示,我國腦卒中發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持續上升,而我國每年用於腦卒中的治療費用約為120億元,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今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第9屆東海頸動脈與腦卒中高峰論壇暨全國頸動脈外科專家研討會上了解到,頸動脈外科干預治療對於腦卒中患者有重大意義,國家腦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院長餘波呼籲患者與醫生引起共同重視。

餘波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我國腦卒中發生率現已高達千分之4,其中85%為缺血性腦卒中,即通常所說的中風,其中20%左右由頸動脈狹窄引起。「若患者頸動脈狹窄率大於75%,5年內發生中風的可能性可達30%至75%。」他指出,早期只需藥物治療,減慢斑塊的形成即可有效預防;可一旦斑塊繼續長大,導致血管狹窄,即使規範使用藥物,也為時已晚,此時必須通過外科手段進行干預。

餘波解釋,頸動脈狹窄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不易發現,一些患者在早期可發生「小中風」,即感覺突然麻木、上肢或下肢無力、面部痙攣或單眼突然發黑等,癥狀可能只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就自行消退。為此他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若有條件,最好能在體檢時增加頸動脈彩超檢查,以便儘早發現問題。

然而我國的外科干預治療數據卻並不樂觀。據統計,去年全國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僅2000餘例,頸動脈支架成型術(CAS)12000餘例,尚有許多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

那麼,外科干預的此二種手術方法為何在國內普及甚少,且在手術量上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餘波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由於我國的卒中防治計划起步較晚,CEA手術至今在國內尚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普及;另一方面,CAS手術雖然後起,但由於技術操作相對簡單,近年普及速度反而較快。」國內外臨床大宗的流行病調查證實,兩種手術在近期防治卒中的效果總體相似,但餘波指出,對於超過70歲的高齡患者而言,CAS手術風險更大,且遠期再狹窄率更高,從經濟因素考慮,CAS手術費用一般也是CEA手術的1.5倍。

「可以說,百姓對於CEA手術也存在一定誤區,頸動脈內膜切除聽著可怕,但其實是小創手術,術後3至4天患者即可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首次腦梗塞後進行CEA手術,腦卒中一年複發率可降至2%。」餘波給出一個參考,「在美國,年均CEA手術量為14萬例,CAS手術量為2萬例。若我國可達到相同比例,估算年均耗材費用可節省20個億。」

因此,為進一步向百姓及醫務人員宣傳普及頸動脈硬化狹窄的篩查、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技術,國家衛計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近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頸動脈硬化狹窄外科干預專家巡講」,已在瀋陽、鞍山、福州、西安等地進行,今天下午,巡講走進上海浦東新區,在浦東醫院、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為基層醫護人員和居民普及腦卒中防治知識。

那麼,哪些卒中患者需要向醫院尋求外科干預治療?餘波介紹,當超聲波和血管造影確定頸動脈有超過50%的狹窄,或有內膜斑塊和潰瘍時,應進行手術。「動脈硬化是一個生理性的過程,最終幾乎每個人都會發生,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最為關鍵,低鹽低脂飲食、戒酒戒煙、加強健康鍛煉、控制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能長遠角度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髮展。」他指出。

推薦閱讀:

中風仙方 (原名)
中風偏癱康復的幾大誤區
惠傑:抗凝治療房顫患者的殘餘卒中風險,從何而來?
中風總括
圖文:已過四十的你 | 做過腦卒中風險評估嗎?

TAG:卒中 | 干預 | 患者 | 中風 | 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