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都在成功以後大殺功臣?

劉邦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負面示範,往後的帝王將相都是向他學習。然而實事求是的說殺功臣這件事卻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

秦末被說成是農民起義,但事實上秦末戰爭僅僅舊制復辟和楚人復國的戰爭。就是說他們的目的一開始就是為了復辟分封制和恢復楚國。所以當秦滅之後,項羽必然要實行分封,自己最多效仿春秋五霸,做霸王。因為那是他們起義時的初衷。如果勝利後換做劉邦實力最強,由他主導,難道你會以為他會選擇去做皇帝,不可能的。劉邦主導分封也只會是在分封領地時做好戰略考量,如果有機會先滅掉最有威脅的諸侯。比如設鴻門宴的是劉邦,那項羽就跑不掉了。

劉邦是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奪取天下後做皇帝,肯定不是。就算他有那個野心,也不會那麼打算。因為秦制遭到眾多勢力反對,他不是看不到。但後來楚漢爭霸又給他上了一課,如果他再效仿項羽的話,那他的結局又將如何呢?春秋戰國時代哪個諸侯不是在拚命壯大自己,以圖霸業或者為了自保。這已經是分封制必然的結局了,已經沒有諸侯會遵守周禮了。所以劉邦擊敗項羽之後,就擺在他面前同樣的問題。效仿項羽分封那很可能會是同樣的結局,不分封的話,舊制思維還在,那些為你賣命的人還眼巴巴等著獲得封地呢。而且還有韓信這個能打的封王。

不想重蹈項羽覆轍那只有採取特別的辦法,折中的辦法。於是殺功臣就成了一個明智選擇。因為功臣往往在實力和威望上都已經有了優勢,他不死,你難道可以不分封於他嗎?分封了他,就是未來之大患。韓信一定得死,一方面他能打,一方面功高鎮主,就算他不反,他的子孫也得反。劉邦是從項羽分封的失敗上獲得了教訓。所以殺功臣、稱帝、分封都是一個折中之策。劉邦再壞不至於壞到殺功臣玩的地步,這些功臣也沒有實際威脅他的表現,客觀上韓信對他有威脅,可是在最能威脅他的時刻,韓信沒有聽從他人建議選擇三分天下,而是選擇了支持他。足見這種威脅只是客觀上的,而非主觀上的。劉邦殺功臣基本是為了未來考量。

劉邦為了穩定統治地位,是不是只有殺功臣這一條路了。肯定不是,然而他確實選擇了一條惡劣示範的道路。沒有辦法,中國歷史每當關鍵時刻都是往最糟糕的那個方向發展。如果能夠重來,我更希望秦能夠維持下來,那樣就不會有楚漢爭霸給後人的惡劣示範了。也許古風能夠保留的更多一些,更長久一些。

朱元璋也搞分封,也有同樣的問題。朱元璋與劉邦都不是出身門閥,都沒有天然的依託群體。都是從底層出生入死奮鬥上來的,臣屬地位原本相差不大。當然他們選擇不殺功臣也未必就維持不了,然而事情就發生了,他們就是那樣選擇了。先秦時代軍權都是集中於大將軍、大司馬手中,後來就不行了。必須分權、互相遏制。這種現象到底是制度出了問題,還是人出了問題。沒有什麼制度是無懈可擊的,都是適應於相對應的人。相比之下,劉邦更有不殺功臣的機會,因為那個時代的人更純粹。

推薦閱讀:

超級瘦臉短髮髮型 讓你成功大臉變小臉
男人成功路上的10顆「地雷」
有人說 「成功是被逼出來的」 ,你認同嗎?為什麼?
明朝首都打算搬到安徽鳳陽,劉基僅用9個字,便成功勸阻了朱元璋
《摔跤吧爸爸》成功之前是不是一路被人看不起?

TAG:成功 | 劉邦 | 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