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四大家的繪畫
明四家(吳門四家):指中國畫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畫家。他們都在江蘇蘇州從事繪畫活動。因蘇州古為吳地,故又稱、沈、文、唐、仇為「吳門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長畫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畫的傳統;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長,他們南宋院體為法;仇英以人工筆人物、青綠山水見稱。四人各有所長,先後齊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師承關係外,唐寅、仇英各有風格。因此「吳門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風格的大家,並非一個畫派之稱。
沈 周
廬山高圖 明 沈周
紙本 設色 縱193.8厘米 橫98.1厘米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不應科舉,博覽群書。書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遊。山水初承家法,兼師杜瓊、趙同魯,後取法董源、巨然、李成,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醉心吳鎮,於廣收博取中自拓新意。四十歲前多畫小幅,後拓為大幅,用中鋒禿穎,筆力挺健而蘊藉,風格沉著渾厚,畫以意境趣味為重。花卉鳥獸重寫生,淡墨淺色,情滿意足。亦畫人物。 吳門派宗師,與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客座新聞》、《石田集》等。
此圖是沈周為慶賀其師陳寬(醒庵)七十歲生日而精心製作的祝壽圖。沈周藉助於萬石長青的廬山五老峰的崇高博大來表達他對教師的推崇之意。畫面上崇山峻岭,層層高疊,五老峰雄踞於從峰之上,清泉飛流直下。山下有一高士籠袖觀覽美景。溪流湍急,雲霧浮動,便畫面增加了空間感和流動感。此圖為沈周仿五蒙畫法的傑作。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筆乾渴,顯示出雄厚的根底。從題款中得知此畫為沈周四十一歲時所作。
京江送別圖卷 局部一
京江送別圖卷 局部一
《京江送別圖》卷,明,沈周作,紙本,設色,縱28cm,橫159cm。
此圖引首為王時敏題隸書「名跡貽徽」。本幅款署「沈周」。鈐「啟南」。後幅有沈周自題跋文,述作此圖原由。另有明代文林書「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書「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及多家跋文。
據《吳梅村先生集》考,此圖成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時年65歲。圖中描繪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赴任的情景。吳愈是沈周的親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敘州,地處今雲南宜賓,在當時屬荒僻邊陲之地。畫面中主人乘舟遠去,眾人在岸邊長揖作別。此時江南正是楊柳蔥鬱、山桃爛漫、風光無限之時。作者借描繪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遠山以粗筆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濃重滋潤,線條蒼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畫風。
雛雞圖頁
《雛雞圖》頁,明,沈周繪,《臥遊圖》冊之一,紙本,墨筆。縱28.1cm,橫37.6cm。
本幅自題七言詩:「茸茸毛色半含黃,何獨啾啾去母傍。白日千年萬年事,待渠催曉日應長。」 自識「沈周」,鈐「啟南」朱方印、「白石翁」白方印。收藏印鈐「朱卧庵收藏印」、「之赤」、「昆王成憲畫印」等,右下騎縫花押。
從自題詩看,畫家對這隻已然半大的雛雞表現了擔憂之情,總是啾啾尋母,長大後如何承擔起催日報曉的責任呢?不難看出畫家借雛雞圖寄予了期望後代早日成才的心愿。
此畫構圖簡練,為一隻墨筆寫意的雛雞。其背部羽毛以濕潤的墨色渲染,體形輪廓則以簡約的墨線勾勒,雖為寫意,仍能照顧到物象的立體感。雛雞兩翅以淡墨細筆寫出,角度與比例配合得當。整幅畫雖題材簡單,但筆韻內斂傳神,雛雞稚嫩的體態通過水墨盡得顯現。此作品為沈周所作有關雞之題材繪畫的代表作,此時的沈周已經完全擺脫了元人一味摹宋的工緻畫風,而是真正將自己的心神融入到筆鋒之中,達到了寫形傳神的境界。(王琥)
文徵明
文徵明(1470一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畫史上將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徵明初名壁,一字徵仲,號衡山,江蘇長洲(蘇州)人。為吳派中的第二位大家。他雖學繼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從正德(武宗朱厚照)到嘉靖(世宗朱厚焊)年間,據《吳門畫史》一書統計,吳派畫家共有876人。他們有的根本不想做官,有的想做官而碰了壁,(如文徵明一度入京做官,結果很不愉快),多過著高潔的生活,安於清貧。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以不合時好而未被錄取。54歲時由貢生被薦為翰林待詔。居官四年辭歸。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力避與權貴交往,專力於詩文書畫藝術30餘年。享年90歲,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晚年聲望極高。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山水畫題材大多描寫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與風度,完全摹仿趙孟俯。人物畫師李公麟,遠承古代傳統,筆法工細流暢。文徵明到晚年具有粗細兩種風格,愈晚愈工。文徵明一生窮究畫理,用力實踐,聲譽卓著,與乃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門派領袖,長達50年之久。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一家後代和弟子中出成就者很多,如兒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均是名畫家,弟子中出名的錢穀、陸師道、陸治、陳道復、居節、朱朗等,人材濟濟,形成一個繪畫流派——「吳門畫派」,影響深遠,一直延續到清代畫壇。
惠山茶會圖卷
《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設色,縱21.9cm,橫67cm。
本幅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書序,記該圖作於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後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
據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遊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徵,大都雷同,動態、情致刻畫卻迥異,饒有生意,並傳達出共通的閑適、文雅氣質,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於寫形的藝術宗旨。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也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榦、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穩健瀟洒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亦於精細中呈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榦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後線條用色復勾,整體色調於對比中見融和,呈現出清麗細緻、文秀雋雅的新風格。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趙孟頫的山水畫體,並有發展創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
湘君湘夫人圖軸
《湘君湘夫人圖》軸,明,文徵明作,紙本,淡設色,縱100.8cm,橫35.6cm。
該圖是文徵明早期僅存的人物畫名作。此圖根據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兩章而作。畫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前者手持羽扇,側身後顧,似與後者對答,神情生動。人物造型來自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形象古雅,體態修長,長袖飄逸,衣裙曳地,用遊絲描,施朱紅及白粉,精工古雅。從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題跋可知,文徵明曾請仇英以此題作畫,但文氏看過後並不滿意,自己又重新創作。可見,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種「古意」,與仇英有不同的審美趣好。
畫上方自書《湘君》、《湘夫人》兩章,後署「正德十二年丁醜二月已未停雲館中書」。正德十二年(1517年),時文徵明48歲。本幅有文徵明、文嘉、王稺登題跋。經清·耿昭忠等鑒藏。
冰姿倩影圖
松下高士圖
綠蔭清話圖
蘭竹石圖
江南春圖
石湖清勝圖
唐 寅
明四家之一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江蘇吳縣人。舉鄉試第一( 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後半生在蘇州城西北桃花塢建一「桃花庵」,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個人的挫折促使他無奈地取狂放與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羈,頗嗜聲色」,實則常借詩畫宣洩心中鬱憤。久而久之,民間緣其畫,惜其才,又據傳聞重新為他塑造了一個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形象。
唐寅自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實也名不虛傳。他不僅詩才出眾,畫也獨見功力,除高雅的山水畫外,人物、仕女以至神仙故實,都極精到,寫意花鳥洒脫真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邁軼群,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見的。
唐寅宗南宋院體的繪畫考唐寅的繪畫被列入院派是眾所公認的。正因為如此,談到「吳派」繪畫均不列唐寅,而只說唐寅是文人士夫身份,其畫屬文入畫範疇。只在以地域劃分時才把他列為「吳門畫派」四大家之一。
但唐寅早年與後來成為吳派領袖人物的沈周、文徵明往來密切。據資料考證,他向院體畫家周臣學畫是在三十歲之後,是從北京會考回來以後的事。王稚登《吳郡 丹青志·沈周傳》云:「一時名士,如唐寅、文璧之流,咸出龍門,往往致於風雲之表。」這裡表明唐寅和文徵明均出於沈周門下。姚際恆 《好古堂藏書畫記》卷上云:「唐六如(對竹圖)。自題云:『簞瓢不厭久沉淪,投箸虛懷好主人。榻上氍毹黃葉滿,清風白日坐陽春。』『此君可與契忘形,何獨相延厭客星;苔滿西階人跡斷,百年相對眼青青。』 另題者有沈周、黃雲、祝允明、文璧、都穆五人。」此時唐寅與都穆是朋友,可見是會試之前的作品。可惜這幅畫今已不存。但另一幅《雙松飛瀑圖》與文徵明面目相近。文徵明一直學沈周的畫風,因此可以證明唐寅早年的畫也是學沈周的。唐寅還有一幅山水畫,畫面上樹的出枝點葉、人物屋宇極像沈周畫法。特別在構圖上圖左江山開闊、風帆點點,紙上留下大片空白,這也是沈周常用的構圖法。其中山石皴法用整齊的短砍,這與沈周的畫風也很接近。
沈周的畫基本上是從元人脫胎而來,除臨仿「元四家」的畫之外,即使是自己創作,構圖上也基本為元入畫路。可他在用筆上追求一種方勁有力的筆調,如樹枝勁挺,山石皴法多用「短砍」,類似斧劈皴。此筆法在元入畫中似乎沒有,而在南宋院畫和浙派畫家中是很多的。所以說唐寅早期的畫作,雖在皴法上似南宋院畫,但還不能說是向周臣學來的,應說是學沈周的用筆,至多只能說始向周臣學畫時,處於沈周與周臣風格並存而以沈周風格更多的時期。唐寅始向周臣學畫後,很快脫去沈周的面貌,如《騎驢歸思圖》畫法完全與周臣一致,畫上題詩云:「乞求無得束書歸,依舊騎驢向翠微。滿面風霜塵土氣,山妻相對有牛衣。吳郡唐寅詩意圖」從題詩中可看出此畫是在會試歸來後與妻分手前畫的。唐寅會試歸來即向周臣學畫,是年三十歲。
唐寅在繪畫上雖以山水畫為最優,但其名聲最大,流傳最廣的卻是美人仕女畫。美人仕女畫是我國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面通過婦女形象的塑造來體現不同時期的現實生活、倫理觀念和審美趣味,成為繪畫藝術中具有獨立審美意義的門類。唐寅的人物仕女畫多取材於高人雅士、神仙故事以及宮妓、歌妓一類。在畫法上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線條工細、勁利,設色艷麗。這一類畫的代表作是《孟蜀宮妓圖》。這幅畫是唐寅工筆美人仕女畫中的精品。 第二類,筆墨流動爽利,轉筆方勁,線描起伏抑揚,較為粗放,把李公麟的行雲流水描和顏輝的折蘆描法摻合了起來,揮灑自如,富有韻律感。這一類的代表作是《秋風紈扇圖》,畫中用高度洗鍊的筆觸,描繪了一名手持紈扇佇立在秋風裡的美人。唐寅擅長寫意花鳥。他的畫既不同於院體,也和沈周的沉雄渾厚、文徵明的秀雅風格有別,而顯出活潑洒脫、生趣盎然而又富於真實感。傳說唐寅所作的《鴉陣圖》掛在家中,有一天有數千隻烏鴉縱橫盤旋在屋頂,恍若酣戰,堪稱奇絕。
——本文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作者:謝建華
沛台實景圖頁
《沛台實景圖》頁,明,唐寅作,絹本,水墨,縱26.2cm,橫23.9cm。
本幅作者自題並書七言律詩一首:「正德丙寅,奉陪大塚宰太原老先生登歌風台,謹和感古佳韻並圖其實景,呈茂化學士請教。唐寅。『此地曾經王輦巡,比鄰爭睹帝王身。世隨邑改井猶存,碑勒風歌字失真。仗劍當時冀亡命,入關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鈐「唐居士」。另有安岐、吳璵等人收藏印記。
唐寅在題詩中講述了繪製此圖的原由。明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唐寅36歲時,陪同大學士王鏊遊覽沛台後繪此圖,並贈茂化學士。沛台,又名歌風台,位於今江蘇省沛縣境內,相傳,漢高祖劉邦曾於此飲酒放歌,後人於是築此台以紀之。
唐寅此圖純用水墨,完全是紀實寫生之作。庭院屋舍結構清晰,頗具透視感。各種樹木相間雜,多用空勾夾葉,繁而不亂。近景坡石用細筆長皴,微作暈染,工勁中兼有細秀圓潤,是唐寅較富特色的山石畫法。遠景一角山林,霧氣沉沉,墨色濕潤,與近景相比較,雖有近大遠小的區別,但在空間位置上卻有很大的隨意性,反映了中國古代畫家對空間處理的獨特理解。整幅作品融宋代院體技巧與元人筆墨韻味為一體,呈現出勁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
《墨緣匯觀》著錄。(作者:聶卉)
仇 英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工匠出身。少年時從周臣學畫,繼承了南宋馬夏傳統。16歲時,結識文徵明等名流,受到士大夫階層的賞識和熏陶。後曾入嘉定項家臨摹古畫。「凡唐宋名筆無不臨摹,皆有稿本,其規枋之跡,自能奪真。」仇英刻苦臨仿前人作品,深得古代藝術之熏染,又能取百家之長,參以已意,自成一格。《清河書畫舫》稱他山石學王維,林木學李成,人物學吳元瑜,設色學趙伯駒,資眾家之長而渾合之,樣樣臻妙。「秀雅纖麗」是仇英最受人稱道的繪畫風格,仇英在吸收傳統的工筆重彩技法的同時,融合了與時代相適應的審美理想,不僅顯示了高超的技藝,也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
仇英(約公元1494-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久居蘇州,擅畫山水人物,作品工整而不呆板,妍麗而不俗媚,青綠山水富麗而溫雅,人物衣紋精細而流暢。
吹簫引鳳 仇英 冊頁 絹本 設色 縱41.1厘米 橫3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吹簫引鳳》,描繪的是秦穆公之女弄玉在鳳樓上吹簫引來鳳凰的故事。
《玉洞仙源圖》軸,明,仇英作,絹本,設色,縱169cm,橫65.5cm。
畫面奇峰峻岭,蒼松翠柏,瓊樓水閣,溶洞流溪,雲煙縹緲其間,山壑或隱或現。溪水潺湲的溶洞前,一隱士臨流盤膝,停琴靜坐,侍童們忙著煮茶、端盤、陳設古玩,儼然人間仙境。這類隱逸題材作品十分多見,而仇英在幽美寧靜的意境中表現了一種明快的情調,健康的意趣,在同類作品中頗具特色。
作品取景宏闊,結構嚴整,層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雜而不擁塞,人物雖小但刻畫精細,位置突出,反映出畫家在駕馭複雜場景、安排主從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詣。此圖用大青綠設色,細勁的線條勾勒輪廓,濃艷的石青石綠渲染山石,同時融以細密的皴法,追求色調的和諧,在宗法南宋青綠山水大家趙伯駒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代表了仇英青綠山水的典型畫風。
此圖左下署款「仇英實父制」,鈐「仇實父氏」印,有「卞令之鑒定」等鑒藏印14方.
推薦閱讀:
※給大家精選幾款帽子的織法
※《後學有幾話供養大家》
※教大家辨認一個男生是不是GAY
※外科大家趙炳南治療皮膚病的經驗分享(建議收藏)
※大家——常書鴻