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診斷歌決

中醫診斷歌決 中醫診斷 1、表寒證: 傷寒惡寒身發熱,鼻塞無汗浮緊咳。 中分惡風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出。 2、表熱證: 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 咳痰粘稠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3、里熱實證: 里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有力舌苔黃。 4、里寒虛症: 里寒虛症腹痛滿,嘔吐清水氣息短。 納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脈沉緩。 5、寒證: 寒證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長清。 便溏舌淡脈遲弱,陰盛外寒陽虛生。 6、實熱證: 實熱高熱面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譫語,舌絳脈洪和神昏。 7、虛熱證: 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失眠。 頭暈眼花腰酸痛,氣短咽干痰少粘。 顴紅無苔脈細數,育陰潛陽治可愈。 8、寒熱錯雜(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錯雜證,胸中煩熱咳痰粘。 口舌生瘡咽腫痛。腹痛便溏緊相連 9、上寒下熱: 上寒胃脘拘急痛,嘔吐清水噦逆機急。 下熱下腹脹悶痛,尿痛色黃尿意頻。 10、里寒表熱: 里寒素有浮腫病,畏寒便溏四肢涼。 復感表熱渴咽痛,發熱解表當助陽。 11、里熱表寒: 里熱表寒素有熱,煩躁便秘渴咽干。 復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熱惡風寒。 12、真熱假寒: 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 惡熱煩渴喜冷飲,舌絳苔黃神不清。 13、真寒假熱: 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熱口渴脈虛大,甘溫除熱好時機。 14、實證: 實證氣鬱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 便難里急尿澀痛,舌紅苔厚脈弦長。 15、虛症: 虛症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淋淋。 陰虛可見五心熱,陽虛面白肢不溫。 舌光無苔脈細弱,大便溏瀉小便頻。 16、上實下虛: 上實喘嗽壅勝痰,胸脘腹脹卧則難。 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虛下實: 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濕熱凝。 心悸怔中氣息短,里急後重膿血行。 里實表虛風熱壅,郁在三焦表裡中。 腹滿據按二便閉,發熱汗出痛惡風。 18、里虛表實: 里虛表實食慾減,便溏食後腹脹滿。 惡寒發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19、真實假虛: 內有真實外假虛,體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後重或症癖,大實贏狀補益疾。 20、真虛假實: 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 舌質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21、陰陽 陰證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目紅赤呼吸粗。 高熱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浮 陰虛內熱顴唇紅,盜汗少寐夢遺精。 五心煩熱脈細數,舌紅無苔卧不寧。 陽虛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虛弱脈, 身倦畏寒尿頻數,陽痿帶稀體無澤。 失血脫水成之陰,口乾喜冷汗多粘。 舌紅乾燥脈虛數,面色潮紅畏熱煩。 亡陽病變陽虛脫,手足厥冷汗出多。 脈微欲絕舌淡潤,渴喜熱飲息微弱。 22、氣虛: 氣虛五臟功能弱,呼吸氣粗語低微。 身疲肢倦食納少,心悸筋緩目發黑。 頭暈眼花腰酸痛,自汗脫肛內臟重。 23、氣滯證: 氣滯主證脹悶痛,脹疼發作時重輕, 竄痛噯氣矢氣減,兼證五臟各有型。 脘悶納呆脅脹滿,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氣逆:

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嘔惡噯氣呃逆胃,腫逆昏厥頭暈眩。 25、血虛證: 面唇舌甲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 經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熱證: 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疹斑。 舌質紅絳脈細數,月經先期崩漏連。 27、血瘀: 腫脹刺痛有定點,日輕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質青紫暗,舌邊尖部瘀點斑。 口乾嗽水不欲咽,肢體麻木或痙攣。 脈沉細澀為要點,部位不同隨政見。

28、氣滯血淤: 氣滯血淤肝鬱成,太息易怒脅脹痛。 月經不調脅痞塊,舌紫脈虛診可憑。 29、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頭暈眩,少氣乏力懶語言。 面白色淡脈細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氣虛失血: 氣虛失血屬內傷,倦怠少氣面萎黃。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31、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屬亡陽,冷汗淋漓面色蒼。 四肢厥逆神昏重,舌淡脈微參附湯。 32、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口咽干,唇舌膚燥大便難。 尿少舌紅脈細數,養陰補津增液痊。 33、水液停滯: 風痰風勝動挾痰,阻塞清竅頭暈眩。 口眼歪斜舌不正,喉中痰鳴倒突然。 熱痰互結黃稠粘,喉痹便結心內煩。 或發癜狂脈滑數,瀉熱豁痰滾痰凡。 濕痰胸悶多易咳,嘔惡頭暈胖嫩舌。 身重睏倦脈滑軟,燥濕化痰二陳列 燥痰粘稠難咳出,咳痰如線或如珠。 口鼻咽喉舌齒燥,便干尿少津液枯。 痰飲脅滿胃水音,嘔吐痰稀頭眩暈。 心悸氣短口不渴,脈象弦滑苔白潤。 懸飲脅痛脅脹滿,氣息脈短咳唾喘。 轉側呼吸牽引痛,舌苔白滑脈沉弦。 溢飲重痛肢浮腫,發熱無汗而惡寒。 尿少咳喘痰白沫,乾嘔苔白脈緊弦。 支飲咳逆胸膈滿,浮腫難卧氣息短。 痰白沫多脈弦緊,舌苔白膩弦暈喘。 太陽傷風惡寒風,發熱汗出頭項痛。 鼻鳴乾嘔苔薄白,脈象浮緩桂枝功。 太陽中風兼證繁,項強几几氣喘痰。 身痛沉遲腹滿痛,拒按時痛與喜按。 心下微痛尿不利,四肢微急小便難。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依提綱,臟腑經絡病顯彰 太陽中風傷寒病,脈浮惡寒頭項強 陽明裡熱胃家實,苦幹目眩少陽傷 太陰虛寒腹滿吐,食不下利腹痛當 少陰寒化熱化證,脈微細寐熱煩綱 厥陰上熱下寒證,厥熱吐蛔下利方 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 六經辨證八綱關,具體傷寒辨證專 八綱概括陰陽內,表裡寒熱虛實間 二者源於內經理,相輔相成密相關 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的關係 六經臟腑不可分,六經表淺臟腑深 臟腑經絡相聯屬,辨證論治求病因 太陽傷寒熱無汗,頭項強痛而惡寒。 身痛胸疼脈浮緊,喘嘔麻黃湯可愈。 太陽傷寒兼證 傷寒兼證在太陽,寒熱几几項背強。 喘嘔痰稀尿不利,利嘔煩躁舌苔黃。 膀胱蓄水證 膀胱蓄水尿不利,小腹脹滿痛不舒。 渴不欲飲飲即吐,發熱惡風汗自出。 膀胱蓄血證 膀胱蓄血腹滿脹,其人發狂而喜忘。 脈澀舌紫尿自利,方用桃仁承氣湯。 陽明經證 不惡寒兮陽明經,惡熱煩渴汗蒸蒸。 心煩譫語氣粗喘,苔黃脈大白虎清。 陽明腑證 日晡潮熱汗連綿,腹滿拒按大便難。 苔黃芒刺脈沉實,煩譫循摸惕不安。 少陽經證 少陽口苦目暈眩,往來寒熱胸脅滿。 咽干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脈象弦。 少陽兼證 少陽太陽兩相兼,發熱微寒肢節煩。 微嘔脘悶脅苦滿,柴胡桂枝

推薦閱讀:

從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關係談五運六氣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
遴選北京部分好中醫及相應評測
[轉載]中醫學說之真
中醫學之五行學說
糖尿病皮膚瘙癢中醫名方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