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133期:吳新明-中醫對六氣大司天理論的認識與發展

1.真傳一刻:十五分鐘,盡得中醫真傳

2.中醫人物誌:觀醫林人物,各領風騷

3.一縷書香:品岐黃舊卷,再閱新章

4.中醫優課:得明師點撥,節節成長

吳新明,男,1974年生於河南信陽,1998年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畢業,1998-2000年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工作,2000-2013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讀碩、留所、讀博,從事中醫基礎理論和《黃帝內經》研究工作。2013.9調至廣東省中醫院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省分院工作,從事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研究。

曾主持國家中管局課題: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的經方理論研究;主持中醫科學院課題:先秦中醫術數理論研究、黃道周的中醫理論研究;參與973專項: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5-2010) 以及中醫原創思維研究(2010-2015)等課題研究。發表與研究相關論文若干篇。

中醫家推薦

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氣運對人的影響不言而喻,五運六氣學說就是研究天地氣運變化及疾病規律的一門學問。不同醫家生活在不同時代,所處的氣運不同,面臨的疾病不同,醫療實踐必然也有所不同,所以各自總結的學術思想也會有所差異,通過運氣周期理論來考察中醫學術流派、各家學術思想,這就是五運六氣學說中的六氣大司天理論。

本文吳新明老師細緻講述了該理論的源流,並且從正反兩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討,最後還提醒我們當前處在厥陰少陽階段,應當重視風火的問題,非常值得同道們細細參研。

錄音原文翻譯稿:

禮敬伏羲!禮敬神農!禮敬黃帝!禮敬中華歷代先醫!

各位師長,各位同道,我叫吳新明,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中醫對六氣大司天理論的認識與發展近況。

一、對六氣大司天理論的認識

五運六氣中的六氣大司天理論是清代醫家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嘗試解釋疾病特點和歷代醫家用藥傾向的中長期變化規律而提出的一種中等尺度的運氣周期理論。這個理論自清朝提出,經過民國和新中國時期兩百多年的發展,顯示出一定的理論價值。該學說是五運六氣理論的深入發展,對於中醫各家學說研究具有積極意義,也對中醫臨床學術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值得醫界同仁關注並且深入研究。

01

該理論的源流

據現在的研究來看,這個理論的最早起源應該與宋代邵雍有很大關係。宋代是中國學術史上有特殊意義的時代,很多學術在這個時代開始轉型,中國傳統的象數學也不例外,出現了易學史上非常偉大的人物邵雍,他的《皇極經世》里提到了元會運世理論。該學說主要講解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是整個自然界歷史的一部分,整個自然界歷史又可以通過他所排列的年表詳細地列出來。他按照象數,把天地從始至終的過程區分為元、會、運、世,以此為宇宙歷史的周期,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

邵雍的思想啟發了術數學家的研究,同時也啟發了中醫學的很多思維。明代嘉靖年間,著名醫家韓懋在《韓氏醫通》中提到自己在治病過程中發現大運變了,所以有一些治病方法非常獨特,與以前有所不同。他的書是寫於1522年,1528年汪機對他的意見非常重視,就把他的主要觀點都摘錄在《運氣易覽》里。後來明代的王肯堂在寫《醫學窮源集》時從元會運世受到很多啟發,把當時的三元九運學說移植到中醫學中。三元九運學說的周期與運氣大司天理論周期不太一樣,一個大元180年,平均分到九運,每運20年。之後還有費啟泰在《救偏瑣言》中說治病「陰陽有大運」,他對於治痘疹很有心得,因為他意識到在不同的大運所主的時期治痘疹的方法有很大的區別。而他之後的楊璇(栗山)把費啟泰的主要思想也都繼承了下來,說「治病須知大運」。

但是他們都只是談論了大運,而對於大運的判斷和細節都沒有談清楚,應該說,這時已經有了大致的思維,但是還沒有真正地形成理論體系。這是運氣大司天理論的前導。

02

清朝發軔

真正有了運氣大司天理論,應該是在清代,王丙(王朴庄)和陸懋修二人主要完成了這個理論。王丙是江蘇元和人,後來去了吳縣行醫,他對於《傷寒論》等經典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傷寒論附余》中談到了對於六氣大司天理論的認識。下圖畫紅線的部分為王丙討論六氣大司天理論的細節。

王丙根據前面討論聖散子的成敗經驗說:「愚嘗思之......今宗斯訓,擴而大之,以三百六十年為一大運,六十年為一大氣,五運六氣迭乘,滿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天之大運加臨於地者,變化難測;地之大氣感受於人者,切近易明......」,下面就詳細地列述了蘇東坡所在時期各位醫家所值的大運以及各自的思想,進一步討論治痘用寒還是用熱的問題。痘疹是當時中醫界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大家都談論痘疹,就像現在探討治療癌症的絕招心得一樣。

過了幾十年,陸懋修把《傷寒論附余》拿出來重印,把它編入了《世補齋醫書》中,並且系統地發揮了王丙的思想,使得六氣大司天理論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作大司天論兩篇,推闡前後,使人易曉,以不沒公之苦心。公當許其在私淑之列乎」。其實王丙應該是他的外曾祖,但是沒有見過面,他對於王丙的學術非常推崇,所以把他的書進行整理,並且加了自己的按語進行出版,並且對運氣大司天額外做了詳細地闡發。

《六氣大司天》上篇前面一段主要是王丙的思想,後面是陸懋修加了自己排列的方法。《六氣大司天》下篇還是在討論治痘疹的問題,這是當時的重要話題。陸懋修寫完這兩篇後,又做了一個表附在後面——《大司天三元甲子考》,這是根據薛方山和陳榕門所作的歷史年表推出來的。

03

五運六氣理論的發展完善

我們今天認為六氣大司天理論是五運六氣理論的一種發展,五運六氣理論本來就是一個很開放的理論框架。唐中期王冰把運氣七篇補入《素問》,後又根據老師的指導對於傳統運氣七篇的推斷方法以及輸出系統做了很多補充。後來宋人修書時,又補充了《素問》的兩個遺篇——刺法論和本病論,《素問》的運氣內容就更加豐富,產生了司天在泉的遷正退位等問題,這是對傳統運氣又做了補充。再到宋代陳無擇的《三因司天方》就把五運六氣給落地了,直接接通到了方劑上,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子來治病,這也是五運六氣在臨床方面的深入發展。六氣大司天在清代的理論提出,應該說是王丙和陸懋修對五運六氣理論的很大發展。

04

金元四大家的不同學說

問題的提出總是有原因的。中醫學在金元時期出現了四大家,這四家的意見觀點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在短時間裡出現了接近於矛盾的治療思想?這對於中醫學,特別是理論的研究,就有一種迫切的需要,怎麼樣用一個理論把他們給統一起來?六氣大司天理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不同的醫家在不同的時代接觸到了不同的問題,所以就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們卻統一於運氣理論。

05

王丙-陸懋修之說的問題

我們回頭看王丙和陸懋修提出的這個學說,其實也有一些問題。「以三百六十年為一大運,六十年為一大氣,五運六氣迭乘,滿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六十年只是一步,六步就是三百六十年,這很好理解,但是再往上是怎麼跳到三千六百年,他只說了一句很籠統的話。毫無疑問,這裡只是乘十,那肯定是十天干,一個天干管一個三百六十年,在這裡就顯示了與傳統運氣理論結構的不同。按照陸懋修排的年表,這六步是什麼性質呢,主還是客呢?這個年表都是按照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的順序排下來的,能看出來這個是固定不移的順序,但他並沒有說是主還是客。還有,根據六氣大司天理論,既然三百六十年是一個大司天,那麼三千六百年里是不是有十步的大主運呢?原文中是一片空白,只說了一句:「天之大運加臨於地者,變化難測」,天對地的影響太複雜,很難把握,意思就是我們不研究了,只研究三百六十年里地對人的影響,這是王丙的原意。我們再詳細往下推,六十年分前後各半,司天管前三十年,在泉管後三十年,這裡面還有左右間氣,那麼左右間氣是不是要管10年呢?這也是空白。既然王丙和陸懋修提出了歷史上有這麼一種超出60年節律的運氣節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氣候變化特點到底如何?介於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以及知識結構,這些問題也都是沒有回答。

但是他們解釋了金元四大家以及後來出現的溫病學派的主要學術觀點跟六氣大司天理論是相吻合的,所以這個理論也受到了一定的矚目。我們現在就介紹一下中醫學界對其進行的有關研究。

二、民國以來的相關研究

01

相關研究文獻

簡單統計一下,從1803年到2015年,中醫學界一共有50多篇文獻探討六氣大司天理論。那麼我們現在對於這個理論到底認識到什麼程度呢?不妨對剛講的東西進行一次整理。

02

清代以來中醫學界對此問題認識

第一點,這是在清代真正創始出來的,創始人是王丙和陸懋修,在這以前,有這個思想,但是沒有全面和系統化的方案,只能算是前奏。六氣大司天理論應該被視為傳統五運六氣理論的發展。

第二點,在民國時期有兩個主要的倡導者,一個是張山雷,另一個是何舒。

第三點,在新中國時期,章巨膺先生積極倡導這個學說,把它作為統攝和融匯金元四家理論的工具,認為對各家學說有積極的意義。

從目前文獻裡面看到的情況,對於這個理論持支持意見的人,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8位。既有28人同意,又有5人不同意,那我們就要對這個學說進行深入地考察,六氣大司天理論初步解決了什麼問題?它到底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

上圖取自於論文的一部分,羅列了幾個醫家所處時代的甲子周期數以及當時的大司天特點,後面又根據《內經》羅列了當時可能出現的流行性疾病及內科疾病出現的主要癥候。

上圖是從邢玉瑞老師發表的文章中截取出來的,可以看出正是因為上述醫家有這樣一個大司天的背景,所以才會有相應的學說出現,這就是六氣大司天理論所取得的初步的學術成功。

03

學界代表性意見

學界同仁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學界有一個代表性意見:六氣大司天是中醫五運六氣理論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通過考察中醫學術流派、各家學術思想與五運六氣規律的密切關係,從而部分揭示中醫學術的創新規律,已成為中醫學術創新規律的可行研究方法之一。

本人嘗試對這個意見進行一下解讀。第一點,從六十年以內的變化研究到三百六十年內規律的研究,它對於周期性進行了擴展,應該說這是一種發展。

第二點,它讓我們進一步深化了時空要素這一觀念。疾病受制於特殊的時空要素,而學術流派是對於這個疾病治療思想的一種反映,也必然會體現這個時空要素。在五運六氣傳統理論里已經靈活地說明了這個事實,而在六氣大司天理論里又加重了這樣的認識。

第三點,為何是部分揭示中醫學術的創新規律?學術思想是人類的精神和智力活動,從天地人三才的角度考慮,這麼一種成果必然受制於三個東西——天時、地利、人和。六氣大司天理論主要揭示了天時的問題,沒有很詳細地探討地利與人和的問題,所以說是部分揭示。

04

批評意見

當然對於六氣大司天理論,也有人提出了批評意見,這些意見非常值得重視,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關於干支紀年法的問題。認為干支紀年法脫離了太陽、月亮、歲星等天體運行的束縛,它有它的好處,但是缺乏天文學的依據,加之天文活動只是氣候系統的要素之一,因此根據紀年干支推論氣候變化缺乏相應的科學基礎。這等於在根本上徹底否定干支紀年對於我們研究五運陰陽的積極作用。它固然有脫離實際天文背景這個事實,但是在我們研究天地陰陽變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其他的象數系統里它的應用以及所能達到的智力成果已經客觀地證明它不完全是封建迷信,其中有一部分內容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不能因為澡盆子的水太臟而把孩子也潑掉,這個看法有待商榷。

第二點,關於中醫學術流派演變成因的探討。他認為中醫學術流派的演變涉及因素非常多,氣候要素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並找到不少的反例列舉。例如傷寒學派的龐安時(1042-1099)、許叔微(約1080-1154)均主要生活於第六十四甲子周期(1084-1143),其時六氣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柯琴(1662年-1735)主要是生活於第七十四甲子周期(1744-1803),其時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溫病學家余霖(1723-1795),主張瘟疫的病機為熱毒內淫,創清瘟敗毒法以治療,他主要生活於第七十五甲子周期(1744-1803),司天之氣為太陰濕土,在泉之氣為太陽寒水;吳塘(1758-1836)著《溫病條辨》,創立三焦辨證,其生活時代大約在第七十五甲子周期(1744-1803)與第七十六甲子周期(1804-1863)之間,處於太陽寒水在泉、少陽相火司天的氣化條件下,並不完全對應於火熱。這麼聽來也確實是呀,這應該怎麼解釋呢?

第三點,探討歷史氣候變遷與六氣大司天之間的關係。對六氣大司天理論持肯定態度的學者,一般也認為六氣大司天與歷史氣候的變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認為中醫學術流派「寒溫」變遷暗合於氣候變遷與六氣大司天背景,或直接指出歷史上氣候變遷是傷寒與溫病學派產生的真正原因,這樣就有必要搞清楚歷史氣候變遷與六氣大司天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就引用了相關專家研究長期氣候變遷史的有關資料來論證,論證之後說:「中國歷史氣候呈現冷暖交替的變化,但冷期與暖期持續的時間均較長,最短的暖期為200年,最長的暖期達380年……」,「具體而言,如張仲景生活於東漢時期的暖期;寒涼派代表劉完素(約1120-1200)雖生活於五代初到元朝中的暖期,但卻處於該暖期的冷谷(1110-1190)時段……相反滋陰派的代表朱震亨(1281-1358)卻主要生活於元朝中到清末的冷朝(公元1320-1910),其生命的最後38年正處於1320-1370年的冷谷時期……以上各家的學術觀點均與所處時代的氣候變化沒有相應的關係,反而是氣候寒冷時期用藥偏於寒涼,氣候溫暖時期用藥偏於溫熱。大家都知道『用寒治寒、用熱治熱』,這個是連中醫的基本入門都沒有達到,但是不知道這些醫家怎麼就成了非常出名的醫家,並且被後世所傳揚。」(以上引自論文原文)其實得出這樣一個荒唐的結論是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如果從研究學術的角度講,這裡面就有可能是有暗含我們沒有發現的特殊規律,所以當得出這樣的結論時,自己要特別慎重,特別斟酌。

最後這些批評意見匯總為一句話:「綜上所述,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演變有著複雜的醫學、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原因,無論是六氣大司天理論,還是氣候的寒溫變遷,都不可能是中醫學術流派演變的決定因素,企圖以此來說明中醫學術流派的演變,甚或揭示所謂存在於中醫學術流派發展歷程中的內在創新動力,只能是徒勞無益的遊戲,還須進一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作者所依據的科學依據,他所依據的寒溫變遷的長期發展規律在學界內部還是在爭論的過程,並且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當材料還不太穩固的時候,做出來這樣一種結論就有些太早了,因為科學還在不斷的發展。還有,就是對於傳統中醫的研究,中醫本身是有自己特殊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如果我們用西學的觀點來研究中醫,固然可以別開生面,能看出很多的毛病,但是對於發展中醫本身缺乏真正的價值,往往會依據現代某些幼稚的科學發展成果得出某些荒唐甚至錯誤的結論,這在學術研究中應該是力求避免的。

05

反思批評意見

根據這些學者提供的線索,我們分析了一下。葛全勝先生是我們中國科學院地質和信息研究所的高級研究人員,他在2002年和2004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以後,又接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表出了更新的結果。他談論到對於2000年來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已有的溫度變化重建結果在公元1500年前分歧較大,1500年以後有高度的一致」。明清交際時是一四几几年,這個時候是溫病集中興盛繁榮的一段時間,所以葛全勝先生髮表的這篇文章對於我們重新反思上述批評意見有很大的意義。

上圖為葛先生文章中列的圖片,看起來會更加的直觀。左側我標的細紅線,大概卡在公元220年左右,也就是仲景所生活的時代。這裡有abcdef等好幾條線,代表各地區擬合出來的溫度曲線,紅線與東中部溫度曲線(b)交界的地方,它的平均線是藍色的,應該在0℃以下,就是說東中部在這個時間是比較冷的,這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張仲景自己的醫學實踐所發生的這段時間氣溫是比較低的。然而大家再看這個時代的全國的平均線(g),反而跑到0℃以上了,也就是溫度偏高,這就有很大的差距了。選擇全國線和中東部線的指示溫度是不一樣的,寒熱是有區別的,那麼你得出的相應結論自然就有一些不妥。再看圖的右側,這條細紅線應該是在1570年左右。全國平均線是在小冰期,在0℃以下,就是比較冷的時期,但是東中部的溫度曲線(b)和東南部的溫度曲線(c),也就是在溫病產生的核心區域東中部和東南部地區有嚴重的抖動,也就是在小冰期的內部有若干的短暫的高溫時期,這是當時溫病所發生的歷史真相。

再有一點,六氣大司天理論明明討論了六氣,含有風寒暑濕燥火。但是濕和燥沒有人去討論,好像六氣大司天就是寒溫的交替,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搞六氣呢?很多學者都把相關問題歸到了寒熱上,這個研究思路可能還需要調整,還需要更全面,還需要照顧到濕燥的變化。濕燥在氣象學裡就是旱澇的問題了。

探討學術問題需要有正面意見,也需要有反面意見,兼聽則明。六氣大司天理論確實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問題,但當你用六氣大司天理論解釋金元各家學說時,基本上都能解釋得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我再給大家說個關於枚舉法的問題,你能舉出四個正面的例子來,我能舉出四個反面的例子。為什麼呢?因為中國醫學積澱太豐厚了。所以用枚舉法,你不能說服我,我也不能說服你的。在這個問題上,確實有必要藉助於統計學,看在這麼多醫家裡,到底有哪些更符合六氣大司天理論,有哪些不符合六氣大司天理論。符合的比較多,說明六氣大司天理論還是有價值的;不符合的比較多,就說明六氣大司天理論出現了嚴重的缺陷。統計學不是中醫的方法,但是可以拿來為中醫所用,我們利用統計學這個工具可以對原有的理論進行修正。

三、探討六氣大司天理論的意義

探討六氣大司天理論對於我們現在有什麼意義呢?根據六氣大司天理論外推,我們現在處於第79甲子,從1984年的甲子年開始,到2043年的癸亥年結束,這個60年里是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也就是說,1984年到2013年這30年厥陰風木管,從2014年到2043年是被少陽相火管了。

另外根據元會運世理論外推,我們現在是午會的第十二運,卦是大過卦,運卦是姤卦,世是鼎卦,鼎卦管30年。鼎卦是火風鼎,下卦是巽,上卦是離,這個30年與大司天理論講的非常相似,就是風和火的問題。

本人推薦一些延伸閱讀的文獻,這些都是火病的研究,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應該能派的上用場。另外我想反思一下我們前些年中醫在臨床中遇到的問題,比較零散,供大家借鑒。

比如說《蠢子醫》這本書的作者說自己常年研究運氣學,到中年恍然大悟,意識到運氣學裡面最關鍵的是風,在許多內科疾病中如果療效不佳,他建議加風葯。我們現代的中醫學,根據相類似的觀點久病入絡學說,用風葯對病邪進行搜剔,比如研究出來的絡病學說等一些內科學術思想。

溫病學裡說入營可以透熱轉氣,把這個思想往外延伸,甚至到了更深層次也要往外透散,總之認為在內傷和外感疾病過程中鬱熱在內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病理過程,所以要透散,這相當於是從溫病來看內科,重視透散的思想。

還有比如癌症,我們現在意識到是一個寒熱錯雜、虛實錯雜的複雜問題,有的學者提出癌症是風邪入里。風邪入里的思想,厥陰病篇很多治療理念與之有很多的相似性。

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情緒、心理方面的問題,重視心理和情緒成了中醫調神和治神的新時代口號,這些在心理科和精神科有很多實踐。

再有,比如骨傷科重視軟組織的治療,從中醫傳統理論挖掘出筋經的治療,針對痹症的筋經治療,重視筋,這也與大環境有關係。

另外大家都知道厥陰病名方烏梅丸,很多學者對此方的靈活變通使用,這裡面就有很深的寓意。回到厥陰病本身來看烏梅丸,厥陰欲解時跟太陰、少陰、少陽都有重疊,時間上有重疊,屬性上肯定相關,所以導致了它的組方構成非常複雜。所以當有厥陰病時,疾病在特殊的時間出現時,烏梅丸進行靈活變通能派上很大的用場。

現在很流行重視氣機的升降出入,認為是圓運動等,這個思想其實和重視氣、風的思想相關。很多海外同仁非常重視《千金》和《外台》,認為很多內科疑難問題不能簡單地用經方來加減,需要借鑒《千金》和《外台》的大雜方,那麼大雜方背後複雜的機制到底是什麼,應該引發我們更多深入的思考。

在這裡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叫《風科集驗名方》,這是金代太醫趙大中原編,經過補註後形成,很可惜它長期在中國大陸沒有流傳,被日本人保存起來了,剛從日本請回中國,這本書真的值得大家一讀。此書理論和實踐都非常完備,他讓我們認識到現有的中醫流派中正是缺少了一派研究風的,並且這一研究的大成仍然是出在金代。金元四大家出在金代,這與宋代醫學教育有密切的關係,醫學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前面的主要工作都是宋代人做的,金代是撿了便宜,結出了成果,中醫學在金元時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此外,還推薦張爾岐的《風角書》,翁文波的《天干地支紀曆與預測》、《預測學》,對於拓展現代研究思路有很大的幫助。

總結一下,六氣大司天理論是五運六氣理論的一個發展,是清代學者王丙和陸懋修提出的一個初步框架,對此正反兩方面都有過深入的探討。我們應該重視六氣大司天理論提出的我們這個時代的風火問題,也就是厥陰少陽的問題。關於這個理論,還有很多未竟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思路深入探討,來進行不斷完善。

以上就是所有的內容,對於應有的問題理解如果有不當之處,或者措辭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道同仁批評指正。

最後真誠祝願各位聽聞同道進德修業,健康幸福,吉祥如意。

翻譯:王春穎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吳新明老師於2015年08月11日在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五運六氣論壇群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推薦閱讀:

中醫陰陽辯證論
名老中醫之路之(11 )施今墨
民間中醫採用中藥瀉下的中醫信息技術治療癌症(袁維萍著)
[中醫常識]印堂發黑 中醫講印堂發黑預示什麼
夏季中醫針灸治病時刻表,太實用了!

TAG:中醫 | 發展 | 理論 | 認識 | 一刻 | 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