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宋代詩文革新運動詩文, 革新, 運動

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是宋代文學上的一個重要文學現象。它是在北宋時期醞釀、發展和完成的。這是一次直接繼承中唐新樂府和古文運動精神的大規模的文學復古運動。它是以 復古 為旗幟,來配合北宋政治變法形勢的一次全面的文風革新。詩文革新運動的出現,對於整個宋代文學,不但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而且有創作上的示範意義,並由此開創了北宋文壇上新的局面。  從晚唐到五代,古文衰落,駢文復興,詩崇華靡。這是由於後來的文人們未能全面繼承和發展韓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的優良傳統,加之社會動蕩,兵連禍結,在此時局之下,一些文人深感前途迷惘,逃避現實,耽於享樂,於是內容空虛、形式華美的駢文、詩歌重又發展起來。宋初承繼五代文風,輕淫侈靡,華而不實,追求聲律。除了艷冶浮薄以外,更因五代時世動亂, 悲哀為主,風流不歸。 ① 氣格摧弱,淪於鄙俚 ②也成為這一時期文風的重要特徵。浮靡的文風日益滋盛之時,出現了 西昆體 的詩文。  這種文體的詩文,形式華美,內容空虛,是點綴昇平的產物,而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與北宋社會發展形勢格格不入。北宋初年,經濟暫時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社會也較為安定,因此,一部分上層士大夫便醉心於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吟風弄月。但宋代立國,先天不足,北有遼國,疆域未完,無復漢、唐帝國的宏大景象。立國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鬥爭逐步尖銳化。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外感國恥,內懷國憂,起而補偏糾弊,急切要求對文風加以改革。北宋統治者出於政治的需要,也要求變革文風。  從仁宗時范仲淹的 慶曆新政 到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在他們為大力振興國家,進行經濟、政治變革的同時,也要求詩文反映現實,以適合政治改革需要。范仲淹曾建議 敦促詞臣,興復古道。 ①宋仁宗也二次下詔申戒浮文,提倡散體。王安石更是主張文貴致用,使其成為政治革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並為之服務。另外,宋代理學的興起,對文風的改革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他們要求用簡便的文字宣傳新興的理學主張,對於講究駢偶、堆砌典故、辭藻華麗、內容空虛的 時文 和西昆詩風,極為不滿。他們的主張雖與詩文革新家的主張有很大差別,但在反對西昆文風上卻是一致的。詩文革新運動就是在這種政治、道學、文學等各種矛盾交織的境況下,孕育發展起來的。  詩文革新運動先後經歷了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詩文革新運動的醞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抨擊五代以來浮華卑弱的文風。首舉尊奉韓、柳古文傳統旗幟的是柳開。他肯定韓、柳古文勸善懲惡、諷頌規戒的作用,提出了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揚教化等主張,反對當時華靡文風。王禹偁也主張取法韓、柳 革弊復古 ,②認為創作應 遠師六經,近師吏部 ③,又說 篇章取李杜 , 古文閱韓柳 ,④倡導寫作 傳道而明心 的古文。①在語言上,則提出 句易道,義易曉 的主張。②強調韓愈文論 文從字順 的一面。既反對語言的雕琢浮華,也反對古文運動內部的艱澀文風。他在創作上,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以其反映現實之作和清新悅目、平易淺近的語言風格,顯示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初成績。但是他們對文學改革的倡導,在當時影響不大。綺靡文風,仍然積重難返。繼柳、王之後,以楊億、劉筠和錢惟演為首的西昆派華靡的文風卻開始泛濫。  它與晚唐五代文風相比,雖都為華麗雕琢,並以聲律對偶為工,但其實質卻有重大區別。唐末五代文風反映了亂世的衰颯之氣, 氣格摧弱,淪於鄙俚 , 其體薄弱 , 悲哀為主.③而西昆體和楊、劉時文卻雍容華貴,典雅豐瞻,是適應太平時世需要的雅俗之音。對此,有感太平表象下危機四伏現實的人士,紛紛起而抨擊。繼起的穆修提倡為道而學文,講求務實致用,極力反對駢文的章句聲偶。他不顧流俗的詆毀,刻印韓、柳集數百部在京師出售,以提倡韓柳之文為己任。稍後的道學家石介,其基本思想大致與柳開一脈相承,他在《怪說》中,以激烈的言詞,指名抨擊楊億 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刓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言,離析聖人之意,蠹傷聖人之道.他甚至說有攻我聖人之道者。吾不可不反攻彼也。 從逾唐跨漢,上追三代之治的角度提出了文風改革問題,反對西昆體和時文的雕琢形式。這種衛道式的抨擊,在客觀上促進了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展。但他們在詩文理論方面未能提出有見地的主張,且重道輕文,除王禹偁外,創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階段,是詩文革新運動的高潮階段,它以歐陽修為首的一大批作家出現為標誌。他們在繼續批判浮華文風的同時,發展了 道 的觀念,主張詩文應有美刺,利於 風教 ,還要關心 百事 ,注重文的功用,繼承並發展了簡樸平易的文風。這一時期,統治者基於一定的政治需要,強化封建政權,緩和逐漸激化的國內外矛盾,下詔申誡浮華,提倡散文。范仲淹也在他的改革時弊政綱中,主張改革文風。這些舉措,使得響應改革文風之士接踵湧現,顯示出了浩大聲勢。李覯要求以文經世,反對擬古和 雕鎪以為麗.①尹洙以簡而有法,辭約理精的古文為標榜,來摒棄駢文。蘇舜欽反對以藻麗為勝,主張創作應表現人生,抒發 愉樂悲鬱之氣 ,使統治者能因此而 知風教之感,氣俗之變,以馳張其務。 ②梅堯臣力貶浮艷堆砌惡習,重視比興傳統, 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③批評西昆詩風說: 邇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煙雲寫形象,葩卉詠青紅。④主張詩敘人情,狀物態,意新語工,景與意會,達到 平淡 之高境。這些主張的提出,比柳開、王禹偁的主張,更加明確和具體。蘇、梅以其特有的實績,為詩文革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在抨擊西昆體的同時,有意提倡古淡和豪放風格,以古硬治浮囂,以自然去雕華,以淡泊矯辛咸,以崇健振卑弱,各自形成了豪放雄肆和清切平淡這兩種不同的藝術特色。  ①   范仲淹:《唐異詩序》。  ②   四部叢刊集部:《小畜外集序》。  ①   范仲淹:《奏上時務書》。  ②   《送何遜書》。  ③   《答張扶書》。  ④   《寄題陝府南溪兼簡孫何兄弟》。  ①   《答張扶書》。  ②   《再答張扶書》。  ③   范仲淹:《尹師魯河南集序》。  ①   《上宋舍人書》。  ②   《石曼卿詩集序》。  ③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  ④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  在蘇、梅之後,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歐陽修,在此運動中作出了自己的傑出貢獻。他自覺地把詩文革新同政治改革相結合,使詩、文、文論為現實政治鬥爭服務,從而把這場運動引向了深入。他主張 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 但他的 道 不是柳開、石介的聖人之道,也不是梅、蘇的 美刺 風教 ,而是百事.反對文士溺於文辭, 棄百事,不關於心。 ①反對 務高言而鮮事實②的那種空談道德性命的風氣,認為這是與古道利世澤民的宗旨相悖的。其復古明道應以憂天下為務,而不是只求個人 光榮而飽.③對柳開、石介等人提出了委婉的批評。這是與柳、石在明道動機上的主要分歧,也是貫穿宋以後士大夫人生觀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歐陽修正是以此作為復古的根本目的。關心 百事 ,憂念天下,以反映民瘼和憤世忌邪作為文學的主要職能,確定風騷在詩道中的正統地位,反對虛美的雅詩賦頌,這是歐陽修倡導詩文革新的基本思想。其針砭對象不僅包括楊、劉時文和石介等人,而且也指向了晏殊、宋祁等人的詩酒酬唱、歌頌昇平之作。重視文學 憂治世危明主 的作用,這比唐人強調世治而頌,世亂而怨的觀念大大前進了一步。這是與唐時古文運動所不同的,同時也是北宋詩文革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歐陽修等人革新時風與文風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培養一代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思想,鯁直清正的品格,以及合於時用的才能。如果以通經學古來反對文章華麗,反倒造就了一批迂闊誕漫,以道求祿的文人,那就比文風華麗更糟,何況儷偶聲病,只是藝術形式問題,也可為古道所用,而不能夠採用簡單化的辦法來排斥駢偶。因此對楊、劉時文,歐陽修採取了一種通達的態度,與石介過激的言論完全不同。儘管他也反對 移此麗彼,以為浮薄的風氣 ,④但又認為 偶儷之文,苟合於理,未必為非.①他還在《歸田錄》中稱楊億 真一代之文豪也。 肯定了其才學、工力,有優點長處可以汲取。他認為道可充實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張作文,須簡而有法,流暢自然,反對模擬與古奧,重視觸事感物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提出了詩歌創作 愈窮則愈工 ②的著名論點,將憂思感憤興於怨刺,強調作者的生活遭遇對於創作的重要作用。他推崇杜甫,讚賞李白。他首創了 詩話 這一評論的新體式。在他的《六一詩話》中有不少精闢的詩論、文論見解。他的這些詩文理論主張,對於詩文革新和作家們的創作無疑起著指導作用。不僅如此,歐陽修還以自己的詩文為一代文風的變革作出表率。他與蘇、梅等人,將反映民瘼、諷刺時弊的古調歌詩與感遇興寄相結合,或就現實生活所見抒懷感事,表現出救民膏肓、憂時濟世的熱腸;或在模山范水,酬謝贈答時取喻設譬,讚美不為勢利所屈的志節,使對 百事 關心處,形於吟詠情性之中。他們更直接在詩歌中議論時事,揭露當時承平表象下的黑暗現實。儘管這種以詩論政的做法使本來就說理過多的宋詩更趨散文化,但在北宋前期文壇上一片優遊閑雅的酬唱和頌聖明道的說教中,卻以其深刻敏銳的洞察力,產生了警時鼓眾的巨大影響。與詩歌相比,歐陽修的散文更能體現革新成果。  歐文各體皆工,又富於變化和新創,因而能夠成為一代文章宗師。其 紆徐委備 、 容與閑易 的藝術個性,不但為宋代散文形成平易簡潔,委婉流暢的基本風貌樹立了典範,啟發後人去創造一家之特色,並從而改變了中晚唐以來因循韓柳之文的舊習,開創了北宋六大散文家並峙的繁榮局面。另外,他還積極改革科場積弊,並對應考文體進行改革,規定應試文章必須採用平實樸素的散文,對那種險怪奇澀號稱 太學體 的時文,則堅決加以貶抑排斥。在努力提舉後進的同時,將一大批新老作家團結在他的周圍,特別是他推重王安石、曾鞏和蘇氏父子,作為詩文革新的中堅力量,這對於後來鞏固和擴大詩文革新運動的陣地,對於北宋中葉以後詩文創作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使詩文革新運動在經歷了高潮階段之後,得以發揚光大。  第三階段,是詩文革新運動成果發揚光大時期。這期間,王安石把詩文革新作為推行新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張文章 務為有補於世 , 以適用為本 ①,斥責 章句聲病,苟尚文辭 ②的傾向,繼續批判徒事色彩的 時文.曾鞏、蘇轍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發揮著骨幹作用。作為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蘇軾,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的理論,特別是發展了歐陽修的文學理論的同時,也將詩文革新理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提出詩文應 有為而作 , 言必中當世之過 ③。強調文必立意,提出 述意 說: 天下之事,散在經史之中,不可徒得,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所謂一物者," 意" 是也。 ④其內涵的廣闊性超出了道學家所言的孔孟之道,政治家所言的禮教政治的範圍。蘇軾很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一再指出文學本身猶如精金美玉,自有定價。在表現形式上,強調 辭達 , 使是物瞭然於心 , 瞭然於口於手 ,⑤這是蘇軾對於散文表現技巧的要求,也是對艱澀、浮華兩種文風的批判。蘇軾主張平易自然的文風,有意即言,意盡輒止,不要使人同己。他的許多著名論點,如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①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 , 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②另外像 胸有成竹 、 傳神寫意 、 詩中有畫 等,都對當時創作起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與柳開、石介的重道,王安石、曾鞏的重世用相比,在文道關係上,蘇軾更重文。他在歐陽修 事信矣,須文 ③的基礎上,指出 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④由重道轉向重文,探求文學自身規律,這是蘇軾對詩文革新在理論上的一大貢獻。他的詩、文、詞、賦,都體現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他培植的文學新人, 蘇門四學士 以及陳師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後期著名的作家。  ①   《答吳充秀才書》。  ②   《與張秀才第二書》。  ③   《讀李翱文》。  ④   《與荊南樂秀才書》。  ①   《論尹師魯墓誌》。  ②   《梅聖俞詩集序》。  ①   《上人書》。  ②   《取材》。  ③   《鳧繹先生詩集敘》。  ④   葛立芳:《韻語陽秋》卷三引蘇軾語。  ⑤   《答謝民師書》。  ①   《金石萃編》卷一三九《涇陽縣重修孔子廟記》。  ②   《文說》。  ③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  ④   《書李伯時山莊圖後》。  詩文革新運動的成就,以其理論建樹和創作實踐兩方面的實績,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遺產。在理論上,在唐代古文運動關於文道、文風、語言等方面改革的基礎上,比較正確地解決了文、道關係,肯定了平易暢達的文風和易道易曉的語言風格。特別是歐陽修、蘇軾的詩文理論,貢獻尤為突出。  這對於文論的發展無疑是推進了一大步。在創作實踐上,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蘇等一批散文大家,他們的散文有感而發,注重世功,鮮明體現了文道結合的主張,是反映現實的傑出之作。他們以其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和所建立起來的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風格,使得綺靡浮艷風氣掃地以盡,並使奇句單行的散文佔據了文壇的主導地位,最終完成了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革新。其影響所及,使得後世之人將他們尊稱為 唐宋八大家.在詩歌創作上,以王禹偁、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為代表的作家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們繼承了前代風、騷的優良傳統,以古文家們致用、崇散、平淡等理論主張來貫穿於詩歌創作,與駢麗、濃艷、艱澀相抗。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對南宋金元詩、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詩派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詩文革新運動,對詞、賦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其影響所及,使詞在題材領域、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方面,都與前不同,併產生了新的詞風。在賦的創作上,突破了唐代律賦的嚴格的字韻限制,雜以散文句式,多用虛詞,使律賦變為文賦。駢文也與過去的辭藻華美,堆積典故的文風不同,經過改造後,也變得平易可讀。  北宋詩文革新的最後完成,意味著與政治革新密切相關、以掃蕩浮靡文風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到此結束,確立了有宋一代平易典要的文風。以風、騷為本的風雅觀,以崇尚平淡古健的藝術標準,從此成為貫穿於宋元明清文論中的主導思想。

推薦閱讀:

《故事思維》終章——點評
第一章:所以說為什麼一定要在北京,戀愛七年為什麼不結婚?
【短篇小說】鯤
中國文學史2

TAG:運動 | 文學 | 國學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