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真精神
編者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傳統文化是我們豐厚的文化「土壤」。那麼,傳統文化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哪些意義?怎樣才能弘揚傳統文化的真精神?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比,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哪些特色?本刊特邀一直致力於研究傳統文化的儒學家、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先生進行對話。
紮根傳統文化的「土壤」
學術周刊:您長期致力於研究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您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應具有哪些意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朝明:首先應該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什麼,這一點很重要。按照文化學的理論,文化應包括表層的文化,即物質層面的文化;也包括中層的文化,即制度層面的文化;更包括深層的文化,即哲學層面的文化。孔子思想或儒家學說是一種深層的哲學文化,蘊含著傳統中國的價值觀、是非觀、榮辱觀等,它對於中層的制度文化和表層的物質文化起著重要的影響與支配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聯繫非常密切。所謂「孔孟之道」、「先王之道」,其中的「道」,說到底是價值觀層面的東西。孔子認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禮壞樂崩」、「天下無道」,實際上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價值觀混亂、是非觀扭曲。據《孔子家語·王言解》記載,孔子說:「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道」是來「明德」的。有了正確的價值觀,便具備了「德」的前提。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德行好壞便有了標準,就能得到檢驗。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十分重要。孔子曾說,「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就是說,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夠正確運用它,也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就是說,一個國家地大物博,百姓眾多,但如果沒有共同信仰,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將會一團糟,國家也不可能強盛起來。沒有「道」,沒有正氣,就沒有一切。
可見,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回過頭來想一想,正如柳詒徵先生在《論中國近世之病源》中所說的,「今日社會國家的重要問題,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而建設新社會新國家焉,則必須先使人人知所以為人,而講明為人之道,莫孔子之教若矣。」這些話雖然過去了90多年,但在今天看來仍有意義。現在有些人,實際上連最基本的做人問題都沒有解決好。
關於怎樣做人的問題,或者說人之為人的問題,早期儒家十分關注。儒家講「人禽之辨」,這是他們學說的邏輯起點。人是「自然的人」,還是「社會的人」,必須考慮處理好與他人、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做人要有修養、有教養、有德性。做人的問題解決了,社會、國家的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不論說什麼,不論做什麼,都應根據社會角色而盡其職分。儒家的「正名」主張就是如此。
通過以上分析,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間的關係就很清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是「中國」,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延續,今天的中國是建立在歷史的中國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紮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
學術周刊: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怎樣的滋養作用?
楊朝明: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高度一致。比如「仁」,實際就是仁愛,就是愛心;沒有愛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便無從談起。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方面也高度一致。就國家層面說,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就是因為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們熱愛國家,就要熱愛民族、熱愛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對民族文化抱有「溫情與敬意」。所以,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是無可置疑的。
從「自我修身」到「精神紐帶」
學術周刊:您曾指出,「孔子所闡述和確立的很多價值觀念仍然是我們的立足點,這是中華兒女的生命底色,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除了以上您所說的「正名」,孔子還有哪些主要觀念仍在當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者說,您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哪些時代價值?
楊朝明:從孔子時代至今,2500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價值觀念依然是我們的立足點。這些價值觀念,主要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或者「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在關於個人修養與道德建設上,正如前面所說,我們都是社會的人,必須解決立身處世、如何做人的問題。可見,對於是非觀、榮辱觀的培養,對於世界觀、人生觀的培育,孔子儒學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就是希望把人培養成有擔當、有情懷、愛學習、求上進的君子,這要求每個人自覺修身。修身是「成己」的功夫,它包括「致知格物」,窮物以「誠意正心」;只有明理知恥,才能好惡有節,了解、認知到社會發展規律要求我們這樣做,才能使修身變成一種自覺;「修身」這個問題解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自然就沒了問題。
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政德教育、黨風廉政建設也有重要意義。儒家思想也是一種管理哲學,它在強調「為國以禮」同時,十分強調「為政以德」,尤其注重社會管理者的德行。孔子說:「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以廉恥之節也。」「君子」的本義是對為政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指地位高的人,後來引申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子」這一概念其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繫,對理解孔子思想很有價值。為什麼「地位高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是「高尚的人」。這就要求為政者在內心裡對自己有一個「高尚」的要求,這就是君子的自律。早期儒家就是在這樣的認識邏輯上形成了他們的管理學說。
中華民族由不同的民族組成,海外還有很多華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園,最能作為聯結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對於中華民族的團結是非常有意義的。正如英國著名學者貢布里希在研究世界歷史後所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將中華文化作為精神紐帶,就可匯聚成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還在於思索人性與人的價值,它要求每一個社會的人明理修身,循道而行。比如,每個人都要孝敬父母,這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要求。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還要「泛愛眾」、「仁厚及於鳥獸」,這就是推衍親情,放大善性,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中國才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覺得,其中還包含了「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等等,理解到這個層面,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就會更有成效,就可以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就能更好地彰顯出來。
學術周刊: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學經歷了怎樣的社會變遷?對於傳統文化,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應如何更好地弘揚與創新中華傳統文化?
楊朝明:孔子非常重視「禮」,通過認真研究孔子「禮」的思想,我們發現,其實質便是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秩序。到了帝制時代,關於它的解讀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些問題。
比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的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身份都是複合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求自己,各守職責。但到了漢代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帝制時代皇權至上,漢代「以孝治天下」,從而變成了片面強調君權、父權。本來,「君為臣綱」相當於一種工作關係,但此時變成了對君權的強調。與之相應,「父為子綱」也變成了子女絕對服從父母。認識到孔子思想在漢代前後的這種變遷,就不難清晰地了解到,近代許多人「反對傳統文化」,反對的是漢代以後的「威權儒學」;很多人守護傳統,守護的乃是「德行儒學」,原始儒學的真精神。只有分清這種變化,才能掃清理解與認識孔子學說的障礙;具備了這種歷史的、科學的態度,才能更好地弘揚孔子思想與傳統文化。
幸運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原始儒學的價值。因此,對儒學的清源固本,對守護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的開放水平,其實首先必須把握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理解不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把握不住本質性的東西,就只能浮在表面,傳播枝節性
的文化。
世界視野下的包容與和諧
學術周刊: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比,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哪些特色?
楊朝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6日視察孔子研究院時談到,有的外國元首看長城,就能聯想到中國文化的特點在於熱愛和平,不進攻侵略,而是防守自己的家園。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城還象徵包容與凝聚力,外來的東西,進來後也變成內生的東西。中華民族就是由不少民族共同融合形成的,中國常把外來文化本土化。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佛教中國化就是例證。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特徵很早便形成了。春秋時期就有人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儒家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優秀品質,雖不苟同,但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就能具有包容精神,實現文明和諧。如果是這樣,就能像習總書記所說,哪裡還有什麼「文明衝突」?
中華傳統文化還特別注重道德理性與邏輯的統一,特彆強調人文氣質、人文特性,首先對人性本身進行研究。孔子儒家對人的價值進行思考,這一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特徵。比如早期儒家強調人性思索,考慮人「之所以為人」,考慮人性之變,考慮人和自然界、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強調學會做人,這是人文文化的特質,是儒學最大的特色。
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其實,中國先人早就清楚地認識到「人心惟危」,人不能「好惡無節」,而應明理修身,「允執厥中」。孔子說:「凡夫之為姦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又說:「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既然「有度」與「無度」全在「人之思想」,那麼,中華文明「以禮制中」的意義便不言而喻。世界本來就豐富多彩,人類的文化也多元共存。單一音符奏不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單一色彩繪不成賞心悅目的圖畫,單一文化和宗教也將使世界變得單調乏味。經濟的全球化絕不意味著文化的一體化、同質化。因此,學會尊重,學會對話,拒絕衝突,放棄對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互利共贏,世界才會更美好,更富有生機。
(來源:人民政協報)
推薦閱讀:
※恐怖的日本人偶,一不小心他們就會復活......
※不同的觀念之間有高下之分嗎?
※奢侈一次是什麼感受?
※「上廁所」「下廚房」的上下是怎麼來的?
※南昌大學一本麻醉學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