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光影大師李可染的絕美光影傑作

  李可染 黃山風光 1963年作  李可染是中國山水畫家中第一個自覺地從素描調子來整合畫面統一性的畫家。他學過油畫,也刻過木刻,對素描下過很大力氣。如何在光影明昧中巧妙把握素描調性的統一成為我們面對李可染逆光山水首要關注的點。  李可染認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學,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準確地反映客觀形象。形象描繪的準確性,以及體面、明暗、光線的科學道理,對中國畫的發展只有好處,絕無壞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李可染的山水畫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形成了其作品的獨特風格。

  李可染 山頂梯田

  李可染 岩泉積翠

  李可染 山村飛瀑圖  此畫描繪的是雨後山村飛瀑鳴泉的常見之景。畫家運用大片濕墨和淡墨,以潑墨和積墨為主表現山林,山坡上的民居和瀑布以留白表現,以墨與色的明暗變化交待出空間層次,使空間由遠及近逐步推進。近景的樹木帶有一種逆光的效果,樹梢閃動著瑩綠的光暈。磚拱石橋是畫面唯一的暖色,橋下的黑色岩石和明亮的溪流又與遠處的山林瀑布相映,使畫面統一在深邃寧靜的意境中,彷彿能夠在空濛的深山中聽到泉水的叮咚聲。

  李可染 樓台煙雨圖 1962年作

  李可染 水鄉紹興城

  李可染 井岡山 1975年作

  李可染 井岡山 1975年作

  李可染 長征 1978年作(9856萬元,2010年12月)

  李可染 黃山煙霞 1981年作 (2357.5萬元,2011年11月)  此幅《黃山煙霞》創造了豐富的意境,志不在畫黃山何處何景,而是寫千峰競秀,萬壑藏雲,墨色較重,處處見干筆,特別是雲海的畫法,更是體現出蒼茫之氣。畫家的藝術個性藉助於嵐光水色,霧雲煙靄得到更充分、自如的抒發。陽光和大氣的變幻在作品中是最富於活力的因素,那浮動的、溫暖的夕陽,模糊了景物輪廓的煙霞,崇山巨嶺邊緣上燦如金色的側逆光;那山腳下如明鏡般閃爍的水田,都直接得之於大自然,而又非對自然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升華了的藝術家的心靈的創造。  山石的厚重與光的流轉、雲氣的飄柔在對比中達到和諧,在統一中形成對照。正如畫家經常提到的李邕(麓山寺碑)中的名句法「川浮而動,岳鎮而安」,它體現著大自然的運動規律和藝術的辨證法,也由此而奠立了李可染山水畫藝術既沉雄厚重又靈動、富於生命活力的特色。

  李可染 山嵐松雲 1979年作

  李可染 巫山雲圖

  李可染 黃山煙霞圖 1963年作

  李可染 春雨江南

  李可染 楓林暮晚

  李可染 愛晚亭

  李可染 陽朔一景 1963年作

  李可染 灕江紀游 1963年作

  李可染 灕江勝景 1964年作  1950年代是李可染寫生的高峰期,1959年,李可染的寫生作品主要以桂林為題材,共二十餘幅,畫家本人的創作在此後也進入「采一煉十」的階段,開始對寫生作品提煉加工。  奇秀的灕江山水,萬山重疊,江水如碧,可是從任何一個角度取景,都各有玗限,與畫家的意象總有差別。於是,畫家「以傳統以大觀小法寫之」,減弱焦點透視造成前大後小的視覺效果,俯仰周覽,生成獨特的意境。「餘三游灕江,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灕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這段題跋多次見於李可染的灕江題材畫作中,畫家對自己新創作的欣喜與自信也流露無遺,此幅1964年的《灕江勝景》便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的一幅山水城作,與其它同類題材相比,此作少些往後畫作的熟練程式,而筆墨生動清新,空間變幻虛實巧妙,足稱翹楚。

  李可染 灕江勝景

  李可染 花果山 1973年作

  李可染 蜀山春雨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

  李可染 江山覽勝圖

  李可染 煙江夕照圖 1987年作

  李可染 山水清音 1988年作

  李可染 雁岩一景 1962年作 (759萬元,2011年)

  李可染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1963年

  李可染 革命聖地韶山 1971年作 (6842.5萬元,2011年12月)

  李可染 雨後斜陽圖

  李可染 灕江邊上 1979年作

  李可染 高岩晨嵐 1982年作

  李可染 千岩萬壑 1982年作

  李可染 萬木蔥中見人家 1986年作

  李可染 千岩萬壑

  李可染 雨後圖 1988年作
推薦閱讀:

城市光影(132):汽笛之旅
【光影法納】《無間道》系列——時無間,空無間,受者無間
光影理論 聽雨軒sjh
袁莉 光影朦朧秀線條
【照片處理】利用光影魔術手做HDR效果

TAG:大師 | 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