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太極拳論》
06-25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古代的天體演化論,把太極形容為混沌初分後的陰陽兩氣,而混沌未分的狀態為"無極"狀態。(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採用這個名稱, 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是為兩儀。兩儀—陰陽一矛盾—太極也。所以說「太極」是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是一個混圓體,動時分陰分陽,所以說太極生兩儀。靜時仍然是一個混圓體,陰陽變化相對靜止 ,但陰陽的道理具備,所以叫做靜之則合。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依據陰陽這一理論主線創編了太極拳和雙人推手。「無過不及,隨屈就伸」這裡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是根據這種理論來闡明太極拳、推手的要領和方法。根據推手客觀情況的變化來進退和屈伸,隨著對方的動作而採取攻防動作,不主觀,不盲動,隨對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對方進一寸,我退一寸。退的少了成 為頂,退的多了成為丟。通過沾粘連隨,引進落空的方法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以了解對方的動向 、力點和快慢,作 出判斷來克制對方。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 ,多了一種偵察能力—聽勁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太極拳推手術的粘字,是三百餘年前俞大猷、戚繼光等提出來的,明朝俞大猷的《劍經》,及對打棍法中時用粘字。俗語說:滴水穿石。理論上講,柔能克剛, 剛也能克柔。單純的柔是不夠用的,太極拳要求柔中寓剛,剛柔相濟,沾粘連隨都要以柔 為主,剛在柔中,人以剛來,我以剛去對抗為頂。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是人剛我柔,把對方力量引開,使對方來力落空。走化的目的是我走順勁,得機得勢造成有利於我的形勢,使對方走背勁,造成不利於對方的形勢。沾粘連隨是對雙方而言的,好像膠水粘物一樣,粘走相生,剛柔相濟,這是推手的重要原則。「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急應緩隨是根據對方變化而變化的。太極拳觸手非圓即弧,加之螺旋掤漲,我方的力覆蓋在對方力之上,借力打力總是比對方快一節拍「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動作雖然千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急應緩隨的道理是一貫的。運用理惟一貫之原則指導我們練拳練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立身中正,對拉拔長;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等這些太極拳練習原則,要在萬端變化甚至舉手投足間都不能有絲毫棄捨,久而久之習慣自然了,才說的上是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著熟也稱招熟,太極拳推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即著熟、懂勁、階及神明。招熟首先姿勢要正確,拳套要聯貫,呼吸配合好。拳法、拳勢,打(用)法、非常熟悉。練習太極拳推手,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勢的招法要正確、每個招法要用得上。懂勁即是在招熟基礎上逐漸悟出用勁的粘隨.剛柔、虛實輕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後發等道理。階及神明即台階、梯子,須一步一步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隨心所欲,熟能生巧。 總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推等招法熟練後,逐漸悟出不經過勤學苦練,就不能豁然貫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意為「百匯穴」要輕輕領起,便於中樞神經提起精神來指 揮動 作。關於氣沉丹田則說法不一。這裡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也被稱作內家拳 的一個特點。丹田是肚臍下三指這個位置叫丹田,其實從解剖學看它除了腸子以外沒別的東西,但從健身角度多轉轉它確實沒啥壞處。「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不偏不倚是說身體姿勢中正。不偏是指形體上、神態上都要自 然中 正,不倚是不丟不頂,不是依靠對方來維持自己的平衡。 忽隱忽現是說運勁要似有似無,忽輕忽重,虛實無定,變化多端,讓對方無法適應。「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對方從左方用力攻來,我左方不但不用重力相應,相反而以虛 而化之,虛而引之 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 。如對方從右方用力來攻,則我右方虛而化 之,虛而引之,也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 這就是不犯雙重之病。練到處處能虛而化 之,虛而引之。 虛 和 杳 都是 不可捉摸的意思。當然,化、引是手段,目的是對方落空我的另一邊就可實施打擊。太極拳大師張志俊先生有一篇專論叫《輕重虛實解》是對這段話的最經典解釋。「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彌解釋為「更加」。我使用引進落空的方法,當對方往上進 攻,我高引讓你覺得高不可攀,具有腳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覺; 當對方往下進攻,我低引讓你覺得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的感覺。對方前進我引進,有進之愈長而不可及的感覺,反之亦然。這都是粘走相生,不丟不頂,我順人背,我得機得勢,彼不得機不得勢。推手技巧可說是無止境的,是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術。雙方功力技巧相等,不容易發揮。如果差距大,如力量、速 度.靈敏.技巧等相差大,這種高級技巧就會顯示出來。「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形容靈敏度極高的觸覺、內體感覺功夫。只要肢體稍微觸及,便能立即感覺並走化。這裡除了要練到很高技術外,從太極拳本身處處皆圓而言,是能做到一根羽毛不能加,一隻蠅蟲不能落境界的。就是達不到如此境界在推手時,做到人不知我,我能知人也不是什麼難事。「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當一個人的武功和修養達到一定的水準時,所向無敵不一定要靠武功,是修為,是境界,是氣質,是那種所向無敵的氣概。這是所謂英雄產生之路,必由之路。「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武術的門派很多,眼花繚亂,如果分類總結不外乎是力量大的打力量小的, 手腳快的打手腳慢的。「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察是考察的意思,調查的意思。四兩撥千斤在這裡特指是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之句指的是別人說的話。它的整句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經過他本人的考察,引用四兩撥千斤比喻為太極拳的話,有一條重要的道理,那就是顯然不是靠力量取勝的。由此看來,打手歌不是王宗岳作品。「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耄一般指七十以上八十歲以下;耋一般指八十歲以上九十歲以下,統指老年人。能御眾之形指能應付眾人的圍攻並取得勝利,而且說明並不是靠快才能取勝。結合上一段看,意為掌握了太極拳技術的人,取勝的本領既不是靠力大,也不是靠速度。「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身法端正,始終保持平衡,要像天平秤一樣准。身手圓活如車輪旋轉,不但不受來力,還能引化來力;無論單方面來力多麼直大,都要粘著走化而不頂不抗,能做到這樣的偏沉 才是順隨。否則就會出現兩方相抗,如果兩方相抗,動作就會滯鈍,結果還是力大勝力小者。「每見數年鈍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很多練太極拳推手多年的人,因為不懂勁,不懂粘隨走化的道理,推手時不但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這都是犯了雙重之病所致。「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要避免頂抗的毛病,就要懂得陰陽的變化。陰陽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矛盾,陰指柔、虛 、輕、 合、蓄勢、吸氣等;陽指剛、實、重、開、發勁、呼氣等。粘逼中隨時可以走化,粘是運動中的粘、運動中的走;走是運動中的走、化是走動中的化。所以走也是粘。有開有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有虛有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樣虛實、剛柔、開合.變化靈活,才使對方顧此失彼,不知所措,應接不暇,處處被動。 陽剛不能離開陰柔,陰柔不能離開陽剛。有陰有陽,有虛有實,有柔有剛,陰陽相濟,虛實互變,剛柔互補,這樣才能算是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懂勁以後,粘走相生,越練越精細,越練越巧妙。默想揣摩其中,學思並用,慕容回首太極拳精妙之處,原來就在燈火闌珊處。逐漸隨心所欲,身手輕靈,威力無比,搭手即能判斷對方力量的大小、長短、動向、快慢,周身皆是手依著何處何處擊。「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 詳辨焉。是為論」推手本來是捨己從人的技巧,是要順應太極拳的規律,如果自作主張,違反太極拳規律,必然會出現丟、頂、匾、抗等病而不能引進落空,捨己從人。不能捨己從人實際上是捨近求遠。捨己從人和捨近求遠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如果不辯所以,差之毫厘,結果是謬之千里。練拳、推手的人要詳細辨別這個道理。 這就是太極拳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太極拳到底咋練?
※太極拳與螺旋運動<轉帖>
※純太極拳格鬥的困難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A ,B,C,D 集教學 陳正雷
※木雲三君的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