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黃亢美:字理識字教學

字理識字教學【編者按】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其《關於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談及識字教學時指出:「應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同時,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初步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 古今的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即依據字理進行識字教學,能讓學生快速形象地識記漢字,且能領悟漢字蘊涵的文化內涵。然而,試問我們的語文教學,能較好地運用字理引發孩子的無限遐想和催生他們的創造嗎?我們的教師把「獨體字問有多少畫,合體字問是什麼結構」當作了主流教法,我們的孩子習慣了字形分析,習慣了死記硬背,他們很少能從識字中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學習的興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並能「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語文課程標準》),自覺地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呢?為此,我刊特邀請了著名特級教師,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全國字理教學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黃亢美先生撰寫系列研究文章發表看法,也歡迎廣大教師參與此話題的討論。如何依據漢字特點教學系列談之一字理+心理=合理——凸顯字理,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 特級教師全國字理識字研究中心 副理事長黃亢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基礎,要切實地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語)。《語文課程標準》制定組成員陸志平先生在其《語文課程新探》一書中也指出,「根據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識字的序列,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課題,也肯定是一個具有豐富多彩答案的課題」。大量的教學實踐亦證明,依據漢字本身的規律(字理)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進行識字教學,當是最合理的教學,簡言之,即是「字理+心理=合理」。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規律(心理)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而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漢字最主要的就是講析字理。漢字雖然歷經漫長歲月的演化和特別是近代的簡化,但是大部分的漢字依然有「理」,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依據字理教學,也就自然地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其《關於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應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同時,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初步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依據字理進行教學其功效是多方面的,在引導學生感悟漢字的文化內涵方面尤其彰顯。1.凸顯字理,讓學生體會漢字的意象美。世界衛生組織於1995年在全球展開了「腦的十年」運動,旨在促進腦科學研究以提高人類生存質量。我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並且把它與漢字教學聯繫起來。1998年1月16日,李嵐清副總理考察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時說,「多用右腦,多訓練右腦,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几百倍。所以,希望你們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研究右腦。有人說下個世紀的十年是右腦開發的十年。哪個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哪個國家就有活力。而我們中國有先天的好處,因為我們用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腦。但是我們沒有自覺地用各種方法來開發右腦。」 我們知道,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實質上是智力、創造才能的競爭。人腦是人的智力的發源地,所以,未來的世紀是人腦——特別是右腦的開發的世紀,這個課題,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其意義甚至大於物質的開發和利用。」(李嵐清副總理給陳至立部長的信)所以,從科技的高度和人腦科學的深層次上來探討素質教育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就識字教學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依據字理,析形索義的方式來開發右腦。50年代時,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他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漢字如「詩」似「畫」,這是因其表意性使然,依據字理析解漢字,學生就能透過漢字的筆畫出現如「詩」似「畫」般豐富的內心視象,從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識記漢字。如何使漢字由抽象的符號轉化為生動的意象呢?一般採取的對策是:1、 通過圖字對照,重現象形字的形象。如禾穗圖與「禾」字的比照,簡筆畫的山形與「山」字的比照等。幾乎每一種版本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初學構字率較強的獨體字時,課本里都會以「文字圖——小篆——楷書」的形式出現,因此,我們應很好地對這三者進行比照,可先具象再抽象(「文字圖——小篆——楷書」),也可先抽象再具象(「楷書——小篆——文字圖」)。切莫單純地教楷體的獨體字,而僅把文字圖和小篆當作簡單的插圖。2、 通過字形展開聯想和想像。對於那些由獨體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可採用分解組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其「會意」的方法。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組成,可具體地想像人們用「爪」在「木」上採摘茶葉或果實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像遠古的男子在「田」間出「力」勞作的情形,還可由此聯想到婦女在家紡紗織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織的畫面就會呈現在學生的面前。3、通過動作演示再現情景。如會意字「拿」「掰」等,這類字動感十足,用動作演示十分形象。即使是「望」、「瞧」、「眺」、「瞅」、「盯」、「窺」、「盼」、「瞄」、「睬」、「瞪」、「瞰」、「瞥」、「瞟」等形聲字,也可以用表情和動作來顯現。引導學生透過字形想像漢字所蘊涵的意象,久之,一個個的漢字在學生的眼前就真的會如「詩」似「畫」,甚至其形其色其聲俱現。如在誦讀《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和「黃鳥于飛,其鳴喈喈」的詩句時,從火的「灼灼」,使讀者想像到桃花紅得象火焰一樣;從口的「喈喈」,又讓我們彷彿聽到黃鳥清脆悅耳的鳴叫聲。通過字理的析解和意像的透視,此時,「如果打開用漢字寫的一本書,那就好象進入了一個畫廊,一幅幅畫爭先恐後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樂。」(於漪語)2.凸顯字理,讓學生領悟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不只是記錄漢語的工具,而且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活化古。日本一位學者說:「漢字的信息量很大,它本身就是一種IC(集成電路)。」國內也有同行學者談到:「方塊漢字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是中國文化的縮微系統。」漢字具有平面的二維結構的特點,它的形旁是信息存儲體,它的聲旁是信息識別體,至於象形字、會意字,幾乎可以望文生義,文化內涵極其豐富,這樣的信息載體的特點是線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我們應盡量通過析解漢字的形義,讓學生感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在字理析解中了解漢字形義的演變情況。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動逼真、圖文合一,使人見字而識形,見形而知義。爾後的會意字內涵豐富,組構巧妙。例如「監」,繁體為監,像一個人彎著腰(亽),瞪著眼睛(臣)下視水盆(皿)照面的情狀,本義是照鏡子。這個字告訴我們人類最初沒有鏡子,只好用盆子裝水照面修容。春秋時,人們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並利用青銅磨製出了可以照面的銅鏡,於是先後以「鑒」、「鏡」表示,以區別原來的水盆鏡子。今天,我們使用的鏡子已不是銅的而是玻璃的了,但我們仍沿用「鏡」字,這樣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出其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2、在字理析解中受到傳統美德的教育。古人造字時,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融入了構字之中。如「信」字,從人從言,意為「人」「言」須誠信,誠信乃為人之本。「仁」字,從人從二,人與人相親相愛為仁,即仁者愛人。忠字,從心,中聲,盡心儘力,赤誠無私為忠,這是指對眾人、對國家的心態,如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孝字,從老省,從子。兒子盡心侍奉老人為孝。古語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古人認為這便是人之異於禽獸的地方。真乃「字小乾坤大」,從這些漢字中折射出古人諸多的價值觀念,通過對這些漢字字理的析解,很自然地就滲透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3、在字理析解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形聲字由表義的形旁和標音的聲旁組合而成,是一種比較科學、能產的造字方法,其表意的形旁對於我們研究漢語詞的原始意義,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及其發展,了解當時人類的認識水平,都是很有幫助的。如「財、貨、貴、賤」等字以「貝」為形旁,「幣、帛」以「巾」為形旁,「錢、銀」以「金」為形旁,從這些不同的形旁可知我國古代曾先後用過貝殼、絲帛和金銀來作貨幣,反映了漢族人民對於貨幣價值觀念的發展過程。又如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裡,以婦女為中心,很多姓氏都加上「女」旁表形,如「姜、姚、姬、嬴」等,連「姓」字本身也是女旁,一些美好的字眼也用上女旁,如「好、姣、姝」等。到了男權社會的時代,從文字上就出現了許多侮辱女性的痕迹,如「嫉、婪、嫌、妓、奸、妨」等字,就連「偷」字和「懶」字也曾加上「女」旁。「女」字真可謂「受寵」一時,又「受害」一時。「政、教」以「攵」為形旁,從「攵」的字往往與「打擊」有關,由此可知上古時代的「政」、「教」都與刑罰和體罰有關。如此析解字理,能使學生領悟到祖國漢字所蘊涵的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3.凸顯字理,讓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1998年1月16日上午,李嵐清副總理在考察南京金陵中學向同學講話時,在黑板上寫下了「火」、「火山」、「火山口」3個漢語名詞,然後又各自添寫英文。他說:「中國字,只要把每個單字記住,就會讀出這些單字組成的詞,然而,英文卻不是,每個字都不是一樣的。」李副總理最後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字很偉大,要好好學啊!」的確,中國的漢字除因其表意性而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在音律、形體、情趣方面在世界上亦是別具一格,頗具魅力的。例如,「對聯」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左右兩聯,字數相等,結構相似,詞語相對,平仄相調,內涵相聯,真可謂無獨有偶,巧奪天工,特別是一些內含字理的對聯,尤顯情趣。如A 此木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B 六木森森,楊柳梧桐松柏,三水淼淼,海洋湖泊江河。A聯屬於拆字聯,把「柴」、「出」「泉」、「昌」進行分拆,這實際上是進行了漢字結構的分析。B聯除了對「森」和「淼」進行分拆外,後續的「楊柳梧桐松柏」和「海洋湖泊江河」又凸顯了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漢字字理的特徵仍然十分突出。中國的對聯如此的對仗工穩、平仄相對、音律有致,這是線形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擬的,顯現了漢語言文字獨具的特色,特別是每到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張貼春聯,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更是中國的一大奇觀。我們的語文實驗教材在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嘗試,多種教材都選用了「對子」形式的識字課。此外,運用猜字謎的形式,也能較好的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字謎的形式古已有之,它跟漢字的音、形、義關係密切,課堂教學中突出字理的猜謎也是十分有助於學生對漢字形義的識記和文化知識的吸納的。例如:上山割草木,加水反覆煮; 一人欠著身,俯看皿中物;熬出顏色來,再放絲和布; 此物真是美,兩滴口水出;攪和九次後,白布變藍布。 於是起壞心,把它偷回屋。(染) (盜)從上例可以看出,作為課堂上識字教學中的猜謎是與社會上的文字遊戲式的猜謎是不同的,它特別注意漢字音形義的聯繫,突出字理的構成,通過猜這些形義結合的字謎,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訓練,獲取了歷史文化的知識,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特有的魅力。由上可知,在識字教學中凸顯字理,能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豐富他們的文化內涵,讓他們切實地感受漢字魅力。我們教師當傾情儘力而為之!(下篇提示:《凸顯字理,切實地培養學生自能識字的能力》——該文將從如何科學地依據字理進行有效的教學上進行論述,並具體地介紹依據字理進行識字的方法。)識字教學系列談之二字理+心理=合理——依據字理,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 特級教師全國字理識字研究中心 副理事長黃亢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基礎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首先就必須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要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李連寧司長語)。大量的教學實踐亦證明,識字教學機械記憶容易遺忘,意義識記則印象深刻。因此、評價一種識字方法的優劣,「首要的標準就是看它能不能盡量地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提供更多易於聯想的線索,更快更牢地識記漢字」(佟樂泉語)。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依理而行則興,逆理而為則衰。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講析字理的識字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綜觀進入新課改以後所湧現的多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在識字部分的設計無不體現出字理識字的特點。例如:北師大版設計的「丁丁冬冬學識字」,借用「丁丁冬冬」的口發問:「這些字為什麼帶木字旁?家裡還有什麼東西寫出來也是帶木字旁的?」人教版的識字順口溜——「人門閃,馬門闖;心入門,悶得慌;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台。」蘇教版的形聲字轉盤識字,象形字構成的意象圖等,這樣的教學設計都較好地體現了字理教學的特點。那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凸顯字理教學呢?我認為應該特別地注重如下方面的教學。一、運用「溯源——對照」法,教好構字率強的基本字漢字的構成一般來說是先有象形,爾後派生出指事、會意、形聲乃至假借和轉注。據此可知,獨體的象形字具有極強的組構功能,教好象形字對稍後學習的指事字特別是合體的會意和形聲字是十分重要的,將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較好地形成小學生自能識字的能力。目前使用的多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意識到學習基本字探究其字源義的重要性,因此,幾乎所有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首先出現的構字率較強的獨體象形字時都配以實物圖形或概括抽象圖(兩種圖形有時可省略其一),而後是小篆文字,最後再引出楷體文字,這樣的編排和設計無疑是十分好的。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領會編者的意圖,併科學的施教。對構字率較強的象形、指事這類基本字的教學一般可採用「溯源——對照」的方式進行。「溯源」,就是指簡明扼要地闡述這些漢字產生、演變的大體過程,一般可通過圖片實物展示、動作演示、故事介紹、根據基本筆畫分析和點撥等方法進行。「對照」,就是指在展示漢字演變過程後,將楷體漢字各部位與篆體、客觀物體各重點部位進行對應比照,以形象地感知畫圖——篆體——楷書之間的聯繫,從而理解和識記所學楷體漢字的形義。如教「山」字可繪出或參看課本中的群山圖,教「丁」字可用釘子進行直觀演示,教「大」字,則可由教師或學生伸開兩腳張開雙臂顯示形體,爾後與篆書和楷書的漢字進行筆勢對照。現行教材大都是圖字結合的,有些教材先有實物彩圖,再過度到概括抽象圖(實物圖畫和文字之間的一種簡筆畫,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3「舟」、「竹」、「石」、「泉」、「川」這些字的圖形),然後引出既保留實物特點,又與楷體比較接近的小篆,最後在呈現楷體漢字,於是形成了如下的基本順序:實物彩圖→概括抽象圖→古體漢字→楷體漢字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應按以上的呈現順序引導學生觀看、理解和識記。如教「川」字,先看水流形狀的「實物彩圖」,再看簡筆畫的「概括抽象圖」,此時的圖形已比較接近文字,但它還是屬於圖畫的性質,依據它的主要筆畫線條與小篆文字對照,建立圖與字之間的聯繫,在此基礎上學習楷體的「川」字,此時的「川」字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就不會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條奔騰不息的大「川」了。教學的方法是靈活多變的,有時候又可以倒序為之,形成如下的順序:楷體漢字→古體漢字→概括抽象圖→實物彩圖一般來說,析解象形字時必須給兒童展示由圖畫到古漢字再到楷體漢字產生、發展的大致過程,並著力去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繫。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多地講解文字學知識,對於漢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也不要求學生能複述,古體漢字更不要學生去記憶和書寫,只是讓學生經歷一種由圖畫到楷體漢字的思維過程而已,重點還是放在楷體漢字的學習上。在教材的編寫和實際的教學中,如下的一些問題應引起我們的注意:1、 在教材的編寫方面,圖與字的對照要恰到好處。象形字是由實物圖演變來的,教學中常常要把原始的實物圖復原出來,以找到漢字形成的根源。而這個圖決不是一幅任意的圖畫,它需要體現特定情境下的典型意義,表現出漢字形成的過程,便於學生浮現出記憶的痕迹。如「鳥」字,它是由一隻頭向左棲於樹枝的鳥形演變而來,而「燕」字卻是由一隻向上飛翔的燕子形狀演變而來。然而,一些版本的教材沒有掌握好這個典型形象,而是任意畫一隻飛鳥和一隻橫飛的燕子,且沒有概括抽象圖,這就很難在對照時從漢字與圖畫中找到共同之處,也就達不到讓孩子感悟漢字演變過程的目的。2、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一些教師字理意識薄弱,對教材中楷體字以外的實物圖、概括抽象圖以及古文字形的小篆或金文漢字缺乏主動溝連的意識,認為只是一幅欣賞性的插圖而已,因而很少運用這些畫圖和古文字為楷體漢字的教學服務,這就大大地浪費了良好的課本資源,如此的教學,要達到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和「感受漢字形體美」的教學目標也就只能是非常抽象和模糊的了。二、強化偏旁教學的字理意識,做到「教一個得一串」漢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聲字,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時用於表義的特點,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進而「無師自通」地創造性地學習大量的形聲字以及會意字。例如:學了「火」字並懂得「火」作偏旁時變寫為四點底「灬」(「燕」字的四點底是燕尾的變寫),那麼,當學到「熱」、「煮」、「照」、「煎」、「熬」、「熟」、「烈」、「焦」、「蒸」等字時就能自覺地用「火」去析解它們的形義。學了「首」字(表人頭)並懂得「首」作形旁時變寫為「頁」,那麼,當學到「顧」、「頸」、「項」、「顏」、「頂」、「須」、「煩」等字時就能把該字與「人頭」聯繫起來理解。如果了解了「手」可變寫為「扌」、「 」、「又」、「」「」、「廾」以及與手有關的偏旁為「爪」、「彐」、「攵」、「 攴」等,那麼,學到「揮」、「舉」、「取」、「看」、「有」「戒」、「牧」、「采」「秉」、「敲」等字時,就能自覺地用「手」或與手有關的動作去析解它們的形義。概言之,掌握了字理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常見的偏旁部首的含義,學生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例如「烹飪」這個詞,即使學生不會讀,但是,只要他懂得四點底「灬」表示火,「飠」是食字的簡寫,食字旁與食物有關,那麼,就能輕易地推出「烹飪」 的大意是燒煮食物的意思。如此依據字理的教學,漢字出現在學生眼前時,就不再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畫,既能讓學生意義地識記漢字,又能有效地開發他們的右腦潛能。然而,由於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受到「漢字落後論」、「拉丁字母萬能論」的影響,對漢字科學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夠的,師範學校古今漢語教材中有關文字學的知識非常苟簡,因而,即使師範院校畢業的中小學語文教師,一般來說他們的文字學基礎仍是比較薄弱的,多為獨體字數數筆畫合體字說說結構而已。筆者作過調查,相當部分的教師教了多年還不知道「熱、煮、烈、烹」等字下的四點底是表示「火」,只是機械地說「四點底」,甚至有的說是「四點水」,其實,真是「水火不相容」啊!再如下面的一些漢字偏旁也是常常混淆的:「心」字做偏旁寫作「忄」一般教師也知道,而「恭」和「慕」的「」是「心」的變寫則不甚了解。「月」在左旁和下底表示肉(除「朦朧」兩字外)而非表示月亮之「月」,而一些教師在教學「肚」字時竟說形旁是月亮之「月」,人吃飽時肚子圓圓的像個圓月亮,肚子餓時癟癟的像個彎月亮,按此說法,在講到「腿、肝、腸」等字時真不知他如何方能自圓其說了。至於「然」、「祭」兩字的左上部件也是「肉」的變寫,可稱為斜肉旁,相當部分老師對此就感到更模糊了。左「阝」和右「阝」分別表示山嶺高地和區域方位,而仍有相當部分的教師認為左「阝」是表示左邊的耳朵,右「阝」是表示右邊的耳朵。「刀」做右旁是立刀旁,變寫為「刂」尚還清楚,而對「師」、「辨」中的「點撇刀」則不知為何物。「玉」做偏旁省點為「王」,下橫為避讓而變寫為斜提,俗稱「斜玉旁」,而一些教師教到「珍」「珠」兩字時竟說與大王有關,大王才有珍珠,老百姓哪有呢?如此的教學要使學生能聰明起來——難矣!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要讓學生能依據字理去創造性地學習漢字就必須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字學水平。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掌握「六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對常作形聲字形旁的偏旁部首必須熟記於心且能嫻熟地運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師「教一個」,學生「得一串」。三、依據「分解——組合」法科學而靈活地析解漢字。清代著名文字學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人之不識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將一字分為數字,則易記難忘矣。」王氏之說,可謂中國傳統識字教學方法最精闢的概括。我們知道,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四種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這些基本字一般是獨體字。而運用會意法和形聲法造出了合體字,合體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體字的偏旁。所以,教學會意或形聲這些合體字時,通過先分解其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義和功能作用,而後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地弄清其組合後的整體含義或意義功能,這樣就能透徹地了解其字義,意義地識記其字形,概言之,也就是「析形索義,因義記形」。這種漢字析解方法既教學生識字,又授以識字之法,並能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避免機械識記。 「分解——組合」當是我們進行合體字教學的一種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國傳統的優良的漢字蒙學方法,我們應傳承並發揚光大之。通過對下面合體字的「分解」與「組合」,我們可以大致的了解「分解——組合」方法的一般流程。例字分解組合名會意字,分解為夕、口二字晚上(夕)漆黑,見有來者不知是誰,須張口問其名,故夕與名會意為名。
推薦閱讀:

武術基本功 基本步法與拳法 ——中國武術在線 武術教學
詠春拳來留去送與甩手直衝應用實戰訓練教學
面相論命口訣,劉恆面相教學之雜篇(六)
教學相樂

TAG:轉載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